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对弘治皇帝的“敲打”,实际上一个暗流汹涌的陷阱,张昭涉险过关。
    在失去某些东西时,他同时测试出一些底线第一,他仍旧受到弘治皇帝的信任。为此,弘治皇帝赏赐一万盐引给他,避免被外界误读他的态度。
    第二,弘治皇帝对他的定位是武将,不允许他涉足朝政。
    那么,就当前的局势而言农户闹事、报纸怒骂、御史弹劾,张昭进宫找弘治皇帝解决问题,这不是常规操作吗?
    给弘治皇帝敲打,道理上讲的通,滋味不好受。但事情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
    五月初九上午,在乾清宫外一大片朝堂大臣们羡慕的目光中,张昭插队,被弘治皇帝召见。
    等候在门厅中等着面圣的朝臣们忍不住议论起来。按照常理来说,面圣之前,众官员的心理压力都很大,没谁在乾清宫的门厅里闲扯。但是…
    想想看,武英殿里搞“杀人不见血”的政斗,那气氛多紧张啊?一帮子老油条都敢当吃瓜群众,何况此时!实在是最近张昭被骂成京中舆论的头条。
    “按照真理报上的说法,新秦伯所在的地方就是新闻点。哈哈。圣眷之浓国朝罕见啊!”
    这话是扯谈。不过没人往皇帝身上扯。有人继续接腔。
    “新秦伯鱼肉百姓,才占人家不到半亩的院子,这水平实在不怎么高?”
    “嗨,袁大人,这背后有人推动的。以在下估计,此刻新秦伯面圣的消息传出去,定国公府里有人要吐血。千算万算,没算到新秦伯这一招啊!”
    “哈哈。”
    一帮子文官议论武勋,不说怪话怎么可能?
    “定国公府最近有些活跃。科道里有些人想跟着搞个大新闻。”
    “吕纪先和金陵魏国公府走的近。新秦伯要废除天下卫所,惹人不痛快。”
    “你们说说,张子尚要多久?”
    这话说的一帮二品、三品、四品的官员们都是一阵哀叹,目光巴巴的看向乾清宫的庭院。张昭这小子属于插队啊!他们都是排队的。
    不知道里面谈的怎么样?天子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
    …
    “臣张昭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昭给一名小太监带着进西暖阁中,大礼参拜。
    弘治皇帝本来就住在西暖阁中,用叶子门隔开,里面是卧室,这外间相当于是客厅。
    弘治皇帝正在书案前处理政务,穿着红色的龙袍,盛夏之时,纵然有冰块降暑,额头上还是有汗。
    “平身。”弘治皇帝拿着朱笔,在一本奏章上御批,写完最后几个字,将奏章合上轻轻的搁在书案上,拿起消暑的绿豆汤喝着,问道“张爱卿,今日进宫来见朕有什么事?”
    司礼监太监陈宽和另一位司礼监秉笔王岳侍立在一旁。他们在这里协助弘治皇帝处理政务。
    张昭来见天子为什么事,他们是心知肚明。对张昭直接用这“无赖”的招式解决问题,也只能夸他一句机灵。
    外头看着声势浩大,只要天子不处罚张昭,谁能动得了他?无非是再被人骂几句罢了。
    而也只有张昭敢这么玩!为这点小事就敢来求天子帮忙。圣眷这么不值钱吗?其他人谁不是在关键时候才动用私谊来求天子?
    张昭站起身,道“臣名下有一家银号,原来是给新军营的将士发饷银用。叫做大明新军发展银行。最近想要在北地发展业务,臣恳请陛下赐名,以增其信誉。”
    “哦?”弘治皇帝饶有兴趣的放下碗,一名小太监捧着银盘接住白瓷碗,他转过身来,笑眯眯的道“银行?就是去年你让人送到宫中发行银票的那家银号?”
    张昭为什么而来,他大致也猜的到。真理报、论道报他每日都是要看的。可以了解到各种市井信息。倒不想张昭竟然是提出这么个要求来!
    “是的,陛下。”张昭没废话银号和银行的区别。
    弘治皇帝点点头,沉吟半响,哑然失笑道“朕处理半天的政务,脑子都僵住,一时半会竟想不出好词。这样吧,朕先想想,明日派人去你府中告诉你。”
    张昭“大喜”的躬身行礼道“谢陛下隆恩。”他这幅“大喜”的模样自然是装出来的。这是属于不得不表演的时刻。他不至于为弘治皇帝答应赐名而狂喜。
    银行的发展,有皇帝赐名的加持当然要增几分名气和保障。没有,一样也能往前走。
    张昭之所以提这个事,是为接下来要说的话做铺垫。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张昭作为他的心腹爱将,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道“起来吧。不必拘礼。”
    张昭“感激”的道“臣遵旨。近日京中纷扰,有百姓状告臣在建造美食街时侵占其屋舍。御史弹劾臣不法,鱼肉百姓。臣愿请大兴县衙审查此案。令真理报、论道报全程报道此案首末。”
    弘治一愣。
    他其实做好安抚张昭的准备。张昭这不过是小错。不法的勋贵比他着严重的多了去。还不是呵斥两句就算了?但不想张昭竟然主动提出让有司介入,而且让报纸跟着报道。
    这…
    弘治皇帝有点模糊的感觉,似乎要抓住张昭这么做的用意。
    张昭直接解释道“陛下,目前京中舆论沸腾,即便是朝廷作出决断,外面未必肯信。那就让舆论去监督,形势自然就会慢慢反转过来。日后,朝廷遇到这类事,都可以如此操作。”
    之前,丁国公府算随便欺负他,靠的不就是舆论先天同情弱者吗?他一直隐忍着,没有反击。
    直到昨晚拿到陈夕凤给报告,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了解。这个时候自然要做舆论公关。
    而在此之前,他“试探”了弘治皇帝一次。就是“赐名”的事。还是那句话,不鱼肉百姓的勋贵不是一个好勋贵。他只有知道弘治皇帝的态度,才好继续操作。
    弘治皇帝可以说待他亲厚,还有点待子侄的意思。且弘治皇帝为人是很不错的。但他要真将弘治当长辈,那估计得悲剧。
    自从上次被敲打之后,他现在心中非常谨慎。这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看历史书。他不希望再出错!
