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小姐嫣然一笑,站起身来,美眸中仿佛有秋水掠过,精致的脸蛋忽而浮起些许的娇羞之色,仍然坚定的清声道:“多谢张相公款待。我一直很好奇张相公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希望下次见面,张相公能给我解惑。”
    说着,盈盈一礼,带着两个侍女告辞离开。脚步略有点快。
    张昭给她说的一愣,看着她婀娜的青衫倩影消失在大堂门口,他要是还不明白怎么回事,那就是脑子有问题。
    张昭失笑的摇摇头。他还真没有被女孩倒追的经历,而且还是一个绝美的少女,不远千里来见他。他前世里是只单身狗。而眼前的一幕却有如此的真实。
    不过这没什么卵用。他也就心里暗爽片刻。男人嘛,谁没点虚荣心?但他没有离婚再娶的念头。而王恕的孙女,难道嫁给他当小妾?所以,有缘无份啊。
    随着各路消息回复,他接下来几日怕是要应付各路来说情,分润军功的事。

第两百三十六章 武英殿中议封爵
    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十三日,张昭取得韦州大捷。二十日,固原城、红城堡才因鞑靼骑兵全面北撤恢复对外复联系,同时收到张昭派来的信使。
    有张昭一个月前斩首两千级的事例在前,此次张昭在韦州城斩首一万两千余的消息,保国公朱晖、监军苗逵所率领的4万京营没有人去质疑这一战果。
    因为,韦州城本来就在鞑靼主力的必经之路上。
    同样的,固原城的三边总制(总督)史琳等人亦没有人去质疑。当日固原镇的文武官员可都是去韦州城外看过人头点检的。
    因而,报功请赏的正式奏章还要等大佬们派人去和张昭沟通,看能不能分润点人头做军功,大家面子上都好看些。毕竟,耗费钱粮搜套才斩首三级是要被追责的。而报捷的文书,由朱晖、苗逵、史琳三人画押签署,在二十四日签发,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红城堡距离京师约两三千里,报捷的文书于二十八日的晚间抵达京城。晚间时宫门已经落锁,但在军国大事面前,消息被送到乾清宫中。
    弘治皇帝展开报捷文书时,在遥远的西北,王小娘子刚刚向张昭表露出心意,娇羞的快步离去。
    乾清宫西暖阁中,各种造型优美的铜制灯座上的蜡烛点亮,弘治皇帝披着皮制的棉衣,在灯下读着消息,手微微颤抖着,喘着气。
    帷幕放下的床榻中,张皇后探头出来,一头青丝落在白皙如玉的肩头,关心的道:“陛下,怎么了?”
    弘治皇帝走上前两步,神情激动的道:“皇后,你看!新军卫在韦州城外击败小王子所部,取得大捷。斩首过万。哈哈!哈哈!”
    说到这里,弘治皇帝忍不住仰头大笑。此时还讲什么天子仪表,养气啊?
    弘治皇帝熟读历史,根本无需人提醒就知道这是自太宗皇帝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捷!战果空前。
    张皇后娇媚的脸蛋上顿时浮起震惊的表情,随即笑盈盈的祝贺道:“臣妾恭喜陛下!有此大胜,陛下可以告慰祖庙。还得到如此良将。将来边患无忧。”
    弘治皇帝大笑,握着张皇后的手,“皇后真是朕的知心人。哈哈。来人,去叫阁老们进宫。如此大捷必须昭告天下,必须封侯。唉,慢着!”
    弘治皇帝又叫住要去传旨的太监。他到底是多年皇帝,狂喜之下想叫阁臣们进宫,随即反应过来,这反而会搞的中外猜疑是否出了大事。不如明天早上再议。
    …
    …
    弘治皇帝兴奋的只睡了一小会,至于帝后如何消磨时光不必赘述,第二天早朝再次免掉。在早秋凌晨午门外朝臣们的感慨中,上午八时左右,朝廷重臣们都被叫到武英殿中议事。
    此时,内廷、外廷瞩目。随即就有消息传出来。西北大战落幕,新军卫在韦州城下取得大捷,斩首万余。
    闰七月,小王子、火筛率十万部众再次入寇。西北的战事牵动着朝堂众人的心。而此时到月底大战就落幕,鞑靼骑兵遭到新军卫迎头痛击,仓惶北撤。
    这个消息在京中迅速的传播,继而点燃京师官员、士子、商贾们的情绪!
