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国的崛起-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今日天子身边都算是亲信的大臣。就算张昭在御前试射燧发枪失败,也不会有御史在朝堂中呱呱叫。
张昭很坦然的接受着弘治皇帝的“肯定”。他知道燧发枪必然能成功
这不是说他在新军千户所中都试验过很多次,心里有把握。而是说燧发枪的前景会被弘治皇帝和武将们看到。
燧发枪比之火绳枪的先进之处,就在于点火的设计上。
那么,这个设计会导致什么呢?排枪战术的出现!火绳枪因为需要使用火绳点火,而士卒们身上又都带着瓶瓶罐罐的火药,明火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火绳枪的队列有间距。
因而,在早期的战术中,火绳枪需要配备其他兵种来一起作战。
但是燧发枪没有这个限制啊。一排排的燧发枪兵并列在一起,就算燧发枪的精度不高,扇形面的火力覆盖对敌人可以造成强有力的打击,进而统治战场。
排枪战术,现在弘治君臣肯定是不知道的。这需要在军事实践中才会认识到。
所以,张昭为确保成功在燧发枪上做了改动。他的燧发枪并非是滑膛枪。而是直膛枪。
决定燧发枪的射程的因素,并非是点火方式。而是两个因素,第一是密封性。当然,点火方式的改进,令密封性有改进的可能。第二,膛线。而其中螺旋的膛线比直膛线的射程更远。
张昭的这些燧发枪并非制造的非常精密,而是普通铁器锻造出的大路货色。所以射程和弓箭相当。否则的话,直膛枪的射程是要优于弓箭的。
当然,这是他要求的。要大量生产燧发枪,就必须要求“通用性”。太精密的锻造会降低产量的。当然,后续在炼钢技术提升后,可以进一步提升燧发枪的各种性能。
一种可以和弓箭射程相当的轻便火器,自然会引起皇帝和大臣们的重视。这显然是可以增强明军的战斗力。
张昭躬身行礼,道:“臣的新军千户所只有二十名工匠,想要装备整个队伍需要大量的时间。臣希望陛下能将兵部和工部制作火器的工匠全部交由臣来管理。臣有办法提高工匠们的生产效率。
届时会定期向兵部的武库司上缴一定数量的燧发枪、火炮等火器。若臣逾期未上缴,臣甘愿受罚。”
想要什么,张昭早就想好。他要工匠啊!否则,新军千户所何时才能装备的上燧发枪?
再者,明朝的工匠管理水平是出了名的烂。为什么明朝的火器在军中应用发展的缓慢。就是因为工匠们在制造时偷工减料,不肯用心,良品率太低!
所以,前方的将士拿到火器之后,并不肯用。士兵们是靠武器吃饭的,生死都寄托在这上面,谁想拿一个不可靠的武器作战?
任何穿越者到明朝,废除掉工匠的“匠籍”是必定要做的。没有这一条措施,很难提升整个社会的制造水平,特别是兵器装备上的制造水平。
但是,张昭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不会冒然的在弘治皇帝面前提这些“改革”的事情。他在弘治皇帝面前的“份量”还不够。国家大事,岂能由一个秀才、千户随意的制定?
而且,提了未必通过。这倒不是弘治皇帝不纳谏,而是确实有难处。譬如,废除掉工匠们的“匠籍”,其子孙后代不用限制在这一门职业上。信不信,过几年朝廷会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去锻造兵器?
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啊!
弘治皇帝倒没想到张昭会提出这么个要求来。竟然没有赏赐,而是想着做事!扭头看向英国公。
英国公张懋道:“张昭,把兵部的工匠全部调给你肯定不行。火器的制造关系到边事,涉及国本。不是你立军令状就能行的。不过,鉴于你制造出燧发枪的表现,可以调拨100名工匠在你的新军千户所听用。粮饷由你自筹。”
他知道张昭卖玻璃的事,利润非常高。
张昭拱手一礼,争取道:“公爷,这太少了。下官请调拨200名工匠。”
英国公张懋是一代名将张辅的长子。九岁袭爵,长时间的掌握着朝廷的兵权。受成化、弘治两代帝王看中。乃是如今勋贵中的第一人。位高权重!
