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重塑盛唐-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臣说过。”

    “嗯,朕还记得,你当时还言及,你的义子姓杨还是姓李并不重要,姓氏嘛,只是一个名称。朕近日在想,杨爱卿你有数百养子,这让朕羡慕得很啊。朕之膝下只有两子,且都在襁褓之中,加上我李氏一族人丁渐稀,是以朕也想和杨爱卿一样,以便在出巡之时,可以前呼后拥。今杨守立将军担任御前卫统制已历数月,朕对其深感满意,不知杨爱卿能否割让?”

    “这个嘛。。。。。。”杨复恭想了想,有些无奈道,“既然皇上开了金口,臣焉敢不从?”

    “好,杨守立将军。”

    “末将在。”

    “不知你可愿意,从朕李姓?”

    “皇上,末将愿意。”

    “嗯,杨将军,自现在起,朕便赐你李姓,名顺节。只是朕年岁与你相当,义子之说暂且不提。”

    “是,皇上,末将李顺节谢皇上恩典。”杨守立下意识地看了杨复恭一眼,却又掩盖不住被赐予国姓的喜悦,立即改口自称顺节,并跪下谢恩。

    赐姓是姓氏的主要来源之一,早在氏族社会的神话传说时代就己经出现了。自秦汉以来,赐姓现象越来越普遍,唐朝及之后的五代时期,赐姓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远远胜过之前的历朝历代。这一历史时期的赐姓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谓赐姓,即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维持和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在封建等级社会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最尊贵的姓当然是皇帝的姓了,被尊为国姓。赐国姓是帝王对臣民的最高精神奖励,只有对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者才能获此殊荣,获赐者将被附入皇室属籍,成为宗室亲贵,属籍有宗正寺管理,并可泽被后代,这是天子对臣下的一种莫大礼遇。

    唐五代时期,皇帝对异姓臣民赐以皇族姓氏,或者赐予他姓,用以褒奖功劳,勉励勤能,笼络人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但其与先秦赐姓制度中封建性质不同,只是属于精神奖励的范畴。唐代在直接继承北朝赐姓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不仅赐姓范围广,规模大,而且形式更加复杂,与前代相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唐朝的民族问题十分突出,李唐王朝出于开拓疆上、安抚蕃邦的政治需要,常向内附的少数民族权贵赐姓,从而使赐姓成为唐朝实行的民族羁縻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远的不说,眼下最有实力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家族就是因为被皇帝赐姓而改为李姓的。

    “好,好!”海无影哈哈大笑道,“今日之事可喜可贺,各位爱卿,朝会结束,退朝。”

    殿中之人均是大吃一惊,无论是北司官员还是南衙大臣,都不知道海无影此举的目的何在。众人各怀心思,默默地退出了大殿。
………………………………

第一百五十五章 诚意

    第一百五十五章诚意

    “胡图,你的意思是说,我这一次还要去义、义父那里解释一下?”吃完晚饭,回到天威军大帐后,更名为李顺节的杨守立问道。 q i s u w a  n g 。  c c  '   奇 书 网 '

    “当然,大哥,你不仅要去,而且今晚就要去。”胡图神情肃穆地说道,“虽然皇上的意图十分明显,但在皇上和你明确之前,你必须按照我们事先所言行事。”

    李顺节想了想道:“那好吧,我现在就去。”

    胡图点点头道:“大哥,在皇上和大老爷眼里,你仍然是胡弘立,只有在有用之时,你才是李顺节或者杨守立。对于我们而言,不管叫什么名字,只要能够复仇,便为上也。”

    “嗯,我明白。胡图,你说义父会怎么看我?”

    胡图看了看李顺节,答非所问道:“不管发生什么事,大哥你只要记住一个‘忍’字便可。”

    “忍?”

    “不错,根据我对大老爷的了解,他是自然不会给你好脸色的。不过,大哥你只需将此事推到皇上身上,再加上你所表现出来的诚意,想必,大老爷也不能拿你怎样。”

    约莫半个时辰后,李顺节来到了杨复恭府邸。

    进入客堂,大总管张绾迎上道:“将军来了。”

    “嗯,张总管,义父在吗?”

    “将军稍候,老爷正在书房,张某这就前去通报。”

    “劳烦张总管了。”李顺节客气地言道。

    不一会,张绾回到客堂道:“将军,老爷正在处理公务,你先在此歇息片刻,过会张某再来请你。”

    “好。”

    偌大的客堂内,李顺节心里显得颇为忐忑,时而坐下,时而又在屋里来回地走动。此刻已过亥时(九点),整个府邸显得十分安静,李顺节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屋里不停地响起,间或之间甚至还能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

    “今夜怎么静得出奇?”李顺节想道。

    时间似乎过得特别慢,在喝了一大杯茶水后,李顺节的心情才渐渐平息下来。

    突然,李顺节听到一阵哗啦啦的响声,这阵响声虽然断断续续,却是瞒不过李顺节耳力超常的听力。李顺节竖起耳朵,仔细一听,暗道,“这不就是打麻将的洗牌声吗?”

