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国的崛起-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他给王小娘子发“好人卡”,不许她幽怨么?更关键的是他刚刚还看她看得有点失神。这就很尴尬。他这是口嫌体正直。
其实,张昭刚刚对王小娘子的感谢,并非在她拿出的数据上,清查土地的活,最终会由王恕去做。他是不管的。也没精力管。他是谢王小娘子送消息来的心意。
王小娘子虽然喜好时政,但她在这上头其实水平一般,算是个业余段位吧。
“张相公…”
张昭心里还在感慨,这才发现王小娘子的贴身丫鬟并没有走,问询的看向她。
瑶琴轻叹口气,道:“张相公,今天是小姐十七岁的生日。府里想要将小姐嫁给平凉府的曾家嫡系子弟曾复哲。曾家给出的聘礼是一万五五千亩良田。我家大少爷已经首肯。两家都已经开始问名。
张相公,小姐对你的情意你是知道的。只是,你已经拒绝她一次,她如何能开口说第二次?她并不想嫁给曾复哲。你能不能帮帮小姐?”
张昭继续感觉头皮有点发麻。
因为,此时此刻他被这个身高颇高的俏丫鬟给逼到墙角。他必须做出选择。
按照前世看网文的惯例,这尼玛他要是选择“否”,不帮王小娘子,坐视她嫁人,这书基本就扑了。
这是苦中作乐的玩笑话。以王小娘子对他的情意,她不愿意嫁给曾家,他当然愿意帮她一把。摆平曾家并不难。他现在可不是一个无名小卒。
但是,关键在于他现在插手这事,那接下来,他和王小娘子的牵扯会越来越深。而王家是不会把王小娘子嫁给他做妾的。这不是害她吗?
当年张昭上学时读陆游的《凤头钗》,总觉得陆游不对。红酥手、黄藤酒,满墙春色宫墙柳…,千古传诵的名篇啊。但据闻他表妹唐婉读后不久去世。
这是在杀人啊!
每个人的命都只有一条,是不能读档只能向前的人生。不管那份感情多么的刻骨铭心,难道你希望她去死吗?终究还是她活着好一些吧?
就在这时,庭院外传来王小娘子的喊声,“瑶琴…”
屋里身姿高挑的俏丫鬟应道:“来了。”说着,目光看向张昭。
张昭只有一秒不到的时间做决断,他还能说什么?点头道:“好。你明日到我这里来一趟。”
瑶琴顿时展颜一笑,目光中有着赞许,欣喜。十五岁的少女有一种难言的清雅、妩媚感,宛若一颗明珠在绽放光彩,“好的。”转身离开。
张昭揉揉眉心。估计在瑶琴心中,他基本等同于是给了承诺。
那么,明知道事情以后会变得更坏,他需要在一开始就把问题解决。
他要主动去见王恕了。
在他和王恕的对持中,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有默契。以固原、宁夏两镇试点废除卫所制度,于那几千万军户是有利的。张昭愿意推动,王恕愿意做。
但是,这到底是张昭求王恕,还是王恕求张昭。情况不同,双方合作,需要付出的筹码不同。
国事,还有再来的机会。王小娘子只有一个。他既然答应,成与不成总要尝试下。
…
…
九月二十七日晚,王六小姐在朋友们的晚宴上明确表态不想嫁给曾复哲。接着,第二日又有新的消息传出来:宁为英雄妾,不为庸人妻。
王六小姐的朋友圈基本涵盖整个三秦的读书人世家。她这番话很轻易的就传出来。
至于说曾复哲听到这个消息后有没有被气得吐血,这就不得而知。根据其好友子实兄的描述:他当时就离开王家,回到三原弘道书院中,闭门读书。
“庸人”这两个字很好理解,就是曾复哲。而此时此刻的西北,敢称英雄者还能有谁?只有新军卫指挥使,斩杀北虏一万四千余人,国朝新鲜出炉的新秦伯,张昭。
