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97章 人生如白驹过隙有人难以再见

    

三个月后。

    山西,平阳府,洪洞县。

    一处古槐树下。

    数千名移民,手足相抵,扶老携幼,正在朝廷官派的乡吏生员呵斥下,排起队来,领取银钱。

    因为害怕他们逃跑,移民们都以绳索拴着手脚……

    不过,他们也都习以为常,元朝时候,山西的汉民,几十户人用一把菜刀,吃面只能用竹片削,为此还发明了刀削面。

    自从洪武十五年后,大明北方大规模的移民开始。

    山西的移民,主要移民去陕甘河南。

    还有宁夏一些水草丰茂,但是稀缺人口的关键地方,都有山西移民的身影。

    山西之地,因为久受僧人佛头蛊惑,此地的乡民十分笃信佛教,但是此地的汉化也极深,出过许多名商大贾,风流雅士,还有千古名词传世。

    从晚唐到五代,再到辽,金,元,山西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宗族文化,佛教兴盛,汉学浓厚,这里也是元代重要的商路要道,所以非常富庶,不仅产醋,也产美酒。

    元朝大词人元好问,就写过“蒲桃酒赋”,将大元的葡萄酒和大石等西域葡萄酒做比对,又结合唐代古籍中记载的葡萄酒描述,对照古今葡萄酒的口味区别。

    此地自古有酿酒习俗,金朝将酿造蒸馏白酒技法献给大金国皇帝的道士萧抱珍,虽在河北河南传道,却是在山西深山中寻访名山古洞府,求得了酿造白酒的仙方。

    前世那个时空很出名的茅台酒,就和被派遣去贵州等地戍边的山西士卒有些关系。

    在大元时期,西方诸多色目商人走丝路到达陕西,又从陕西走山西去草原,或者直接走山西去上都,又有些从草原到山西,再去陕西中原等地,山西的酒就是硬通货,饱受草原漠北诸部欢迎。

    而草原漠北的色目商人,也喜欢将西方的葡萄酒等带来山西卖,因此地百姓好酒。

    老百姓们不仅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而且较为富庶,开明。

    元朝时候对这里是散养制度,收了税之后管都不管,所以他们逐渐做大。

    这也让山西产生了许多土豪地主,豪强占据山砦,既不缴税,也不服从大明的徭役。这里许多豪强大族,就靠贩卖私盐和酒,醋等发家致富,人口飞速增长。

    明初,山西没有太受红巾冲击,人口户籍,在整个大明都排的上号,是大明重要的移民来源。

    如今,大明为了能够加快山西移民的脚步,对他们放宽了商路限制。

    如,自家有金银田地的,可以直接将金银田地折算,到了陕甘,或者四川等地,可以就地在当地的大明皇家银行折取,还会给予翻倍补偿。

    还免除对山西人的商业税,连续免除多年。

    移民们到了居住地,一律分配土地,居所,还给他们安家费,在山西只有一两亩田的,去川蜀陕甘,翻倍分田地,当地良田不够,从官田中分配。

    就算是这样,山西的老百姓愿意移民的还是比较少,如果不是生活不下去了,谁又愿意离开故土呢。

    大明太子朱标,更是亲临山西,视察移民工作。

    此刻,太子朱标,晋王朱棡,皇长孙朱标,皆穿着便服,站在那大槐树不远处一个陇上,望着凄凄惨惨的移民百姓。

    朱雄英感叹道:“爹,你说数十上百年后,这些山西移民还记得自己老家是何处吗?”

    朱标轻轻摇头。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朱标吟诗一首,也是感慨世事变迁。

    旁边的晋王朱棡笑道:“大哥何以良多感慨?”

    朱雄英代替自己父亲说出言语:“三叔,你说我们大明天家,使这些百姓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是对是错?”

    晋王朱棡一愣。

    他张了张嘴,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

    朱雄英苦涩道:“有人做了一辈子恶事,只要做一件好事,就能立地成佛。”

    “而有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只要做了一件恶事,便永堕坠狱。”

    “如今看我等移民山西,填陕甘四川是恶事,但百年后,二百年后在看,我大明移民山西,是好事……”

    朱雄英指着那些排队领取移民安置费用的官吏身后,那旗杆上飘扬的红色五爪龙旗。

    “日后他们但见到红旗飘杨,大槐巍然处,就像是到了家乡……”

    朱标闻言,宽润脸上带着古怪表情。

    “只是人生若白驹过隙,有的人,再难以相见了……”

    说着朱标转过身来,吩咐道:“准备车架,马上去西安吧。”

    晋王朱棡大惊,忙问道:“大哥,饭都不吃一顿就走?”

    ……

    告别晋王朱棡。

    朱标和朱雄英等人,星夜兼程,往陕西赶路。

    元代取得中原后,山西因为不再是边关,而成了大元帝国腹地,所以老百姓尤其多,人丁兴旺,但同时也导致这里富者阡陌纵横,贫者无立锥之地。

    为了不打扰沿途官员,朱标命令随行车架,偃旗息鼓,不扰民扣关,锦衣夜行。

    这一日,夜色已浓,负责保卫朱标的千户蒋瓛前来禀报:“太子殿下,前方到了一处驿站,臣打听得知,周遭五十里内无人烟,是否在驿站落脚?”

