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自然会告诉他。

    “死?这些年,你在朝堂贪墨的事情,就是一个死字就能够解决的吗?”

    “朕既然给你看了这个密信,那自然是让你清楚,你所做的事情,朕都知道。”

    “然如今,大明拥有了这广阔的疆土,需要人去治理,朕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朱元璋说完,直接把密信扔到了火炉里面。

    “多谢陛下不杀之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之繁荣昌盛,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此后,臣要是再行贪墨,便直接自刎谢罪!”

    胡惟庸其实一开始就猜到了一些。

    如今倒是松了一口气。

    不过,却也感觉自己的头上从此就多了一把大刀。

    第二天的早朝。

    胡惟庸以身体不适,病入膏肓为由,想要辞官。

    朱元璋不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

    胡惟庸是面色苍白,似乎真的重病了一场,请求辞官。

    朱元璋则是拉着胡惟庸,感叹胡惟庸为丞相这几年,为大明立下的功劳,似乎破有一些不舍。

    不过,知道胡惟庸重病在身,已经不能担任丞相之职,最终还是同意了。

    至此,胡惟庸这位丞相,就这样被辞了。

    不久之后,胡惟庸病好了。

    朱元璋就派他去了太原,跟随四皇子朱棣一起治理草原。

    这中原之地的一部分孤儿院的孤儿,也被迁徙去了太原,在那里安家。

    太原的孤儿院,已经有了差不多三万的孤儿。

    这些人,将来是要补充到草原之上,成为牧民。

    再后来。

    朱元璋经过楚风的指点,又开始把草原之地的一些地方承包出去。

    首先是几位皇商接手,在那里建立了牧场。

    派遣了自己的管事,招收了不少的放牛郎去北地草原放牧。

    然后天下不少商贾,也就看到了商机,立即有不少人去北地购买草原之地。

    把买来的地圈起来,用来放牧。

    到时候就可以获得很多的牛羊牲畜,这要是拉到了关中,怕是能赚取不少钱财。

    而且,地方上的一些官府,也开始鼓励一些百姓和商贾养殖。

    比如这猪,就可以直接阉割了,然后建立大型的猪舍,通过养殖,让百姓们吃上肉。

    因为以工代赈,再加上收购粮食,那些分到了田地,或者是迁徙了的百姓,都有了一些钱财。

    有了钱财,那自然在逢年过节,也就可以花销一次了啊!
………………………………

第两百五十七章 治理草原

    最开始,胡惟庸的辞官,大家还真的以为是他的身体不舒服。

    结果,等到胡惟庸去了太原,成了一个地方的司监的时候,朝臣们明白了。

    这肯定是胡惟庸和朱元璋两人之间上演的君臣戏码。

    可惜这些人也想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想不明白,胡惟庸是真的倒台,还是先被流放,以后还有大用。

    至于让胡惟庸去太原辅佐四皇子朱棣,这又是想要做什么?

    毕竟以朱元璋现在释放出来的信号,那大明的储君绝对是太子朱标无异。

    可是朱元璋却又突然让四皇子朱棣镇守边关,慢慢地掌握并兵权,又是想要做什么?

    这些就像是迷雾一样。

    直到都察院的人,开始弹劾当年给胡惟庸行贿的官员,才稍微打开了一点儿局面。

    有人便利用这件事情,开始想要攻击胡惟庸。

    还想要把剑插在四皇子朱棣的身上。

    而朱元璋深谋远虑,他有着更多更大的计划,自然不会任由这些朝臣如此。

    便直接掐断了这些人攻击胡惟庸,只是把那些贪墨的官员罢免了。

    情节严重的,则是直接抄了家。

    而且,一直没有继续任命新的丞相,中书省的一些职责,也被朱元璋给划分出来。

    提升了整个六部的职责,六部尚书这边,又有了一个尚书令,和中书省的右丞相抗衡。

    再加上一个军机处,以及一个都察院和大理寺。

    朱元璋基本上把兵权、司法权、监督权、稽查权、六部的各个部门的权力都划分出来。

    以此来壮大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大家都是有着各自负责的地方。

    哪一个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会问责。

    比如洪武十年的时候。

    孤儿院出现了一次火灾,当地的官员就被罢免了。

    还有粮食的收购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而都察院却没有及时监察出来,还是户部的官员发现,最后调查出来。

    这都察院的一些官员也就失职了。

    如此一来,大明的这个时候,官员的升降很是平凡,就算是开国大臣。

    朱元璋也都罢免了一两位了。

    第一位就是当年跟随他一起讨伐陈友谅的杨璟,此人战功赫赫。

    也算是一个名门之后,早年就跟随郭子兴起义,后来有归顺朱元璋,随着朱元璋一起御驾亲征。

    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因为贪图享乐,还贪墨了军饷,严重触犯了大明律。

    这才被朱元璋抓起来,查清了贪墨之事以后。

    便罢免了杨璟的官职和爵位以及田地等等,最后抄了家,让杨璟成了一个庶民。

    在朱元璋时期,这阶级划分的十分的清楚,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当真是商贾就是一个下等人。