但说句实话,张昭真的不尊敬他。
老子英雄儿好汉这种事在明代勋贵里基本没有。譬如平江伯那一系,当爹的在战场上挣回来爵位,陈锐上战场却避战蒙古人。结果搞的很狼狈!现在在家里闲住。
张懋根本不会打仗,只是仗着父辈的余荫得到高位。正所谓:生平无他艺能,遭逢承平之世。
当然,张昭对英国公张懋没什么意见。人家英国公并没有针对他。只是说“不尊敬”,就意味着他敢于在其面前争论。
张懋好笑的看着这个年轻人,胆子有点大啊,敢在御前和他争论。
这时,李东阳笑呵呵的道:“英国公,在下已经前查过兵部的数据,制造火器的工匠大约有数千人。既然是奖励,不如先调拨两三百人给张昭试试。若有短缺,兵部哪里也好补充。”
李阁老开口,英国公张懋当然要给面子。而且,他现在应下来,回头还是要和兵部尚书马文升沟通的。马文升才是明朝军队中的一哥。那个老头子可不好打交道。但有李阁老把话放在这里,问题就简单了。
“那便定在三百人吧。但新军千户所每个月要上交一百支燧发枪到兵部的武库。”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会同办理此事。”弘治皇帝点点头,兴致颇高的口头嘉奖道:“张昭,做的不错。”燧发枪的出现让弘治皇帝对抵抗北虏的信心有所恢复。
这时,长宁伯周彧忽而出声道:“陛下,张昭忠心为国,但是有些人却去谋夺他的家产啊。”
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台上
刷刷。
春日的下午,暖风拂面。万岁山上树林茂密,禁卫们岗哨严整。露台上的文武大臣们全部都看向长宁伯周彧。
寿龄侯张鹤龄按捺不住,喝道:“周彧,你别血口喷人。什么叫我谋夺他的家产。去年陛下口谕授张昭为勋卫散骑舍人之后,本侯何时再动过他的家产?本侯酿造的二锅头,乃是自制的!”
大臣们中,有几人脸上已经带着微微的笑意。仔细一看,全是讽刺的意味。张鹤龄这个草包啊!长宁伯还没说是谁他就直接认领下来,还一顿猛吹。
自制的?怎么京中那么多商号都没有研制出来,就你家会?还要不要点脸?
弘治皇帝本来心情正好,猛的给长宁伯周彧当面告状,而且事涉张鹤龄,顿时微微皱眉,开口问道:“怎么回事?”
事情涉及到国朝两家顶级的外戚,露台上的大臣们自然是都谨慎的闭口不言。但皇帝开口,得有人回答。宫里的公公们不愿意出声,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只得硬着头皮上前道:“
皇爷,张昭家里酿造的白酒名叫二锅头,行销北直隶以及周边的几省。生意红火。近来京中又多了一种“二锅头”的白酒,在京中各处卖的很好。”
说着,偷偷的看弘治皇帝一眼,闭口不言。
弘治皇帝大感头疼,他焉能不知道怎么回事?张鹤龄自己都说出来了。
长宁伯周彧看嚣张的张鹤龄一眼,心里冷笑,再次高声道:“陛下,不可令忠臣寒心呐!张子尚忠心耿耿的为陛下练兵。但他的白酒配方却被人用卑劣的手段盗走,转而冠以自制的名头。这要是不处理,何以服众?”