在这样的舆论风波下,两日后,九月三十日的上午,张昭和王恕再一次见面。
这一次的见面比上次要正规的多,位于王恕的书房。王恕的长子王承初、次子王承襟都在,王六小姐侍奉在王恕身边。
王恕须发皆白,还是那副老朽不堪的模样,抬手示意张昭喝茶,“张子尚你昨日请求和我见面,想必是对卫所的改革有新的想法,说来听听。”
这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王承初、王承襟兄弟俩都向张昭,脸上都带着微笑。这是废话,他们俩不够资格给张昭脸色看。当然,此时兄弟俩的想法各不相同。
王承初则是想着今天终于要摊牌。他侄女不想嫁给曾家子,这不是问题。婚姻大事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老三在京中做官,他这个大伯在此事上自是有几分话语权的。
而以他看来,他父亲八成不会肯答应张昭。要答应早答应了,何必掉着张昭十几天?而且,即便他父亲答应,朝堂上那一关也是过不去的。
以他了解的情况,朝堂的官员十有八…九都不愿意看到他父亲起复。而且,天子未必愿意。
王承襟想的是另外的事:他侄女的婚事。
还是之前的那句话,如果他这个侄女是庶女,真就嫁给张昭为妾室又何妨?反而,能拉近和未来军中第一人的关系。偏偏他侄女是嫡女。而且,素来被他父亲所疼爱。
这几日突然爆出来他侄女想嫁给张昭为妾室,而今天张昭就来和父亲谈判。怕不是想要趁机求亲吧?
真要是这样,那可真算是个痴情之人。这需要让步的利益会很大的。他侄女没看错人。
张昭从容的拱手一礼,“老大人,学生的新想法很简单:就是请老大人出山主持清查两镇田地之事。如果朝堂不同意,那就老大人的幼子,兵科给事中王大人来主持此事!”
这话是有的放矢。
王恕的幼子王承裕继承了其在学术上,在官场上的衣钵。而此时,在京中担任兵科给事中的王承裕正在到处跑,忙的就是清查屯田的事宜。
张昭其实已经预估了王恕复出的难度,但是把王承裕弄到西北来,最终效果是一样的。王恕还能不帮自家的儿子?王承裕可是他的继承人。
而如果此事做成,对自弘治六年中进士以来,被授兵科给事中(从七品),随即跟着父亲王恕回乡,弘治十一年起复继续任兵科给事中的王承裕来说,这将是他的政绩、资历。
回朝即会升官。
这就是张昭拿出来的交易筹码。
王恕微微颔首,道:“但是,你上次所说的要推行的条陈,太过于难以实行,必须消减。”
这是还价。
张昭沉默一会,道:“第一条,退役、轮换可以不用做。军镇里的空饷这一条,我暂时不碰。第三条,预备役制度更改,这是可以执行的。这两条都是小事。
重点在第二条。现在要一鼓作气废除卫所制不现实,但是在试点的两镇中废除所有没有正在服兵役的军户户籍,这必须要做。清查土地、分配给军户之事,要仰仗老大人虎威。
而非试点的卫所土地,日后将允许占据土地的权贵们以银钱购买,并登记造册。这一点,老大人可以对外说出去。这是我给的政z承诺。另外,退役制度我回头再推动。”
王恕眼睛微微眯着,道:“我等朝廷的圣旨来。士英,去给小雪她娘说一声。你们都出去吧。”
(s:修一个bug,三原学派的教学地点是:弘道书院。之前写的三原县学是错误的。前文已改。)看小说,就来! 速度飞快哦,亲!
第两百五十八章 王恕的手段
张昭、王六小姐、王承初、王承襟四人都退出来。
六十多岁的王承初表情略有些迷惑。父亲的第一句话他听懂了。这是和张昭达成协议了。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叫二弟和小雪的母亲说什么?
