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笔银子拿出来,张昭是要付利息的。
    太子朱厚照跟着张昭、驸马都尉崔元来看了一圈,就返回宫中求见弘治皇帝。主要是目前这一片都是荒地,连建筑图样都没有,朱厚照兴趣不大。
    弘治皇帝正好在西苑中休息,把他召进含元殿中。
    朱厚照刚进宫中,就见父皇正在大案前作画,母后在旁边看着。被母后视为掌上明珠的永嘉公主并不在这里。
    朱厚照行礼后,和弘治皇帝说起今日的见闻,问道:“父皇,张昭说用报纸教化读书人,这是什么意思?”
    弘治皇帝手里拿着狼毫笔,上面吸饱墨汁,正沉吟着。张皇后担忧的将朱厚照拉过去看他受伤没有,“皇儿,你怎么偷偷的跑出宫去,出了事怎么办?张昭真是胆大妄为!”
    由不得张皇后不紧张。朱厚照是她唯一长大的儿子。这是她下半辈子的依靠。
    弘治皇帝早就知道。张昭和朱厚照约好出宫,他就得到消息。而他默许此事。显然,张昭给太子灌输了些新的东西。温和的笑道:“皇后不必紧张。京师这里很安全。”
    说着,挥挥手,让侍奉在含元殿暖阁里的太监、宫女都退下,再对正被张皇后折腾的朱厚照道:“那皇儿觉得读书人需不需要教化呢?”
    朱厚照一脸的问号。读书人教化个什么?略微一下,感觉有点头绪,但一下子抓不住。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见手里毛笔的墨汁滴到宣纸上染成一个墨团,一副画都要毁掉,但他并不心疼,而是继续教导太子,“外朝的御史是不是读书人?他们整天给朕说,这是祖制,那是祖制。这不许做,那不许做。朕是天子,还是他们是天子?
    再比如,这次京中的舆论风波,朝野都在弹劾张昭,说他废除卫所,是要祸乱天下。真的如此吗?”
    朱厚照大约有点明白了,但是十二岁的小正太还是很难用语言去总结他的感受,直言道:“父皇,这天下是我们朱家的天下!不是御史的天下。”
    弘治皇帝满意的笑起来,一副老父亲的慈祥表情,孺子可教也,道:“嗯,你能这样想,朕心甚慰。回去再好好想想。不过这些话,就不要对先生们说起。”
    他执政十五年多,早就发现大明的权力架构、运行流程是怎么回事。皇权和相权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所以,太祖皇帝留下遗训,敢言立宰相者,杀!
    但是,皇帝的经历是有限的。不是谁都有太祖、太宗那样的精力。阁臣们的权力逐渐增长,文臣势大。而宣德皇帝让司礼监批红,创办内书堂,来抗衡外朝。
    皇权,由相权分散开的文臣集团,宦官。这是大明最基本的权力结构。厂卫就是皇权的利器。
    他执政以来,并不喜欢用太监干预国政,也不喜欢用厂卫。前朝往事足以为戒。他信任、依赖他的老师们,让他们担任阁臣,治理国家。所以,有些事情他会退一步。
    但是,有些东西得教给太子。
    文臣们既然掌权,就不希望身家性命寄托于皇帝一念之间。他们抗衡皇权的办法,其中之一便是掌握着舆论!上书骂皇帝,迫使皇帝屈服。
    之二是辞官。国家是无法离开大臣们治理的。否则就会出乱子。
    朱厚照受到父亲的鼓励,心中振奋,躬身行礼道:“是,父皇。”告辞退下去。
    弘治皇帝扭头对张皇后笑道:“皇后,不要生气。张昭是忠臣。”
    教化读书人,这小子是真敢说啊。他真的只有十八岁?连权术的东西都看的这么清楚?
    张皇后本来是张昭有点不爽的,擅自把太子带出宫。这成何体统?而这两天她弟弟又在她面前念叨张昭的不好。
    “娘娘,他张昭区区一个伯爵,怎么就敢在京西郊占三千亩良田。简直是持宠而娇!”