    向西数步,李顺节再次集中精神,这次听得更为清楚,李顺节确定,声音是从府邸的麻将室中传出来的。

    “哼,这就是公务?”李顺节大脑一热,便欲走出客堂。

    刚走到门口,胡图的声音恰逢其时地出现在李顺节的脑海中,“忍,忍。。。。。。”

    “是啊,我怎么把这个‘忍’字给忘了?”李顺节一边想着,一边回到了客堂的座位上。

    端起茶杯,李顺节冷笑一声,慢慢地品尝起杯中的茶水来。

    当张绾再次回到客堂时,李顺节觉得,似乎过去了很长的时间。

    其实,这段时间也就一刻多钟。

    “让将军久候了。”张绾笑道,“老爷已经处理完公务,目前正在麻将室中,将军随我前去。”

    “好,多谢张大总管。”

    “自己人,何必客气。”

    从客堂西门出去,穿过一条回廊,便来到了杨府中的麻将室。

    围坐在麻将桌旁的四人中,有三人是李顺节认识的,杨复恭、刘季述、杨守信,另外一位和自己年岁相仿之人却是从未见过。

    “守立见过义父。”进屋后,李顺节毕恭毕敬地言道。

    坐在正面的杨复恭似乎没有看见李顺节入内,也没有听见李顺节之言,头也不抬,只顾盯着桌上的麻将牌。另外三人见杨复恭不语,也都没有说话。

    “守立见过义父。”李顺节心中微怒,只是脸色依旧,再次言道。

    杨复恭的眼皮略微向上翻了翻,不过还是没有答话。

    反倒是那位李顺节不认识之人开口说道:“义父,这位就是天威军军使,勇冠三军的杨守立兄弟?”

    “正是在下。”看见杨复恭依旧不语,李顺节说道,“请问阁下尊姓?”

    “在下乃是绵州刺史杨守厚,按照年龄来说,我应该是你义兄。”

    “原来是守厚义兄,久闻大名,今日方得相见,小弟给你行礼了。”

    杨守厚笑笑道:“守立兄弟,听闻你在朝中是如鱼得水,日后还需多多关照。”

    直到此时,杨复恭才冷冷言道:“守厚,你说得对,我们日后都需要杨将军,啊,不,应该是李大军使多多照应,怎么着,李大军使现在都算是皇亲国戚了。”

    “义父,守立也是无奈之举,今日在庙堂之上,守立无法拂逆皇上之意,皇上用言语挤兑义父,倘若守立不允,岂不是让义父左右为难。”此时的李顺节显得十分诚恳,低着头继续道,“义父,守立能有今日,完全是义父栽培之果,守立心里始终记得,杨守立才是孩儿之姓名也。”

    杨复恭知道李顺节不善言语,听得李顺节这几句言简意赅之语,心里稍稍平和下来。

    “守立,难得你还记得自己姓杨,坐吧。”

    “谢义父。”李顺节坐下之前,又对刘季述道,“守立见过刘中尉。”

    刘季述并未言语,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算是回答。

    至于玉山军军使杨守信却是黑着个脸,始终没有向李顺节看上一眼。两人原本就没有多少交情,李顺节也就没有和杨守信打招呼。

    李顺节坐下后,杨复恭也没有和他多言,唯有第一次见面的杨守厚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李顺节闲聊起来。

    对于这样的场面,虽然李顺节已经习惯,但却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宫中和海无影等人打麻将的情景,至少,在皇帝的书房中打牌,他没有感到自己是个多余之人,尽管有时候李顺节也做旁观者。

    麻将大战结束,杨复恭伸了个懒腰道:“各位,大家回去休息吧,我也累了,张绾,送客。”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削爵

    第一百五十六章削爵

    虽然神策军副军使一职只是个挂名的虚职,但六军统领却是一个实打实的职位,足以和杨复恭担任的神策军军使之职相抗衡。神策军上下十余万人,一共就分为六军十二卫,那么,所谓的六军统领不就是神策军中的老大吗?

    当然,军中的老大究竟是神策军军使还是六军统领,却是谁也无法说得清的。虽然古代的军制对此也有详细的规定,但对于一个人治大过法治的社会来说,制度是随着掌权者的意志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变化的。

    李顺节的智商不算很高,却也不是傻子,加上胡图的分析,自然明白这个职位的含义。

    随着李顺节官职的不断上升,神策军中的局势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李顺节的任命书传达之后,表面上尽管没有引起什么动静,暗地里却让神策军内部明显地分为了三派。一派是以天威军为代表,这一派将士坚决拥护李顺节,与之对立的一派则是以玉山军为首,站在这一阵营的将领最多,几乎涵盖了除天威军之外的其他各军的军使,还有一派便是互不得罪的中间派。

    不过,在中低层士兵中,却渐渐呈现出支持李顺节的势头。其原因倒不是因为平日里的李顺节多么多么善待士卒,得到他们的爱戴,而是以孙德昭、董彦弼等人为首的中兴社成员得到指令,要求他们全力配合,并鼓动基层士卒,支持朝廷的命令。

    这些细微的变化并未引起杨复恭等人的注意,在他看来,下面的底层将士自然分不清谁是神策军的老大,而李顺节新官上任,必会得到部分士卒的追捧,这并不出奇,等好奇心一过,也就会恢复原样了。

    十月十七日,在朝会即将结束时,海无影收到了来自蜀中的两份奏折。

    第一份奏折是西川节度使兼任两川招抚制置使韦昭度、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和永平军节度使王建三人联名所上。奏折的大致内容如下:

    逆贼田令孜、陈敬瑄不尊号令,臣韦昭度等数次派人前往成都,传达圣上旨意,然田、陈二人屡屡抗旨,并不断修固城池以拒我军。按照圣上指示,我军已于近日开拔,预计会在十二月初抵达成都外围,并发起攻击。

    “哼,真是够慢的。”海无影看完后,冷笑一声道,“杨爱卿,刘爱卿,你们认为此事当如何为好?”

    杨复恭上前一步道:“皇上,依臣所见,当再下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