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刘彻现在有些犹豫的地方。
一家之学好用,还是五家之学好用?
大汉和大秦也不过是几十年之隔,大秦现在已经做到了不为粮食而发愁。
百姓可吃饱穿暖,兵家还在继续为大秦开疆扩土。
法家约束官员和百姓,安定了地方。
墨家和农家则是大力发展,听闻在各地建立了不少都城,还开垦了不少的肥田。
如果他仅仅是独尊儒术,那儒家能够带来什么?
教化万民吗?
………………………………
第两百一十八章 太学
此时的董仲舒,已经想到了要重新编撰儒家的学说。
最起码,要拥有一个能够让眼前这位帝王看了之后,就说好,打动他内心的学说。
如此一来,才可让他点头。
想到此,董仲舒就结合了这一次大汉发生的史无前例的事情。
那就是天降仙门。
汉天子和他的侍中一起进入了仙境。
这就是天人感应。
脑海里面灵光一闪,瞬间就有了一个成熟的想法。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
《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
董仲舒的意思就很明显,汉天子想要治理好这个国家,那就需要遵从仙人的指点。
讲究的就是君权神授这个思想。
并且,也强化君权的重要性,仙人只存在于仙境之中。
国家的治理,主要还是依靠帝王。
一番话下来,让汉武帝认识到了董仲舒此人的确是有大才。
“哈哈哈,博士所言极是,朕也是这般想的。”汉武帝大为高兴。
并且让人把董仲舒的话记载了下来。
这也是要编撰成为书籍,好让读书人阅读,从而获得知识。
“朕想要在长安建立太学,博士可愿助朕一臂之力?”刘彻问道。
董仲舒施礼道:“固所愿也!”
他此番前来,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想要让儒家成为大汉的天下第一学派,从而壮大儒家。
并且,也为了让自己能够青史留名。
人活一世。
总要给世人留下一些什么。
董仲舒就是这样想的,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刘彻说做就做。
第二天,就在朝会之上,表示要在长安建立太学,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
大臣们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
“恭喜。”
桑弘羊给董仲舒倒了一杯茶。
以后,董仲舒将会为大汉培养更多的人才,如今的董仲舒,已经是学子遍地。
朝堂之上的一些官员,当初都是董仲舒的弟子。
地方上藩王的一些国相,那也是董仲舒的弟子。
这样的人。
轻易不能得罪。
“此番,还要多谢司农给我带话,不然,我怕是见不到陛下。”董仲舒回道。
桑弘羊自然知道这是客套话。
不过人情已经有了。
双方自知便是。
不过几天。
长安城内的一角,就开始招工起来。
这一次。
是有工钱的。
而不是以前,直接征招徭役,没有工钱不说,连饭都没有,需要那些徭役自带饭食。
在仙境之中得到了楚风的指点,刘彻也明白这货币的流动,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
从宋皇的口中也能得知,如今几位帝王,都在各自的王朝中使用以工代赈这个国策。
新修水利、灌溉农田,获得了一个丰收之年。
刘彻也想要借着这一次的机会,把以工代赈作为大汉的国策。
而不是一直征徭役。
大秦亡于暴政。
他可不想因为一个徭役而亡了大汉。
听说有工钱。
还管一顿饭。
顿时不少人抢着报名,都想要挣点钱,还可以饱餐一顿。
只不过,监工可不是那种昏庸的人。
既然是工匠。
第一条,那就是有手艺。
没有手艺,那也要长得壮实,这样的人力气大,干起活来也比较麻利。
那种瘦弱还年幼的人,监工自然是不要的。
招工之后。
这长安的太学就开始动工了。
速度很快。
也就是建房子而已,木材搭建起来的房屋,只要是地基打牢固了。
那就没什么问题。
而董仲舒也把长安建立了太学的时候传了出去。
让各地的学子都知晓。
等到太学建立之后,就会招收学子,到时候,他的这些学子都会有机会进入太学。
在刘彻这位汉天子手中建立的太学,那自然就相当于是天子的学生。
这以后的道路,那就宽敞多了。
先是纸张。
如今又是太学,各地不少学子,的确是纷纷进入长安。
太学完工之后。
刘彻召见了董仲舒。
而这时,刘彻的身边已经站了几位老者。
董仲舒认识这些人。
一个邯郸墨家。
一个琅琊农家。
见此,董仲舒的内心已经开始不好受了,他已经明白汉天子的选择是什么了。
“博士,这几位,想来你也知道。”
刘彻直接开口,“太学的学生,人数众多,孔子有云要因材施教,所以朕就请来了这几位博士。”
“以儒家之学为主,其次,也要让学生熟悉工事、熟悉农学。”
“朕要的是大才。”
刘彻表现的意思很明显了,他要全才的人。
在仙境里面。
他就听到过书呆子这个说法,赵构说大明的一些读书人只知道圣贤书。
完全就是一个书呆子,满嘴的仁义道德,却违背帝王的意思。
大明的圣旨,连皇宫都出不去。
刘彻无法想象,自己要是遇上了这样的事情,会如何?
