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并不希望将来下旨处死张昭。所以,此刻的敲打并不打算留余地,而是要让张昭出一声冷汗,并将其在京中的权势给打压下去。锦衣卫报上来,张昭最近在京中风头很盛!
    所以,这并不是私下里的君臣谈话。而是有其他太监在场。广寒殿中的这一幕很快就会传遍京师。
    但是,弘治皇帝浸淫权术之道十五年,却没有料到张昭给他这样一个答案,他准备的几套“剧本”都没能用得上啊。
    …
    …
    张昭这干脆利落的认错劲,不仅仅是弘治皇帝感到惊讶,陈宽、萧敬两人同样惊讶。
    陈宽内心里“嚯嚯”的笑声,戛然而止。他有种不好的预感,张昭今天很有可能会过关。
    当今天子号称贤明,容人,纳谏。但其实他们这些天天跟天子接触的臣子都知道,天子其实性格并不倔强、强势,属于比较好说服的那一类皇帝。
    那么,张昭有没有“把握”到天子的脉搏呢?这只有他自己知道。
    …
    …
    见张昭认识到是在国子监之事上犯了错误,弘治皇帝一肚子词都憋着,只能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道:“爱卿锐意革新是好的。但是,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张昭听懂了,瞬间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心里禁不住道:卧槽!
    皇帝果然是世界上最多疑的生物。
    所以,再过二十年,嘉靖朝开始的大臣们那水平都是一个赛一个的高。开局皇帝遛大臣,中后期大臣把皇帝当猴遛。
    张昭自问推动国子监改革并没有揽权的意图。国子监那一亩三分地他根本看不上。他只是需要大量且廉价的识字的文人,以此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
    至于说他为何选国子监作为在取得“在京师、天津卫试点废除卫所”成功后的突破口。
    根本原因还是报社缺人啊!只有汤玄策一个监生愿意在真理报长期任职。其余三名主编都是兼职。更别说雇佣来作为文字编辑的监生们。真理报对他们的约束更低。
    这帮监生很明显还没有遭受社会的毒打,摩擦。还憧憬着毕业后去当官。他要做的是打破这帮中老年文青的幻想!不是为了拯救他们,而是为了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
    国子监的改革,他自问这一块是没有动谁的蛋糕。所以,别看报纸上骂得凶,反对者众多,他对说服弘治皇帝还是有几分把握。
    搞定弘治皇帝,其实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内阁大佬们需要为这点鸡肋般的小事和皇帝对着干吗?大佬们都是很知情识趣的!你以为是御史言官那种愣头青吗?
    但是,张昭却万万没想到,弘治皇帝竟然觉得他在揽权,捞过界了,打算“提醒”下他。
    我日!

第三百一十五章 国子监改革(下一)
    想明白前因后果,以及皇帝心中的顾虑,张昭心里略微稳妥了些,躬身一礼,“沉痛”的认错,“臣遵旨。臣有罪。京中如今只有一家真理报执掌舆论,臣恳请陛下再令人组建一家报社。”
    张昭当年也是一个很善良、正直、有爱、有一说一的五好青年,但此刻一脸沉痛,略显浮夸的演技,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用出来。
    不演不行。
    朝堂就是一个舞台,而皇帝就是舞台中的大明星。他在皇帝面前,还想着保持“真我”本色,那是脑子进水。老板觉得你不错,那叫给你脸。你不能觉得自己在老板面前就是很红。
    弘治皇帝是怎么说的?“爱卿锐意革新是好的。但是,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听听。这话说的直白点,弘治皇帝觉得他有没有私心,这都是无所谓的事,也不会听他这种扯淡的请罪理由。而是要他认识到“别捞权”这一点。
    见张昭自请削减手中的“权力”,弘治皇帝口气便缓和了几分,毕竟张昭还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道:“张爱卿的忠心,朕还是信的过的。”
    他倒是没怀疑过张昭的忠心。新军营中天天搞忠君爱国教育,张昭不可能举旗。但是,怎么用人,这十五年来他还是有些心得的。
    张昭刻意的苦笑道:“臣怕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得意忘形。定国公之孙徐光祚最近在京中筹备报纸。陛下可令他加快筹备速度。”
    张昭没有情报系统。他手上握着军权,再去玩谍报,那真是嫌命长。而且,锦衣卫的老巢就在京中,他不认为他的谍报组织可以瞒得过锦衣卫。
    但是,这并不影响张昭知道徐光祚这准定国公最近在上跳下窜。京中很多消息一打听就知道的嘛。
    而且,张昭组建真理报社,手下的记者队伍本来就是打听消息的。京中搞印刷的就那么些人,徐光祚一招印刷工匠,他就知道。
    张昭这话,看似在自嘲,也看似在展示他消息灵通,或者说坚持己见。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试探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想一想,传递着他的态度,道:“也行。真理报在京中舆论场中一家独大于你而言并非好事。”说着,扭头吩咐陈宽,“回头叫人去定国公府传朕的口谕。”
    张昭心里顿时长长的松口气。看来弘治皇帝并没有对他起戒心,今天真的只是想敲打一下他。
    之前,他在西北大胜,王小娘子到韦州城中,夜访时担心他功高震主。他两条理由:第一,狡兔未死,他不会有事。鞑靼人还在,弘治皇帝不会把他如何。
    第二,他算是弘治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这并非扯淡。想想看,他的履历,哪一步不是在弘治皇帝的掌控中?哪一步不是弘治皇帝在助推?
