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国的崛起-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半响,小太监见苗公公呆呆的站着不动,忍不住道:“公公?”
苗逵从沉思中回过神。他正在回顾他的戎马生涯,而这一切在此刻都将成为回忆。他要蛰伏许久。
“没事了。你出去吧。”
苗逵萧索的挥挥手,落寞的走回到花厅中。
…
…
八月十八日晚驿站中的一幕幕,在数天之内就被好事者传遍京营。
参将府外街道的转角处,一帮放假的低级军官在小酒馆中随意的议论着。
“保大帅众叛亲离啊!”
“这怪得了谁?我听说周都督当日请战他不许。好歹拼死几百鞑子,咱们京营也不用相现在这样丢脸。”
“丢脸?呵呵,你是不知道保大帅可是打算用斩首三级去向朝廷报功的。”
“诶,你们说张相公这次封新秦伯,他底下那帮千户、百户要封什么官啊?”
“新军卫怕是又要升格了。怎么着,地位要和十二团营平齐。”
“羡慕不来啊!”
众将校说话时,一辆宽敞、华丽的六驾马车从转角处路过。骏马矫健的踩着步点,哒哒走过。另有若干亲随骑马跟随。明朝不是宋朝,并不缺马。
充满着富贵气的马车中,三边总制史琳正和其麾下的甘州卫指挥使吴桉,平凉府的大族曾家族长曾贯喝茶、闲谈。
走过场的秋防会议结束,史总督和张昭见过一面后于今日启程返回固原城。他应邀和吴桉、曾贯同行。
吴桉约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一副硬汉模样,这时皱着眉头道:“张伯爷前晚出尽风头。”
曾贯六十多岁,一副老者形象,穿着深蓝色的长袍,淡淡的笑一笑,“少年得志啊!”
史琳却不接这两人的话茬,轻轻的喝口茶。
吴桉按捺不住疑惑,问道:“总宪,朝廷真的有可能会同意边军退役吗?”
所谓边军,通常是指的九边的军队。而甘州卫隶属于固原,也是其中之一。若是允许卫中的士卒退役,脱离军籍转为平民,他的利益是受损的。
史琳不紧不慢的微笑道:“怎么?安仲对张子尚在西北军务上的发言权还有疑虑?”
他已经接到京中好友写来的书信。张昭不仅仅是圣眷日隆,兵部尚书马文升都支持张昭。
张昭跟着他的奏章上书,这事是十拿九稳的。所以,他才会和张昭“合作”啊!
“呵呵,那倒没有。”
吴桉略显尴尬,和亲家曾贯对视一眼。
史琳笑眯眯的喝茶,仿佛没看到一般。他接下来肯定要卸任的。张昭都明言不会帮他说话。合作只针对回朝廷后的处境。所以,他才懒得管张昭的政策会不会成功。
任何改革,都是有阻力的!
…
…
八月二十日的上午,张昭同样已经启程,北返百里之外的韦州城。
他没料到去一趟红城堡参加一个走过场的秋防军议,会搞得像他把保国公的台给拆了一般。军中诸将私下里纷纷来拜访他。
这个逼装的很没有必要啊!