大概,会大杀四方吧。
“喏。”
没办法,董仲舒自己都说了皇权至上。
刘彻都已经下定决心,还召见了这些博士,他还能怎么办?
太学开学之日。
刘彻亲自去发话,表示这太学乃是培养大才的地方,希望学子们在这里能够勤勤恳恳地读书,将来好治理一方,为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
也为大汉带来安定,让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等到董仲舒看到太学里面的演武场之后,才明白,这太学的学子,还要学习兵法韬略。
看来,这位汉天子所谋,非常大!
吃了个哑巴亏的董仲舒,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形势。
毕竟,这太学的课程,还是以儒家之学问为主,也算是让儒家站在了其他学说之上。
董仲舒自我安慰道。
………………………………
第两百一十九章 淮南王刘安
董仲舒被汉天子摆了一道。
他欣喜的以为,自己可以凭借这一次的机会,让汉天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汉天子建立的太学不仅仅要教授儒家之学问,还有墨家和农家,另外还有兵法韬略。
这样一来,他的那个野心也就瞬间就被浇灭了一半。
但是事已至此。
董仲舒不可能还坚持那个独尊儒术的目标。
他就算是辞职,不干了。
相信汉天子还是会找其他人来当这个太学的院长。
而太学的建立。
对于大汉来说,算得上是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因为太学培养了大汉所需要的人才,也为以后的繁华奠定了基础。
淮南的寿春县。
一身绸缎的淮南王刘安,则是看着身在长安的女儿刘陵送回来的密信。
上面详细地描写了发生在未央宫的仙门事件。
这是刘陵送出去的第一封信。
在她打听到了关于仙门的传言之后,就想尽办法,从大臣们的口中,得到了关于仙门事件的始末。
她还有第二封信和第三封信。
写的也是刘彻让桑弘羊去耕种高产农物,在长安建立太学这两件事情。
刘安看到这刘陵的第一封信的时候,已经是大吃一惊。
汉天子得到了仙人的召见?
“何以至此?”
刘安的心中大为不满,表示羡慕嫉妒恨。
他一个黄口小儿而已。
竟然能够得到仙人的垂青?!
实在是太气人了。
“王上?”
刘安身边的谋士伍被见到刘安看到了翁主的密信之后,直接傻眼了。
便疑惑地提醒道。
回过神来的刘安,直接把这封密信交给了伍被。
他自己则是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汉天子那个黄口小儿得到了仙人的召见,想来肯定也会得到些许的仙术。
到时候,他用仙术来获得皇子,这太子之位也就有了。
他这个名传天下的淮南王。
还有机会吗?
伍被看完了密信之后,也大为惊讶。
仙门?
这世上真的有仙人吗?
“王上,此事怕是要从长计议,这仙门之事,也不知道真假。”
“除了天子和那个卫青进入了仙门,并无其他的大臣进入仙门,谁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呢?”
“还请王上不要忧心。”
伍被连忙劝说道。
刘安点了点头,但还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王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就算是天子有了仙人的召见,那又如何?”
“我等谋划这么长时间,岂能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仙门而就此害怕不敢行事?”
“如若仙门是真,那为何不见仙人前来,而是召见天子进入仙门?”
“此间种种,我们可以等到有了确切的消息之后,才做打算。”
另外一位谋士左吴也上前劝说道。
刘安这才静下心来。
“你们说的不错,是本王心急了。”
再一次看了看密信。
“我儿在长安,辛苦了。”
刘安先是对刘陵表示了赞许,并且关心了一下。
然后继续道:“派人去长安打探消息,本王要知道,刘彻在出了仙门之后,做了那些事情。”
“喏!”
不过几天。
刘安就收到了来自于刘陵的第二封书信。
上面提及了桑弘羊耕种高产农物,还有三岁小儿霍去病,将会成为冠军侯。
卫家一家算是飞黄腾达了。
因为宫中传来消息,卫子夫因为怀孕,从而册封为夫人。
看完这份书信。
刘安的心情更加糟糕了。
“三岁小儿会成为以后的冠军侯,那按照仙人的仙言,这也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啊。”
“难道仙人早已经看到了未来?”
刘安的确是有些才能,从一个三岁的霍去病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