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明想要稳定就不能有一点儿内乱发生,这些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灭亡你大明的关键。”

    李世民的话,让崇祯皇帝想到了仙师对大明的预言。

    李自成最终会攻破紫禁城,而他也在随后自挂东南枝。
………………………………

第一百零四章 崇祯皇帝该硬不硬,该软不软

    崇祯皇帝之所以焦头烂额,就是因为他找不到一个自己能够做,也可以做好的事情。

    “解决旱灾说起来容易,可是这做起来,很难啊。”

    崇祯皇帝感叹了一下。

    “朝中的大臣在朕杀了周延儒这些个奸臣之后,便已经比之以前要好多了。”

    “可是,朕对地方的赈灾,却还是不见效。”

    崇祯皇帝就不知道问题出现在了什么地方。

    他明明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

    用这些虎樽炮换来的钱财,还有对那些个贪、官、污、吏抄家之后得来的钱财,都用来赈灾了。

    他是一点儿都没有花啊。

    可是就算是如此,各地的旱灾还是不断地上报。

    叛乱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大。

    以至于他本来要培养卢象升和孙传庭以及洪承畴去镇守山海关北地的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了。

    如今洪承畴在镇守陕西之地,卢象升在江南剿匪,孙传庭在河南以北,追杀那些个叛军。

    汉中的秦良玉也不得不面对突入汉中的张献忠等叛军。

    大明已经没有了可用之兵。

    崇祯皇帝还要面对北地左良玉和袁崇焕等人的巨额军饷。

    这种局面,怕是谁来都不好使。

    “那就亲自去地方,看看是谁,在贪墨你的赈灾之银!”

    始皇帝对崇祯皇帝这种左右为难的性子,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你乃是大明天子,更是九五师尊,谁敢不听你的?”

    “况且,你如今已经算是掌握了兵权,直接抽调一队人马带在身边,然后去地方上,亲自查看。

    看看是谁,竟然胆敢徇私枉法,直接把你的赈灾之银给贪墨了。”

    “查到一个,杀一个!”

    “杀到让人不敢再贪墨你的赈灾之银为之,到时候,这个赈灾之银自然会到百姓的手中。”

    要说这杀贪、官、污、吏,最狠的不是始皇帝,而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这位明太祖杀起自己的官员来,那真的是毫不手软。

    始皇帝的话,也让崇祯皇帝想到了自己的这位太祖皇帝。

    “朕……朕明白了。”

    说起来,早在崇祯皇帝来到这民宿,遇到了楚风之后。

    楚风就指点他,让他重新拿起锦衣卫和东厂这两把利器,当做皇帝的刀和剑。

    崇祯皇帝也的确做了。

    只不过嘛,到底是能力有限,做的并不是太好。

    要是朱元璋在,又或者是武则天在,大明的局面可能已经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仙师曾有言,也点化我等,要学会平衡之术,既然杀了那些贪、官、污、吏,那就要提拔一些有能力并且忠心的人才。”

    始皇帝继续教导着,他希望大明能够稳定下来,到时候给他提供更多的火炮。

    “如此一来,这些被你提拔的官员,自然是会向着你的,至于那些叛乱,难道被仙师提点的洪承畴、卢象升和孙传庭都不能平定吗?”

    要知道,能被仙师称之为忠臣和大将之人,那都是真的又忠心又有能力的人。

    大宋的几位武将便是如此。

    “他们三人的确有帅才,可是这叛军实在是太多了,如今四地流窜,并不好完全平定。”

    还有一个,自然是朝中大臣在浑水摸鱼,拖了后腿。

    “这大明想要强大起来,还是要靠你这位天子的决策。”李世民见到崇祯皇帝的神情有些低落,便劝慰了一下。

    “朕今日带来了两百石的粮食,愿意和你做一笔交易。”

    李世民进来的时候,和长孙无忌各自推着一辆大木板车,上面放着好几袋子的粮食。

    “一门虎樽炮,外加五发炮弹。”崇祯皇帝看了看两板车的粮食。

    现在大明最缺的就是粮食,至于虎樽炮和炮弹,其实并不是很缺。

    在楚风的指点之下,崇祯皇帝明白了这些火炮的强大作用,就立即着手让人去组建了一个兵工厂。

    如今在通州的兵工厂,每一天都能够打造出来十几门的虎樽炮。

    就是这炮弹,有点儿难度,需要一些时间。

    毕竟火炮的材料并不是现成的,需要合成,需要购买材料用来制造。

    而大明现在的琉璃、轻工业的发展,在东厂和锦衣卫的刺激之下,还算是死灰复燃了。

    让崇祯皇帝能够有了一笔比较大的收入,可以投入到兵工厂里面。

    “朕这一次也带来了三百石的粮食,就换一些炮弹吧。”始皇帝说道。

    大秦在北地和匈奴的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

    在几门虎樽炮的镇压之下,匈奴已经不敢大举入侵云中郡。

    而只要等到时机成熟。

    大秦就可以开启远征,到时候先灭西域各国,再图匈奴之地。

    草原可是一个放牧的好地方。

    到时候要是有了草原,大秦的百姓就可以顿顿吃上羊肉了。

    始皇帝依稀记得当初仙师就有这样的话。

    赵构这一次还是一个人,他带来的还是黄金,粮食太重了,他根本就带不动。

    还好,这一次他们都理解大明崇祯皇帝现在的境地,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崇祯皇帝带来的虎樽炮也就四门,多了,带不下。

