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尤其汉族一个人才辈出的民族,长期被压抑,却不给他们编制往上升的时候……

    就算是中了科举的汉人,也不得重用。

    比如说施耐庵,大元朝一共百年科举里,汉人中举的屈指可数,他一代大才,硬是让他去钱塘县做个管教书的。

    刘伯温也是,博学多才,将他弄去浙江当闲职,管管教材。

    还有大部分的汉人中了科举之后,被弄去当家庭教师,管家,仓库保管员,图书馆管理员……

    众所周知,我华夏的教师了不得,自有国情在此。

    这样长期下来,汉人多智慧,又多人才,然而不得重用,没有上升阶梯。

    于是,豪强们很快就聚集起来办大事,所以在元末,如韩山童刘福通关先生之类的,并非是普通的农民起义军,他们能够和大元的正规军部队打的昏天暗地,几次击溃元军数十万人的围剿,是因为他们都是汉人大地主豪强,既有钱,又有人,而且闲的没事就练兵练枪,早就磨刀霍霍在准备干大事。

    如今的燕云之地,这种豪强还很多……

    燕云之地,自儿皇帝石敬瑭将这里割让给契丹之后,历经辽国,金国,蒙古人统治,导致老百姓对朝代变迭习以为常,今朝皇帝朝头坐,明日变换大王旗。

    当地的老百姓纷纷抱团组成宗族,村寨。

    不管是对蒙古人,还是对如今的大明,燕云之地的老百姓戒心都很强。

    一个燕云之地的少儿腰间挎着小刀,跨坐在树上,瞧着不远处明军旗帜招展,军威隆重,咧嘴笑道:“哎,你说这明军武庙里拜的真是岳武穆吗?”

    他所问的那树下少年也是腰间挎刀,十分彪悍。

    燕赵和山东等地,武风鼎盛,在元朝时候尤其猖獗,民间百姓行走道上,身上都披挂刀剑,防止被打劫,后来元世祖忽必烈还下了禁武令。

    到了元朝末期,这禁武令已经名存实亡,因为各地纷乱,老百姓出行纷纷带刀,甚至到了如今,这股风气在北方还未衰减,而因为北地常常被蒙古人侵扰,朱元璋也并未下令禁止民间佩戴刀剑。

    老百姓们出远门,走远路,多要准备兵器在身。

    今日大明太子驾临,这些燕赵少年郎,纷纷穿着自家好衣裳,腰间佩着短刀小剑,做勇武状,出门来跟着军郎呐喊助威,瞻仰大明官兵威武。

    明初文人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和尚道士,出行都腰间挂着刀,实则是北方山东燕云等地真实写照。

    一来这边拦路劫径的强人众多,二来民风彪悍,多习练武术。

    那树下的少年闻言,怒骂道:“你这憨货,岳武穆打的,那是你的祖宗!”

    树上挎刀少年却道:“那又咋了,说书人都说‘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咱崇拜英雄还不成!”

    “再说,你家祖宗才是金人鞑子,咱是正儿八经的汉人!”

    元朝丞相脱脱编撰宋史,采集了辽金旧人的言语,给了岳飞很高的评价,就这一句“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就足以彪炳史册。

    要知道历朝历代,编撰前朝史册,基本上是各种黑,元史也没少黑宋人,蔑称南蛮的事儿没少做,将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密宗酒具,将宋朝皇帝的陵墓都挖了,他们在编纂史书的时候,本来没必要写岳飞有多勇武。

    他们完全可以换个方式,把岳飞写的不堪一击。

    但是蒙古人和辽金旧人,在岳飞死后许多年都感叹他厉害,史书也不吝笔墨,可想而知当年的岳飞有多猛。

    尤其是,岳飞还是北人,故而北地老百姓多少年来一直传颂他故事,多有说书人将岳飞忠义勇猛传颂,到了后世因为某个有麻子的满清皇帝极为喜欢听岳飞故事,形成了说岳全传,而当时的满清八旗武庙,承袭明制,一直拜岳武穆和关帝,边关将校卫所,都有岳武穆神像和关帝爷神像。

    但是此时,关帝爷还并未被封为武圣,一来三国演义还未流行,关帝被封为武圣,要到明朝末年崇祯时候,明初,但凡是有投军报国思想的北人,无不仰慕岳武穆精忠报国。

    那树下少年闻言大怒,骂道:“你是个鸟的汉人,你家族谱写着,你是辽东契丹迁来燕地,你这数典忘祖的憨货,那岳武穆,可没少杀你祖宗!”

