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董叙笑笑,带着商人式的圆滑,招呼几句再到门厅那里去候着。要是这帮人知道今天太子要来,不得炸掉啊!
    …
    …
    小厅中,刚刚“劝走”张昭的王守仁喝着清茶,在厅中转悠着。
    他的长随心里却是略有点不痛快。他家少爷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高中二甲第七名。区区一个卫指挥使和少爷平辈论交,就算占了便宜,此刻竟然真的不招待,简直是岂有此理?
    长随道:“少爷,咱们略坐一坐就走吧。你和这张大人其实也没什么交情。太在意礼节,别人还以为咱们家攀附他呢!”
    王守仁形容有点清廋,这是出差公干导致的,洒脱的道:“什么攀附不攀附的?我过两天就准备辞职回乡。今日既来之则安之。”
    二甲第七名的王守仁时年三十岁,在明代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建功立业的年纪,而他进士及第后,先是观政工部(就是实习),再授刑部主事,天天忙着断案,这于他的志趣不相符,让他心生辞官之意。
    长随闷闷不乐的叹口气。
    王守仁笑一笑,走回到桌几边喝口茶。
    这时,外面一名小厮进来,“王老爷,我家少爷让我来通知你到那边去。请随我来。”
    王守仁没管长随挑眉头,客随主便,跟着小厮穿堂过室,到另外一处客厅中,就见客厅里坐着两名文士。其中一人和他相熟。拱手笑道:“徵伯兄,好久不见。”
    李东阳是翰林院的“坐地虎”,他不仅仅和翰林侍讲学士王华相熟,和王华的儿子王守仁也相熟。弘治六年,王守仁二十二岁来京中参加会试,落第不中。
    李东阳性格诙谐。和众人安慰王守仁时,忽悠着王守仁做一篇《来科状元赋》。好吧,圣人也曾年轻过,也有羞耻的黑材料。
    王守仁和李东阳的长子李兆先自然是相熟的。
    李兆先脸上带着笑容,微微喘着气,讶然的道:“伯安兄,你何时回京的?你认识子尚?也对,令尊在东宫当值,应该和子尚见过。太子到了,子尚去迎接。伯安兄稍待,这位是我的族叔,顺天府府学教谕,讳相铎。”
    这边三人正相互打着招呼。
    张昭带着陈康已经迎出到正门外,就见朱厚照一行十几人穿着便服骑着马踏着水泥大道而来。
    管家吴春时拿着水泥把南口村对外的路都铺了一边,为的就是今日道路通畅。
    “殿下…”张昭迎着几乎像脱缰的野马般撒欢的朱厚照,“臣欢迎殿下到来。”
    朱厚照这大半年来容貌有些变化,本来白白嫩嫩的,因张昭捣鼓出足球,被晒黑不少。但身体眼看着变得强壮。个头也开始长高。朱厚照眉细脸长,十一岁的年纪,装束如富家公子,兴奋的道:“
    张昭,恭喜恭喜。我提前来的。我父皇、母后和我给你的贺礼在后面。由崔驸马带着的。走,走,带我去看看你的府邸。”
    刘瑾和一名负责安保的带刀侍卫护着朱厚照往府里而去。门厅这里的宾客都有人招呼,见张昭亲自出迎,少不得私下里问询。朱厚照身份贵重,但是这年头又没电视,他不穿蟒袍谁认识他?
