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骑-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人当下左手拇指在其余四指关节轮点如飞,很快排出四柱、大运、小运、流年和命宫,细推一推说了一大通,把这一戊戌命造说得封侯拜相、金玉满堂、妻妾成群、寿享遐年,命好得不得了。
  马城任他说的口若悬河地说,他只含笑倾听,一言不发。
  那道人也说的差不多了,便道:“我已细细推算过,这二人八字并无明显相克相害之处,但山人有一言,逢寅、卯年,不宜婚娶,其余一概无妨。”
  马城也满意了,图个喜庆,让白青华给了一两银子,三人出了算命铺子,相视一笑,于凤君终究脸皮太嫩,找个借口带着两个亲兵回家去了,剩下马城和白青华在十字街上转转悠悠,私下合了庚贴,若是双方父母长辈不反对,就该文定了,下了文定,这门亲事就算是成了。
  马城心中一热,突然牵住白氏小手,认真道:“青华,苦了你。”
  白青华呆了一呆才凄迷一笑:“凤君妹妹和少爷你门当户对,正是良配,以后在凤君妹妹跟前,可莫要再说这种话了,让奴婢平白做了恶人。”
  马城心中一阵怜惜,左右无事,突然心中灼热扯着她进了客栈,开了个房。
  进了客房,马城手脚便不规矩了。
  白青华捉住他做怪的大手,吓的都快晕过去了,娇呼起来:“少爷,这是客栈呀!”
  马城不怀好意轻笑一声,咬着她小耳朵调笑道:“一会你疯起来,动静小些便是了。”
  白青华胆子再大也招架不住了,贴身厮磨很快面红耳赤,却死死咬着红润的香唇不肯出声,倒别有一番媚骨天成的风韵。
  翌日,马城果真被叫回了总兵府,书房议事。
  书房里只有父子两人,马林脸色阴沉似水,却正在写一封奏疏,自然是要交给钦差呈给圣上看的。
  马城看过去的时候,奏疏正写到这一段:“臣惶恐顿首,小儿无状,言孙子云,两军相争未料胜,先料败,臣愚钝,以为此言虽大谬,然兵圣之言,臣不敢罔断,臣顿首,惟请陛下圣裁。”
  马城心中温暖,父亲是把责任都揽过去了,一镇总兵,说这话还是有资格的。
  突然第一次真正把马林当成了真正的父亲,这父亲虽然缺点多多,可还是很维护自己的,父爱如山呀。
  马林写完这段话,落了笔,面沉似水道:“莽撞,这番话也是你能说的么。”
  马城生平第一次心甘情愿道:“父亲,儿子错了。”
  马林看他认了错,才徐徐道:“罢了,你这番话也有几分道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马城真心恭维道:“父亲英明。”
  马林先用镇纸压好了奏疏,小心的吹干笔墨,才缓缓起身走进了偏厅。马城亦步亦趋跟在后面,眼疾手快先拿起一件罩衫,顺手给父亲披上,辽东早晚温差很大,这清晨还是有些寒意的,这事情做的自然从容,毫无半点虚伪。
  马林紧了紧身上罩衫,终于轻松道:“你之才颇类先祖,为父的倒想问问看,这一仗若换作是你,该如何打,你尽管说。”
  马城心中又是一暖,知道父亲是知兵的,怎么说也是祖父马芳一手调教出来的,又在北疆镇守多年,再差也能差到哪里去呢。
  面对老父的询问,马城也真心道:“儿子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第六十八章 韬略
  马林很有兴趣的样子,命人拿来了辽东舆图,还有一盆泥土都摆在桌上,显是对儿子昨日用泥土弄出来的简易沙盘,很感兴趣。
  马城汗颜道:“父亲,此物用沙效果更佳。”
  马林显然是没见过沙画,更没见过沙盘的,大感兴趣:“哦,你做做看,这倒是有些意思了。”
  马城亲自去外面找了几把沙子,环顾左右有一个棋盘,索性就把棋盘拿了过来,放在桌上,均匀的洒上一层沙子,又用一根细细竹枝在沙子上写写画画,一个简易沙盘就制成了,也让马林兴趣大增。
  弄好了沙盘,马城稍一思索就在沙盘上,画出了简易的辽东地形图。
  马林终忍不住赞叹道:“我儿胸中自有沟壑万千,不错。”
  也由不得他不赞叹,绘图作业,在后世是军校必修课,在大明军中可就是独一份了,这是时代的差距。
  马城这时反倒平静了,沉吟道:“父亲请看,这是浑河,这是抚顺关,这是赫图阿拉。”
  马林看着建议沙盘,点头道:“不错,大致如此。”
  马城索性放下包袱,尽情道:“两军相争,无非天时,地利,人和也,天时不可预知,人和在建奴一方,我大明能占的,惟有地利。”
  马林思索过后深深的叹了口气,却没有反驳,辽东诸镇矛盾重重,恩怨纠葛了几十年,委实是谈不上人和二字的,反观建奴上下一心,三军用命,确实是占了极大的便宜,这是无法反驳的事实。
  马城又在沙盘上画了个圈,低沉道:“即使这地利,这辽左千里平原,我大明也是不占的,辽左开阔,平坦,极利于建奴兵马辗转腾挪。”
  马林脸色有些难看了,仍是没有反驳,也无法反驳,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否则,朝廷也不用派援兵来了。
  马城没有看父亲脸色,在沙盘上重重的点了一下,决然道:“界藩寨,两河交汇之地,三面临水,一面临山,有建奴哲陈部盘踞,也是辽左为数不多的天险,父亲,我军若东出抚顺关,则奴必盘踞界藩天险,以拒天威。”
  马林把辽东舆图拿在手里,沉吟了良久才色变道:“不错,这界藩寨实为天险,建奴万万没有弃之不守的道理,此战果然凶险。”
  一镇总兵,自然明白大军受阻关前,久攻不下的后果。更要命的是建奴骑兵来去如风,明军若强攻界藩天险损失太大,即便攻下了局势也很不妙,粮道,后路,两翼,甚至背后的抚顺关,都在建奴骑兵威胁下,瑟瑟发抖。
