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国的崛起-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闰月丁亥(闰七月十一日),都指挥王泰御小王子于盐池,战死。”
——《明史》,孝宗。
…
…
张昭提出的两个问题,正是新军卫目前面临着的首要问题。游击将军府的大堂中,坐在长方形的沙盘前的新军卫将领们都思索着。
韦州城现在被隔绝。在全军生死存亡的压力之下,谁都不会轻易的给出判断:鞑靼的攻击时间、兵力。
担任军事参谋的李逍遥对众人介绍道:“我们的粮食还剩六天的量。”
这是韦州城被“隔断”的第四天。七月六日被“示警”后,运输粮草的辅兵,能赶回来的都已经回到韦州城。其余的则是返回红城堡待命。
按照明军的规矩。后勤文官们可不会无限制的给军队供应粮草。通常都是分批次运到军中。大致使得军中保有五六日的粮食。
新军卫被围4天,还能有六天的粮草量,这是因为林文宁偷偷的拜会三边总督史琳的幕僚赵师爷,额外弄到的一批粮食。由新军卫辅兵连抓紧时间运回来的。
老林是多年的小吏、杂职官,他对这些官场门道非常熟悉。
其实,如果是驻守各堡寨,军需部门肯定会多供给粮草。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怎么可能?但是,谁能想到鞑靼骑兵来的这样快呢?根本没有时间调配。
不单单是新军卫这里,固原镇中前段时间曾被鞑靼人打破的、新调兵驻守的城、堡,都是这个情况。
庞大郎略显担忧的对张昭道:“但是,少爷,如果我们新军卫主动出击,极有可能会被鞑靼主力给围住。现在还搞不清楚鞑靼有多少骑。”
新军卫目前能战的只有12个连。若仅仅是防御作战,鞑靼主力即便有十万人,他相信能顶住。但离开韦州城去进攻,风险非常高。合格的士兵需要六个月!
庞大郎为领军千户,初战时立下大功,在新军卫中地位颇高,其他人都不好反驳他。不攻出去,难道坐以待毙吗?等粮食吃完,钢军都得完蛋。
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攻,危险。守,不可持久。
韩瓒为人圆滑些,他毕竟曾在辽东都司混到骑兵百户,说道:“我们骑兵连再派斥候外出侦查,务必要探知清楚鞑靼主力的情况。”
张昭点点头,“嗯。”看着沙盘,皱眉沉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现在鞑靼人“围而不打”,他难以决断。
这时,站在吴臣身后的一名青年小将忽而开口,请示道:“相公,我有一点看法,不知能不能讲?”
“哦?你说说看。”
大堂里的新军卫百户们,纷纷看向新近因功升任的副千户吴臣身旁的青年。有些人认出来,这青年小将是个总旗,名叫赵辰。深受吴臣的信任。
同样因招募士卒有功升为新兵团百户的陈康抱着手臂,捏着下巴,倚在墙壁边看着沙盘。他隐约有点感觉,但还没参悟透。
赵辰从吴臣身后走出来,拿起张昭面前的木杆,指着黄河、宁夏城、灵州一带,道:“相公,诸位同袍们,你们看,这里是一片富饶的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朝廷在此修筑宁夏城,设宁夏镇镇守此地。我们所在韦州城就在这片平原的尾巴上。
再看我们韦州城所在的的地形。往西有大罗山把我们和宁夏平原稍稍隔开。往南,我们和红城堡(京营所在地)、固原镇之间都是地势起伏的山区。
所以,鞑靼骑兵南侵,他们最佳的选择应当是从小盐池直接向西横渡苦水河,攻击红寺堡、宁夏中卫这一片富饶的平原。或者过花马池城后,西进宁夏平原,攻灵州等地。
但是,我们明明看到鞑靼的先锋火筛率部从韦州城南下,这几日还看到数批骑兵南下。他们不可能绕过大罗山,再进宁夏中卫的平原地带。
那只能是沿下马关南下,进攻豫望城(平虏所)。然后,可以向南继续兵逼固原城,或者往西略葫芦峡城(镇戎所),围攻红城堡(京营)。
固原镇有四大卫所:平虏所、镇戎所、西安所、甘州所(守固原城)。鞑子若连克平虏所、镇戎所,固原城必定震动,整个西北地区会风声鹤唳。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鞑靼骑兵此次南下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报复。他们刚刚抢掠完,保国公就率兵搜套,试图衔尾追击。小王子翻脸不是不可能。
第二,震慑明军,炫耀武力。屈服其武力,各部明军必定不敢出城和鞑靼野战。届时,鞑子还可以随意抢掠。同时下次再来抢掠,他们会更加轻松。
所以,我们韦州城就在南下的要道上。鞑靼主力必定会在数日后前来拔城!我们无需担心粮草消耗的问题,六天之内,大战定会分出胜负。”
赵辰大段的分析结束,并给出明确的结论:鞑靼人是来打架的,他们必定会打韦州城!
