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宽凝重地点了点头。

    当年,陈友谅投降后,他许多兄弟和大将都选择了隐居。

    如那位在鄱阳湖水战,身中上百箭,仍然差点冲到朱元章龙船的张定边。

    还有陈友谅的丞相,邹普胜等。

    而五年前,笼罩在宫里的这层阴影还未完全消散。

    尤其是,潭王朱梓当时在青春期,极为暴躁易怒,他身边陈友谅爱妾达定妃带入宫中的老人时常在他耳边言语。

    在前世那个时空,潭王朱梓是唯一一个被朱元章除名,而且没有谥号的藩王。

    其中涉及到了对于陈友谅,明玉珍等荆楚湖广投降旧人的清洗。

    如今的山东,除了鲁王朱檀之外,还有洪武皇帝第七子,齐王朱榑,就藩于青州。

    两王之中,如今尤其以鲁王朱檀风头正劲。

    在朱雄英的奏请下,自己这位十叔,率领登州卫水师,节制大明在山东境内的水师和卫所兵,负责保护大明在山东的航线,并且负责对高丽进行海洋封锁。

    他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如今的登州卫,足有海船上千艘,一跃成为大明北方最强大的水师力量。

    而齐王朱榑倒也不差。

    此人和潭王朱梓,都是陈友谅爱妾,达定妃所生,但性格和朱梓是两个方面,因为他出生的早些,朱元章对他还是稍有关爱,在叛逆期,也多得到大哥朱标招抚。

    因此,他除了有些贪财好色,其他方面并没有劣迹。

    而且他还继承了朱元章的一部分军事才能,负责在青州训练卫所兵丁,屡次跟着鲁王朱檀出海作战,小有战功。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他三个妃子,两位吴妃,一位是江国公吴良之女,一位是黔国公吴复之女,还有一位邓妃,乃是宁河王邓愈之女。

    三位妃子,都是勋贵出身。

    尤其是正妃吴妃,江国公吴良之子吴忠,如今是靖海侯,虽说吴良被朱元章称呼为“朕之吴起”,但是靖海侯吴忠可一点都不贤良,靠着祖上积累的功劳,在海贸里大赚特赚,胡惟庸势大的时候,吴忠就和胡惟庸有勾结,后来李存义,邓镇,处处没少他。

    青州虽然地方并不富裕,但是齐鲁大地一直产粮,且齐王朱榑屡次掌军,和自己的大舅子邓镇,小舅子吴忠没少做买卖。

    朱雄英撮着牙花子,寻思山东这件事是否要和父皇沟通一下?

    就在这时。

    郑和拿着一封鹰信前来。

    “太子殿下,是南京传来的红信!”

    红信代表着极为着急的信,朱雄英伸手拿过来,定睛一瞧,有些愣住。

    “父皇居然先动手了”

    朱雄英有些怅然若失。

    父皇朱标先开始了对邓镇等勋贵的清洗,邓镇正在三司会审,准备办成大桉特桉,尤其是他们对大明皇家银行的腐蚀和违规放贷,侵吞大明国有资产。

    此事虽然鹰信上轻描澹写。

    但用脑子想一想,如果这事儿从严从重,不知道要牵涉多少人。

    但这也是好事。

    官员长期在一个地方主政,或者银行的主管长期在一个地方主政,就会被腐蚀被拖下水。

    定期清理大明皇家银行中的蛀虫,换上新毕业的府学学子,县学学子,在各处驿站管账,再以北人监管南人,南人监管北人,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清廉。

    用皇室子弟,监管各处的大明皇家银行,已经被证明存在弊端。

    就比如自己这位七叔,齐王。

    还有自己二叔,秦王。

    现如今唯一过得比较潇洒的,反而是四叔朱棣,因为徐达出将入相,都比较豁达谨慎,从不贪墨大明的国产。

    “就是不知道,我大明的皇室子弟,有没有被腐蚀的啊”

    朱雄英轻叹道。

    青州。

    齐王府内。

    齐王朱榑正踱步走着,身后跟着几个大明皇家银行青州分行的行长,副行长,正对他百般恭维,说些奉承话。

    他身材魁梧,体态俊美。

    作为朱元章的第七子,他其实不算坏人,但也算不上好人,只能说是个正常人,毕竟,在皇子藩王的眼里,大明皇家银行,就是朱明天家的,也就是自己家的,想用还不就用了?

    青州分行的行长,恭维道:“齐王殿下,这江淮的那位大盐商,想向我青州分行,借款二百万块银元之事,殿下考虑的如何了?”

    如今,大明皇家银行的监管,主要在于宗室弟子和银行两关,地方官可以监督,但是不能“管”。

    监管和监督,一字之差,权力是天差地别。

    所以,这就导致地方大明皇家银行的行长,如果被富商腐蚀,再搞定监管的皇室藩王亲贵,很容易就能违规放贷,薅大明皇家银行的羊毛。

    此例,甚至已经蔚然成风。

    齐王眸子闪烁,背负双手道:“那人给我多少利息?”

    青州分行的行长和副行长对视一眼,咧嘴低头笑道:“齐王殿下,他愿意奉上江淮的五千亩芦苇地,这些芦苇地,都可烧芦苇做盐,烧出来的芦花盐,畅销各省,只要卖去陕甘,那都是抢着要!”

    齐王朱榑哦了一声,不以为意地道:“太少,万亩芦苇盐滩,这笔款子,本王就准了。”

    他背对着身后两人。

    没看到那青州分行行长和副行长,都是露出狂喜表情。

    家国家国,有时皇室权势过大,就会家国不分

    就连朱榑饱读诗书,自诩聪明人,也未能幸免。



    第133章 我大明的漠南军既要如狼似虎又要军法如山

    

大漠。

    狂风朔漠,一队骑兵在大风中艰难地前进。

    此地距离开平,尚有数百里路。

    朱允炆骑坐在高头大马上,他面目坚毅,吩咐左右去掉伞盖和仪仗,防止旗杆被大风给吹断。

    蒙王府长史,太学学子平安上前道:“蒙王殿下,仪仗不可弃呀!”

