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6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些巡骑却不买账,一抖手放出响箭讯号,不久,几队轻骑便从四面八方赶来。一队队轻骑手持喷铳,打着马,不怀好意的围着李过打着转。李过,高一功等人寒毛都竖了起来,一动也不敢动。
人群分开,一身戎装的将领出现在几人的眼前。
李过等人长途跋涉,早筋疲力尽,吃吃地说道:“诸位兄弟,这是何意?”
那明军将领脸色不耐,喝道:“全部抓起来!”
李过面色苍白,辩解道:“咱们是来投诚的,你不能这样!”
他身后数千闯军士卒也是鼓噪起来,那明军将领却异常凶悍,不耐烦道:“拒捕的,格杀勿论!”
几声铳响,几个闯军士卒当场被打翻在地,硝烟与鲜血的味道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
“弃械,跪地!”
越来越多的明军成群结队的赶来,李过无奈道:“弃械吧。”
高一功哭丧着脸色,埋怨道:“我就知道会有大祸,你们不听我的。”
两日后,帅营。
亲兵来报,说是李自城部下大将李过,高一功两人来投诚,被巡逻兵拿下了,如今关押在俘虏营里。
马城微微一笑,提笔写下一道军令,命人将李自成部好生安置了。李部配合明军扫荡了藏区,又转而向北进入准葛尔,塔里木,一路上裹挟了不少人马,总兵力发展到四五万人,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这股力量,马城当然不会放在大明的西北,留下后患。
半个月后,寒风肆虐的中亚。
李部大队人马在向导指引下,翻山越岭,艰难的风雪交加的高山峡谷中穿行。
“停!”
李过瞧着大家伙实在走不动了,便下令在背风处扎营过夜,看着四周围光秃秃的石头山,忍不住猛抓头发,直到此时还晕乎乎的。半月前他和高一功被放了出来,明军不但发还了军械兵器,竟然还给了一笔物资补给。
李过有些发懵,这晕头转向的走了半个月,只知道大概是往西走的。
“大王,累了吧,喝口水。”
背风处,李过有些担心的关切着,李自成气色不太好,脸色有些不正常的惨白。
明军势大,李大王如今也没什么心气了,为求生存,只得木偶一般任人摆布,甘愿做一枚棋子了。
李自成喝了口水,打着寒噤道:“李过,咱们这是要走到哪里去?”
李过只有苦笑道份:“我也不知,大约,大约是波斯国境内。”
问不出来,李自成倒也认命了,晓得他这是被流放了,这辈子也别想回去了,这走的也太远了。
又走了半个月,筋疲力尽的闯军终于解脱了,到地儿了。
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呐,波斯和奥斯曼帝国交界处,再往西百里可就是地中海了。这是马城专门为李自成部,四五万人马预备的海外飞地,这可真是一块飞地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孤悬域外的独立王国。
一旁,就是库尔德人的领地,如今也是投靠大明的附庸。
李自成此时已经麻木了,心中有苦说不出,只得在这块地盘上安营扎寨,建立起他的独立王国。此时,波斯新皇正在猛攻奥斯曼人的都城,这就给了李自成站稳脚跟的机会,很快便占据了一块长宽约五百里的地盘。
于是这地方除了库尔德人,就又多了一个刺儿头部族,李部。
这个部族说汉话,写汉字,在大明的暗中支持下日渐发展壮大,是一支极为独特的武装力量。
崇祯十六年,二月。
奥斯曼腹地,正在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波斯大军,久攻不下,受阻于无比坚固的坚城防御体系,只得改强攻为围困,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围城战。里海南岸,被围的数十万奥斯曼军队,也走到了穷途末路,士卒冻饿而死的超过了三成。
明军毫不费力的破开奥军的防御,涌了上去,将四肢僵硬,战战兢兢的奥斯曼士兵一个个射死。在最严寒的天气到来之前,东征的奥斯曼大军终于覆灭了,活着走进俘虏营的约有十万,十万青壮很快又成为筑城的苦役。
同样筋疲力尽的明军也无力再战,大批明军大踏步的撤退,休整,结束了这场旷世大战。马城的豪赌成功了,在弹尽粮绝之前打赢了战争,代价是几乎枯竭的战争资源,收获是大明的世界霸主地位。此战过后,再也没有哪个势力,哪个部族,敢挑战大明五十万常备军的威严。
此后明军进入长时间的休整,沉寂期,然而塞外大开发却进行的如火如荼。
二月的一天,大都督行辕召集议事,奖励生育,鼓励蓄养奴隶,鼓励圈地一系列政策很快颁布施行了。不擅长放牧的大明人拿起马鞭,成群结队,开始在辽阔的中亚草原上,在贝加尔湖畔,在乌拉尔山脉,开辟出一个个大型畜牧场。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远征
明人虽不擅长放牧,但是大明征战塞北捕获了大量畜奴,这些畜奴可都是世世代代放牧的好手。
清晨,贝加尔湖畔。
大战平息后的塞北有些荒凉,严寒刺骨,几十万大军要吃饭,要操练,因此民间出现了严重的物资匮乏,好在还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可以利用。
贝加尔湖上千里冰封,大清早就有明人边民到湖上凿冰捕鱼。辽阔的贝加尔湖,丰富的野生资源,成为大明边民的生命线。自从大明牢牢控制了这座浩瀚的大湖,时间越久,便越发领会到这座大湖的富饶。
富饶的贝加尔湖让明人深切的体会到,为何历朝历代的边军将士,都对这里魂牵梦绕。
这座大湖里储存的清洁水,足够五十亿人饮用半个世纪,并且水质上乘可以直接饮用。这座大湖里盛产鱼虾水产,不要说几十万边民,就是亿万人敞开肚子吃,几百年也吃不完,一座贝加尔湖就能供应整个塞北的水产。
湖上,一声巨大的爆炸过后,冰面炸裂,几十张巨大的渔网撒了下去。一网,便捞出种类繁多的鱼鳖虾蟹,裹着厚厚皮裘的明人欢声笑语,将冻成冰棒的肥鱼装车运走。大部分湖中出产的水产,将会运往瀚海城,以补充数十万明军冬季作战的需求。
“虎!”