    “娘娘,臣也想要三千亩良田。给父亲、母亲多添一件衣裳,多添一道菜。”
    张皇后虽然当时把弟弟寿龄侯给骂了一顿,但心里对张昭还是有点看法的。
    她很清楚事情的经过。天子是酬功,赏赐他一栋府邸。派司礼监跟着他去挑。结果张昭在京西北郊外划走三千亩地。说是荒地,难道不能为良田?
    所以,她觉得张昭胆子很大,借着有军功胡来。这次带太子出宫给她的感受一样如此。
    不过,弘治皇帝亲口“求情”,张皇后固然能拿捏住丈夫,但不愿意为点小事而争吵,忽而展颜一笑,将脸上的阴霾都收掉,娇声道:“陛下如此说。臣妾自然是信的。呀,陛下,画染墨了。这大半天的功夫白费。”
    张皇后虽然年过三十,但忽而做小女儿形态,娇媚多姿,引人心动。
    弘治皇帝“哄好”老婆,教好儿子,心中很畅快,哈哈一笑,“不妨事。朕回头再画就是。”
    …
    …
    弘治皇帝教子时,张昭回到小安镇中。稍后,准备出使鞑靼的梁储来访。
    :。:

第两百九十八章 梁储此人
    梁储带着轻车简从来访,还带有李教谕的一封书信。
    以张昭此时的身份、地位,即便梁储有“储相”之姿,他贸然上门来找张昭请教互市的事宜,还是需要一封引荐书。否则,张昭未必会见他。
    小安镇中,两进的小院里,屋后还有些车马声音。张昭这次进京,把家眷都带来。幼弟虎子也带在身边。张昭准备让他到新军营中的学校读书。
    南口村中的张氏私塾,终究是蒙童的课程,差点意思。张泰平在里面学习准备科举可以,但张昭并不希望弟弟变成一个秀才或者什么举人。他希望虎子学一点经世致用的知识。
    有他在,不需要虎子再从社会的底层一步步的爬起来。虎子如今十岁,将来的大明可未必只有四书五经才叫功名。
    因家眷都抵达,房屋有些不够。行李带的又多。梁储来访时,后面正在收拾。
    张昭在前院的小厅中和翰林学士梁储喝茶。三月底的春风吹佛着院子里的石榴树。午后的时光静谧流逝。
    梁储时年五十二岁,穿着灰色直裰,装束简朴。除了常见的文臣气度外,他的眉毛略有些短,国字脸上的气质显得刚毅。颌下有着几缕长须。
    梁储等张昭把李教谕写的信看完,客气的道:“张将军,在下前来是想请教和鞑靼人互市的问题。还望不吝赐教。”
    张昭有些奇怪。圣旨以梁储为正使出使鞑靼,“通知”小王子前来朝贡,顺便谈互市。这不是五六天前的事吗?梁储还没出发?
    “梁学士客气。事关国家大事,在下自当知无不言。”
    别看京师中舆论汹涌,都在骂张昭。但梁储对张昭的看法还不错。有些事情,在他这等智商的人物面前,和透明的没区别。见张昭态度谦虚,心里多了几分好感,说道:“
    在下此去草原见小王子,出使的事宜都有国家成例,心里并不担心。唯有一点,在下要请教一下张将军。朝廷和鞑靼人互市,若鞑靼人不安规矩交易,该当如何?”
    梁储并没有参与武英殿的议事。他目前还只是翰林学士,还不够资格。他了解这件事的渠道,只有张昭的奏章,还有重臣们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
    其实,这个问题,张昭在武英殿上回答过。
    张昭耐心的道:“梁学士,税务司会下辖税丁,用来征税,维护贸易秩序。我之所以建议在榆林、宣府两地放开互市贸易,主要就是这两地外的鞑靼部落,都是小王子的对手。
    近水楼台先得月。把鄂尔多斯万户和永谢布万户的鞑靼部落给养肥,这也算是一种制衡之策。而这两部,都是被新军营教训过,他们不敢乱来。
    若是不长记性,我奏请天子,把新军营拉到宣府军演一次,足可震慑宵小。”
    “军演?”