但不管他怎么想,事情就是这样了。听说保国公私下里在骂他:黄口小儿,得志便猖狂。
“随他去吧。”
张昭坐在马车中,失笑的摇头。谁会在意败犬之吠呢?自取得韦州大捷之后,他的敌人便不再是保国公。
接下来这几个月,新军卫里招募新兵、训练的事情自有吴臣、陈康他们去做。他的目标是在离开西北前,推动边军轮换和退役制度化,同时把预备役的瑕疵给纠正过来。
这个目标达成,有两个步骤。第一,需要朝廷同意。这一点,张昭略有把握。他的奏章和书信已经送往京中。当然,数千里之地,一来一回需要时间。
第二,在固原镇试点执行要取得成功。
…
…
张昭闹出这么的动静,在他往韦州城而去,移交城防给都指挥曹雄,带着全军沿苦水河前进,移驻宁夏平原中的灵州城时。消息自然传到西安府三原县。
第两百四十七章 王家的工厂
九月初,深秋浸染着关中平原的三原县。县城外五里外的石渠乡中,一片片树林都变的金黄,更有枫叶如火。
执掌瑞昌号、王恕的次子王承襟这段时间都在家乡里忙碌。因为,王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的开办两座新工厂。他忙的脚不沾地。
当然,忙碌归忙碌,心里同时喜的合不拢嘴。
新军卫指挥使张昭,现在可以叫新秦伯,第一次在瑞昌号采购了一万两白银的货物,实际只支付三千两。其中还有一千两是大明新军发展银行的银票。
而张昭的支付手段就是将二锅头的配方、水泥配方卖给王家,同时委托王家帮忙制造两千支燧发枪。这其实就是将燧发枪制造技术扩散给王家。
瑞昌号本来就在经营白酒生意。有二锅头的配方在手,更是如虎添翼。他开办的新工厂分别是水泥厂、燧发枪厂。
这两座工厂在八月份时因总督府的命令,收获到大量的订单,价值不下五万两白银,令他喜不自胜。
石渠乡西北临近山脚下的一片片荒地中,一座大型的水泥厂正在修建、运作中。巨大的工地和工厂混合在一起。
鉴于张昭的提醒,水泥厂会污染环境,粉尘会使人得慢性病。所以王承襟将厂子放在山下,远离村落、农田、河流。
“二少爷,你看,这座水泥厂每天能产出两三…吨水泥。这是新军卫那些师傅的计量词。就是四千斤水泥。等那边的厂区建成后产能还能扩大三倍。”
一名瑞昌号的掌柜兴奋的给前来视察的王承襟汇报。
王承襟给二十多人簇拥着,在工地、工厂中到处查看,赞许的点头,“嗯。”心里算着他的利润。
当日,水泥在京中刚刚被烧制出来时,张昭将五包水泥(500斤)以10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周豫。
现在瑞昌号当日卖不到这么贵。而且,基本都是军镇在采购。价格是1两银子100斤。降价20倍。即便如此,瑞昌号的利润依旧高达50。
换言之,仅仅是水泥厂,瑞昌号一天能有20两银子的纯利。一个月就是600两。产能再扩大后,一个月便有2400两的纯利。这相当的恐怖。
“要注意防护污染啊。厂区要建造在下风口。不能让乡亲们骂我们王家。”
王承襟满脸笑容的吩咐道。看着水泥厂里辛勤劳作的工人。继续去视察在王家庄附近的燧发枪厂。这里的防护更加的严密。燧发枪的利润更高。
十几名掌柜、伙计簇拥着王承襟到工厂中。
一条条的流水线上,来自王家的产业工人们正在不断的打磨枪械零件,并组装。
新军卫的工匠带来了标准化和流程化。譬如内部使用的并非明朝常见的计量单位:寸、尺、丈,而是毫米、厘米、分米、米。而且作坊全部采用流水线作业。
分工合作,再进行组装,提高生产效率。新军卫、国泰商行在京中的工厂早就是这么干。
一名四十多岁的掌柜介绍着:“二少爷,我们一个月能制造300支燧发枪。先供应新军卫2000支,剩下的才能拿出去卖。”
王承襟微微沉吟着,道:“这产能不够。继续招人。”
那掌柜苦笑道:“二少爷,家里的青壮大部分都被调来。庄里的不少土地都抛荒。没有可招。除非是用县里其他家的青壮。到时候就怕难以保密。”
“把关键的生产步骤用咱们自己人,其他的工艺步骤用别家的青壮。小心着点,应该问题不大。再一个,以咱们家的地位,谁敢乱来?现在这产能实在不够看。耽搁赚钱。”
王承襟大手一挥,批准招人。正意气风发的在工厂中视察时,一名长随过来汇报道:“二少爷,新军卫的林镇抚又率领着商队前来购买物资。他们已经到了县城。”
“哦?快请。请他们来家里商谈。我去迎一下林镇抚。”
王承襟不敢怠慢。近日传到西安府的消息,他怎么会不知道呢?张昭张伯爷现在几乎是西北诸将之首啊!地位极其之重。以王家的权势对新军卫都必须要重视,怠慢不得。
…
…
石渠乡距离三原县城就五里地,骑马片刻可至。
王承襟带着随从们刚到村头的水泥道路中,就见林文宁一行二十余骑飞奔而来。
双方笑着见礼后,王承襟邀请林文宁到王家稍作休息,生意随后再谈。王承襟看看马队,问道:“张相公可曾来了?”
