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第5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鱼禾迈步离开大殿。
  刚走到大殿门口,就听鱼丰的声音从背后响起。
  “你就不能给贾复一个爵位吗?”
  鱼丰的声音有些幽怨。
  鱼禾脚下一顿,回过头,疑惑的道:“阿耶为何执意为贾复求爵?”
  鱼禾不明白。
  这没道理的啊。
  贾复是他的臣子,又不是鱼丰的臣子。
  鱼丰就算为鱼越等人求爵,也不该为贾复求爵啊。
  鱼丰撇撇嘴道:“他有能耐,年纪还小……”
  鱼禾略微一愣,仔细思量了一会儿,大概明白了鱼丰的心思。
  贾复有能耐,年纪还小,能保他的江山,也能为他儿孙保驾护航。
  鱼丰执意为贾复求爵,也是为了鱼氏两代的江山。
  鱼禾有些意外的看了鱼丰一眼,没料到鱼丰还有这种远见。
  鱼丰似乎看出了鱼禾的心思,不咸不淡的道:“老子没什么大本事,能为子孙考虑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鱼禾见鱼丰难得的真情流露,也就给鱼丰说了几句实在话,“贾复是我特地招揽的,他有多少能耐我很清楚。
  对他我有自己的打算,阿耶无需担忧。”
  鱼丰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没有多言。
  鱼丰再次躬身一礼,退出了长乐宫正殿。
  正殿外。
  巴山架着马车在等候,鱼禾坐上马车,赶往了未央宫。
  三日没理朝政,朝政应该堆积了不少。
  冯英等人他还要召见,他有许多事情要办。
  此外,他如今已经坐稳了长安,得下旨给天下各地,宣示自己的正统性,还得向刘歆、刘伯升等人下旨,召他们臣服。
  除此以外,还得给邻国遣使,召他们来朝。
  鱼禾回到了未央宫中殿。
  发现中殿的案几上堆放了一些奏疏,但数量不多。
  找在未央宫内伺候的宦官一问,才知道,大部分政务冯英等人已经处理过了,这些都是需要他亲自批示的。
  冯英等人到了长安,还没等到他召见,就已经投入到了工作中,鱼禾对此很满意。
  鱼禾走到了案几前坐下,一边翻阅奏疏,一边吩咐巴山派人去给冯英等人传令,让他们到未央宫觐见。
  在鱼禾翻阅了大概有十几本奏疏的时候。
  冯英、马况、耿况、杨音、马员、阴识、马援、冯异等人一起出现在了未央宫。
  一行人皆穿的是华服。
  马援、冯异这些武臣,也穿的是华服。
  鱼禾没允许他们剑履上殿,他们可不敢穿着盔甲配剑来见鱼禾。
  一行人在殿门口脱了靴子,齐齐进入到了大殿。
  鱼禾虽然没有严令他们必须遵守宫廷里的那一套礼仪,必须脱靴进殿。
  可他们还是脱下了靴子。
  因为鱼禾也没允许他们着履上殿。
  以前在金陵城的时候,鱼禾不在意此事,他们也可以不在意。
  如今到了长安,鱼禾不在意,他们却得在意。
  因为着履上殿是一种殊荣。
  唯有鱼禾亲赏以后,才可以着履上殿。
  一行人入了殿,向鱼禾躬身施礼。
  “臣等参见陛下……”
  鱼禾摆手,“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大殿两侧早已被宦官摆放上了案几和坐席。
  冯英等人分别落座。
  鱼禾缓缓道:“朕前两日在安顿太后,没能及时召见诸位,诸位却没有荒废了政务,朕心甚慰!”


第616章 新制
  “今日召诸位前来,就是想跟诸位一起商议一下,我大周是该沿袭前朝的旧制,还是该另辟新制?”
  鱼禾说完这话,盯着冯英一行,静等他们开口。
  冯英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开口。
  依照惯例,新朝建立,一般都是沿袭旧朝的制度,然后再慢慢的更改。
  其目的就是给朝野上下一个适应的过程。
  如此也不会生乱。
  大汉初建的时候,刘邦就沿用了秦制,而大新初立的时候,王莽就迫不及待的改制。
  一个江山传了几代,一个江山连一代也没有传下去。
  这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沿用旧制,远比直接立新制,要更有益。
  冯英等人觉得该沿用旧制,但考虑到鱼禾在金陵城的种种作为,他们觉得鱼禾应该更倾向于建立新制。
  所以他们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鱼禾见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说话,忍不住道:“诸位不必拘束,可以畅所欲言。今日无论诸位说什么,朕都不会怪罪。”
  冯英见鱼禾非要他们开口,迟疑了一下,道:“陛下是准备沿用旧制,还是另辟新制?”
  鱼禾坦言道:“我们要是沿用旧制的话,就得沿用大新的旧制。但王莽在推行大新的制度期间,弄的天下民不聊生,最后更是弄的天下大乱。
  所以大新的制度,明显有问题。
  我们若是沿用大新的制度,肯定会步王莽后尘。”
  耿况忍不住道:“那就沿用汉制?”
  鱼禾看向耿况道:“汉制我们可以沿用,但不能全部沿用。朕不希望我大周以后会出现霍光、王莽之流。”
  耿况、冯英等人一脸若有所思。
  鱼禾说可以沿用汉制,但不能全部沿用,并且特别强调了不希望看到霍光、王莽之流出现,那就是说鱼禾不想沿用大汉的官制。
  但官制是汉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冯英沉吟着道:“陛下是要更改官制?”
  鱼禾点了点头,直言道:“朕准备沿用在金陵所创的九部。”
  冯英微微皱眉,道:“九部可有统属?”
