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自然会告诉他。
“死?这些年,你在朝堂贪墨的事情,就是一个死字就能够解决的吗?”
“朕既然给你看了这个密信,那自然是让你清楚,你所做的事情,朕都知道。”
“然如今,大明拥有了这广阔的疆土,需要人去治理,朕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朱元璋说完,直接把密信扔到了火炉里面。
“多谢陛下不杀之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之繁荣昌盛,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此后,臣要是再行贪墨,便直接自刎谢罪!”
胡惟庸其实一开始就猜到了一些。
如今倒是松了一口气。
不过,却也感觉自己的头上从此就多了一把大刀。
第二天的早朝。
胡惟庸以身体不适,病入膏肓为由,想要辞官。
朱元璋不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
胡惟庸是面色苍白,似乎真的重病了一场,请求辞官。
朱元璋则是拉着胡惟庸,感叹胡惟庸为丞相这几年,为大明立下的功劳,似乎破有一些不舍。
不过,知道胡惟庸重病在身,已经不能担任丞相之职,最终还是同意了。
至此,胡惟庸这位丞相,就这样被辞了。
不久之后,胡惟庸病好了。
朱元璋就派他去了太原,跟随四皇子朱棣一起治理草原。
这中原之地的一部分孤儿院的孤儿,也被迁徙去了太原,在那里安家。
太原的孤儿院,已经有了差不多三万的孤儿。
这些人,将来是要补充到草原之上,成为牧民。
再后来。
朱元璋经过楚风的指点,又开始把草原之地的一些地方承包出去。
首先是几位皇商接手,在那里建立了牧场。
派遣了自己的管事,招收了不少的放牛郎去北地草原放牧。
然后天下不少商贾,也就看到了商机,立即有不少人去北地购买草原之地。
把买来的地圈起来,用来放牧。
到时候就可以获得很多的牛羊牲畜,这要是拉到了关中,怕是能赚取不少钱财。
而且,地方上的一些官府,也开始鼓励一些百姓和商贾养殖。
比如这猪,就可以直接阉割了,然后建立大型的猪舍,通过养殖,让百姓们吃上肉。
因为以工代赈,再加上收购粮食,那些分到了田地,或者是迁徙了的百姓,都有了一些钱财。
有了钱财,那自然在逢年过节,也就可以花销一次了啊!
………………………………
第两百五十七章 治理草原
最开始,胡惟庸的辞官,大家还真的以为是他的身体不舒服。
结果,等到胡惟庸去了太原,成了一个地方的司监的时候,朝臣们明白了。
这肯定是胡惟庸和朱元璋两人之间上演的君臣戏码。
可惜这些人也想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想不明白,胡惟庸是真的倒台,还是先被流放,以后还有大用。
至于让胡惟庸去太原辅佐四皇子朱棣,这又是想要做什么?
毕竟以朱元璋现在释放出来的信号,那大明的储君绝对是太子朱标无异。
可是朱元璋却又突然让四皇子朱棣镇守边关,慢慢地掌握并兵权,又是想要做什么?
这些就像是迷雾一样。
直到都察院的人,开始弹劾当年给胡惟庸行贿的官员,才稍微打开了一点儿局面。
有人便利用这件事情,开始想要攻击胡惟庸。
还想要把剑插在四皇子朱棣的身上。
而朱元璋深谋远虑,他有着更多更大的计划,自然不会任由这些朝臣如此。
便直接掐断了这些人攻击胡惟庸,只是把那些贪墨的官员罢免了。
情节严重的,则是直接抄了家。
而且,一直没有继续任命新的丞相,中书省的一些职责,也被朱元璋给划分出来。
提升了整个六部的职责,六部尚书这边,又有了一个尚书令,和中书省的右丞相抗衡。
再加上一个军机处,以及一个都察院和大理寺。
朱元璋基本上把兵权、司法权、监督权、稽查权、六部的各个部门的权力都划分出来。
以此来壮大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大家都是有着各自负责的地方。
哪一个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会问责。
比如洪武十年的时候。
孤儿院出现了一次火灾,当地的官员就被罢免了。
还有粮食的收购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而都察院却没有及时监察出来,还是户部的官员发现,最后调查出来。
这都察院的一些官员也就失职了。
如此一来,大明的这个时候,官员的升降很是平凡,就算是开国大臣。
朱元璋也都罢免了一两位了。
第一位就是当年跟随他一起讨伐陈友谅的杨璟,此人战功赫赫。
也算是一个名门之后,早年就跟随郭子兴起义,后来有归顺朱元璋,随着朱元璋一起御驾亲征。
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因为贪图享乐,还贪墨了军饷,严重触犯了大明律。
这才被朱元璋抓起来,查清了贪墨之事以后。
便罢免了杨璟的官职和爵位以及田地等等,最后抄了家,让杨璟成了一个庶民。
在朱元璋时期,这阶级划分的十分的清楚,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当真是商贾就是一个下等人。
不过呢。
毕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管是什么时候,这有钱的商贾,那就是人上人。
