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土地国有化。
  如此以来,豪族、商人等想要侵占土地,兼并土地,也做不到。
  后世一些人经常对这一条国策议论纷纷,总是觉得不合理。
  但鱼禾却觉得很合理。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善政。
  为什么?
  因为如果没有土地国有化这一条国策在。
  聪明的人都会用尽各种办法将土地归纳到自己名下。
  穷苦的百姓几乎不会有立锥之地。
  种田的得租田、务工的得租屋。租田的价格和租屋的价格,不会比你所得少多少。
  买房?
  除非你比别人聪明,能赚很多钱。又或者中了大奖,不然你买不起。
  房价不会被抄到一个你望而却步的地步。
  房价只会被抄到一个你根本买不起,或者说永远也买不起的地步。
  贫富差距会快速的拉开到一个你想象不到的地步。
  就像是教育,很多人都在抨击应试教育,鼓吹外国的精英教育。
  外国的精英教育真的好?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应用精英教育了。
  所有教书育人的人,都会择英才、择身分高的人去教。
  所以大学问,几乎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甚至一家一室手里。
  人家要是不点头,你连学的资格也没有。
  所以圣人在说出有教无类,并且狂揽了三千弟子,传下学问以后,最后被奉为圣贤。
  在应试教育出现之前,几乎历朝历代施行的都是精英教育。
  其效果就是普通人压根难以翻身。
  国家想要推行精英教育的话,很容易。
  因为有两千多年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国家并没有,国家反而推行了应试教育,并且用统一的书本。
  其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在教育上保证公平,给低层百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国策、律法,一直都是在保护弱者。
  强者根本不需要国策和律法去保护,他们只会不断的去试探,去挑衅,去钻律法和国策的漏洞,然后去鱼肉弱者。
  言归正传,土地国有化,是鱼禾目前能想到的解决土地兼并的唯一的办法。
  可惜新朝这块土地并不适合土地国有化的国策。
  常安城里的那位意思穿越者的王莽大帝,就是这么干的。
  然后他快要被人给推翻了。
  所以鱼禾将土地国有化的话,肯定不得人心。
  但放开手脚,人人买卖的话,分下去的土地,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回到那些豪强手里。
  在这个豪强当道的时代,豪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权力,远比皇帝还要大。
  鱼禾思量了很久,缓缓的道:“每一户百姓,分上田十亩、中田五亩、下田五亩。上田不允许买卖,更不允许被侵占。中田到手,耕种超过十年,才允许买卖,下田可以随意买卖。
  任何人不得随意侵占他人田产,违令者没收其家产,杀恶首。”


第363章 回滇池
  鱼禾几乎将田产归属和买卖的问题给卡死了。
  不卡死不行。
  任何一点儿空子都不能留下。
  留下了就是祸根。
  明洪武大帝,为了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制定了田产若是荒芜,便收回国有,重新发卖的政令。
  其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土地兼并。
  让那些占据田产太多,并且种不过来的人,将田产吐出来。
  但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到了明中后期。
  这条政令,就成了要百姓性命的政令。
  官、商、豪族勾结,借着这条政令,硬是将百姓们手里正在耕种的良田,说成荒田,收回国有,然后再低价发卖给自己人。
  明洪武大帝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他定下的善政,到最后居然成了侵占百姓良田最好的手段。
  百姓们被坑的是苦不堪言。
  冯英听完鱼禾一席话,是愣了又愣。
  鱼禾要推行的政令,虽然比王莽那种将所有土地收回国有的政令要柔和一些。
  但还是不符合豪族们的利益。
  而豪族是如今天下的主体。
  冯英迟疑着道:“如此一来,那些豪族恐怕会颇有微词……”
  鱼禾瞥了冯英一眼,淡然笑道:“我没将他们手里的田产拿回来分给百姓,就已经很仁慈了。他们还敢有什么微词?
  难道真要我学王莽,将他们手里的田产全拿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革除弊政最好的时候,就是承前启后的乱世。
  当前一个朝廷将百姓压榨的太狠的话,后一个朝廷只需要稍微放松一点,就能得到百姓们的认可。
  王莽这种革新狂魔掀起的乱世,其实是一个最适合革除弊政,辞旧迎新的时代。
  鱼禾在这个时候造反,并且推行一定苛刻的政令,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反抗。
  这算是一个革新者的好时代。
  可惜汉光武刘秀那厮,没抓住这个时代的契机。
  反而向豪强妥协,并且借用豪强的力量去夺取江山。
  最后造成的局面就是,豪强坐大,发展成世家,瓜分朝中官职,操弄皇权。
  到了魏晋南北朝,干脆衍生出了定品的制度,将人、官阶、世家等等分成了三六九等,以品论高低。
  以至于王谢世家,发展到了顶峰,跟皇族平起平坐。
  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几乎将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宗族的生生死死都钉死了。
  到了隋、唐初,五姓七望甚至连皇族都看不上。
  冯英听到鱼禾的话,哭笑不得的道:“说得倒也是。但你这么做,很容易得罪那些豪族。”
  鱼禾不以为然的道:“我又不借助豪族的力量发展,亦不借助他们的力量征战四方。我自然不怕得罪他们。
  他们若是识趣,大家相安无事。
  他们若是不识趣,那我不介意灭了他们,再将他们的田产收回,分给穷苦百姓。”
  冯英赶忙道:“这……这怎么行呢?”
