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8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庞统显然是梳理完了情报才来见他的,倒也都弄清楚了,一一解释:
    赵云和太史慈之所以能顺利在东海上航行近半个月没被人遇见,主要是采取了“经度航行法”(当然庞统并不知道这个航海术语),简单来说就是从长江口舟山群岛入海后,让沙船队一直往正北方航行。
    这种航行,比原先相对靠近海岸线的航行,要节约不少时间,因为离岸远,茫茫大海上才不容易被发现。
    而且可以笔直抵达青州的东来半岛附近时,才需要稍微绕一绕,绕过东莱半岛尖端后,再北上渡过渤海海峡抵达沓氏。
    这种措施看似就几句话的事儿,平平无奇,但真正接触过航海和海战的人,才知道这里面也是有难度的。同时期其他航海事业基本上还停留在离岸不到一百里的近海航行,敢这样直接按照罗盘指北一直往北开的,就算是海军名将之才了。
    要不是太史慈久居东莱、辽东,为糜竺执掌海军数年,又在长江、南海反复实战历练,换个将领还开不好这种连续半个月不靠岸补给的航线。
    当然这样行驶也不是不用付出代价的,对赵云而言,代价就是随船无法再携带大批的骑兵用战马。因为马匹经受不起连续半个月的风浪颠簸和不靠岸补给,就算活下来,质量和使用寿命也会大打折扣。
    不过好在这次是支援辽东战场,所以太史慈在出兵之前跟赵云商议行军方略时,提到这个取舍后,赵云赫然发现,可以规避掉这个问题——辽东糜竺别的不多,就是马匹多,那是典型的北方边境产马区。
    所以,赵云完全可以不带马匹只带嫡系的精锐骑兵,坐船到辽东后,问糜竺要马,用糜竺的马打糜竺的仗、办糜竺的事,很公平。
    唯一的缺点是,赵云的骑兵抵达辽东后,无法立刻形成战斗力,因为骑兵换新的马匹后,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熟悉自己的马。但协助糜竺先打打内线防守战绝对是绰绰有余了。
    最终,赵云带了三万人航海支援,其中一万嫡系的幽州骑兵老兵,也算是荣归故里,还有两万是太史慈的水兵。
    赵云也想得很清楚,当初林邑灭国之战回来后,因为海路远征的士卒折损了三分之一,活下来的都是适应了从南到北海洋气候的精锐、资历丰富士兵,应该好好珍惜。
    当时他就给刘备上过表,请求以后海陆军分治,别让经验丰富的海军士兵再去打陆上消耗战了。刘备觉得有道理,跟李素商量之后,也批复准许了。
    所以这次赵云的三万人,有两万会尽量不参加陆战,只负责海路拦截和渡海运输,真要到岸上打硬仗,就靠那一万幽州骑兵,还有糜竺、徐荣的本部兵马。
    至于最后的途径草原送信、跟张飞互相联络,这事儿如今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难。主要是辽东那边近年来关外的游牧蛮夷也被征服得比较好。
    乌桓残部其实早就彻底臣服了,十二年前刘备在辽东的时候,就征服立威得很不错,而刘虞一系在草原诸胡中威望又高。袁绍窃据刘虞的名分遗产后,对乌桓也一直怀柔控制。
    其他辽东那边主要是扶余人,这几年也被糜竺的边境贸易政策挑拨、加上徐荣的军事打击,收拾得服服帖帖。
    徐荣主要是靠直接杀伐立威,把刺头部落拔了,一个个全灭。而糜竺是利用商人的奸计,一拉一打,试图在草原建立起贸易秩序,只跟有授权的扶余部落边贸,搞榷场特许制度。
    哪个部落对大汉最友好最臣服就跟谁做生意,把草原上值钱的物资卖给他。如果出现反复,找到借口,那就拉另外一个部落来互市,挑唆他们自相残杀。
