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5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宁军以十余门轻炮摧毁了王城防御,便在炮火掩护下搬了几箱火药炸门。深夜,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突厥斯坦王城的大门轰然倒塌,下马步战的关宁军潮水一般涌入王城,在寝宫内活捉了北突厥大汗江格尔,此时,叛军已然遍布突厥斯坦全城。
外头,是响彻云霄的喊杀声,惨叫声,杂乱的铳声,火光浓烟冲天。
王城里,八千关宁军迅速控制了局面,占领了各个战略要点,将江格尔汗和他的庞大后宫牢牢控制在手中。冲天的火光映红了王城,五花大绑的江格尔汗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明国人不讲信用,竟然撕碎盟约对盟友捅刀子。吴三桂只是当作耳旁风,一挥手,一伙亲兵扑过去将汗王按倒,堵住嘴巴,抬进寝宫里关押起来。
吴三桂此人虽然卑鄙,却晓得轻重缓急,严令对江格尔汗的后宫,子女秋毫无犯。
翌日,天色大亮。
一夜混战,叛军仗着人多势众,将王城内孱弱的抵抗力量彻底摧毁,便如同冲进了羊圈的饿狼,狞笑着将一扇扇紧闭的大门砸开,在女人的尖叫声中举起屠刀,将一个个北突厥权贵,贵族杀死在家中,将一座座宝库打开,将权贵们的收藏品和财富卷走。
此番突厥斯坦之乱,事起突然,对北突厥上层建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大量北突厥贵族被叛军杀死在家中,女人被掳走,子女后代惨死在叛军屠刀之下,直接造成了北突厥长达五十年的内讧。突厥汗国,本质上仍是一个奴隶制汗国,财富,人丁被少数出身显赫的贵族掌握。这一杀,吴三桂可是一记重拳,狠狠砸在北突厥人的命门上。
北突厥长期掌权的大账贵族,多数死在崇祯十一年的这场叛乱中。
由此导致了北突厥各部群龙无首,上层建筑一夜之间轰然崩塌,那还能落的了好么。这一场大乱对北突厥人来说是灾难性的,便是这一屠,决定了北突厥未来五十年的没落,消亡,很快便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尘埃。
吴三桂此人心狠手辣,纵容叛乱杀了人,放了火,竟管杀不管埋。
两日后,北突厥王城的大屠杀还在如火如荼时,吴三桂率八千关宁骑兵裹挟着江格尔汗,一百多个汗妃,两百个多个子女,十多个教派长老扬长而去,扔下了地狱一般的王城在叛军的屠刀下颤抖。自然,以吴三桂的性子也不会空手回去,贼不走空,富丽堂皇的王城被关宁军搬空,带走了。
关宁军个个抢的心满意足,连大汗寝宫里镀金的地砖也没放过,都撬下来带走了。
五日后,瀚海城。
卢象升捏着鼻子见了吴三桂一面,违心劝勉一番,两人在三军将士面前把臂言欢,顺手便将江格尔汗关了起来。此番虽是大明不仁,不义,大大的理亏了,可卢象升是什么人,早不是那个二甲进士出身的书呆子了,如今的卢象升,便是个腹黑的读书人。
卢象升,倪元璐这些读书人,早从马城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开窍了。不义又如何,理亏又如何,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要这面皮何用,能替大明开疆裂土么。此番将北突厥的大汗,十余个教派长老掳来瀚海城,携天子以令诸侯,卢象升也是乐意的。
吴三桂是什么人,枭雄,他早预备好了两个年轻美貌的倭女,两个白皙高挑的高丽贵女,两个千娇百媚的扬州名妓,换着花样的伺候北突厥汗王,当然扬州名妓实在太难找了,是在辽东找了两个粉头冒充的,左右那粗鄙的汗王也分不清楚。