  如今天下舆论,基本上都被豪强掌握。
  鱼禾又明主之姿,怎么能跟豪强硬来,平白的去会坏名声呢。
  鱼禾笑道:“我又不会亲自去动他们。天下盗匪四起,杀人放火者不计其数。我只需要等到盗匪杀光了他们,我再将盗匪杀了,就足够了。”
  盗匪四起,无非就是为了活命的钱粮。
  而豪强手里的钱粮无疑是最多的。
  所以他们被盗匪盯上的可能性极大。
  一些有实力的豪强,或许还能抗住普通盗匪。
  但似铜马、赤眉、绿林这种动则数十万的人,豪强如何抵挡?
  历史上,刘秀之所以能跟各地豪强们快速的勾搭上,就是因为各地豪强被赤眉、铜马给折腾怕了。
  豪强们迫切的需要一个人去保护他们。
  所以选中了刘秀。
  如若不然,就凭刘秀从刘玄身边逃走的时候带的那十几个人,有什么资格在地方上快速的坐大?
  他又有什么资格能够兵不血刃的拿下一城又一城?
  冯英苦笑着道:“主公之才,我不如也。”
  鱼禾看了冯英一眼,没好气的道:“行了,别吹捧我了。分田的事情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的细节就交给你去处理。
  尽快让百姓们安定下来,恢复农耕。”
  冯英拱手应允了一声。
  鱼禾起身,“我也该回滇池去了。交州的战事已经有结果了。邓让那厮在我们频频捣乱的情况下,扛不住荆州兵的攻伐。
  如今不得不向我们投诚,换取一丝喘息之机。
  亡承应该很快会返回来,邓让交割律高三县的使臣很快也会抵达滇池。
  我得回去主持大局。
  此地的民政,皆由你决断。
  各县官员,除了县宰以外,你可以和各郡的郡丞商量。
  兵事上以阴识的命令为准。
  有大事发生,可以传信给我。”
  冯英有些意外的起身,“您要回滇池?不将行营迁移到此处?”
  在冯英看来,汉阳绝对是一个比滇池更适合当首府的地方。
  鱼禾就应该从滇池迁移到汉阳,统管各郡。
  但鱼禾有自己的考虑,他并不打算扎根在汉阳。
  甚至滇池也只是鱼禾一个临时的住处。
  鱼禾心目中的首府,是金陵、是长安、是幽州。
  金陵尚未被孙权营造成都城,所以金陵在新朝大部分人眼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鱼禾可以抢在孙权之前,把这个古都给建设起来。
  长安是汉新两朝的都城,也是天下人心目中的首府。
  占据长安,定都长安,也就意味着夺取大位,正式的成为天下之主。
  幽州就是后世的首都,现在居住在幽州的,大部分是游牧民族的人,以及一些归降的游牧民族。
  定为都城的话,有点不太合适。
  喊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类的话更不合适。
  因为如今的威胁,大多都在西域或者长安以北。
  所以定都长安,更有一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味道。
  但有那么一点情怀在,鱼禾将其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也不为过。
  鱼禾辞别了冯英,又派人给阴识、马援、张休传信交代了一番。
  然后带上了相魁、吕嵩、漕中叔,以及左虎贲卫的一营兵,返回了滇池。
  一路无碍,顺利的抵达了益州郡。
  到了味县,鱼禾特地停留了一番。
  查探了一下益州郡的民情。
  味县治理的还不错,味县县令也算是个干吏。
  短短一年半,不仅完成了鱼禾交代的修路任务,也完成了鱼禾交代的农桑人物。
  鱼禾初入益州郡的时候,最先到的就是味县。
  当时的味县,是一个小小的坞堡形的城池,以及一片荒地,百姓们没几个。
  如今的味县,城池还是那个小小的城池,但是内外的行人却数不胜数,有不少小商小贩在沿街叫卖,街上也开设了不少铺子。
  一些北方才有的东西,也出现在了城池内。
  大街上有汉人也有滇人。
  汉人大多是商人和住在城里的百姓,滇人大多是暂居在城内帮山寨采买货物的。
  城外的所有田产,已经被开垦了出来,一些田产甚至开垦到了半山腰。
  一眼望过去,全是油黑油黑的沃土。
  秋粮已经种下,已经发出了一朵朵小小的绿芽儿。
  透着勃勃生机。
  除此之外,在味县田庄外,还能看到一个小小的码头,以及几个水车。
  以前在益州郡可看不到这东西。
  味县县令还特地带着鱼禾去了一趟味县的粮仓和学室。
  粮仓里的粮食并不多,仅有两个粮仓。
  但味县县令在给鱼禾介绍粮仓的时候,却无比的骄傲。
  原因无他,鱼禾已经从味县拉走不少粮食,去养兵养民了,味县还能剩下两大仓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难得。
  味县县令带着鱼禾观看学室的时候,更骄傲。
  味县足足立了十七个学室,每个学室收拢了近百蒙童。
  但味县似乎并没有这么多蒙童。
  当鱼禾看到一些光着脚丫,吊着鼻涕,手握着竹棍,在沙土上跟着先生学写字的蒙童的时候,很吃惊。
  那个蒙童明显是一个滇人百姓。
  因为滇人百姓习惯了光着脚,他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味县县令这厮已经向时代跨越了相当大的一步,已经开始搞民族融合了。
  看那些滇人蒙童在学室内自如的样子。
  显然融合的不错。
  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