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时代之死人香-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年海贼来袭江阴时,知县衙役望风而逃,唯有阎应元一人一骑,大声疾呼,千人相随,以竹竿为枪,拦截海贼于江岸之下。阎应元那杀伐果断的性格给这些耆老们极深的印象。在这非常时期,只有让阎应元这种智勇双全之辈才能担当大任是所有耆老们的共识。
陈明遇一听阎应元醒来,顿时欣喜万分。只是中午的时候,大伙都在城头抗战,自然不知阎应元醒来。而且回来时,阎小玉却一直没提此事。陈明遇站起身来,走到阎小玉跟前,急急问道:“小玉,阎兄醒来时可有什么交待?”
阎小玉依然神色从容地望着望众人。不急不燥。不盐不淡。
她不急,众人可都急了。
而高旭总觉得这阎小玉瞧着自己的眼神里有一点特别的不明所以的东西。
等那阎小玉吊足了众人的胃口之后,才缓缓地说道:“今日清兵首攻不利,又折损大将,明日必定疯狂报复,江阴城已芨芨可急,而诸位却在明伦堂争个不休,毫无定论,岂不是把一城之民置于刀口上于不顾?家父午间醒来,只言四字:死战!勿降!至于守城之计,小女子昔日曾听家父有言,如要守城,必需要举全城之人力与物力。先说人力,则是统计全城居民有多少保、多少户以及多少人丁,人丁之中又分多少青壮老幼,全部登记在册。再从中选择勇猛者组成守城之卒,组织老弱者搬送物资。至于物力则把所有的盔甲器械之类的辎重、钱粮以及诸如油盐之类的日常用品收集一处,兵器战时发放,日用品每户限量供应……”
阎小玉的一番言语说罢,众人听罢一阵惭愧。阎应元曾经担任过京仓大使,也就是管理仓库的小吏,有着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阎小玉自小时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不像一般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说起话来一针见血,端的是有条有理。
高旭看着阎小玉那细细的小眼睛里透着一股悠然之色,举止落落大方,而立在她一旁的陆楷却依然怯场,在众人的注视下像如入虎穴般慌恐,但在妻子冷静而又鼓励的目光下强自保持着书生风范,一副身不由已的样子,看在高旭的眼里,不由哑然失笑。能进这明伦堂议事的大都是江阴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那个阎小玉大概有一片望夫成龙的苦心,借着传达父亲醒来的口讯的机会,非得把自己的夫婿推进明伦堂的议事厅。
陈明遇身处主事的位置上,虽然对江阴的困境劳心劳力,但他那在非常时期也不善决断的性格,对于守城要务也是焦头烂额。现在阎小玉打着父亲的旗子说出守城的大致纲要,顿时喜道:“侄女说得有理。守城必须举全城所有之人力物力,与鞑子血战到底。”
对于阎小玉之言,高旭也是深表赞同,如果人力物力没有组织,光靠城民的自发而为,势必杂七杂八。如同今日在守城的时候,虽说举城皆兵,但这城上城下纷乱不堪,城墙内的阶梯挤得密不透风,运送守城物资的效能极其不佳。这全城的人力物资必须在统一的调配之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想必管理过京仓的阎应元深于此道,历史上才能领着全城死守长达三个月之久。
对于阎小玉以阎应元的名义说出这番话,众人再没有异议,开始紧张地连夜统计丁口,统筹物资。
在明伦堂外堆着高旭当初送进城的大批辎重物资。这批物资陈明遇早就派着衙役守卫,今日守战当中花费了大量的刀具火药,但堆积如山的粮食依然如初。对于统筹物力之责,阎小玉没有因为自己是女人的身份而推辞,而是在夫婿陆楷、夏维新以及许用为首的大批诸生的协助之下,开始调派统计。这阎小玉颇有其父之风,不论言语还是行事,总是条理清楚,不急不燥,细心而又严谨。
统筹之中,油盐不足,众人苦思无果,高旭在一旁接口道:“无妨,城中所缺之物,尽量向我说来。”
阎小玉闻言,看了高旭一眼,道:“高将军可有什么妙策?”
