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刘大夏对张昭的成见,也没说什么担心张昭造反的话。这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不可能。人心在大明!
    至于说尾大不掉。这就更扯淡。张昭是默认的将来统帅大军人选。回头他手握新军营,兼提十万大军出征,是必然的事。那不比现在的权势大得多?
    李东阳道:“不会。他没有粮草、弹药。他若要剿灭朵颜三卫,必须要经过朝廷同意才能出兵。屯田的过程中,小打小闹,不可避免。”
    这一点,李阁老同意非常注意。
    刘大夏点头道:“宾之,如此便可行。”
    …
    …
    李东阳把刘大夏给“忽悠”的松口时,张昭正将新印刷出来的教材运送到京师职业技术学院中。
    “学生见过伯爷。”

第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批毕业生
    位于京城东约两里开外的京师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并不大。曲曲折折的校区,总计占地面积才八百亩左右。
    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产业工人为主,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全日制大学。而是,和职业高中差不多。这个占地面积目前差不多够用。
    第二,离京城太近,人烟稠密。想要清理出一块规整的平地基本不可能。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区,在地图上就是像狗啃过的一样,到处是边角。
    就这样,还是搬迁一部分的民居,和购买了部分土地。再加上不适合耕种的荒地、水塘才算建起来。
    校园中绿树成荫。梧桐、槐树、榕树、松柏、银杏随处可见,一片片成林。从大门进来,二十米宽的水泥大道笔直的通向一栋三层楼高的“凹”形教学楼。
    张昭组织人手将新印刷的教材从真理报社搬过来。他则是带着妻妾们在这校园里闲逛。婉儿和方晶已经从南口村回来。
    张昭之所以组织“家庭活动”,一来是他不久之后可能要离京,现在陪她们逛逛。她们都有些“宅”。当然,这年头贵妇人活动的地点也有限。
    二来是,他最近在查阅辽东的资料,翻看地图,搞的一个头两个大,出来散散心。他还是要尽快招募足够多的幕僚。光靠赵师爷一个人顶不住。
    结果,他带着妻妾们刚在环境优美的树林中还没走两步,迎面过来的几个学生,其中领头的一个少年忽而向他行礼问好。
    …
    张昭微微颔首,伸手示意少年不必拘礼,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在这里读书吗?”
    他现在这副身体也不过十八岁的年纪,但和十五岁的学生说话,总感觉到一种难言的沧桑感。
    穿着粗布质地蓝色长衫少年恭敬的道:“回伯爷的话。学生名叫姜承业,毕业于新军营初级学堂。由真理报社抽调过来,担任教员。”
    张昭恍然,微笑道:“难怪。原来是我们新军营的子弟兵。我记得你们那一批提前毕业的学员有十六名,八名男生、八名女生。现在都还在报社做事吗?”
    新军营初级学堂的学生,要不就是下属研究院里工匠们的孩子、军中子弟、亲属、族人,要不就是京中的孤儿。这批学生对新军营的归属感非常强。
    听到张昭说他是新军营的子弟兵,姜承业不由自主的挺起胸膛,朗声道:“伯爷,是的。我们现在并没有在报社做事。有六人在报社中当记者、编辑。有四人在这里当教员。有三人进到研究院中当学徒。有三人回营参军。”
    张昭连连点头,感慨的道:“你们这一批提前毕业生是学堂中的佼佼者。但终究是学习时间短啊。掌握的知识还不够用。日后新军营筹建高级学堂。你们中间还愿意学习的,可以回来再深造。争取为国家为新军营作出更大的贡献。”
    姜承业立正敬礼,高声“学生明白。”
    张昭和熙的笑一笑,“你们去忙吧。我带家人在校园里随便逛逛。”
    …
    …
    夏日酷热。阳光从林荫中透过来。照落在张昭一行人的身上。色彩斑斓。
    慕容雪穿着白色长裙,化着淡妆,雪腻欲融的大美人。小路上,张昭手按着生长茂密,伸到路中的树枝,让妻妾们通过。轮到慕容雪时,她见张昭似乎还有些感慨,问道:“少爷,你是在为那些学生感慨吗?”