岸边,冰雪覆盖的密林边缘,竟有一队明人少年在操练军阵。
“虎!”
枪如林,铳如墙,十几岁大的少年攥着比人还高的火铳,寒光四射的长枪,步步紧逼。这些明国的少年年纪虽小,却因为自幼练习军伍之道,纪律严明,个个都练的身强体壮,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精兵气象。
大明新政放开了对民间的武器管制,短铳,手铳在民间大行其道。
在马城的有意纵容下,盛行的武风,让这塞北极寒之地很快重现了汉唐时的辉煌,尚武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明的百姓可不傻,有吃有穿有好日子过,大家伙干嘛要反对朝廷,大家伙拥护还来不及呢。
大明的富商,农场主也不傻,这样广袤的地盘到处都是财富,干啥还要昧着良心欺压百姓,哄着百姓干活还来不及呢。大明的官府就更精明了,官员乐的大家伙一团和气,谁乐意被人骂成赃官呀。
事实上,定居贝加尔湖的大明边民,穷人越来越少了。这地方实在太大了,廉价的土地随便买,五块银元一个的奴隶随便买。跑马圈地,蓄养牲口,一个大明边民用不着几年,就能从一条光棍变成家财万贯,牲口成群的农场主老爷。这是冒险家的天堂,这是大明边民的狂欢盛世。
大湖一侧,一座大型村镇里。
学堂里传来郎朗读书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孩童稚嫩的童音中,诗词歌赋取代了四书五经,农学地理,成为新学考试中的核心科目。
镇内的官厅中,官员,军官,观风使,粮长,甲长济济一堂,组成了塞北特色的独立组织机构。
“依文册统计,本镇共有人丁八百八十余户,口四千四百余人。文册上,共有屯田地三百六十顷一十四亩六分五厘,夏粮征本色麦六百一十六石三升二合,秋粮征本色米豆一千五百一十九石四斗七升四合,共实征夏税秋粮二千一百多石。”
“此外还要纳马草一万八千六百余束,岁纳杨木柴火两千四百多斤。”
“武备上,本镇共有青壮一千三百五十七人,有马骡三百六十八匹。除刀枪盾矛外,本镇现有各类长短火器三千杆,小铜炮、小铁炮八十五尊。”
“登记造册,尽快上报,上头催要的很急。”
“晓得了。”
代表官府的地方官员,代表军方的治安军官,代表百姓的观风使,共处一室,共商大计,这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景象。样大胆的尝试,效果极佳,为塞北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同一时间,恒河之畔。
漫山遍野的明军步骑耗时两年,终于全面突破了印度西北部的山口屏障,挥军攻入印度北方的恒河流域。印度莫卧尔王朝的缔造者,是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自称蒙古人,这个庞大帝国真正强盛起来,是因为出了一个盖世雄主,大名鼎鼎的阿克巴大帝。
印度阿克巴大帝与波斯阿巴斯大帝齐名,在此人的领导下,莫卧尔王朝的疆域财富扩张了三倍还多。
只是今日此时,阿克巴大帝已经死了三十多年了。
大明崇祯年间,一个个武功赫赫的大帝死去,一个个强大的帝国群龙无首,实在是大明席卷世界的天赐良机。此时,强盛的莫卧尔王朝和波斯王朝一般,同样陷入阿克巴大帝死去后,造成的权力漩涡里。
恒河北岸,明军大营。
李定国站在高高的望楼上,看着大河对岸人声鼎沸,沿河展开的印军混乱不堪,密密麻麻的帐篷到处都是。此时恒河进入枯水期,故此十万明军及其仆从军,三十万印军隔河对垒,展开炮战,明军竟然还落在下风。
明军劳师远征,补给不便,在印军凶猛的炮击下暂且退避三舍。
暗中,却有数支偏师昼伏夜出,沿河西进,去往恒河上游寻找水浅的渡口,就埋伏在距离主战场三百里外的密林里。一片平坦的恒河流域,又是枯水期,十分适合大兵团骑兵的
集团野战。
李定国还在等,在等什么呐,在等从马六甲出发的大明水师。
西南明军虽劳师远征与后方几乎断绝,他却并非一支孤军,李定国眼睛眯了起来,看着东南方看不见的茫茫大海,似乎嗅到了浓烈的硝烟味。
同一时间,马六甲。
人生鼎沸的马六甲海峡,十分拥堵,沉寂多年的大明水师云集海峡,封锁水道,酝酿着对印度洋的远征战役。
“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引蛇出洞
三月初一,马六甲舰队誓师出征,大小战舰五百余艘出海峡水道,浩浩荡荡的进入印度洋。
此时,大明舰队的主要对手欧洲人,拥有包括武装商船在内的大小舰船超过千条,母港设在印度的古里,柯枝,也就是欧洲人常说的香料海岸。受到欧洲本土战争的影响,这些远离母国的欧洲船长,大多接受了印度人的雇佣,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海上雇佣军。
富庶的印度盛产宝石,珍珠,香料,药材,稻米,欧洲商人,阿拉伯商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是全世界最繁华的贸易海岸。大明对富庶的印度垂涎已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