    不过呢。

    毕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管是什么时候,这有钱的商贾,那就是人上人。

    所以就算是这样,其实贫苦的百姓还是在最底层。

    第二个开国功臣也是一样,因为自诩自己有着从龙之功,在五十岁以后,就开始昏庸。

    洪武十二年的时候,因为事情败露了,被朱元璋给罢免了。

    朝中的局势变化之快,那些个官员根本就没有心思想着去内斗,弹劾谁,活着拉谁下马,自己上位。

    因为根本就不用他处心积虑地去拉别人下马,可能不过几天,事情犯了,上司直接就被罢官了。

    又或者是,他自己被罢官了。

    大家都在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担心出现了意外,都察院还有皇帝会找他的麻烦。

    尝试到了分权的好处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想着如何把治理天下的所有事情,都划分出来。

    到时候,今儿可以照顾到整个天下大事的方方面面。

    从而稳定地方,不会出现什么差错,不会产生那些内乱,也可以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而到了太原的胡惟庸,也就受到了朱棣的接见。

    “父皇把你的事情已经告诉我了,在这里,我不会过问你以前的事情。”

    朱棣还是太年轻,不过却已经展现出来非常人的智慧。

    “我也很讨厌贪墨之事,做的好,我自然会有很多赏赐,做的不好,那就直接走人。”

    “父皇说你有些才能,既然如此,这如今就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去做。”

    胡惟庸连忙躬身说道:“请殿下吩咐,臣定当竭尽所能,让殿下满意。”

    胡惟庸在知道朱元璋给自己的安排之后,他也有些迷茫。

    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做。

    明明尽力去培养太子朱标,不惜让朝堂上的那些重臣都成为了东宫的一些属官。

    却又让四皇子朱棣在外掌握一些兵权,如今还要让四皇子治理整个草原之地。

    难道就不担心四皇子在外面拥兵自重,以后来一个反攻关中?

    不明白归不明白。

    这事情还是要做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治理草原的第一个要素。

    那自然是人治。

    草原上的大部分牧民都跟随元庭去了更北的地方。

    但是却也留下一部分牧民,这些人需要管理,需要教导,需要一条活路。

    再加上从关中前来的牧民,也需要安排。

    这些事情。

    朱棣交给了胡惟庸来做,而他还要跟着徐达一起建立草原之地的重城。

    还要让人收那些已经可以宰割的牲畜,然后运送回关中。

    这是一个比较庞大,也是一个比较辛苦的事情。

    从草原到金陵,这中间的路程实在是有一些遥远。

    所以就需要修路。

    早年朱元璋想要修建长城,但是在楚风的指点之下,

    如今选择了修路。

    长城的确可以挡住北地的蛮夷。

    但是现在蛮夷都被赶走了,修建长城还不如修建重城和治理草原。

    到时候,就算是蛮夷卷土重来,他们也有重城和草原上的兵力来阻挡。

    “想要东征,必先北征。”

    朱元璋看着大明疆域图,一心想要东征。

    这几年来,东边海贼的钱财还要物资以及实力,也越发让朱元璋眼馋了。

    要是能够拿下这个小岛,大明的实力必然更上一层楼。

    可是,这东海之地,还有一个北地的大辽、女真和更被之地的高昌。

    现在因为草原需要治理,镇守北平的徐达和朱棣都去了太原。

    “人才短缺,无人可用啊!”
………………………………

第两百五十八章 发展大计

    就算是培养人才,这也需要差不多好几年的时间。

    如今的太学也的确培养出来一些学子。

    可是这些人的能力是远远跟不上那些个贪墨的官员,有一些官员虽然贪墨,但是他的能力,那也是不错的。

    然而朱元璋对于这样的官员,是宁可不用,也不会因为他有些才能,就继续让他待在那个官位上面。

    十三年秋。

    这一年的大明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

    这个丰收可不是平常那样的丰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丰收。

    首先是耕种了几年的高产农物,终于在汉江滩有了一个更大的高产。

    特别是玉米的收成,着实让所有人都大开眼界。

    而这一次,更多的种子被分发下去,让农户还有佃主等等自己去种植。

    至于土豆和红薯的产量,也是非常高。

    而南方的水稻更是不用说,这高产水稻的种子,绝对不会让人失望。

    三季稻下来,整个南方的粮仓都有一些装不下去了。

    朱元璋立即让人继续建造粮仓,并且把多余的陈粮拿出来,从云南之地运送到了海外去卖。

    身毒那边如今有了一个罗马帝国,那里的贵族们都非常有钱。

    对于粮食,他们也是十分急缺。

    听闻东土大明的商队竟然带着粮食来了,便派遣了使者和自己的商队,希望继续向大明购买更多的粮食。

    大明自然是愿意的。

    如此一来,这大明的商队也开始从北地到南方。

    而地方上的巡抚联合了地方上的商会,开始修建道路,更加方便商贾的运送货物。

    毕竟对于商贾而言,道路修的好,他们运送货物也就更加方便。

    得知朝廷会出资,现在也需要他们每人拿出一部分钱财来,修建更宽的道路。

    还要用水泥来架桥,也就没有吝啬,捐出了一大部分钱,用来修建从汉中、桂州、贵州等地的道路。

    这一下,又有很多民夫拥有了经济来源。

    修建道路,是要给工钱的。

    这个工人的工钱,也是受到了工部的监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