    还有十门炮弹。

    如今北地还在和鞑奴交战,已经是好几个月了。

    鞑奴南下之心不死。

    所以大明要用的炮弹更多,无法拿来做交易。

    众人交易完了之后。

    李世民便开始讲述自己在大唐的发展。

    大秦开启了科举制度,便说明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策略。

    崇祯皇帝便立即表示,科举制度自从隋建立,唐完善之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大明还有这三甲,从童试、乡试、会试到殿试,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科举考试制度。

    这种选拔机制,的确是给了始皇帝和李世民两人很大的启发。

    至于士大夫治天下,被楚风说教的大宋,自然是没什么说服力。

    赵构只能在一旁安静的听着。

    “陛下,青铜门开了。”

    就在嬴政、李世民、崇祯皇帝兴致勃勃地谈论科举、民生和军事等问题的时候。

    蒙毅走上前,对始皇帝小声提醒道。

    “也罢,今夜就先到此。”

    始皇帝带着炮弹先一步离开了。

    他觉得大秦如今的科举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倒是可以根据刚刚崇祯皇帝的提醒,继续加以修改。

    李世民也没什么好留念的。

    直接带着长孙无忌离开了,回到了长安的皇宫。

    “辅机,你说大唐现在是以民生为重,还是开启海商?”李世民踏出青铜门之后,便对长孙无忌问道。

    这周围,乃是御林军重兵把守。

    至于百官们,并没有前来候着。

    “陛下,臣以为……。”
………………………………

第一百零五章 大唐的图书馆计划

    长孙无忌到底是李世民身边最强的跟班。

    而李世民也的确算得上是非常能够忍受大臣一些毛病的君主,君臣相得益彰,这才有了大唐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连魏征都能够忍受,到了死后才找他麻烦而已。

    仙师说长孙无忌在他死后,会和他的儿子挣权,成为一个权臣。

    对于一般的帝王来说,肯定是不能忍了。

    这个隐患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却不同。

    一个是因为长孙无忌乃是长孙皇后的亲哥,是他的大舅子。

    他要是办了长孙无忌。

    那长孙皇后肯定也会受到牵连,让他们夫妻两人产生隔阂。

    这对大唐的稳定肯定是有影响的。

    第二则是因为长孙无忌对大唐有功,是最早跟随他的人。

    他李世民有现在这样的成就,长孙无忌是帮了大忙的。

    他要是办了长孙无忌。

    对于其他有功之臣来说,就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到时候这些大臣也会开始离心离德。

    第三嘛,长孙无忌有着大才,这样的人放着不用,实在是太浪费了。

    他才刚刚登记不久,大唐百废待兴。

    想要建立盛世,就需要长孙无忌这样的大臣的支持。

    而有了仙师那番话。

    对于长孙无忌而言,便是一个敲打。

    这也是为何,李世民能够把长孙无忌一直带在身边的原因。

    仅仅是这一点。

    始皇帝、赵构和崇祯皇帝就表示非常佩服。

    他们是不敢把会和自己的儿子挣权的大臣继续带在身边,对方要是一个背刺。

    他们可能就没有以后了。

    第二天早朝。

    李世民拿出一份奏折,说道:“仙师曾有言,大唐可以在各地建立图书馆或者是学宫,得以让天下学子都可以读书识字。

    如此一来,大唐就会有很多很多的人才。

    朕先前觉得时机不成熟,毕竟纸张和活字印刷术都未曾完善。

    如今,工部已经呈上奏折,表示纸张和活字印刷术都已经完善,可以印刷书籍了。”

    说到这里,李世民特意看了看百官之中崔家、卢家和王家几位臣子站立的地方。

    “朕的国子监藏书并不是很多,只能建立小小的书局。”李世民又顿了一下。

    “不知道,尔等可愿意献出一些书籍,好让天下学子都能够读书识字、博学强识,为大唐之繁华盛世而积极有为?”

    孔家看着坐在前面的帝王,面色非常为难。

    你这要建立图书馆,就直接去建。

    孔家的书,那可是圣贤之书,里面都是孔家好几代人努力,保存下来的稀世珍宝。

    怎么可能直接献出来让皇帝去刊印。

    这些书籍,也就只有孔家的弟子能够阅读,又或者是拜入孔家门下的弟子,才可以看。

    一般的学子,肯定是没那份资格。

    至于崔家还有卢家等,也都是这种想法。

    要知道,现在的大唐把师道还有手艺看的很重要。

    他们就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都有一种完全垄断的概念。

    自然不愿意免费地分享。

    “孔颖达。”

    “臣在。”

    作为孔家当代的国子监祭酒,参与了好几次大唐一些文献的修改和编撰。

    这位算得上是孔家在朝堂上的发言人。

    “圣人昔日便有言,叫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如今大唐的学子,需要知道圣人圣言,要弘扬儒家之学,造福万民。”

    “孔家是不是应该拿出一些书籍来,好让天下学子都可以接受儒家之学的教导?”

    面对李世民这位大唐皇帝的循循善诱,孔颖达低着头,只能是憋屈地表示,愿意拿出一些书籍。

    而李世民当即很是高兴,有给了孔家一些徒有虚表的名号。

    这位君王又看向了崔家和卢家以及王家等五姓七望之家,说道:“朕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