    “殿下,这边请!”张昭带着朱厚照往前院偏厅里去稍作休息。刘瑾一看偏厅里还有人,顿时不喜。尖着嗓子道:“张舍人,殿下的安全最重要,你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人都清出去。”
    张昭感受到刘瑾对不满,有点借题发挥的意思。看他一眼,微笑着给朱厚照介绍道:“殿下,这位是我的恩师,顺天府府学教谕,和李阁老是同族,讳相铎。
    这位是李阁老的长子,名兆先,表字徵伯。这位是翰林侍讲王学士的儿子。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如今官任刑部主事。名守仁,表字伯安。”
    张昭介绍完,刘瑾就哑火。这很明显都是非常亲近,且都有地位的人。他说“乱七八糟”有点过。
    李教谕、李兆先、王守仁三人纷纷和朱厚照见礼。
    张昭吩咐仆人上茶。他知道朱厚照是急性子,道:“殿下先喝口茶缓缓,我府里后面有个小楼,可以眺望四周风景。我一会陪殿下过去看看。顺便等崔驸马他们到来。”
    朱厚照欢喜的道:“好啊。还是你安排的妥当。”
    张昭又道:“当日我和殿下在东宫中论本朝谁可带兵征战沙场。自威宁伯(王越)去世后,朝中可称名将者寥寥。保国公朱晖不堪大用。今日有当世名将就在殿下眼前,臣为殿下荐之。”
    朱厚照兴奋的想要抓耳挠腮,他非常聪明,一眼就落在王守仁身上。再自得的看向张昭:“张昭,你要推荐王学士的儿子?”
    张昭点点头。
    他对原本的历史其实很有点奇怪。王守仁高中二甲第七,换句话说就是全国第十的成绩,这个成绩去工部实习?这明摆着应该要进翰林院的。
    而王华是状元,最高的官位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更是仕途坎坷。平定宁王之乱的大功,到嘉靖年间才得以封侯。
    他总感觉这有点不对。
    王守仁则是有点懵圈。前天他父亲还说张昭的企图日久自现,他是没想到张昭会给他安上“名将”的头衔,还向东宫太子举荐。以张昭此时正当红的地位,这个举荐份量很重的。
    “臣惶恐,难当张指挥之语。”

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军卫抵达
    朱厚照打量着王守仁,根本不为王守仁的话语所动。张昭在他心中的地位就是军事专家。张昭说这个王主事是名将,他就信的。再一个,本朝是有例子的啊!威宁伯不就是以文臣领军,最终成为名将?
    “王卿不必谦虚,我相信张昭的眼光。”
    张昭笑笑,帮王守仁解围,“殿下,我们先去小楼中观景。”
    不是说状元、翰林就一定是阁臣。成化朝和弘治朝的阁臣们太稳定了。大半的翰林们都是被压制到老。王华最终做到南京吏部尚书的位置上还算可以。
    但是,王守仁的仕途就坎坷的多。
    张昭的目光略微掠过朱厚照身边的刘瑾。这历史性的一幕,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吧!嘿嘿。
    王守仁在正德元年触怒刘瑾被贬贵州龙场,然后悟道。心学开宗立派。等谪戍期满后,开始被提拔。直到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对他十分赏识,开始巡抚地方,带兵平定江西。至此,他才算是进入到明朝中高级官员的行列。
    此时,王守仁已是四十四岁。而且,终此一生,他都未能进入明朝中枢,或者成为兵部尚书。除为父守孝三年外,一直在南方讲学,平叛。
    从张昭这个后来者的角度来说,真的是明朝亏待阳明先生啊!这么天才、牛逼的人物,竟然没能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他的光芒!惜哉!痛哉!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没有这些磨难,他还是一代圣人吗?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所以,他今日特意在朱厚照面前举荐王守仁。希望不要再出现正德年间有大功而不赏的情形。
    话说朱厚照这事办的很操蛋,竟然因为王守仁平叛太快,没有让他过瘾而不爽。这孩子后期三观很有点歪。
    当然,现在他来了。他会矫正过来。
    而说起张昭对王守仁的态度。遇着一代圣人,当然不可能是与其为敌,或者不交往,亲近是必然的选择。但这其中又有个分寸。不能搞成无事献殷勤。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他有,王守仁也有。
    所以,张昭只是在朱厚照面前推荐,直截了当的说这是“当世名将”。而没有到弘治皇帝面前去推荐。那样做,他和王守仁的关系反而会有裂痕。
    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推荐未来。
    他希望王守仁能比原来的历史做出更夺目的成就!