高旭笑道:“谈不上什么妙策,城内缺什么,趁着现在清兵围城漏洞百出,城外运进来就是。”
虽说刘良佐号称提兵十万,但经过这些日来的打探,起码要打个六七折。刘良佐的帅营置在君山之下,另外则分兵十六营围城,但对江阴城并非围得水泄不通。因为江阴城内有火炮百门,安营过近的话,容易遭到炮轰。历史上,阎应元是等到七月初九才领着家丁四十多人入城的,而且随后又召集了大批匠人入城。江阴城真正内外联系断绝沦为孤城一座的时候,是在七月中旬满清贝勒博洛领数十万清军主力从苏杭回师围城的时候。
正因为这点,高旭才能轻易地入城救治阎应元,也不用担心数日之后出不了城。
就算江阴对外的陆路被刘良佐阻隔,但仍然可以从黄田港经水路直达江阴的护城河下。而在水路上,包头鱼的海盗船队几乎控制了江阴附近的长江水域。当然,在港口刘良佐也派驻重兵以备江防,虽然大批船队不能大摆不摇地开到江阴城下,可要是数只货船偷运而来,以清兵现在港口守卫的松懈,倒不是不可能。
阎小玉也不客气,时隔不久,就给了高旭一张清单,里面所要的物资皆是狮子大开口。阎小玉本来准备了说辞来说服高旭这个冤大头的,那知高旭扫了一眼,道:“好,我连夜安排人员带着清单出城前往小石湾,把所需之物交给崇明。”
有个海盗出身的大海商高老头,以及便宜丈人沈廷扬在身后,高旭倒是省了很多烦心事,所需之物能不能在仓促之间筹备,那是高老头和沈廷扬要头痛的事情。看着高旭的慷慨解囊,阎小玉那细长得秀气逼人的眼睛里又露出了复杂之色。
当初高旭慷常州宗知府之慨,把辎重营的大批辎重支援了江阴城,器甲刀具倒是不缺,但箭矢在守战之中消耗极大。阎小玉又来向高旭求计,高旭想了想,拍拍脑袋道:“呃,这样,你趁现在月底夜黑之时,命人束草为人,身上穿着兵服,每个草人身上插上竹竿,竿尖上挑着风灯,直立在城墙之后。然后让守卒在城墙内大声鼓噪,惊动清兵来战。夜黑之中,清兵看不清守卫是草人所扮,必定箭矢相向。这招草人借箭你让人去试试。”
阎小玉整张秀脸皆是疑色,道:“这计可行么?”
高旭呵呵一笑,道:“你让人试试看不就知道行不行了么?”
高旭知道当初阎应元守城时几乎用尽了皆如夜袭诈降之类的三十六计,这招草人借箭好像也是用过。行不行得通,尽管去试,反正没有损失,也能起到挠敌的效果。
阎小玉将信将疑地让陈明遇安排人力,连夜束了数百个草人,趁着夜黑之时依计而行,倒真的获了箭矢无数。看着众人对自己交口称赞,那阎小玉对自己的清冷之色又明显减了几分,高旭望了望阎应元养伤的偏厢,心中说了声惭愧。众人见高旭虽出奇计,却没有丝毫骄傲之色,仍然谦虚谨慎,
………………………………
第四六章 无发者难民
来到明伦堂外,高旭听到孔庙有一片揪心的哭声,不由好奇地走了过去。
只见有十几个留着金钱鼠尾式满清发型的乡民被众人们压倒在庙前,一些耆老大声地咒骂着,训示着。有十几个衙役正举着鬼头刀,正要行刑砍头。一旁有一大堆妇孺嚎啕着,哀求刀下留情。这些妇孺想必是剃发乡民的妻儿老小。
高旭见状不由快步走到近前,沉声喝道:“刀下留人!”