    自打张昭承诺不会将她送人后,这姑娘在家里的存在感便高了一些。
    张昭道:“是啊。其实我更希望他们能够进研究院,或者进军营中。但没办法啊,到处缺人。他们这些优等生不得不提前毕业。不知道他们将来的成就会不会拉下来。”
    新军营的征兵年龄是18岁至25岁。从新军营初级学堂里出来的学生相当于是军校生,准许十六岁入伍。这些人未来的方向是炮兵。炮兵属于技术兵种,需要高学历。
    慕容雪通过后,站在张昭身边,等着排在她后面的冯夕夕和宁瑶走过来,轻声道:“少爷,他们虽然失去深造的机会。但是比他们的同学起步早啊。只要他们肯努力,肯定能有所成就。”
    张昭给慕容雪安慰着,心中的情绪好一些,舒一口气,道:“你说的也对。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锥处囊中,其末自现。”
    在京师职业技术学院中逛了逛,张昭就带着妻妾们继续今天的行程:他是报社镇过来的,到技术学院,接下来到美食镇中。
    他已经派人通知陈夕凤。
    …
    姜承业几人从林荫小路上出来,往校门口北侧的行政楼而去。
    除开姜承业毕业于新军营初级学堂外,其余几名青少年都是京师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新生。
    今天是学校的休沐日,姜承业作为教员,把他带的班级里的学生找几个来打杂:领取新教材。
    一名学生羡慕的道:“张伯爷的妻妾真漂亮。”
    姜承业摇摇头,没接这个话茬。张伯爷的女眷当面,他们肯定不敢失礼去看。但惊鸿一瞥,却足够令他们震撼。张伯爷的几名妻妾确实漂亮,比他们同学当中最漂亮的张静还要漂亮。
    “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鞑靼使臣在棋盘街撞死的货郎吧?他是我同学谢浚的父亲。全赖张伯爷当时主持正义。”
    “姜老师,这事谁不知道?当时真理报和论道报上都吵翻了天。我爹虽然不认识字,但是每天都去村头要听社学里先生读报。”
    这个话题一开,几人都兴奋的聊起来。
    一路闲谈到行政楼中,正好遇着真理报社中当记者的赵统。
    姜承业在楼下招呼着他,把刚才的情况说一遍,道:“赵大记者,咱们今晚在报社镇里一起聚餐。张静去不去?”
    赵统锤一下姜承业的肩膀,笑骂道:“你小子就惦记她是吧?今天能遇着伯爷,够你吹嘘一阵的。张静最崇拜伯爷了。你自己好好把握。另外,请改口称呼我为赵编辑。”
    “我去。你还升职了。”
    “嘿嘿。最近京中创办的报纸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至少不下十家。听闻宫中的公公们都来掺和一手。咱们报社被重点关照。大批的编辑被挖走。我不升职谁升职?”
    姜承业笑道:“看你那不要脸的劲头。”
    新军营初级学堂第一批毕业生,八男八女,总计十六人。他们于弘治十五年三月离开新军营中山脚下宁静的学堂,投身到这激荡的时代洪流中。
    此时,谁又能知道他们未来的命运呢?
    …
    …
    正午时分,张昭的车队抵达美食镇。

第三百七十三章 张泰平的选择
    随着美食镇中勾栏、瓦舍的发展,且委员会将东面原本要用来开发住宅的区域用来当做娱乐区,经营者继续增多,美食街中的人流已经变得熙熙攘攘。
    张昭带着妻妾乘坐两辆马车抵达知行酒楼。在二楼的包厢中用餐。
    方晶穿着粉裙,容颜殊丽,纤腰如柳。婷婷袅袅的走到雅间窗户边,眺望着街景。一米七的身高令她的身段显得婀娜、修长。好奇的道:“这里怎么大变样啊?”