    朱标回头,见朱雄英也很是疲惫,点了点头。

    蒋瓛当即前去安排,很快将车马安顿好。

    这一次,朱标前来边关各地视察,随行只有两千余人,后续还有大量的车马物资辎重,走水路或者陆路,先行运送到了即将去的地方。

    同时,负责各地科举考试的国子监,太学翰林,生员,也都从南京太学出发,前往北京,西安,成都三地。

    这驿站本就是元时驿站,常有商旅往来,逐渐形成一个小砦,居住有百姓几十户,数百人口。

    两千多人到来,也很是热闹。

    众人在驿站后的马厩安营扎寨,又烧水起锅,打水来为朱标和朱雄英洗漱。

    因为舟车劳顿,朱标与朱雄英都没有太多胃口。

    朱雄英见驿站外有许多本地孩童,皆穿着破破烂烂,倚靠着木马儿,挎在驿站门外这里看看哪里瞧瞧,摸摸随行军兵的高头大马,或是摸摸那华丽的车架铜饰。

    因为朱标有言在先,锦衣卫们没有驱赶孩童,还拿出身上所揣着的糖果等,分给这些孩童,与他们亲近。

    朱标感触良多,道:“雄英,你换上便服,随爹去这村中走走吧。”

    (



    第98章 俯身拾遗者大明皇长孙朱雄英

    

朱雄英也想见识见识如今这个时代的普通老百姓生活。

    这些日子,从北平到太原,再到这山西腹地,基本上都没有进入过寻常百姓家。

    “爹,咱大明的皇子皇孙,十岁都要去凤阳体察民情。”

    “但我还没去过,您说,现如今大明的百姓能吃得饱么……”

    朱雄英有些忐忑。

    其实,去了凤阳也不一定能看到真正的老百姓,凤阳的官儿都精了,因为朱元璋要是知道老家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就得掉脑袋。

    朱标宽润脸上带着唏嘘:“好不好咱不知道,但总归不会比大元还差吧?”

    朱雄英撇着嘴小声嘀咕,那可不一定……

    二人换好衣服,扮做富家翁和翩翩少年郎,由周宽,郑和,紫英,还有蒋瓛随侍在左右,吩咐周围暗中保卫的锦衣卫,手持最新式的洪武短铳,缀在远处。

    朱标和朱雄英身上,都穿着最新式的贴身防弹金丝甲。

    除非以火炮轰炸,须臾不会有生命危险。

    而且他们此时在山西腹地,又是临时决定停留,故而安全还是有保障。

    从驿站后门出来,借着月色,众人开始打量这处驿站。

    此地叫做郭家驿,顾名思义,整个村子大部分都姓郭。

    据驿丞交代,此地里长就是郭氏族长。

    众人步入村寨,没走多久,一个身穿儒服,手持鸩杖的半百老者,在一个垂髫少儿搀扶下,站在一座宅院前眺望。

    见众人走近,这老者对着朱标等人拱手道:“几位官人,可是太原过路,往西安去?”

    这半百老者儒服已经很古旧,洗的浆白,上面还有几个补丁。

    但是他精神矍铄,笑容和蔼,身边的垂髫少儿,衣衫虽然土旧,也不胆怯,以眼眸打量着众人。

    朱标笑呵呵地拱手道:“老丈,我等正是前去西安的过路人。”

    那半百老者,连忙拱手行礼,笑着露出缺了的门牙道:“俄是此地郭家驿的里长,大明洪武五年乡试秀才,诸位客官,可进屋暂歇。”

    朱标闻言,和朱雄英对视一眼,却之不恭。

    走进屋里,那老者忙安排屋中老小收拾客居,又见他屋中虽破败老旧,但收拾的规整干净,尤其是客堂之中,有许多书籍。

    那垂髫少儿,也是极懂礼数。

    “这位老先生,您既是洪武五年乡试秀才,为何……”

    朱标问出一个疑问。

    大明洪武三年,曾经短暂的开过科举,朱元璋还开了一座聚贤馆,召集天下贤才,但是效果不佳,这个效果不佳在于,当时参与的许多都是南方人,北方人很难中举。

    就算中举,也被排挤……

    南人先得高位,排挤后去的北人,对他们多有抵触。

    但是中了秀才,多半能在县衙谋个一官半职。

    郭老丈乐呵呵地笑道:“此事,不足为外人道哉,俱往矣。”

    “诸位官人,你们都是京城来的吧?”

    郭老丈说着笑呵呵地捋了捋胡须。

    “哦?郭老丈您何以看出?”

    朱标左右看了看,没发现自己有何处暴露了。

    郭老丈又指了指朱标和朱雄英等人的官靴,笑道:“此地虽非荒郊野岭,但也并非官道大驿,你等几位官人,都穿着京城才有的官靴啊。”

    朱标和朱雄英几个人瞧了一眼官靴,不由大眼瞪小眼。

    朱元璋登基之后,对老百姓和官员衣穿用度,有严格的规定,靴子也是。

    能穿金丝官靴者,自然不是凡人……

    朱雄英咬牙,大意了,下回千万注意。

    这时,郭老丈的儿子回来,他就在这郭家驿做驿卒,闻听父亲将路过的官人迎进了屋子,担心官人讹诈勒索,连忙跟过来,过来之后,见领头的是朱标,不由一惊。

    他本来就是驿站内部人员,自然知晓此次来驿站投驿的官儿品阶不小,尤其是这个有些发福的中年人,似乎是皇家贵戚,要么就是受宠的勋贵侯爷,否则哪有资格使用有龙的马车。

    “你你你,爹,你怎么,把这位大官人迎进屋中来了!?”

    郭驿卒道。

    郭老丈翻了个白眼:“你叫嚷什么,俄听大头说,这位客居官人,带来的车马里,有十几辆车都装着各类书籍,定然是个好读书的善人,俄乃是大明洪武皇帝五年,乡试中的秀才,也有官身在,怎就不能请他一叙!?”

    说着郭老丈对朱标道:“官人,俄请您进来,也是存了私心,俄想请您帮忙,带着俄孙子去西安府,求个府学入学的资格,若是事成,老丈愿许以三块银元。”

    朱标淡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