所以就算是这样,其实贫苦的百姓还是在最底层。
第二个开国功臣也是一样,因为自诩自己有着从龙之功,在五十岁以后,就开始昏庸。
洪武十二年的时候,因为事情败露了,被朱元璋给罢免了。
朝中的局势变化之快,那些个官员根本就没有心思想着去内斗,弹劾谁,活着拉谁下马,自己上位。
因为根本就不用他处心积虑地去拉别人下马,可能不过几天,事情犯了,上司直接就被罢官了。
又或者是,他自己被罢官了。
大家都在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担心出现了意外,都察院还有皇帝会找他的麻烦。
尝试到了分权的好处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想着如何把治理天下的所有事情,都划分出来。
到时候,今儿可以照顾到整个天下大事的方方面面。
从而稳定地方,不会出现什么差错,不会产生那些内乱,也可以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而到了太原的胡惟庸,也就受到了朱棣的接见。
“父皇把你的事情已经告诉我了,在这里,我不会过问你以前的事情。”
朱棣还是太年轻,不过却已经展现出来非常人的智慧。
“我也很讨厌贪墨之事,做的好,我自然会有很多赏赐,做的不好,那就直接走人。”
“父皇说你有些才能,既然如此,这如今就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去做。”
胡惟庸连忙躬身说道:“请殿下吩咐,臣定当竭尽所能,让殿下满意。”
胡惟庸在知道朱元璋给自己的安排之后,他也有些迷茫。
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做。
明明尽力去培养太子朱标,不惜让朝堂上的那些重臣都成为了东宫的一些属官。
却又让四皇子朱棣在外掌握一些兵权,如今还要让四皇子治理整个草原之地。
难道就不担心四皇子在外面拥兵自重,以后来一个反攻关中?
不明白归不明白。
这事情还是要做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治理草原的第一个要素。
那自然是人治。
草原上的大部分牧民都跟随元庭去了更北的地方。
但是却也留下一部分牧民,这些人需要管理,需要教导,需要一条活路。
再加上从关中前来的牧民,也需要安排。
这些事情。
朱棣交给了胡惟庸来做,而他还要跟着徐达一起建立草原之地的重城。
还要让人收那些已经可以宰割的牲畜,然后运送回关中。
这是一个比较庞大,也是一个比较辛苦的事情。
从草原到金陵,这中间的路程实在是有一些遥远。
所以就需要修路。
早年朱元璋想要修建长城,但是在楚风的指点之下,
如今选择了修路。
长城的确可以挡住北地的蛮夷。
但是现在蛮夷都被赶走了,修建长城还不如修建重城和治理草原。
到时候,就算是蛮夷卷土重来,他们也有重城和草原上的兵力来阻挡。
“想要东征,必先北征。”
朱元璋看着大明疆域图,一心想要东征。
这几年来,东边海贼的钱财还要物资以及实力,也越发让朱元璋眼馋了。
要是能够拿下这个小岛,大明的实力必然更上一层楼。
可是,这东海之地,还有一个北地的大辽、女真和更被之地的高昌。
现在因为草原需要治理,镇守北平的徐达和朱棣都去了太原。
“人才短缺,无人可用啊!”
………………………………
第两百五十八章 发展大计
就算是培养人才,这也需要差不多好几年的时间。
如今的太学也的确培养出来一些学子。
可是这些人的能力是远远跟不上那些个贪墨的官员,有一些官员虽然贪墨,但是他的能力,那也是不错的。
然而朱元璋对于这样的官员,是宁可不用,也不会因为他有些才能,就继续让他待在那个官位上面。
十三年秋。
这一年的大明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
这个丰收可不是平常那样的丰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丰收。
首先是耕种了几年的高产农物,终于在汉江滩有了一个更大的高产。
特别是玉米的收成,着实让所有人都大开眼界。
而这一次,更多的种子被分发下去,让农户还有佃主等等自己去种植。
至于土豆和红薯的产量,也是非常高。
而南方的水稻更是不用说,这高产水稻的种子,绝对不会让人失望。
三季稻下来,整个南方的粮仓都有一些装不下去了。
朱元璋立即让人继续建造粮仓,并且把多余的陈粮拿出来,从云南之地运送到了海外去卖。
身毒那边如今有了一个罗马帝国,那里的贵族们都非常有钱。
对于粮食,他们也是十分急缺。
听闻东土大明的商队竟然带着粮食来了,便派遣了使者和自己的商队,希望继续向大明购买更多的粮食。
大明自然是愿意的。
如此一来,这大明的商队也开始从北地到南方。
而地方上的巡抚联合了地方上的商会,开始修建道路,更加方便商贾的运送货物。
毕竟对于商贾而言,道路修的好,他们运送货物也就更加方便。
得知朝廷会出资,现在也需要他们每人拿出一部分钱财来,修建更宽的道路。
还要用水泥来架桥,也就没有吝啬,捐出了一大部分钱,用来修建从汉中、桂州、贵州等地的道路。
这一下,又有很多民夫拥有了经济来源。
修建道路,是要给工钱的。
这个工人的工钱,也是受到了工部的监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