    她老家在江南。后来随着父兄进京生活。几次往返,都是通州进京。城东这里和她印象中大变样。
    王絮雪初来京师,但她喜欢到处踏青、郊游,坐在八仙桌旁喝着茶,微笑着道:“方姐姐,都是我们家这位的功劳啊!他在京中搞废除卫所的试点。
    京师七十二卫除开锦衣卫那种,总计有七八十万人口。基本都给改成民籍。这些人又没有土地,除去继续当兵者外,其余全部变成工人。
    前段时间,美食镇这里光青壮就有两万余人。还有这段时间周边府县进京来谋生的人。这么多人口,基本都汇聚在这里。美食镇这里想不繁华都难呢。”
    美食镇这里有一批新建的六层水泥楼房房租非常便宜。很多工人在这里租房居住。
    婉儿梳着贵妇发髻,头戴孔雀银簪,明丽而妩媚。心里算了一下,迷惑的道:“絮雪妹妹,数字对不上呀。”
    张昭的新军营原来的编制是一个卫所。她非常关注,知道朝廷的规定:5600人为一卫。
    王絮雪知道婉儿说的是什么,不假思索的答道:“李姐姐,京中卫所并非满额,这些年下来逃籍者众多。但人口繁衍,所以,一个卫所里的军户还能有一万余人。
    这里面的人口包括老人、妇人、小孩。最终,挑剩下的青壮大约只有两万多人。这些人口突然间离开卫所,涌入京师生活,带来了市面上的繁荣。”
    张昭中断思绪,笑着道:“粮食都是跟着涨。幸好我让国泰商行早做准备。婉儿,你要多出来走走啊。”
    婉儿苦恼的道:“二哥,出行太不方便。”刚才她们上酒楼二楼时,就引得大堂中的众人瞩目。
    她苦恼的神情,就像个小女孩一样。精致的瓜子脸上,娥眉微微皱着。
    张昭笑笑,握着她的小手,劝道:“坐在马车里逛逛也行。”招招手,让方晶过来,“晶儿,你父亲工作找到了吗?”
    方氏父子目前还是以戴罪之身在新军营效力。方晶的二哥方俨,跟着刘二狗搭档练兵,带一个百户。大哥方储在后勤部门中做事,因为是生员,写的一笔好字,会算术,深得林文宁看重。
    其父方珍两榜进士,曾任正六品的顺天府通判。他早就不想在军中当文书。前段时间在报纸上写稿为生。如今报业大兴,他想要出营,去应聘编辑。
    张昭自然是同意。他也不怕给人抓住把柄。
    这点小事,他没有必要去烦弘治皇帝。等大赦就好。他印象中肃孝周太后死于弘治年间。届时肯定会大赦天下。
    方晶心中感激,依在张昭怀中,柔声道:“相公,我爹在文学报中找了个编辑的职位。”
    张昭一阵错愕。文学报就是李梦阳,余夫子等人搞的一个报纸。提倡“文必秦汉”。方老爹对他印象一直不怎么好,对他的白话文,改革卫所等政策多有批判。这倒是凑到一块去了。
    “嚯…”张昭摇摇头。没说准备留一份工作给方老爹的话。写文言文的报纸很难长久的。转个话题,“婉儿,你这次回村中,平安怎么回事?”
    平安,就是他的前长随张泰平的小名。他听陈康说起一些事。
    十六岁的婉儿竟然难得的叹口气,张府里的仆人们看到主母如此模样估计得惊的下巴都掉下来。“唉,二哥,平安一心科举,从邻村刘小娘子处得到一封荐书,到京西的白马书院读书。”
    她之前还教过平安、小霞的功课呢。而刘小娘子那年跑到家里来,想给二哥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