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化学家-第4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我们的兵站已经抵达了吐鲁番,这是西域的一个重要据点。若我们向北占领哈密,向南攻取喀喇沙尔作为支点向四周扩张势力,至少能控制三分之一的西域。”牛强起身说道:“我看不如停止进攻,先消化三分之一的西域,等我们建立起强有力的地方政权,修建了公路铁路,再继续向西进攻不迟。”
第823章 控制水源
“如果那样就迟了。”李嗣兴起身走到地图前道:“准噶尔汗国的面积非常之大,其西部边境已经深入哈萨克汗国境内,南边与和硕特汗国接壤。这次在阳关和玉门关的保卫战,已经极大折损了葛尔丹的主力部队,这也是我们两个月来进军始终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我们停下脚步,先巩固已经到手的地盘,葛尔丹就有了喘息之机。”
李嗣兴在西域的位置用手臂画了个大圈说道:“从我两个月来征战的经验看,西域是个资源贫瘠,地广人稀的区域。就算我们的政府建立起来,也难以将政权彻底巩固,这主要是因为百姓太少了。”
“不错,如果没有足够的百姓支持,军队的后勤补给会非常麻烦,我们也难以建立起交通网络和战略支点,可谓得不偿失。”国防军十七师师长高树英少将也点头表示支持。
“如果让葛尔丹借机吞并了哈萨克汗国,其兵力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吴跃点头道。
“难道要继续前进吗?”牛强反问道。
“当然不行,但画地自守也不是个好注意。”吴跃答道。
“我认为可以集中所有骑兵,与葛尔丹打一次对攻战。以骑兵对骑兵,直接打到伊犁河谷去,抓住葛尔丹逼迫他投降。”李嗣兴认为只有骑兵能够胜任这种战斗。
“绝对不行,这是赌博。”吴跃断然反对道:“北方的战斗对骑兵依赖性很高,如果你全部投入到进攻伊犁河谷的战斗中,若因此失利很可能全军覆没,这会对整个战局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以我们的武器,根本不会输。”李嗣兴依旧坚持。
牛强却摇摇头:“没有一定不会输的仗,更没有天下无敌的兵器,否则也不需要我们这些指挥官了。”
“没错,这样冒险的计划绝对不可取。”吴跃也表示同意。
在旁边看着地图的蒙古第二骑兵师师长谷友少将皱着眉头,思索半天忽然问道:“诸位,我有个计划,或许可用。”
“哦?说说看。”这句话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谷友指着西域地图说道:“大家看西域的地形,这里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塔里木河,这里是沙雅尔和库车,再向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巴伦裕勒都斯河注入喀喇沙尔附近的博斯腾池。吐鲁番北面的准噶尔盆地又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沿着玛纳斯河有绥来城,就连葛尔丹的老巢伊犁河谷,也是在伊犁河边上。”
“你到底想要说什么?”牛强没听懂他的意思,只感觉谷友是在那里画地图。
谷友笑了起来:“我的意思是说西域地方虽然大,需要守的地方其实不多。大家看这些沙漠和戈壁滩,就算没有人防守,人也绝对活不下去的。而西域所有的战略节点,全都在河流边上,也就是说防御这片土地,所要看的不是地势险要,或者道路通达,而是是否靠近水源。”
“不错,西域是干旱之地,水源比什么都重要。”吴跃顿时听出了谷友的意思:“如果我们沿着水源建立据点,就能控制整个西域了。”
“可是要建立那么多堡垒,工程量非常大。”高树英认为建设堡垒不可取。
“我们建立一个堡垒,就能控制一大片水源,所需要的堡垒并不多,我们可以步步为营。”牛强说道:“何况我们也可以改变战略,用水泥建造堡垒,这样结实得多,也快得多。”
“到哪里去找水泥?”高树英反问道。
牛强指了指南边:“波罗图山和觉罗塔克山就在吐鲁番以南,相信那里会有石灰石的。我们只要从国内申请,送来一批工匠和设备,就能建立起一家水泥厂,足以供应我们在西域的全部堡垒建设了。”
“好提议。”吴跃道:“不过葛尔丹是不会看着我们霸占水源的,所以我们要两面出击。李嗣兴调集所有骑兵,对葛尔丹进行袭扰,务必阻止他东来。我们要尽快建立水泥厂,建造起控制水源的堡垒群。”
“遵命。”众人纷纷答应着。西北战区的新的建设方案迅速展开,原本正在运往陕北的水泥厂设备被军方征调,中途转运吐鲁番。政府也相当配合,立刻开始规划从四川经陕西、甘肃到西域,以及从外蒙古直通西域的公路和铁路线。
在开展建设的同时,李嗣兴指挥的五个骑兵师也转变了目标,开始针对水源附近的准噶尔部落下手了。
经过众人的讨论,认为准噶尔部落最大的硬伤就是人口太少,从这里下手能直击要害。李嗣兴的骑兵师开始沿着水源寻找那些游牧部落,将其半强制的带到堡垒区。依靠在蒙古已经开始推广的畜牧业公司形式,提高饲养牛羊的效率。
新汉军双管齐下,本就元气大伤的葛尔丹却是越来越不好过了。为了弥补军队的损失,他不得不暂时停止与新汉军的对抗,将目标放在了哈萨克汗国身上,通过蒙古传统的掠夺方式,攫取更多的士兵和牲畜资源,以对抗越来越强大的新汉军。
双方在西域广袤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力的大规模对抗战,却没有注意到在另一个方向上,危险已经悄悄逼近了新汉军。
库什金中将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军,他曾经参加过对波兰的作战,还与克里木汗国打了数年,可谓作战经验丰富。掌权的纳雷什金公爵选择他而不是铁杆亲信瓦连京中将,也是希望凭借这位老将军的经验,增加获胜的可能。