    或者是确保徐荣对某个部落动手时,其他部落承诺继续跟着大汉贸易,幸灾乐祸乐于见到大汉干掉竞争对手。
    总而言之,赵云的精锐斥候要安全通过辽东和辽西,乃至三郡乌桓之地,小心点完全是做得到的。
    最后剩下的麻烦,主要是雁门和代郡这一侧北方关外的鲜卑部落。鲜卑人一直对大汉是完全敌对的,跟乌桓、扶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但好在去年吕布被逼出关外去,搞鲜卑人头贸易后,雁门和代郡两郡以北的草原上,凶顽的鲜卑部落已经大大减少。
    吕布现在就是死扛着拿原本拓跋力微的王庭盛乐城作为自己的新根据地,否则吕布自己都无家可归了。这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战,杀了的鲜卑男人砍了人头还能换军需和财物,当然要努力加班了。
    这才有了北方草原上小股人马畅通无阻的现状,从辽西走廊到雁门郡以北的马邑,实际距离足有一千五百里,居然骑兵队一人三马走六天也能建立起联系。
    ……
    把最新敌情彻底理顺之后,庞统顺势劝说张飞微调一下进攻战略,以期取得更好的战果。
    张飞态度很明确:“只要不耽误进取的速度,方略细节都可以商量,但要是让咱拖延寻敌决战的时机,那就不用想了。如今我军局势已经那么好,就是抢功的时候,谁下手快谁首功。”
    庞统耐心解释:“不会拖慢将军进兵速度的——将军不是说,因为形式变化,要连山南的常山中山一起收入囊中么?
    那我军本来的沿桑干河一路进兵,本来就得调整为沿桑干河、滹沱河两路进兵。北路为主力,也是原计划的进兵路线,走燕山北麓,先行出发,目标是收取代郡、上谷,而后由十二年前陛下讨平张纯时修建的居庸关,越燕山奔袭蓟县。
    南路走燕山南路,由恒山…燕山与太行之间的井陉口直扑常山真定,而后由无极转向中山。我以为,此法可以防止北路单线进军时,纵然夺取了代郡、上谷后,依然被阻挡在燕山居庸关的风险。
    因为燕山南路也有了一支偏师,可以袭扰敌军背后,互为呼应,瓦解敌军对燕山内长城的堵口,确保把大军主力全部顺利放进蓟县盆地。”
 第774章 安如磐石居庸关坚壁清野拒张飞
    张飞听庞统的计策,似乎确实有利于快刀斩乱麻,他便拿出耐心,仔细追问细节,显然已经是打算采纳了:
    “只是不知兵分两路之后,南路需要多少人马?”
    庞统:“不多,南线这一路的关键,是出井陉口的时机和速度。因为只要北路主力在夺取代郡、上谷的过程中,袁熙感受到渔阳、广阳也受到威胁,肯定会把常山和中山的兵马调回来协防。
    毕竟常山与中山是高干的驻地,袁熙只是受命协防,地盘不是他自己的。而广阳渔阳这些,是袁熙自己的腹心要害,他不会为救他人之股肱,不顾自己之心腹。
    而我军若是全程都靠攻坚,一个个郡攻拔下来,虽然也能胜,却迁延日久,容易多生变故,还苦害百姓。如果可以把常山、中山的守军,从坚城内调动起来。
    在他们从常山回撤涿郡、广阳的途中,追击野战胜之,就省了在后续攻城战中再苦战歼灭这几万人的麻烦。如此,将军全取幽州和常山、中山二郡的速度,肯定反而会比计划更快,此所谓欲速则不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庞统好说歹说献策了一些他觉得可以因时制宜优化的地方,张飞觉得确实有利可图,便拍板照此实施。
    张飞本来是应该带领北路主力人马、沿桑干河突进的。