    树上少年本来还想反嘴,忽然呆住,指着远处海面道:“哇,快看快看,好大的船!”

    上百艘战舰,浩浩荡荡,自海上驶来。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那海上战舰,全都悬挂大明五爪红龙旗,红旗招展。

    战舰上的大明士卒,统一穿着新式的棉甲,亲卫士卒全都盔甲插着雉羽,威武高耸,而一线兵员全都戴着铁盔,红缨招展。

    锦衣卫的大汉将军,在船上就将仪仗展开,这次为了彰显大明天子威仪,朱元璋下令,将天子才可以使用的仪仗给朱标用,并且在应天府的官将中优中选优,专门挑选了数百名身材高大的仪仗兵,为的是给北地百姓,观瞻我大明太子威严。

    同时,最新式的盔甲,最新式的洪武一式,全都拉出来,彰显大明武风!

    而朱标则是身着明黄衮服,头戴冠冕,在文武群臣簇拥下,站在船头对岸上之人微微招手。

    头船靠岸后,有人递上舢板,开始放起了鞭炮。

    而大明的战舰,却对着天空,打起了空包弹。

    仪仗兵,手持挂着三棱刺刀的修长洪武一式,从船上先下来,待到鞭炮放完,对着天空鸣枪三次。

    礼炮,礼枪鸣罢。

    船上的大明锦衣卫大汉将军,个个都是身材高大魁梧之辈,先排列整齐,从船上下来维护秩序,他们一字排开,个个怒目而视,威严不可接近。

    他们的盔甲既好看,又贴身。

    看的少年郎们羡慕不已。

    手中的洪武一式,刺刀更是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冷厉芒,松木的褐色枪身,修长,盈盈一握,是所有男儿汉梦想的尺寸。

    周围迎接的官吏和燕军士兵,都被这些仪仗队士卒气势所迫,纷纷后退。

    太子朱标,身穿衮服,虎步龙行,牵着身高已经到了他肩膀,穿着军装的朱雄英,从船上走了下来。

    他们面色凝重,威严不已。

    朱标先是眼神柔和,和在前方的四弟朱棣眸子相触,打了个招呼,随后举起手来挥舞了一番,喊道:“天日昭昭,护我大明!”

    “天日昭昭,护我大明!”

    “天日昭昭,护我大明!”

    周围带来的南军将官,纷纷卖力呼喊,而燕军士卒早已得到小船过来的将校命令,跟着一起呼喊,数万铁血军人的喊叫声,在这海港边上十分威武,声传四野,隆隆作响。

    混杂在人群中的色目谍子,蒙古遗民,俱露出惊恐表情。

    诸胡惊恐之下,直接跪伏在地。

    而之前树上那两个少年,则是热泪盈眶,举起手来跟着大喊,那挎刀少年望着人潮汹涌,红旗飘扬,眼中湿润呢喃道:“我要参军……”

    (



    第78章 给大明未来一张合格的答卷

    

因为北地路平,从天津到北平的路上,众人乘坐在了“皇辇”上。

    所谓的皇辇,其实起始于成吉思汗的“象辇”,当年蒙古最巅峰的时候,成吉思汗搞了一个超大的辇车,上面是帐篷,需要大象来拉,辇车里有侍女服侍,可以举行宴会。

    辇车周围,装饰着金稥银帛,悬挂着日月旗帜。

    如今这大明的皇辇,小一些,是一个超大型的,架在车上的帐篷,用牛和马来拉着走。

    皇辇内,太子朱标,燕王朱棣,朱雄英,朱高炽正在用餐。

    “四叔呀,此物名为‘僰鳯’,浑身乌黑,乃是云南珍禽,是沐英叔叔专程从云南上贡到南京的,我让御厨带来做给您尝尝,食之大补!”