总归是百锻精钢,也要给他化成绕指柔,软硬兼施,逼着那位汗王替大明出力。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前线
那江格尔汗进了瀚海城,暴跳如雷,却又瞧着外头凶悍的明军看守,无可奈何,汗王正一口气上不来,便有两个盛装华服的美人儿行了进来,一个捧着吃食一个怀抱佳酿,婀娜多姿在汗王跟前跪了下来。江格尔汗呆立半晌,纵有千般恼火可也发不出来。
这两个美人儿柔柔弱弱,嫩生生的,说着听不懂的柔声软语。
可怜一个北突厥的汗王,哪见过这般柔弱乖顺的倭国艺妓,顿时便有些英雄气短。吴三桂心中有七八分成算,这些蛮夷番邦的小王最见不得女人,这般乖巧柔顺的倭国女子,正是房中的恩物,一个粗鄙的匈奴蛮王何曾见识过这般温柔乡,必然是要沦陷的。
等到他意志消磨了,英雄气短了,圆的方的还不是随意拿捏。
且不提吴三桂百般算计,乌拉尔山前线,大战起。
李争鸣照旧反穿将官服,亲领护兵登上前线制高点观阵,说是制高点也不过五百米高,倒还不如辽东的山高。这样的制高点明军挑选了三处,将山峰顶部的树木砍光,构筑炮垒,统共架设了十二门重炮,以十二门重炮为核心,居高临下组织起防线。
明军经过半年的准备,在前线布置了六磅以上的大炮六十门,各类小炮超过五百门,沿乌拉山南端的山势起伏,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防线。然而李争鸣跟随大都督马城征战多年,再三叮嘱前线将领,防线是死物人才是活的,再牢固的天险也不可靠。
山口前线明军面临的巨大压力,是补给困难。
翻过这座山便是俄国境内,敌军反倒补给顺畅,明军的补给要千里迢迢从辽东,白城,海参崴运来,哪一条补给路线都不轻松。李争鸣长期在北方作战,头脑十分清醒,心中早做好了被包围后长期坚守的准备,便在山中囤积了大量弹药粮草。
乌拉尔山脉有几千里长,保不齐敌骑便从哪处缺口冲进来,绕击明军的侧后方。考虑到此战的艰难,李争鸣下令在前线挖掘了大量藏兵洞,既可藏兵,又可储藏弹药粮草。
正午时,日正当空。
过万明军在阵地上开伙,勤杂兵将大桶的牛羊肉,白面馍抬了上来,一时间阵地上尽是吭哧的吞咽声。李争鸣领着一班参谋,席地而坐,手中刚抓起一个馍馍,西边便升起了第一道狼烟,一刻钟内十余道狼烟升起,笔直的烟柱直上云霄,阵地上正在开伙的明军纷纷站起来。
李争鸣看也不看那笔直惊悚的狼烟,仍大口吞咽着雪白的馍馍。
最远的烽火台在五十里外,望山跑死马,敌骑离的还远着呢,大战将起,明军阵地上火热起来,炮手将大炮从隐蔽处推出来,掀掉茅草,推进炮垒,士卒纷纷进入前线阵地,抱着火铳坐进横七竖八的堑壕里,远处,西方的地平线上,蚂蚁般大小的骑兵群终于出现。
半个时辰后,前线堑壕中。
这乌拉尔山的特点便是西侧全是缓坡,东侧便险峻的多,明军在西侧缓坡上挖掘了大量堑壕,掩体,布置了大量路障,防御设施。一线阵地按照作战条例布置了少量兵力,大约只有两千余人,散布在长达十里的阵地上,预备着承受敌军的第一波炮火。
半山腰,堑壕中。
张水子盘膝坐在一面盾牌上,眯着眼睛摆弄着一把锉刀,一把尺子,还有一颗银色发暗的弹丸,那弹丸赫然是圆柱形的,看上去十分规整别致,张水子却似乎对这颗弹丸的形状极不满意,用尺子量过之后磨的更细致了。这颗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弹丸,便是米尼弹的雏形。
米尼弹,马城曾命人秘密研发过,很快便发现在明末的技术条件下,研发米尼弹是白费工夫,很快大明军工便放弃了米尼弹的研发。因为大明工匠很快发现,这玩意是不可能量产的,因为在这没有标准化机床的时代,大明工匠的技术虽说突飞猛进了,可也超越不了时代的局限。
因为没有标准化生产,大明制造的每一杆精良火铳,它的内径都是不同的,差异虽然十分微小,可也抹除不了这种差异。于是圆柱形的,圆锥形的米尼弹便不可能做到量产,仍旧只能使用圆形的次口径弹丸。