    朱允炆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道:“无妨,若是有御史参你,本王担着。”

    他看了看身后队伍,许多太监,宫女,还有跟随着他去开平就藩的匠人们,围绕着骡车驴车艰难前行,此地的风实在是太大了,让人无法前行。

    “周围可有地方可以暂歇?”

    很久以前,在元朝时候,从大都北平到上都开平,沿途都有驿站。

    只是这些年随着战事频繁,很多驿站都荒废了。

    当年红巾军首领关先生,率领一支红巾军北伐,攻破了上都开平,沿途的驿站全都被烧毁,这一代其实有很多汉人,被蒙古人劫掠而来做奴隶,种地或是放牧。

    如如今燕王朱棣麾下的大将张玉,就是在蒙古草原出生的汉人。

    平安指着不远处道:“前方五里处,有一座小砦子,曾是一座驿站,可以暂歇。”

    朱允炆立即吩咐道:“大军开拔前方砦子暂歇,等这沙尘暴过后再走。”

    平安也不好说什么,看了看旁边的太监,二人分别前去下令。

    大军随即开拔,前往前方那个小砦。

    令人意外的是,此地竟然还有人居住。

    看穿着模样,赫然是汉人。

    平安在忙碌,朱允炆身边只有两位随行的机要秘书,齐泰,黄子澄。

    此二人也是太学学子出身,被朱雄英专门点名,分配给朱允炆,前来漠南开平就藩。

    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伴读东宫,在太学里面对经济学十分有见地,在地方上搞钱粮税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比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齐泰则是洪武十七年应天乡试解元,在太学时也十分优秀,与平安等人都是同批太学学子,之前一直在各地地方挂职,帮助丈量田亩,帮助粮长,里长,编撰户籍黄策。

    按照朱雄英的说法。

    这两人都属于读了一定的书,有一定能力,但是欠缺历练。

    若是放在中原等地,只会把他们养成废物。

    所以得将他们派遣到大漠,这漠南之地,好好操练,漠南民少,正适合轻徭薄赋,黄子澄和齐泰这种人好发挥。

    蒙王府长史平安,又是能文能武的武将,善于守城,天子朱标为了帮助朱允炆在漠南站稳脚跟,还派遣长兴侯耿炳文为率军主将,带领万人前来开平,帮助朱允炆修建蒙王府。

    黄子澄见那汉人皮肤黝黑,浑身脏兮兮的,皱眉道:“卫兵何在,将这些小民轰远点!”

    朱允炆闻言皱眉。

    他瞪了黄子澄一眼,道:“子澄,你在我身边行走,为机要秘书,怎么还是一副书生气,我既为大明蒙王,此便是我大明子民,怎可轰赶?”

    齐泰见风使舵,当即命人上前去将那汉民招来问话。

    黄子澄面一红,低下头称罪。

    说来奇怪。

    可能是受朱雄英的影响太深,朱允炆对于那些喜欢装逼,摆架子,对下人使脸色的官吏没有一点好感,而且对于文官也没有什么好脸色。

    反倒是对耿炳文,对平安这种武将,他更有兴趣些。

    那汉民被带来,见朱允炆身穿有龙的服装,心知这是个大官儿,当即跪倒在地,口呼大王。

    朱允炆使人给他饮食,赏了他一些银币,让他在旁边坐下,说说这里情况。

    那汉民感激涕零,言语起来。

    此地名为苦泉子驿,距离以前大元的上都开平城,尚有二百七十里。

    大元的时候,此地是重要商路,有驿站一座,站户五十余户,但是井水难喝,只有一口苦井,故而叫做苦泉子。

    在红巾军关先生,破头潘攻打上都的时候,此地被攻破,自此荒废。

    那汉民乃是世代在此地做驿站站户的民众,虽家破,但故土难离,一直守在此处。

    朱允炆听的心中沉默。

    问此驿户如何生存,言此地有苦泉子,常有黄羊,黄鼠,野马骆驼等来此饮水可以打猎,而且周遭常有商旅,做些饮食和住宿,可以得活。

    不过,周围马匪众多,常常遭到劫掠。

    尤其是蒙古的大皇帝如今势微,关外的这些汉民基本都是被鱼肉的对象,在艰难生存。

    朱允炆和平安,黄子澄,齐泰,耿炳文都听得皱眉。

    吩咐那站户下去。

    黄子澄疑惑道:“此地既然生存艰难,为何这汉民不投奔关内?”

    朱允炆瞥了他一眼。

    黄子澄能考试考到第一名,会试第一,自然不会是普通家庭出身,这年头儿没钱读不起书,耕读传家的都是地主阶级,黄子澄自小没有摸过阳春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连地都没下过,只需要一门心思读书。

    虽说进入太学之后,有意让他去锻炼。

    但他多半是在南方富庶的南直隶地区下基层,从未来过北方。

    故而对于这汉民,在这么艰苦的荒废驿站,还不走,坚守在这里,十分惊讶。

    朱允炆道:“子澄,你说为何这汉民能看懂我们所留的汉字?”

    黄子澄道:“这是因为大元通行汉文,元英宗皇帝的时候,对汉字也是极为喜欢的。”

    朱允炆又问道:“那你可知何为故土难离?”

    黄子澄点点头。

    朱允炆却摇摇头。

    他意味深长地道:“你虽然学问深,但你不懂得百姓困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