…
…
张昭顿时有种茅舍顿开的感觉,打量着眼前二十多岁的小将,心中赞许的点头。
六天之内分出胜负,这很好理解!
以新军卫的战力,只要大战开始,很快就会结束。绝不会存在僵持多日的情况。因为,任何军队对伤亡率都有一个上限值,超过就会撤退,或者崩溃。
鞑靼人这种强盗集团的军队能承受多大的伤亡率?10,还是30。新军卫12个连队摆开,只要几轮齐射,就能把他们打垮!
此时,大堂中响起微微的议论声。众人的反应不一。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直接询问。
“赵总旗,你的意思是说,鞑靼骑兵主力不会围困我们,反而会在短时间来攻城,将我们吃掉,用以震慑全军?”
“是的。战术上或许会采取围困。但战略上他们不会对新军卫,韦州城,视而不见,一定会进攻。大战很快就会到来。”
陈康道:“赵总旗,仅仅凭地形、鞑靼兵力调动就判断其目的,是不是太草率了些?虽说小盐池、韦州、萌城这一片区域都是堡寨,没有什么油水。
但是,宁夏东路的灵州、红寺堡等地都很富饶。人口、粮食都有。固然是在数月前被抢了一回,鞑靼人再去一样会有收获。保大帅退守红城堡,其实是很无耻的将宁夏平原东路全部百姓给卖掉。
那么,为什么鞑子不能是先兵逼固原城,震慑诸军,再去抢掠呢?他们本就是强盗!”
这里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如果鞑靼人的目的是抢掠,他们不会来硬碰硬的吃掉新军卫。如果鞑靼人的目的是报复、震慑之类的,必然会要拔掉新军卫。
陈康觉得不能如此轻率的下结论。
第两百一十二章 小王子之心
陈康的这个推测非常符合鞑靼人的套路。
自弘治八年,小王子再入河套。套虏基本就这个操作!他们不打硬仗的。以震慑、抢掠为主。
对新军卫而言,大战反而是他们所期待的。若鞑靼此次是以抢掠为主,他们反倒非常难受。
赵辰从容的道:“正常情况下,这个逻辑是能说的通的。但小王子在数月之内,两次调集大军寇边,他仅仅只是为抢一把?”
四月份时,鞑靼诸部寇边,边报明确鞑靼人有十万骑。而现在,鞑靼名将火筛所部的前锋就有两万多骑,他身后的主力肯定不下五万人。
站在张昭身旁的军事参谋庞泰轻轻的点头。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众所周知,鞑靼人是部落制。小王子就算是蒙古可汗,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召集大军。
他必须要有给鞑靼的首领、贵族们一个明确的目的(口号),或者利益,来凝聚人心。
说的明确一点,三边地区刚给鞑靼人抢掠过一遍,这就像韭菜刚给割了一茬,再来,仅仅凭借宁夏东路的财富,是无法满足鞑靼近八万大军的“胃口”的。
没见鞑靼人在弘治十三年是寇大同府吗?他们是换地方轮着去抢。
所以,小王子提出的口号,很有可能是“复仇”!