    弘治皇帝听完,心中放松。本以为要为张昭担一些科道言官指责的。现在张昭自己就能处理,笑道“准爱卿所奏。”
    明帝国的崛起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二十八章 孟先生的主意
    张昭并没有给弘治皇帝带来麻烦,反而给出日后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令他在弘治皇帝心中加分。
    当即,弘治皇帝并没有令张昭立即出去,而是令小太监给张昭端来一碗冷饮,随意的闲聊道:“张爱卿,你那个美食镇到底怎么回事?朕看到你还在真理报上打广告。仅凭酒楼里的美食就可以吸引人去吗?”
    张昭坦然的道:“开始可能会有些难。臣觉得京师人口会越来越多,终究会慢慢发展起来的。”
    一个酒楼哪里吸引得到众多人口前往消费?后世都是步行街、商业cbd才可以的。
    不是还有青楼、会馆吗?但这话就不要在御前说了。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道:“你那个银…行名,朕想起一个。就叫做大明皇家银行吧。”
    这是个好名字啊!张昭倒没想到弘治皇帝会将“皇家”赐到他的银行名字中。欣喜的躬身行礼,“微臣叩谢陛下赐名。”
    他成立新军发展银行,发行银票,本来就是隐藏着有发行货币的意图。而且,准备在未来成为大明王朝的央行。大明皇家银行这个名字正好!
    弘治皇帝笑一笑,道:“好了,你去吧。好生做事。”
    …
    …
    消息很快就在京中传开。
    镇远侯嫡子顾新作为美食镇项目的代表,在大兴县衙状告两名农户无理取闹,围堵美食镇筹备委员会,要求其赔偿,并不得再来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众所周知,明朝的诉讼制度,并非是当天收状子,当天就要开审。一般都是在放告日收状纸,第二天审讯。
    这张状纸和消息很快就在真理报、论道报上刊登。届时审理此案,两份报纸的记者都会在场。
    五月十四日,大兴县县衙开审。将前因后果一切展露在京中众人面前。
    两名农户因房屋前后院落折算面积和美食镇项目方不一致,进而对回迁的两进小院不满。
    但是,所有在大堂外旁观审案的人都将此事看得清清楚楚。这年头,是不是小院换大院暂且不说,你的土砖瓦屋换青砖黑瓦的新房,还要有意见?
    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京中的舆论也迅速的翻转。论道报的编辑们虽然有心反驳,但是没有足够的稿件来源,而且他们的发行量要远低于真理报,根本无法将此事翻过来。
    至于御史们自然不敢再随意的上奏章。在报纸上发文章,嬉笑怒骂那都只是文字的事情。上奏章,那就是走朝廷程序,要负责任的。
    夜幕徐徐的降临。盛夏的夜晚,酷热难受。教坊司的胡同中,丝竹声、喧哗声,阵阵如浪。热闹非凡。
    胡同里的一处精美小院中,树影在屋檐的灯笼下摇曳。
    花厅中的八仙桌边,侍奉在这里的姑娘都暂时的退下去,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成国公府的嫡次子朱凤、还有孟先生,论道报的总编张名尹。
    此人是顾耀诚所推荐的,表字观澜。他也是在京中来参加会试落第,逗留在京中混口饭吃。他能写会算,善于统筹。徐光祚对他是非常满意的。
    张名尹愁眉不展的道:“这下可怎么办呐?”
    当事情的真相被爆出来后,论道报想要一手遮天,这根本就办不到。而这场笔战暴露出论道的诸多劣势。比如,发行量只有两千份左右,和真理报的近五千份的发行量没法比。
    比如,真理报下属有大量的国子监生和京中落魄的文人当记者,提供自家的稿件,论战起来,至少数量上站着上风。声势浩大。他们这边的编辑部颇为精干。把人都榨干也写不出六个版面的评论文章啊!
    再比如,在真理报忽而加刊时,论道报下属的印刷工厂、工人根本就没法运转起来。三天一期是极限。再想要在之间加一期特别版,没法排班。
    今天他们几个坐在这里吃花酒,主要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论道报,定国公府占六成的份子,成国公府占三成,英国公府占一成。
    其实,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投入不够。看看人家真理报多阔气。就他和那几个监生主编吃饭时了解的,真理报在两个月内最少投入了三千两银子。
    张名尹虽然不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但是道理是相通的。他上来就先摆困难,叫难处。
    朱凤对这个套路还是很熟悉的,呵呵一笑,喝着就,看向徐光祚。他反正是小股东。
    徐光祚心里有些想法,但是高人在此,他也懒得动脑子,直接拱手道:“还请孟先生教我。”
    孟先生对张名尹只会叫困难不大看的上,手握着酒杯,慢慢的喝一口酒,道:“现在论道报所暴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发行量。第二,报社人员不够。这只要针对性的处理就可以。”
    朱凤颇有些惊奇的看这位“拿大”的孟先生一眼。此人很有两把刷子。至少逻辑性非常强。
    徐光祚心里得意,矜持的道:“朱兄,孟先生是当世大才。我能日夜聆听教诲,实在是颇感荣幸。”说着,问询道:“孟先生,报社人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