    …
    朱厚照从谏如流,跟着张昭往后花园而去。经过两个月在东宫的相处,他对张昭的话很听的进去。
    这也是刘瑾心里对张昭不爽的原因。因为,只要是“正事”,太子必定是问张昭的意见。而不是正事,吃喝玩乐,张昭也行,他怎么能看张昭顺眼?
    朱厚照对军事特别感兴趣,张昭提了话头,“伯安兄年轻时曾游历边关,于北事颇有见解。”朱厚照便和王守仁谈起战事。
    张昭则是落后两步和李兆先并肩而先,关心道:“徵伯兄身体可受得住?若撑不住,我给殿下说一声。”
    李兆先心中一暖,点头道:“子尚,有劳你了。”他确实感觉身体有点吃不消。
    李教谕则是对弟子的细心赞许的点头,不枉大兄对他的帮助啊,“子尚,你去太子面前随侍吧。我照看着徵伯。”他不大想听皇太子谈军事话题,借故离开。
    …
    …
    张昭这边在陪朱厚照时,位于前院东面大院里国泰商行的经销商们也各自议论着。
    这些都是各地有实力的大商贾,否则也拿不到总代理或者特约经销商的资格。
    他们谈论的话题倒是没有围绕着今天张府来的那些客人。刚才长宁伯的长孙周修都来了。京中的消息说太子都会来出席这场婚礼。其档次、资格已经无须多言。
    他们谈论的是新娘子,宁波府的赵安坐在八仙桌边磕着瓜子,喝着茶,听“前辈”们神侃。
    “不知道谁家姑娘这么好的运气。听说张指挥拒绝了不下五桩婚约。”
    “哪里什么那家姑娘,就是他的表妹,童养媳。青梅竹马。糟糠之妻不下堂啊。所以说,张指挥这人有情有义,咱们跟着他做生意,心里踏实!”
    “老王,你拍马屁,张大人也听不见。”
    “哈哈。”
    众人这么笑闹着,大明新军发展银行的掌柜卢奉作为半个主人招呼大家。
    隔壁小厅中,陈夕凤正带着自己的丫鬟、小厮喝茶闲聊,隔着珠帘,听这帮同行闲扯。心里头倒是有点感慨,“青梅竹马啊…,这人倒是有点良心。”
    众商号的东家们正说笑着,外头忽而传来一阵马蹄声。东院这边挨着酒厂,有角门可以进去。有几人喜欢看热闹的,到门外一看,只见约三十多人的骑兵疾驰而来。
    来的人都是穿着军中的便服,腰间系着束带,一个个年轻的脸庞上带着笑容,英姿勃勃。看着就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正是赶来参加张昭婚礼的新军卫的军官们。
    “老吴,吴管家,你小儿子回来了。”
    “庞大郎家的,快来看你儿子。啧啧,小小年纪,骑在马上像模像样。”
    张府这里今天宾客众多,南口村、东刘村、蒋家庄三个村子的妇女都在这里帮忙。新军卫的儿郎们一到,瞬间激起一阵阵的喧闹。这是张昭当日带着亲兵队回来后,第二次引起村里人的注意。
    说京中的大人物,对乡民们来说太遥远,也不在意。而自己的子弟兵回乡,那欢迎、热闹的势头真不是盖的。
    张昭带出去的人中,除开进亲卫队的人,今天不管是不是总旗、百户,都回村子里来喝喜酒。留守的庞大郎在这一点上,口子放的很开。这自然吸引村民的主意。
    吴春时带着大儿子吴言,女婿刘二狗,护卫队长姜承业等人迎出来,“王千户,这边请!”
    卢奉、赵安等商号的东家在角门口看着水泥路上来的锐气十足的新军卫军官们,心中震撼,感慨。这些人就是张昭的底气、力量,甚至是圣眷所在啊!
    …
    …
    甲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