    朱雄英用汤勺舀起一些乌鸡肉来,盛放进朱棣碗里。

    燕王朱棣连忙端起碗接过,笑吟吟地道:“雄英懂事了。”

    当年,朱棣就藩前,因为要提前去凤阳体察民情并且祭祖,所以洪武十一年就离开南京去凤阳了,在凤阳常住了一年多。

    那时候的朱雄英,还只是个小屁孩。

    如今几年不见,朱雄英已经出落的高大健硕。

    身材魁梧不说,个头都已经快追上朱标了。

    朱雄英见朱高炽眼巴巴地盯着自己这边的乌鸡汤,也给他盛了一大碗,笑道:“高炽,你也尝尝。”

    “好咧!”

    早就眼巴巴等着吃乌鸡汤的朱高炽,谢谢都来不及说,就将那乌鸡汤端过来咕嘟咕嘟尝了一口,没办法,这乌鸡汤实在太鲜了。

    这个时代的乌鸡,还是一种珍禽。

    它属于半野生状态。

    云南的蛮民,饲养这种珍禽,将它们半野生放养,捕捉很不便,还会飞,只有趁着晚上的时候,去树上捕捉。

    这还是今年沐英回南京述职,专程带回来孝敬马皇后的。

    可惜,马皇后不愿吃这种大补之物。

    于是,朱雄英借花献佛,带了一只来北平,给朱棣尝尝。

    朱高炽这小胖子很喜欢吃,吃完之后,还是意犹未尽地盯着朱雄英面前的乌鸡汤吞口水。

    “你这逆子!”

    朱棣见状,忍不住给了朱高炽一脑锛。

    没办法,这乌鸡汤实在是太鲜了。

    朱雄英哈哈大笑。

    “四叔,你也别怪高炽贪吃,这乌鸡并非一般珍禽,味道鲜美,本来皇奶奶也不愿意喝的,在我强烈要求下,她都忍不住鲜味儿喝了几碗汤。”

    听到朱雄英说起马皇后。

    朱棣眸子一缩。

    他瞪大眼慌忙半起身紧张问道:“母后的病情如何?”

    太子朱标宽润脸上浮现出难色,捏了捏衣摆又放下,摇头道:“母后的身子有好转,但还是很虚弱,幸好这两年,雄英一直带着她养生,每日也吃些补品,再加上香林寺的和尚,为她艾灸,熏蒸,身子有了好转。”

    朱棣这才如释重负,点了点头坐下。

    几个人一边吃饭,一边闲聊。

    吃完饭,有侍女前来收拾完碗筷,众人说起了正事。

    朱棣抿着嘴,皱眉道:“大哥,恐怕,在北地对军屯田均田并非易事。”

    朱标脸上也露出凝重神色。

    他往后一坐,仰天轻轻长叹一声,道:“我又何尝不知道呢?这也是我不得不放下母亲的病情,也要来北方坐镇的缘故,如今你应当也发现了,我大明周遭各国越来越躁动,兵马行动越来越频繁。”

    朱棣嗯了一声。

    他二人都是当世懂兵之人,尤其是朱棣,长期在北平和辽东等地和北元干仗,十分清楚现在大明周遭的情形。

    随着大明皇家银行的业务越来越深,做的越来越广,赚的钱越来越多。

    周围的国家,对大明的依赖就越来越重。

    尤其是北元。

    漠北之地,别说手工业,就连盐巴都是稀缺之物,北元那边已经有很多重臣,偷偷跟大明做买卖,做生意。

    而朱棣前一段时间,也故意收缩战线,将大明的开平卫所放弃。

    开平卫所,孤悬大漠,不易防守。

    而且,大明每次还需要自己用商队将各种货物运送到开平去,平白无故给了北元便利,因为开平卫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