  马林似乎看到了两镇大军,后路被断,陷入重围的可怕结果,拿着舆图的手指都发抖了。
  作为一名知兵的老将,他自然明白儿子所言非虚,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以步击骑没有机动性,只能一个个堡垒去攻占,去驻守,这是无法克服的劣势,后路,侧翼,时刻都面临着骑兵的威胁,这仗太难打了。
  马林在房间里转了好多圈,才沉吟着道:“若是有一支马军,能牵制住建奴大部,此战尚有可为。”
  马城心服口服道:“父亲英明,确是如此。”
  这种局势,以骑制骑是唯一的出路。
  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在侧翼牵制着强大的建州骑兵,步兵才能放心的进攻。
  马林眉头舒展开了,扬眉吐气道:“不错,如此我便奏明圣上,尽发九边精骑助战,精骑,我大明也是有的。”
  马城也展颜一笑,恭维几句,心说我马氏父子也尽力了,决定权还是在皇上手里,既已尽力,那就没什么遗憾了。
  其实马城还有很多话没说出来,这一仗要是让马城来打,现在就该动手了。
  父亲有句话说的没错,我大明也是有精骑的,建洲兵马也是有弱点的。
  建奴大军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每逢大战也是需要时间集结兵力的,眼下建州兵力分散,很快要到秋收,狩猎的季节了,建州大军是无论如何也集结不起来的,再精锐的战士也要吃饭,也要养家。
  一个渔猎民族要是错过了狩猎的季节,那真就是一场悲剧了。
  这一仗让马城来打,立刻出九千精骑长驱直入,不求杀伤,只求破坏,杀光,烧光,抢光,再狠一点连山都给他烧了,河里都给他投了毒,眼下正值炎炎盛夏,天气干燥也很久没下过雨了,放把山火一定很爽。
  当然这绝户计,马城只能在心里想想,朝廷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我大明仁义之师,上天有好生之德,怎么能做出这种天怒人怨,有伤天和的事情呢。
  未料胜,先料败这话可以说,因为这话是兵圣说的。
  烧山,投毒这种话是万万不能说的,这话说了,可是会被满朝的仁义君子,圣母婊口诛笔伐的。
  这一点马城还是很清醒的,我大明还是要脸面的,脸面比江山社稷还重要。
  被父亲从书房里赶了出来,马总兵奋笔疾书,一封奏疏,自然是要写的花团锦簇,仪态万千的。
  出了总兵府,马城心里突然一阵轻松,尽力就好不能强求呀。
  夏夜,有些微风,并不烦闷。
  马城在房中整理着军册,想着事情怔怔的入神了。
  白青华送来酸梅汤,伸手在马城面前轻摇,见马城回过神来,方问道:“少爷想起什么了?”
  马城起身把门关上,问道:“你可知道,浙兵来了四千人?”
  白青华颇有些不耐道:“奴婢不知,夜了,少爷早些安歇吧。”
  马城抓住那只手,在手背上吻了一下,说道:“你说得是,良宵苦短啊。”
  白青华吃吃的笑,腻声道:“我可不是那个意思。”
  马城笑问:“那又是什么意思?”
  白青华飞快地脱去丝制弓鞋,小腰一扭,上床向里侧卧,发髻花冠未摘,裙裳也没解,有所期待。
  马城暗笑,脱履解衣上床,放下红罗纱帐。
  两日后,总兵府。
  马城终究还是没有躲过去,被老爹派了二哥马熠,押回总兵府读书。
  马城先是有些抗拒,坐下来反倒释然了,在这时代不读书,不明经义,确实是寸步难行的。
  将来身份地位越高,这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也会被排斥在主流之外。
  父亲还是用心良苦的,仗要打,兵要练,书也还是要读一点的。
  马城派了两位先生,轮流为马城兄弟念诵《春秋经传集解》,每念十五页就换人。
  马熠听的极为认真,马城也感觉十分新奇,有一种回到了前世课堂上的感觉,整个人倒是心平气和了。
  收心养性,也是上位者必须做的功课吧。


第六十九章 定亲
  看到两位少爷听书极为认真,两个先生也就不敢马虎,打起精神,轮流念书,用了一个半时辰,将《春秋经传集解》第一卷 念完,马熠要留两位先生用午餐,但二人坚决推辞了,说下午再来为两位少爷读书。 
  送走了两位先生,马熠笑着道:“这二人仅仅是童生,学问就不低,至少四书五经是通读了的。”
  马城点头答应了,下午读完书,马城索性静下心来,还向二位先生询问一些时事、政令、风俗。
  这两位先生都是清客,上接官僚士绅,下接贩夫走卒,见闻多、阅历广,与他们交谈,可以了解很多书本上无法了解的事,这正是马城所需要的,马城虽然对晚明的历史大事件比较了解,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的长河是由小事情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身处的世界,又如何能在这个非常时期左右逢源。
  两位先生是健谈的人,谈掌故,说见闻比念书有趣,什么“命运低,得三西”,是说山西、江西、陕西三地不好做官,山西、陕西土地贫瘠,民风剽悍,抗税之事时有发生,而江西人多地少,出外谋食的人多,两京十三省,算命、看相、堪舆的都是江西人,收不到他们的税。
  在府里读了两天书,马城对文人的印象大为改观。
  大明庞大的文人队伍里,除了有嘴炮,伪君子,也有这样务实的人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