    但按照新计划,似乎南线滹沱河井陉口的部队虽然人数少,却要求更高,得精锐一些,令行禁止擅长打运动战。
    张飞内心的挑战欲还是被点燃了,决定亲自带人数相对较少的南路军打奇袭。
    不过好在连滹沱河都能用于后勤运输后,可以支持的部队规模也更大了一些,能多提供一万人的后勤。
    最后的分兵结果,是徐晃带着北路桑干河进军的部队,以及降将麹义,负责正面进攻。
    之所以带上麹义,是考虑到麹义在袁绍阵营内部曾经颇有威名,战功更在颜良文丑之上,在灭公孙瓒的战争中,麹义的军功也是数一数二的。现在要再攻幽州,有了麹义的名声,说不定能迫降招降一些自觉无望的幽州袁军。
    张飞则带着王平,还有随军参谋的庞统,由滹沱河走井陉口。
    ……
    三月二十五,徐晃、麹义率先带着五万人,按原计划从雁门郡与代郡边境,发起了全面攻势。
    毕竟他这一路的部队集结和后勤调度,都是提前准备好了的,随时想动手就能动手,不像南路部队要临时调整调度。
    当然,为了迷惑敌人,徐晃打的是张飞的旗号,反正这种战斗也不需要张飞亲自出阵单挑,张飞本人在不在敌人一时也摸不清。这也是庞统建议的策略细节之一。
    代郡这地方本来也就在燕山以外了,这地方和更东边的上谷郡,都属于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的谷地。南侧的内长城是沿着燕山山脊修的,北侧的外长城是沿着阴山的部分险要而修的。
    所以这些郡的核心富饶地区,也就是桑干河两岸,桑干河的河水,主要靠燕山北坡和阴山南坡的降雨汇聚成各条支流,最后注入到两山之间最低谷的位置。
    离桑干河远一些的地方,都是丘陵草原、丛林为主。坡度缓一些的地方适合放牧,聚居着不少内附的乌桓人,所以这两个郡算是马牛羊这些畜牧业的重要产地。
    基本上乌桓人生活在山坡丘陵上,汉人则在河谷里农耕。
    所以要进攻这些偏远贫穷之地,徐晃也不需要多少花哨的操作,就沿着桑干河一路推好了。两岸山上的乌桓人不太在乎汉人打来打去谁做主,也犯不着爬山去牧区圈地。
    反正刘虞活着的时候在乌桓人里威望很高,但刘备当年灭张纯,在北方威望也不差,刘备还是幽州本地人,张飞也是,打着他们旗号的部队衣锦还乡,多多少少也有一定的号召力加成,乌桓人就看看戏两不相帮。
    这种情况下,短短十天之内,桑干河沿线的代郡班氏县、北平邑、东安阳、桑干县,四五处县城连续被徐晃的大军应声攻下。
    这些县城有的甚至连像样的城墙也没有,守兵少的才不过千人,根本不可能固守。
    其中桑干县的情况算是最好的,有三四千人的二线地方卫戍部队驻扎,还有两丈高的城墙。但是在徐晃下令猛攻、而且麹义也派出他的先登营摆开架势、威逼利诱之后,桑干县的守军就直接崩了,选择投降。
    毕竟麹义的先登威名,在袁绍军中传播极广。虽然经过屡次血战后,麹义最初的嫡系先登营规模其实连五百人都不到了,但投降刘备之后近两年,居然又给他把先登营这种兵种给扩招了起来。
    说来其中原因也是可笑,因为麹义这人自傲,觉得自己是凉州武威人,自己家乡的袍泽都是久在边关尸山血海杀出来的,民风彪悍。而冀州人是内地农耕区的顺民,不够尚武。
    麹义当初在袁绍手下时,压根儿不屑于用冀州本地兵源来补充先登营,宁可把冀州兵另外编制。他非得找到西凉老乡、至少是当年也在皇甫嵩手下打过仗的老兵,才肯引为嫡系,这就导致多年来先登营越打越少。
    不过投降了刘备之后,因为刘备占据凉州,麹义只信任老乡的臭毛病稍稍得到了一些缓解,他可以请求放下一部分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