    此刻,武英殿中同样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外加口水横飞。
    朝堂重臣,说的直白点,就是阁臣,七卿,外加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镇远侯顾溥。弘治皇帝不喜言官,这种时候当然不会把言官们叫来。
    在武英殿中群臣齐齐向天子表示祝贺后,立即开始互怼。不是为张昭封侯的事,这已经拦不住的!威宁伯当年斩首多少?成化皇帝和当时的阁臣们那么废,都知道给侯爵,他们难道还不如吗?
    群臣们争论的焦点是:接下来,在西北是采取防御,还是进攻?今时不同往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新军卫这等强军在手,由新崛起的名将统帅,还不许他们做做梦?
    这些年弘治君臣可是被鞑靼人搞的焦头烂额,一个耳光接着一个耳光的挨!
    最后还是首辅刘健一锤定音,“西北战事接下来的走势是出塞作战还是就地防御,让朱、苗、史三人和张昭把情况报上来,朝廷再做决断。不急于一时。
    此次韦州大捷,朝廷要明示天下,鼓舞军民士气。今日议事先把张昭的赏赐定下来,好叫天下士民安心。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
    另外,以兵部的名义行文,催促西北将战事详情和有功将士的名单报上来。待班师回京后,朝廷将会封赏诸将士。”
    关键时候还是首辅靠谱,维持会场秩序。
    谢迁和刘健、李东阳配合默契,当即道:“理当如此。当年太祖高皇帝定下来的规矩: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现在当讨论该给张昭以何等爵位,是否允许世袭。”
    明朝的爵位体系,说复杂也复杂,不复杂也不复杂。首先,得分宗师和功臣外戚。
    外戚封爵,这是惯例。譬如成化朝的外戚,长宁伯周彧。当朝的外戚寿龄侯张鹤龄。而驸马在驸马都尉崔元之前,都不得封爵。后来嘉靖皇帝看崔元比较顺眼,因为崔元曾经去安陆接他上位,所以给了爵位,就此成为惯例。
    功臣外戚的爵位按照明太祖的规定分为:公侯伯三种,分七个等级。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
    但是呢,明朝在封爵的旨意中是不明说几等的,而只是区别公侯伯。所以,要搞清楚爵位的等级,还要从爵号、食禄等待遇上去区分。这个就会很复杂。
    像平江伯陈锐,他本来是弘治皇帝在名将王越死后倚重的第一带兵大将,然后被剥夺食禄在家闲住。这绝逼就变成一个二等伯。最低档次的那种。
    爵位还有一个区别,分为是否世袭。
    所以,谢阁老此时提出来的问题,一样很有“嚼劲”。够朝臣们口水一会。
    李东阳一看这架势,当即先开口道:“如此大功当赏,但张昭还年轻,不宜给世袭爵位。”
    李阁老看着是在压张昭,实际上是帮他。现在爵位就给世袭,回头功高不赏怎么办?到那一步,基本上皇帝就的琢磨把你弄死。
    王恕能看出来张昭日后必定为弘治皇帝对外作战的第一选择,李阁老岂能看不出来?