林文宁青衫文士装束,一张马脸特别醒目,捻须笑道:“张相公正率我们新军卫移防灵州城。令我前来找瑞昌号采购新兵训练用的物资。”
闰七月二十八日,他带着商队回韦州城,给大战后的新军卫做了补充。但是接下来的训练,新军卫要消耗大量的肉类、粮食、药物、弹药。所以,还需要继续采购。
王承襟禁不住叹一口气,“唉!”
他想起的是另外一件棘手的事情:他的侄女一个月前曾随家中商队不远千里前往韦州城见张昭,回来之后,郁郁寡欢,时常哭泣。原因不问可知。
这事棘手的很。若是庶出也就罢了,给一个十八岁的名将做妾,王家并不算丢脸。关键是,他侄女是嫡女。族老们怎么会同意?这关系到王家的脸面。
…
…
新军卫后勤部门再次前来采购的消息,很快就传遍王家。
王家的族人合起来有十几房,约两千多人,这还不算名下田庄的人口、奴仆。
端的是一个大族。
整个石渠乡基本都是王姓,和王恕沾亲带故。
王恕的府邸占地很广,庭院幽深。还未出阁的姑娘们都是跟着父母居住。王六小姐和母亲住在这栋府邸的东路上房中。
秋风飒爽,庭院后的小花园中菊花绽放。
王六小姐穿着一袭青衫长裙,身段婀娜,娴静优雅,绝美的脸蛋更加清廋。她正在临窗前弹着瑶琴。将一腔情思都付于这琴声中。
“小姐,小姐…”
秋月穿着波点的白裙一路飞快的跑来,在房间的门口上气不接下气的道:“小姐,新军卫的商队来府上了。”
“啊…”王六小姐惊呼一声,将古琴一推,霍然的站起来,一头青丝在秋风中飘拂。
“但是,张相公没有跟着来。他移驻灵州城。”
王六小姐顿时如同泄气的皮球般,惊喜的神情消失,气恼的道:“秋月,下次你再不这么一惊一乍,我就罚你去洗衣服、做饭。”
秋月本来只是逗一逗自家小姐,这会儿见自家小姐真生气,忙上前抱着王六小姐的肩膀,笑嘻嘻的求饶道:“我的好小姐,他不来,你可以创造机会让他来啊。他的商队不就是现存的信使吗?”
她发誓,这话真的是临时现编的。
王六小姐却是微微沉吟。朝廷每期的邸报,她都是看的。漆黑的美眸中流露出一抹神采。
“好。”
第两百四十八章 凭吊
张昭并不知道他对兵役的改革即将面临的阻力,也不知道王六小姐的想法。八月二十五日,他率新军卫接手灵州的防务。
随后,前往九十多里外的宁夏城拜访宁夏巡抚赵言信、宁夏镇总兵郭璘。相谈甚欢。
他和郭总兵相熟。之前七月份在韦州城中开军议,还聊过几句。而郭璘很清楚张昭将来的份量,对其斩首一万四千余也是很佩服,没有摆什么宿将的架子。
西北这里的边将,基本都是一刀一枪的拼出来的。不可否认有世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