这话其实有逼迫皇帝的嫌疑。谁都看得出来,弘治皇帝有点不悦。但长宁伯周彧仗着姐姐是太皇太后,仗着弘治皇帝此人性情宽厚,就敢这么干。
要说,周彧是张昭出头那是扯淡!他和张昭哪有这份交情?周家在成化、弘治两朝名声一样不好听。周老太太一样很护短的。他就是要借着张昭立功的机会,把事情抖出来,打击老对头张鹤龄。
张鹤龄瞪着长宁伯周彧,臭骂道:“姓周的,你什么意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吧?你吃饱了撑得慌!怎么,相互揭老底是吧?你的家奴在山东布政司那边犯的事,你不在陛下面前说道说道。几条人命呢!”
英国公张懋摇头。这真是不打自招啊!寿龄侯是嚣张惯了。当然,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天子大概不会惩罚他。就看要给张昭什么补偿吧。说不得,他等会要帮天子开口,向张昭采购几块大玻璃镜子回府中。
眼看着两名勋戚要开始相互揭发各自的黑材料,弘治皇帝黑着脸,怒道:“够了。”问询道:“张昭,你知不知道此事?”这就是要问张昭什么态度。
这事如何处理当然要看当事者的态度。
张昭怎么可能允许长宁伯周彧借着他立功时搞事?这纯粹是在“消耗”弘治皇帝对他的信任。而且,萧公公在一开始就提醒过他。当即,干脆利落的道:
“臣不知道配方是否泄漏。市面上出现别的二锅头品种,这是很迟早的事情。臣早在酿酒之初就有应对之策。臣并不担心家里的生意受到影响。”
弘治皇帝心里松口气。看张昭越发的顺眼。这事真的要闹腾起来,他还真不知道怎么处罚张鹤龄。处罚轻了不合适。处罚重了,金夫人肯定会进宫来哭。
“长宁伯,你听到了?此事就此做罢,不许再提。”
长宁伯周彧哪里想到张昭竟然会给他唱反调,应了皇帝一声,不爽的退下去。
校阅到这里,基本就算结束。弘治皇帝准备起驾回宫中。
这时,保国公朱晖出列道:“陛下,臣观张昭所部颇为精锐,四月一日的会操,可令新军千户所也参加。顺带着检阅他这段时间的练兵成果。”
原来,在张昭还没来之前,群臣就在和弘治皇帝讨论在近期考核武将们的骑射韬略之术。时间暂定为四月初一。届时,要阅试各营候伯都督骑射韬略及把总等官骑射之术。
长宁伯告状失败,不管张昭是顺应天子的心意,还是被的原因,其财源确实被寿龄侯给削减。而且,听说徐智那边劝寿龄侯谋夺张昭的玻璃产业。
那么,他们这些看张昭不顺眼的武勋自然要加把劲。
四月初一的会操,把张昭训练才四个月的新军拉出来溜溜!四个月能练出什么精锐来?届时张昭什么水准,天子和太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别以为靠发明什么水泥、燧发枪就可以蒙混过关。军令状还在哪里搁着的。
张昭微微皱眉。他和弘治皇帝约定的是一年的期限。期间,武勋那边要检阅成果自然是可以。但是,他怎么感觉保国公朱晖的提议不对劲。
当日在武英殿他就有感觉。这个领兵水准很差的保国公似乎对他有意见。但他实在没搞懂他何时得罪此人?
张昭哪里记得,他去年在东宫和朱厚照讲解对阵蒙古人的局势时,对领军的保国公朱晖很看不上。此公领军打仗不行,讨封赏倒是很在行。
而刘瑾等人自然将这话传到保国公朱晖的耳朵里去。要说张昭是个无名下辈被点评两句那也无所谓。可张昭不是!这小子在太子面前说他坏话,朱晖那性格能忍?
弘治皇帝允许道:“可以。”带着内侍们起驾回宫。众大臣们自是在露台处散掉。
…
…
宰辅先走,接着是英国公等人。长宁伯颇有些恼怒的看张昭几眼,转身离去
寿龄侯张鹤龄走到张昭面前,打量一番,志得意满的道:“张昭,你很不错。识时务者为俊杰啊!本侯和你说,你的玻璃配方本侯都已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