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昭笑笑,松开陈夕凤,道:“你安心陪着你母亲。我过两天来接你回去过元宵。”
    陈夕凤仰着头,凤眼中柔情万种,妩媚入骨,乖巧的答应,“嗯。老爷,你何时离京?”
    张昭道:“一时半会走不了。还得和朝堂诸公掰扯。”
    他得把年前提的那些政策、方案全部都落实,才能去辽东、奴儿干都司。
    陈夕凤牵着张昭的手,“那你留下来吃晚饭?”
    张昭摇头,“我和你两个哥哥喝酒吗?你婉儿姐姐她们等着的。”
    “哦。”
    陈夕凤情绪有点低落。不想才见到他就分别。但是正到饭点,张昭说的是实情。
    她带着丫鬟浮萍依依不舍的送张昭到垂花门,目送他在淡淡的早春夜色中离开。心中相思千千缕。却不知从何时而起。

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开会
    时间过的飞快,转瞬之间元宵节就过去。张昭这几天都在家中休息,等待着年后第一次御前会议召开。
    至于早朝,弘治皇帝现在基本就罢掉。时间已经是弘治十六年,弘治皇帝的身体早出现问题。
    现在张昭推荐这个“御前议事”制度,合理的利用时间。他能偷懒当然就偷懒。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弘治皇帝在执政末期就时常罢早朝。常常因此被大臣、言官劝谏。他都是听进去,但坚决不改。
    唉,明代的早朝真不是人干的事。凌晨三四点就起来,五点开午门进场,七点钟退场,就是为走一个形式。何其之痛苦!
    要说早朝有没有作用,当然是有的。否则,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强人为何会这样设计制度?
    明太祖的政治能力那是毋庸置疑的。驱逐鞑靼,重整山河,复华夏衣冠。干出这样伟业的人,其政治能力在历代帝王之中绝对是名列前茅。
    所以,明人敢吹牛逼说:历朝得国之正,无过于我朝太祖。
    当然,明太祖杀功臣那也是真心狠,屡兴大狱。跟着这样的老板,还是很恐怖的。
    回归正题。
    早朝之作用。其一,用于君臣议事。这一条到弘治年间已经不存在。现在用的是阁臣票拟、司礼监批红这个书程序。
    议事,基本是弘治皇帝召见几名重臣就定下来。再就是经庭、或者武英殿的廷议。
    而现在,张昭推荐弘治皇帝改变,已经统一为:御前议事会议。大约为三天或者一周召开一次。有紧急情况除外。
    其二,仪式感。
    这一条现在保留了。
    张昭穿越前,网络上有一种青一点的说法,叫做生活需要仪式感。早朝这事,大致有一个类比。
    比如,大学时期各专业下面的班级常常混在一起上课,而且寝室也有混编的。
    这和初、高中时期固定的老师、同学不同,和日后走入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完全不同。
    那么,如何体现出你们是一个班的学生?
    大学时,每个班都会配一个辅导员,相当于高中时的班主任。约莫每周就会召开一次班会。
    而往往只有这个时候,一个班级的男女同学才会坐在一起,各个住的近或远的寝室才会凑在一起。然后,班主任、班干部通知各种班级里的事务。
    评个优,说下考试成绩,宣布某个规定,提醒注意天气转凉等等。
    啊,原来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
    这就会造成一种凝聚力。
    而如果具体到朝政上,当然这人际关系比大学时期复杂的多,经常召集的群臣开会,一样的搞各种操作,自然而然的会培养出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概括起来就是:国家!
    所有,古人不是傻逼。搞的这么痛苦还要坚持下来当然是有原因在里面的。
    而且朝会还属于礼仪的一种,历朝历代都会搞。但真正搞的像开“班会”一样,规定天天早朝,那就只有大明朝。
    其三,稳定人心。
    封建主义社会,天下的稳定往往是系于一人:皇帝。皇帝每天在奉天门的城楼上当着两千朝官的面吹风,这足可证明一件事:天子无恙。
    如此,人心自然稳定。
    当然,官执掌朝政的年代,政治基本稳定。看宋明两朝,基本没有太子造反,或者皇子夺位这种事。正德皇帝死后,天子之位空悬三十七天,天下都无事。
    弘治皇帝现在执行“御前议事”制度,基本是正在逐渐的替代早朝、以及各种议事制度。
    效果当然是非常好的。其一,覆盖早朝、各种议事的职能。其二,提高效率。
    而这对弘治皇帝的身体也有好处。他属于常年熬夜、早起把身体给熬垮的。
    张昭前两天公开上奏章,建议翰林学士列席“御前会议”。这两天京中的报纸都吵成一团。
    不吵不行啊!
    别误会,这不是说张昭的提议争议很大。翰林学士们本来就是“储相”。
    譬如说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王鏊,他就已经有入阁的本钱,王侍郎旁听的资格都没有?
    再比如如今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宽,这是数朝老臣,无论是威望、资历都是够的。谢迁屡次推荐他入阁,只是给首辅刘健压下来。
    这个提议没有任何争议。
    报纸炒作是因为最近没有大新闻!朵颜三卫那么跳,结果被我朝“名将”新秦伯一战拍死,正准备重立大宁都司。鞑靼人年年入寇,最近正在互市。
    引为大明心腹大患的“套虏”,一边是榆林城外的互市,一边是固原镇的大小堡垒,怎么选还用问吗?