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
    武英殿中议封侯,这是极其荣耀的事情,必定要在史书中记一笔。最起码,弘治皇帝的实录中必定会记载。
    李东阳话音一落,兵部尚书马文升就笑眯眯的进言道:“陛下,李阁老所言极是。张子尚可是强硬派,他还想着横扫漠北。现在将爵位给的太高,将来不好封赏。臣以为先封他一个不世袭的二等伯即可。”
    马文升时年七十六岁,完全是倚老卖老,把李东阳没有说透的话给说透。
    马文升这个态度,搞得李东阳心里相当无奈。其实,稍微熟悉朝堂脉搏的朝臣都知道,马兵部迟早要让贤。因为,他这几年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干的不好。
    而李东阳想要推荐他的老乡刘大夏出任这个职务。刘大夏此时任右都御史,两广总督。他这个右都御史属于明朝特色。因为总督、巡抚是不常设的,没有品级,属于差遣。朝廷常常以部院大臣出任。右都御史是加衔。
    现任的三边总督史琳,一样加着右都御史的官衔。现任的都察院大佬是此时在武英殿中站着的戴珊。此公深得帝心,是刘大夏,李东阳的好友。
    马文升不仅仅是和李东阳关系有点问题,他和首辅刘健同样有点问题。因为名臣都是讲原则的。而讲原则必定会得罪人。结果,马文升明着保张昭,搞得好像他和李阁老有默契似的。
    但是,谁又无法指责他。因为,兵部在新军卫的成立、训练、供给、放权上是鼎力支持的!
    马文升和李东阳这样表态,谢迁有些话反而不好说。你说斩首一万多,封侯都时够格的吧?
    弘治皇帝三十出头,白白净净的,穿着红色的龙袍,头戴翼善冠,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道:“嗯。诸卿对其封号可有建议?”
    他还没准备将十八岁的张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给关在京城里,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捧杀”。免得日后功高难封,君臣间难做。
    “韦州伯如何?”
    明朝有惯例是将大胜的地名拿来封侯,比如威宁伯王越,他在威宁海大发神威,打的小王子屁股尿流,弄死被鞑靼人吹爆的满都海皇后。
    “不如封冠军伯。似乎不妥。”
    十八岁因军功封侯的,去翻翻历史书,这都有谁?最出名的就是大汉朝的一代军神:冠军侯霍去病!不过霍骠骑英年早逝,给这个爵号有点咒人的意思。而且,冠军伯没有冠军侯好听。
    一帮重臣纷纷凑趣。谁没看到弘治皇帝都兴奋的不行?要的就是这个气氛!该演的时候得演啊。他们又不是愣头青的言官。
    李东阳轻轻的咳嗽一声,道:“臣等拟定的爵号难以服众,还请陛下赐名。”
    李东阳性格诙谐,他率先拍一下弘治皇帝的马屁,武英殿中没人会觉得他品格不行。
    群臣纷纷跟进,“陛下圣明无错,臣等恭请陛下赐下爵号。”
    弘治皇帝表情舒畅,被拍的很舒服,将昨晚酝酿到现在的爵号说出来:“韦州地在西北,为秦时河南地,又名新秦中。张子尚一战保新秦百姓安宁,可以新秦伯为爵号。”
    武英殿中的顿时响起群臣的称诵声,“陛下圣明。”
    …
    …
    看似很简单的一场议事,硬生生的拖到约上午十一点许。主要是君臣高兴。重点是弘治皇帝高兴。
    随后,新秦伯的爵号便传遍京中。而当天在六科廊房中抄邸报的书手多了一倍。
    明朝的奏章流程,前面的程序不说,等皇帝批阅之后,奏章会下发到六科审核、存档、下发六部执行。所以,通政司的书手会等在六科抄奏章节选,这就是邸报。
    通政司能抄,其他衙门当然也能派人来抄。在大明朝的京中衙门里论十八罗汉排行,通政司排名又不高。
    消息传的飞快。
    而在消息传递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伴随着一个疑问,西北这仗到底怎么打的?报捷文书上的内容太简陋,甚至有点春秋笔法的嫌疑。比如什么叫斩首一万余?
    张昭的个人书信比捷报晚两天抵达京城。他当然不是二十四日才发的书信,而是在二十日等鞑靼骑兵退回长城以北就发出。
    分别是写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