    如今看来,这两条理由还在成立。圣眷还在。弘治皇帝要是执意只允许真理报独大,那只怕是在养猪,保不准那天就把他给咔嚓了,再来个抄家灭族。
    其实弘治皇帝未必就不知道他在试探,而其愿意给他这个明确的信首发
    …
    …
    司礼监掌印太监,老公公陈宽弯腰道:“奴婢遵旨。”同时,心里长长的叹口气。
    狗日的,张昭今天过关了。
    他想看的好戏没看成。张昭还是在皇爷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圣眷犹在。
    这时,反倒是萧敬脸上露出一丝丝的笑容。君臣相得,这个画面好啊!这是他想看到的。
    弘治皇帝挥挥手,让殿中的歌姬和乐队全部都下去。瞬间广寒殿正殿中便冷清下来。几名丹陛下的小太监也识趣的站在宫门口。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弘治皇帝喝口茶,和张昭拉着家常,打一棍子要给甜枣,张昭心里肯定有意见,他得安抚一下,温声道:“张爱卿,朕听皇儿几次说你府中的东西好吃,搞美食街肯定赚钱。
    你在京西北圈的那三千亩地还没动工,是不是很缺银子使用?朕赐你一万盐引。”
    明代的盐法,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在“开中法”逐渐败坏的明中期,执行的是“纲盐法”。
    具体怎么的法度,暂时不在这里赘述。按照明朝的制度,一引盐,不是等于一斤盐,而是等于300斤。
    换言之,弘治皇帝一次性赏赐给张昭约300万斤盐。按照如今的私盐的市价,每一千斤盐约为125两银子至15两银子。换算下来,这笔盐引价值约四万两白银。
    明朝皇帝在把宝钞玩坏之后,便开始习惯于用盐引作为给权贵们的赏赐。
    当然,这些盐能不能在盐场里兑现,行话叫做“支盐”,这是两说的。有的盐商排一辈子的队,都没能在盐场里拿到盐。按照常理以张昭的权势,估计是能拿到盐的。
    他手里拿着枪杆子的啊。
    张昭心里已经无力吐槽。其一,无力吐槽明朝的盐法。其二,你打别人一棍子,再给个甜枣,这是爽的!可是恩威并施这种事落到自己身上,其实是不爽的。
    此刻他当然不敢拒绝皇帝的好意。怎么,你连朕的赏赐都想不要?
    “臣谢陛下赏赐。”
    其实,今天的面圣到此时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张昭很顺利的“化解”了一场危机,并由此学到很多东西。譬如,如何和皇帝打交道。
    但是,于张昭今天本来的目的而言其实失败的。他是真的想把国子监的规章制度改一改。
    推动工业革命,并不一定要推行义务教育。比如:德国、法国搞了。但是英国、奥地利没搞,一样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职业技工培训学校,这是要搞的啊!
    换言之,搞工业化,一定要培养出足够的产业工人(识字的)。至于怎么培养,你随便。
    然而,此时此刻的情况,教他该如何才能给弘治皇帝提起这事而不被反感呢?
    他现在最优的选择是陪着弘治皇帝闲扯,表示“我被你恩威并施”后口服心服,再叩谢后告退。
    但张昭并不甘心,脑子飞速运转着。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
    弘治皇帝并知道张昭脑子里在想什么,抬起手,示意张昭平身,语调轻松的自我调侃道:“朕赐你这盐引是无中生有。国泰商行上交给朕的那是真金白银。朕心里有数。”
    张昭思路中断,心里叹口气。弘治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他还能如何?
    他既不是外戚,又不是大明的勋贵出身,生来就和老朱家关系紧密。更不是弘治皇帝潜邸之臣。皇帝能“安抚”他到这方份上,已经是非常给面子。
    张昭绷紧的身体刻意的略微放松些,头也没再低着看脚尖,“掏心窝子”的表态道:“陛下乃是三代以来有数的仁君,臣生于此世,能为陛下效命,是臣的荣幸。”
    张昭厚着脸皮吹捧弘治皇帝,顿了顿,再请求道:“臣自读书以来,就梦想着能荣登皇榜。幸赖陛下天恩,得以进国子监读书。只要结业就有会试资格。臣恳请陛下允许臣不必坐监读书。”
    最好的表态,并非是语言,而是行动。
    他心里有没有意见?给弘治皇帝随意的揉搓,当然是有的。他今天要是反应不快,可以肯定,必将处境艰难。而且,美食街大概率要腹死胎中。京中的权贵、商人谁没点眼力劲?
    所以,他现在给弘治皇帝说,“陛下,我心里没意见。”这是很幼稚的。他直接请弘治皇帝帮他办点“小事”。这其实才是最优解。
    别问张昭为什么知道这种小技巧。问就是看网文看的。
    弘治皇帝微微一愣,随即失笑,将茶杯放下,爽快的道:“朕准了。”待张昭谢恩后,“你去吧。太子念叨你好几回。”
    萧敬脸上也浮起笑容。
    大明朝的读书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想做官?不要说去吏部的大堂,你去国子监、顺天府府学里问问。而做官最佳的途径就是考取进士!
    而且,进士在士林中意味着荣耀。张昭自小读书,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是有这份上进心,有这份读书人的执着,这实在在正常不过!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小马屁。进士,都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啊!
    张昭这个态度,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我一个红心向太阳,坚决跟着皇帝走。
    陈宽眼睛余光掠过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心里摇头,知道张昭算是彻底过关。
    屁事没有,还捞一笔四万两银子的赏赐。
    …
    …
    走出广寒殿,上午的阳光从茂密的夏季树林中斜照而来。张昭顺着水泥路往西苑北而去。
    皇家殿宇在湖水、树林中若隐若现。一阵阵清亮的夏风吹来,张昭这才反应过来,他背上出了一身汗。
    “伴君如伴虎,古人诚不欺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