  这个问题很关键。
  九部若是没有领导者,直属于鱼禾的话,那么他的相国就没必要存在了。
  而且,九个人做决策,很有可能永远也没有决策。
  鱼禾笑道:“自然有统属。九部之上朕会设立章台,帮朕统管九部。九部之下会设各司,各司其职。”
  冯英眉头一松,点着头没有再言语。
  马援拱手道:“陛下,臣等可是要归入兵部?”
  鱼禾摇头道:“兵部只负责地方上的郡卫和县卒。其余的兵马,朕会设立虎台统管。”
  冯英、马援等人神色齐齐一动。
  鱼禾笑着将自己所有的想法和盘托出,“朕想设立两台十二部。其中的两台,分别是章台和虎台。章台管吏治,虎台统兵。
  章台所属和虎台所属,互不从属,互不干涉。
  章台设宰、虎台设将,一起帮朕统管天下。
  章台辖下九部,各设一位主官,当为尚书。
  虎台辖下三部,各设一位主官,当为大将军。
  其余从属,朕要跟诸位商议以后再定。”
  冯英、马援等人听完鱼禾的话,陷入了沉思,开始分析起了鱼禾准备设立的官制。
  鱼禾准备设立的官制,具体好坏,他们也说不准。
  只能推测两台十二部设立以后,各台和各部的职能。
  比起大汉的官制,鱼禾订立的官制有好有坏。
  好的一面就是更细致,各项职能责任到人。
  坏的一面就是更复杂,没有大汉的官制简洁。
  毕竟,大汉的官职看着多,也挺复杂的,但实际上管事的就那么几个人。
  鱼禾准备设立的官制,官职多,看着挺简单的,但是管事的人却不少。
  管事的人多了,互相制衡就不可避免。
  鱼禾见冯英等人都陷入了沉思,就从案几一侧的架子上,取出了一个册子,递给了身边的宦官,让宦官递给冯英。
  在冯英不解的眼神中,鱼禾笑道:“一些朕能想到的细则,朕都写下来了,你们可以传阅一番,好好商量商量。”
  冯英接过了宦官递给他的册子,应允了一声,“喏!”
  然后拿起了册子,迫不及待的翻阅。
  耿况等人急的直伸脖子。
  鱼禾对册子里的内容烂熟于心,也能猜倒他们每个人看完册子以后,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所以他并没有再关注此事,而是闷头处理起了奏疏。
  一本小小的册子,等到冯英一众传阅完了以后,已经到了晌午。
  冯英一种顾不得吃饭,就开始各抒己见。
  章台九部的职能,跟此前鱼禾在金陵城设立的九部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就是多了一个章台,多了一个领导九部的领导者。
  冯英等人已经逐渐习惯了以九部的方式理政,所以没太大意见。
  虎台三部的职能,更多的是统管战卒,以及为战卒服务。
  虎台不干涉地方政务,冯英、耿况等人对虎台三部的大部分职能没有什么意见。
  马援、冯异等人觉得鱼禾新订立的虎台三部,更方面统管兵马,更方便征战,所以也没有太大意见。
  意见最多的就是关于养二十万职业兵,以及罢黜各州州牧的决定。
  王莽依照古书将天下定为九州。
  可天下早已非古书中记载的那般,只有九州。
  鱼禾重新复认了西汉定下的十三州。
  将交州等地重新纳入。
  各州州牧,职权过于夸张,所以鱼禾准备罢黜各州州牧。
  为了避免各州州牧被罢黜以后,各州生乱。
  鱼禾特地在各州屯驻了一支职业兵,镇守各地。
  每州五千,边州翻倍。
  总计十一万兵马。
  为区别于地方郡兵,皆着铁甲,归虎台统管。
  剩下的九万兵马,五万镇边,四万守卫长安。
  这二十万兵马需要朝廷供养,每年的耗费是一大笔数字。
  冯英等人觉得这笔花费太大了,且没必要。
  所以坚决反对。
  在冯英等人看来,天下所有的兵马,除了拱卫长安的兵马外,其他的兵马都不该由朝廷供养。
  朝廷只需要保证拱卫长安的兵马保持战斗力,各将校皆存留少量的精兵,便足以安天下。
  镇守边陲的重任,可以交由镇守边陲的将军率领着自己手里少量的精兵,边陲的郡卫和县卒,以及一部分的戍卒负责。
  而戍卒可以以征发徭役的方式招募。
  大汉就是这么干的,先秦也是这样的。
  所以冯英等人觉得鱼禾也应该这么做,没必要花费那么多钱去养太多兵马。
  就连冯异、马援等人,也觉得鱼禾不应该养那么多兵马,白花钱。
  冯异和马援认为,拱卫长安城的兵马必不可少,四边的守军也必不可少,但是坐镇各州的兵马完全没必要。
  各州治下的各郡的郡卫集合起来,就足以守卫各郡。
  在冯英等人的坚决反对下,鱼禾最终取消了在各州安排坐镇的兵马,但鱼禾增加了四边守军的数量。
  冯英等人觉得四边守军数量增加了,那拱卫长安的兵马也得增加。
  几经商议。
  最终定下了养十四万兵马,其中九万镇边,五万拱卫长安。
  然后就各州州牧的问题,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探讨。
  冯英等人坚决认为,各州州牧不能裁撤。
  鱼禾直言,各州州牧职权太大,必须裁撤。
  就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到了晚上。
  最终取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那就是各州不设州牧,改设御史,监察各州治下各郡。
  各州一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亦或者重大的变故,朝廷可临时派遣九部尚书之一为牧使,去统管、处理一州政务。
  此事定下以后,冯英等人对鱼禾新设立的官制也就没什么意见了。
  虽然鱼禾将各州州牧取消了,设立了御史,又将朝堂上的整体框架做了一个全面的变动,但是对郡、县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