“士英”是王承襟的表字。
王承襟先看张昭一眼,然后笑呵呵的打趣还有点懵的侄女,道:“小雪,恭喜你啊。你祖父做主将你嫁给张相公为妾。我一会去和你母亲说。”
王六小姐“啊”了一声,半天没反应过来,美眸惊讶的看向走廊中的张昭。张昭温和的对她点点头。王六小姐白皙的俏脸顿时变得绯红,转身就走。
当初她很勇敢的跟着瑞昌号的商队跋涉千里前往韦州城见张昭,追逐着她的爱情。而此刻,她却是娇羞而走。
一方面是心愿忽而达成的欣喜,出自少女本能的羞涩。另一方面,张昭看她的眼神,既温和,又带着欣赏,爱惜。这让她心中悸动,甜蜜之余难掩娇羞。
王承襟哈哈一笑,伸手道:“张相公,这边请!”送张昭离开。婚事么,自然要等张昭把他三弟运作回来再说。不过,和曾家的议婚可以停掉了。
王承初稍稍落后两步,然后折回去,刚进书房就见父亲目光灼灼的看过来,顿时有点羞愧,“父亲,儿子实在不懂…”
“你啊…”王恕无奈的叹口气,他这个大儿子资质实在愚钝,整日里算计些蝇头小利,胸中毫无格局,“坐吧。有什么不懂的?”
王承初试探着道:“父亲,让三弟的爱女为张昭妾室,三弟知道后会同意?”
王恕冷哼一声,“你就惦记着曾家的一万五千亩地。没有官场上的照顾,你家里就是有十五万亩地又如何?”
“父亲教训的是。”
王恕懒得再骂大儿子,道:“收起你那些龌蹉的心思。我不把小雪嫁给张昭为妾,他就不和我合作吗?
以我们家的权势,需要再拿小雪去联姻吗?她既然喜欢张昭,且张昭愿意为她割舍巨大的利益,我遂她的心愿嫁给张昭有何不可?
张昭的正妻是童养媳。小雪将来在张家又不用担心大妇相害。她父亲日后要回京中出仕。地位稳固。再有所出,这辈子无虞。我岂会把她往火坑里推。”
王承初唯唯诺诺的应着。他父亲在朝堂上说话就很强势,何况在家里?他是不敢顶嘴的。
话说父亲还真是疼爱小雪啊!把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考虑进去。但是,他总觉得还是不对。张昭退让,这不就是小雪的婚事带来的利益吗?
王恕一看长子的表情就明白他在想什么,气的火冒三丈,喝道:“我王恕的孙女,嫁给谁不是明媒正娶的正妻?他张昭嘴皮子一碰,就要娶去做妾室,有这好的事?”
王承初见父亲是真生气,赶紧离开。至于这些人情世故中的细微之处,他还是不大明白。但不管明不明白,事情已经定下来了。
…
…
张昭和王恕达成协议,回到住处就给京中的李阁老、萧敬写信,阐述他的意见,运作王承裕来固原、宁夏两镇督办清查田亩,废除军户户籍的事宜。
这一次张昭倒是有大的把握李东阳会同意。
李阁老他们这些大佬的思维,都有一个定势:做事先得人。而现在他已经拿到一张极好的牌:王恕。在朝堂中恐怕不会有人质疑王恕的能力。
而李东阳等人绝非尸位素餐之辈,既然有人做事,且于国朝有利,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同意?
当然,王恕想要复出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披马甲上阵。其小号就是:他的幼子王承裕。
而奏章自不用张昭再写。李阁老手中有一本。回头阁臣票拟以及在弘治皇帝面前讨论时,一条条的改成张昭给李、萧两位大佬信中所写的就是。
张昭很清楚,他写给萧敬的书信,其实就是给弘治皇帝的。只是一个臣子给皇帝写私信,这太过于引人注目。你叫史官们怎么写?总得掩人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