库什金中将的确非常优秀,他走马上任之后,立刻对军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采取了军需独立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吃空饷的问题。此外他按照新汉军的做法,原本的步兵连队改为师级三三制,大胆提拔任用年轻军官。并取得了纳雷什金公爵的同意,从欧洲购入了大批燧发枪,还仿造新汉帝国的卡口式刺刀,只不过按照俄罗斯的传统,将刺刀做成了匕首形。
第824章 雪地出兵
通过库什金中将历时半年的改革,他手中拥有了一支二十二个师,近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唯一令库什金中将不满的地方,就是俄国无法生产轻便的步兵炮,而在欧洲野战炮兵技术最强的瑞典确是俄罗斯的死敌,因此俄军中的火炮都比较笨重,而且数量不多。
在武器装备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库什金中将想出了一招暗度陈仓的计策。他故意将新汉帝国最关注的哥萨奇骑兵摆在乌法,仿佛是依旧在做着战斗准备,实则三十万陆军已经悄无声息的越过乌拉尔山,向着叶塞尼河前进了。
新汉帝国的目光大部分都在国内,随着大军不断高歌猛进,蚕食着一块块地盘。国家越来越壮大了,但相应的军队也在掌控土地的战斗中,变得越来越分散,这都给日后的作战埋下了隐患。
到十月底整个西伯利亚大雪飘荡的时候,库什金的部队已经抵达了叶尼塞斯克城。依靠着俄罗斯集全国之力准备下的庞大物资,库什金有着十足的把握,发起对新汉帝国的大战。
十月底的西伯利亚气温骤降,叶尼塞河很快结冰封冻,随着第一场大雪的到来,北方进入了封冻期。在这个绝对不应该出兵的日子,库什金却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所有物资给养都装上了事先打造的雪橇,大军做好了冒雪发起进攻的准备。
在冬季的西伯利亚开战,与找死没有多大分别,但库什金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连续三天三夜的大雪,将北方彻底覆盖,即使习惯了这种气候的蒙古牧民也搬入了刚刚建设起来的城镇。今年他们有温暖的房屋,结实保温的牲畜棚,以及政府提供的大量精饲料,再也不用担心冬季的损失了。
眼看着大雪已经堆积了近两米厚,纳尔维克中校有些担心,他用带着刺刀的燧发枪捅了捅,以测试积雪的真实厚度,随后就带着人走向了指挥部。
“指挥官阁下,我再次请求你放弃此次作战,西伯利亚的冬季没人能够抵挡,如果我们现在出兵,所有士兵都会被冻死的。”纳尔维克中校提醒道。
库什金中将抬起头,对着他微笑道:“不用太过心急,很快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外面的雪足有两米厚,我们怎么出兵?”纳尔维克中校反问道。
“我说过了不要心急,年轻人要有耐性,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库什金中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继续看他的地图。
大雪停了五天之后,库什金中将突然下令全军开拔。当士兵们离开军营,踏上厚厚的积雪时,却发现根本不会下陷了。第一次来到西伯利亚的纳尔维克中校也是满心惊讶,忍不住询问库什金中将原因。
库什金中将笑道:“西伯利亚的温度非常低,刚刚进入十一月,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三十度。不过这也有个好处,厚厚的积雪白天会被阳光将表面一层融化,但又很快被超低的气温冻住。这样来回几次,积雪上就会形成一层厚厚的冰壳,足以支撑我们的行军。”
“太好了,有着这层冰壳,有了雪橇,我们哪里都能去。”纳尔维克中校问道:“那么现在指挥官阁下,我们要去哪里?”
库什金中将微笑着指了指东方:“我们去贝加尔湖建立起支点,等明年春天再发起进攻。”
“为什么是明年春天?”纳尔维克中校问道。
库什金中将说道:“叶塞尼河水流湍急,要突破过去必须在冬季,否则面对新汉军的优势炮火,我们必然难以成功。我们趁着河水封冻的时候打过去,却不能持久,毕竟天气太冷了,不过有个地方是特例,那就是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很暖和吗?”纳尔维克中校问道。
库什金中将点了点头:“没错,按照牧民的说法,那里是越冬的草场,据说最冷的冬季也不会低于零下二十度的。不过我认为那里的气温比较高,得益于贝加尔湖的水,至于原理我是不懂的,但我只要在贝加尔湖畔攻克一座城市作为据点,明年他们就休想将我们驱赶出去。”
“原来是这样,看来我们要加快行军速度了。”纳尔维克中校笑了起来。
俄军在雪原上迅速前进,很快越过了叶尼塞河,而新汉军却茫然不知。为了保证进攻的突然性,库什金中将放弃了已经更名为林下城的布拉茨克,直接攻向了被称为前进城的伊尔库茨克。
作为原来沙俄在贝加尔湖畔最大的军事据点,伊尔库茨克城占地面达四平方公里。如今这里是第四屯垦兵团的主要越冬基地,驻有屯垦第四步兵师和第四守备团,部队官兵的家属和近八万名奴隶。
自从气温下降到零下五度之后,这座城市就停止了工作,全面转入越冬模式。家家户户都有集中供暖设备,分布在城中的二十多个大锅炉不断吞噬煤炭,在八台蒸汽机的带动下,将热水通过地下管线送入千家万户,让每一栋房子都能保持十度以上的室温。
这样的温度对于后世习惯了集中供热的华夏人来说,可能根本不算什么,甚至认为温度太低了。但对于那些常年在冬季里冻得瑟瑟发抖,不得不靠阳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