如今的高旭在江阴城内的威望日深,而且刚刚决定营救五千江阴孩童出城的计划马上传遍了全城,人们对他的临场倒不敢无视。恰好许用也在旁观,高旭便问道:“许兄,这是怎么回事?”
许第四六章 无发者难民用道:“刚刚有一批乡亲被一小股鞑子追赶到城下,大肆围杀。冲锋营出城杀退了那小股鞑子,把那些乡亲救进城来。只是其中有好些是剃了发蓄了辫的,众人怕有奸细入城,无发的皆要斩了。”
如今在城外,已有不少乡民在清兵的屠刀下为了活命只得剃了发,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在这个明末清初时期,清兵奉行的是留发不留头的*,如果义军针锋相对地用剃发不留头的话,将会把那些迫于形势已经剃发的民众推向清朝一方。历史上后来形势的发展却越来越往这两种极端发展。反清事业如果以有发和无发来区别敌我的话,将会走入死胡同。
比如一个村镇,清兵来了,留发的杀。于是为了活命,村民们只得剃发了。接着那些反清义军或者是南明军队来了,见到无发的,就以鞑子对待,还是杀。于是,不管有发还是无发,村民都是死的命。这就是当时的形势。但清军毕竟占了大势,剃发比留发的多。到了后来,发展到已经被迫剃发的大明遗民为了活命帮助清兵来对抗第四六章 无发者难民南明义军。郑成功北伐南京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南京城内守城的都是汉人,真正的八旗兵才不足五百人而已。结局是郑成功一败涂地。从这点来说,多尔衮的剃发令经过开始的剧烈反弹之后,以后的汉民满化实在是高瞻远瞩之举。
所以,高旭绝不能让这个以有发无发区别敌我的下策向极端化发展。
只听一个耆老听罢斥道:“发冠体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损之则谓不忠不孝。头可断,发绝不剃!尔等不忠不孝之人,死不足惜。”
高旭却是朗声道:“有发者为义民,但无发者为难民。只要查清无发者不是清兵奸细,只能割辫蓄发,不得杀戮相待。同为大明子民,岂能自相残杀?”
那个耆老见高旭当众在孔庙之前反驳自己,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高旭说不话来。本来他想说高旭曾经剃过发,已是不忠不孝,但高旭所行之事无可挑剔,杀鞑子,救乡民,哪一件不是忠义之举?而且这个耆老也有一对适龄的孙子孙女,想在后天二十七日搭着高氏船队逃出生天,因此,更不能得罪高旭。
那些在鬼刀头之下的无发乡民大声哀号着:“我等不是鞑子奸细啊。要是不剃发,鞑子就要屠我等全家,为了家人性命,我等只有剃发苟活啊。大人饶命啊。”
高旭对着那些向自己不停哀求的妇孺道:“你们上前鉴别,只要是你的亲人,割了辫子之后,便能活命。但明日清兵如果攻城,他们必须守城杀敌。”
妇孺以及那些鬼头刀下的乡丁们自然应允。不一会儿功夫,那十几个乡丁果真人人有妻小来认。最后还是有三个剃发乡丁没有家人认领,高旭便把人交给许用,对他道:“非常时期,如果他们说不清身份,割辫之后就关进大牢再说。如果亲人来认,立即放了守城。”那最后的三个乡丁得了活命,也是对高旭一番千恩万谢。
事毕之后,高旭对亲卫队的一个随身幕僚亲卫说道:“记录,有发者为义民,无发者为难民。这是以后高字营的策略之一。”
高旭随身不仅有徐鸿这样的战卫队亲卫,也带着幕僚组的员,因为高旭的思绪比较跳跃,想到什么不当场录下的话,往往会遗忘了。而幕僚员算是他的随身硬盘,想到什么事,就让他们记录储存。
事后,几个耆老向陈明遇告状,陈明遇向来无甚主见,听罢,却是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