赵辰接着道:“且不说宁夏东路的财富能否满足鞑靼大军的胃口,从小王子的角度去想,鞑靼人屡次寇边,很难说不知道此时三边地区虚实。
近年来,除弘治十一年威宁伯的贺兰山大捷,整整三年鞑靼骑兵在我朝边境来去自如。那么,现在朝廷数万大军在西北,小王子就不想夸耀武功吗?
如果成功,自此之后,那支明军敢和鞑靼野战?敢阻拦鞑靼骑兵来抢掠?这对他在鞑靼各部的威望而言,亦是很大的提升。
自太祖皇帝、太宗皇帝横扫漠北,草原上的豪杰不断涌现,然而最终能统一蒙古诸部的有几人?小王子能做到这一步,不可能没有这样的雄心、格局?”
游击将军府大堂中的众将都在听赵辰述说,很明显大部分人已经被他说服。
痛恨鞑子归痛恨。但是要承认能统一鞑靼诸部的人物,必定有过人之处。虽然他的皇后被我朝的威宁伯斩杀,他本人也曾被威宁伯撵的像狗一样逃窜。
这就像国朝初年时,王保保被中山王(徐达)打的抱头鼠窜,屡战屡败,但要承认王保保确实是蒙元名将。要怪就只能怪中山王太牛逼!放在小王子身上同样如此,怪威宁伯太猛!
赵辰退后两步,向张昭道:“相公,要验证我的判断,只需要派斥候去侦查小盐池的三座城堡有没有被拔掉?算算时间,城池应该被攻破。”
张昭笑着鼓掌,道:“分析的好。你叫什么名字?可有表字?在那个连队任总旗?”
新军卫中的军装有肩章,一眼看去就知道职位。
指挥使亲口询问,这是一种荣耀。大堂中的百户们羡慕但是心服口服。
赵辰立正,心中高兴,昂首道:“属下是第一团第二营第二连的总旗赵辰,在家中由师长取表字:云逸。”
吴臣所带的新兵一团各连队在数日前的整编中,成绩优异者全部充实到第一团、第二图中。他晋升为副千户,在庞大郎麾下指挥三个连。赵辰在他麾下任职。
张昭点点头,表扬道:“吴臣,兵带的不错。你再选拔一个总旗吧。赵云逸,你调任军事参谋,在我这里任职。如果战局真如你所说,记大功一次。伯圭,你安排斥候前往小盐池,务必要打听清楚军情。”
韩瓒道:“是!”
…
…
虽然最终的军情还没确定,但新军卫开始向下传达赵辰的推测。
同时,数支侦查小队都作好准备,往潜往六十里外的小盐池。
午后时分,李逍遥前来给好友林同送行。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任务,但确有非常有必要。林同最终没有追随许澴伟到第二团任职,他不喜欢刻板的燧发枪兵,而向往斥候的自由。作为新军卫中最精锐的斥候,此次任务他责无旁贷。
“哒哒…”
从营寨中可以看到又一批鞑靼骑兵约五十人打着旗号从南往北而去。
“这次怎么安排的?”李逍遥陪着林同往城里走,嘴里叼着草根。看着午后秋天的阳光成片的洒在斑驳的土墙上。
林同身材粗壮,短眉毛,性情沉闷,给人一种石头般的感觉。他没有隐瞒,说道:“韩百户率连里的弟兄往南佯做突围,为我们吸引注意力。”
李逍遥停下脚步,拍拍他的肩膀,“嗯。小心。”
林同笑笑,走进城中后勤部门的住宿区。当日他将闻娘子救回来,她就住在这里。给军中缝缝补补和烧茶做饭。小院的厢房中,光线有点暗。
林同站在门口,看着正缝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