    南边土司叛乱,年中就被南京兵部尚书王轼给灭了。最近琼海民乱,不值得一提。
    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
    张昭引发“风暴”之后,根本没管,在家中休息,等待着二十日召开的御前会议。
    正月十七日的清晨,一场小雪覆盖着京师。
    张昭醒来,透过玻璃窗,看到外面白茫茫的一片。被窝里香喷喷的。他身上有点重。
    昨晚某些需要打码的画面涌入脑海中。张昭扭头,就看到陈夕凤睁开眼睛,表情羞涩。
    他左手边的陈初静也醒了。最靠里的云梦也醒来。
    张昭嘿嘿一笑,没照镜子,估计应该是比较邪魅的那种。
    笑闹着起床。两个俏丫鬟去取来早餐,四人就在卧室里的小桌上吃早饭。时间已经是上午九点许。
    围坐在小桌边享用着美味的早餐,陈夕凤见张昭握着她的手,禁不住丹凤眼妩媚的飞他一眼,心里羞涩又甜蜜,但嘴上不饶人,右手拿勺子喝着南瓜粥,戏虐的道:“老爷,奴家发现你们男人都好色。你后来又看上我,是不是贪恋我的美貌?”
    旁边服侍的浮萍、柳二姐两个俏丫鬟掩嘴吃吃的笑。
    张昭知道这金凤口是心非,掩盖她昨晚热情如火的羞涩。他感觉到两人的感情已是水到渠成。凑过去,在她耳边问道:“那你顺从我,是不是也贪恋我的相貌?”
    陈夕凤给这话问的俏脸、耳根发烫,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她家相公很英俊的,且经商才华出众。否则,她哪会那么容易“沦陷”?
    金凤抬头,妩媚的丹凤眼看着张昭,小声道:“是。”
    张昭忍不住畅快的笑起来。
    这就是她啊。很大胆。挣脱封建礼教的桎梏。很有些后世那些女孩子的感觉。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
    耍着夫妻间的花枪吃过早饭,张昭亲自在房间里教授着陈夕凤“识文断句”。
    陈夕凤因为庶出,又是女子,根本没有怎么读书。
    程朱理学有一个很扯淡的原则: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又是要大加批评的观点。臭名远扬!
    张昭直接拿着今天的《真理报》的头条社论文章教陈夕凤。那是他写的,“论普及数学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石。
    其实中国古代的数学一点都不落后,相反还是非常先进的。儒家的君子六艺中就包含数。说句实话,秀才相公们在乡间要是不会算数,很多问题、纠纷,他们是没法调解的。
    中国的数学早期是建立在算筹这种工具的基础之上。在汉朝时出现集大成之作《九章算术》。
    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九章算术中就有涉及。然后,因为我们的计算工具是算筹,这就决定我们的数学研究走的是和古希腊文明另外的道路。
    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数学著作,解决勾股定律,圆周率,开平方,开三次方,方程组等问题。
    发现没有,差了一点东西:几何!
    我们在初中学习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而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重应用、轻图形,而且是竖写,用算筹去算,往代数这个方向的研究。但在几何上面,那就落后了。
    煌煌著作《几何原本》要到明后期的利玛窦和徐光启才翻译、介绍过来。
    再后面的数学知识: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数列等等,中国就开始全面的落后。到微积分这个层次更不用说,我们是全面向西方学习。
    所以,整体的数学历程,在前期我们是属于领先状态。这和我们汉唐的辉煌是吻合的。
    国家兴盛,科技才能兴盛,天天打仗科技树肯定挂。同时,反过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到明代时,中国的数学就已经开始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科举不考数学。自科举略作发展,数学就不在考试范围内。明算、明法、明字等科在唐朝一开始举行科举时就不受重视,后面干脆废除。
    大明朝搞的是八股文科举。
    这不要怪朱元璋。去看一下唐宋时的科举有多么坑爹,就知道明代八股的好处。至少在公平上面,那还是有保障的。
    文章好不好,至少是有据可依。八股嘛!唐宋时那完全是考官的口味。
    比如,张昭现在下场去考试,以他那八股文水平,就算他位高权重,估计没人肯昧着良心帮他吹。因为,这玩意写的好与不好,太容易分辨。
    当然,时过境迁,八股文到后面除开训练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基本就是给废品,而且严重的阻碍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家不提倡,想想,这怎么发展?
    没有四六级,能有如今英语在中国的普及?
    第二,珠算的普及。
    算筹和算盘,这是两种不同的辅助计算的工具。
    在明朝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珠算开始普及。因为算起来更方便、快捷啊!
    但是,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数学全部是建立在算筹的基础上,没人会算筹,那些数学经典著作怎么看得懂?
    这相当于是把数学换了一个体系,而偏偏研究没有跟上来,数学的发展不停滞才怪。
    张昭现在所处的就是这么一个阶段。
    所以,他在《真理报》的头版大声疾呼,要重视数学的发展,要在珠算的基础上,把数学的体系重新建立起来。
    其实,新军营初级学堂里的数学,全部都是用的横写的算式。这不算张昭原创。元代时就有。
    而他推出的数学体系就是他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这也是后世通行的数学体系。
    在后世,一道数学题,不管是什么语言去表述题干,可以写的千奇百怪,但最后写出来的数学公式,肯定都是一模一样的。
    阿拉伯数字,再加各种数学符号。
    …
    …
    张昭的目光为何会突然转到数学上去。这并非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决定。
    而是因为,这是程朱理学的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