尽管如此,这种米尼弹的雏形还是流传到军中,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比如各部使用线膛铳作战的奇兵队。这种圆柱形弹丸无法量产,倘若用人工来控制精度,少量制造还是不难的,最多费时费力罢了。
用人工打磨铅制子弹控制误差,大约能将误差控制在零点五毫米的程度,已经足够让米尼弹和前装线膛铳结合起来,发挥其卓越的性能。无非是费时又费力,需要人工拿着尺子锉刀一颗一颗的去打磨,这种用人工控制误差的笨办法,却让张水子们如获至宝。无他,这种圆柱形弹丸的威力实在太强大了。
张水子眯着三角眼,毫米级别的眼力,手力对他来说不成问题,海盗出身,在茫茫大海中练就的一双鹰眼,让张水子精心雕琢出来的铅弹,可以轻松的控制在零点五毫米之内。手力,对他来说更不是问题,五尺刀王,可是号称可以用刀来绣花的。
噗!
张水子满意的吹了吹手中沉甸甸的弹丸,慎重的放进腰间的褡裢里,整个上午他只雕出了十几发这样的铳子,这玩意真的费时费力,眼力,手力稍差一点也做不到,然而张水子却心中笃定,物有所值。这些特钟弹丸平时舍不得用,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
口干舌燥的张水子解下水袋,才感受到脚下的地面在微微颤抖。
张水子若无其实抱着水袋,一样脖子咕咕咚咚的大口灌水,放下水袋,便瞧见不远处的几个士卒,正探头探脑的往外头张望。
“嘿,这些鹌鹑。”
张水子一咧嘴露出满嘴的老鼠牙,以戏弄新兵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如今凭战功当上了校官,仍本性难改。
“嘶,嘶!”
张水子脸上带着坏笑,故意发出嘶嘶声,以戏弄阵地上的新兵为乐。
“有蛇,蛇!”
那几个新兵如同火烧屁股一般跳了起来,瞧见不怀好意的张水子那戏谑的笑意,都窘的面红而赤却又不敢来招惹他。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劲敌
战线上的嘈杂惊动了一个哨官,那哨官怒气冲冲的跑过来,狠狠几脚将那几个制造混乱的新兵踹翻。
“混账!”
哨官冲那几个新兵骂骂咧咧的,瞅了一眼张水子闪闪发亮的领章,竟不敢有丝毫不敬。这伙奇兵队的祖宗两天前跑到他的防线上,赖着不走,还得好吃好喝供着,让深处最前线的哨官敢怒不敢言,不敢得罪呀。
明军战术日渐成熟,经常会在防线上,或是野战中严正的方阵之间,布置一些精锐散兵,这些精锐的散兵在防线上游动作战,拥有极大的自主性,通常是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堵,用自由度极大的散兵来填补防线上的空隙,往往能够发挥奇效。
这些散兵通常军衔很高,极为精锐,关键时还可以充当基层士官,顶在防线上的价值巨大。那几个挨了训斥的新兵,忍气吞声,张水子便吭哧吭哧的轻笑起来,心情十分舒畅。
山下,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旷野间,浩浩荡荡的敌军压境。
明军前线竟鸦雀无声,一个个士卒趴在堑壕里,安静的看着东欧人的大军由远及近,从蚂蚁大小的黑点,渐渐变成一个个清晰的轮廓,那排山倒海一般的景象让人窒息。张水子举着千里镜瞧着大军压境,面上不见了先前的戏谑,变的十分凝重。
这般大军压境遮天蔽日的景象,张水子在辽东战场不是没见过。
但只见敌军漫山遍野,以大量骑兵为先导,护住两翼,掩护着步卒缓缓推进,骑兵在两侧成纵队行军,中央步兵则成群结队拖拽着大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