    “就是军中演武。让鞑靼各部的贵族来看看我大明男儿的英姿,让他们掂量一下,在互市中是抢划算,还是老实交易划算。”
    梁储听懂了,心中的担忧落地,点头道:“如此在下心中便有底气。”
    梁储往张昭这里跑一趟,看似是非常多余的。朝廷怎么吩咐,你就怎么做就完了。难道你一个翰林学士能推翻“廷议”的结果?但梁储偏偏就来了。
    梁储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四名。智商是没的说的。而且,此刻他五十多岁的年龄,见证两朝兴衰,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在宦海中如履平地。
    他不希望,由他出使鞑靼开启的是一个“混乱”的开端。最后,朝廷不得不再次对北虏用兵,并关闭互市。若是如此,他宁可不当这个钦差。
    和鞑靼互市,说是要收商税弥补用度,但这先需要朝廷投入的人力、物力。而一旦用兵,更是劳民伤财。与他的理念不符。
    再者,失败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一定的污点。他去鞑靼,不是说宣布旨意就完事,肯定要和小王子等人打交道的。他说的话,就是朝廷的承诺!
    当然,现在张昭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答案。
    张昭主动的和梁储说起互市贸易里的问题,把里面的一些“门道”都讲解清楚。如果他的记忆不太烂的话,他记得梁储未来会是大学士。提前熟悉一下也不错。
    而梁储也乐意听听张昭的观点。他自然看得出来,张昭不仅仅治军有名将之姿,在政事上也颇多想法。
    聊到最后,张昭见气氛不错,道:“梁学士,我已取得天子同意,近日将在京城创办一份报纸,每日出版,针砭时事。不知道梁学士近日可有文章?
    不一定得是关于废除卫所的,其他的文章亦可。”
    这话说的非常敞亮。
    梁储看张昭一眼,笑着道:“对于废除天下卫所,我是不同意的。废除卫所有利有弊。但边境地区没有卫所不行。张将军索要文章,我写出来,你会刊登吗?”
    张昭就笑,喝口茶,“这当然会。”
    梁储颔首,道:“那就一言为定。我明日会派家仆送来。”
    …
    …
    张昭敲定翰林学士梁储一篇文章,往后院而去。
    婉儿刚去隔壁院子把弟弟虎子的住处安顿下来,正和方晶、王絮雪在后院里喝茶闲聊。瑶琴、秋月两个身姿高挑、丰盈的俏丫鬟侍立在一旁。
    王絮雪穿着粉色长裙,华贵、惊艳,兴致勃勃的道:“姐姐,相公刚刚说报社地址定在朝阳门外。报社的技术都是由大内提供,他们有印刷技术。其余的可以招募,会把新军营中初级学堂里的二年级学生调派过去。
    编辑方面,京中国子监、落魄文人都可以招募。现在的问题就是文章从何而来。”
    李婉儿穿着青色的对襟褂子,身段婀娜,明丽娇美,和王小娘子是两种不同的风情。她执掌张府一年多,在管理上面颇有才华,漂亮的杏眼中闪过思索,道:“
    絮雪妹妹,我先从公中拨500两银子给你。二哥把银子都投到美食街去了。等这个月的白酒利润算出来,我再给你500两用作报纸的开销。每月一千两,直到报纸能盈利为止。”
    王絮雪心中感动,她和李姐姐没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李姐姐待她确实很不错。赶紧推辞道:“
    姐姐,银钱用我自己的吧。不用公中的。主要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搜罗到足够两开版面的文章。”
    正说话间,张昭从外面走进来。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九十九章 报名真理
    见张昭进来,妻妾、丫鬟们纷纷打着招呼。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