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仅赏赐周王五罐仙酿,还有不少的布匹,还有一些金银财宝等物。
甚至里面,可以感受到,崇祯皇帝对于周王朱恭枵的称赞和嘉奖。
“王爷,辛苦了。”
洪承畴也对这位王爷非常尊敬,而不是对待唐王朱聿镆那样的王爷,态度非常强硬。
“唉,这也是本王力所能及之事,这大明,乃是太祖当年带着人杀出来的,赶走了蒙元,才有如今之中原汉统。”
“所以啊,大明要是倒了,就没有人能够抵抗北地的鞑子了。”
朱恭枵的眼光当真是长远。
仅仅是几句话,就说出来大明的存在的重要性。
就连洪承畴,都不得不佩服。
周王所言,当真是肺腑之言,也是警醒之言。
大明王朝要是倒下。
中原必然是一片混乱,就算是扶持新的帝王登基。
那也是经过了一番南征北战,才可能扶持起来。
而这个时候,鞑子怕是直接就渔翁得利了吧。
洪承畴离开之前。
朱恭枵又拿出五百万的钱财,还有八十万石的粮食。
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整个王府上下,也有人要养活。
“王爷大义,请收洪承畴一拜!”洪承畴被朱恭枵这种大公无私给感动到了。
“无碍,此时不过是困难了点,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朱恭枵轻声细语道。
就这样,洪承畴四处拜访,筹集到了不少的粮食和钱财。
一边以工代赈,让流民自己修建房屋,从而获得住所和天帝,还能够获得吃的和钱财。
也就给了他们希望,让他们得以活下去。
河南之地的旱灾,才算是缓解了不少,饿死的人,每天都在减少。
直到从码头处卸下来的粮食,运送到了各地。
这饿死的人,也就更加的少了。
大明这才得以安稳。
………………………………
第两百零四章 李世民的弃车保帅
崇祯皇帝这算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
才终于有了如今稳定的局面。
剩下的时间里,自然是好生休养生息,让老百姓脱离苦难的日子。
开海,能够给大明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
首先便是这个粮食,也就有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不然仅仅是靠着始皇帝这些个皇帝每一次在仙境里面支援崇祯皇帝。
这就是杯水车薪。
根本就满足不了大明的千万老百姓。
至于这个“努力”嘛。
自然还是离不开楚风这些年,一直在指点崇祯皇帝。
指出了大明这个时候的个中弊病。
楚风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说服力会如此之大。
可能是因为这些帝王,和历史上记载的那些个帝王,还是有一些差别。
不然,以历史记载的崇祯皇帝的那个尿性。
他还不一定就完完全全听从楚风的话,也不会完完全全地按照楚风指出来的弊病,去慢慢地改变。
可能,在知道袁崇焕会没能守住北地之关口,把鞑子放进来了。
回去之后,就直接罢免了袁崇焕。
毕竟这样无能的总督,那肯定是不能用了。
又可能,在听到大明的太监没什么用,反而是大明最大的贪官群体之一。
回去之后,就杀尽那些个太监。
崇祯皇帝不是没有下令,杀过人。
在对待己巳之战之后的战争影响的时候,他就杀了很多大臣。
在后来,也是一样。
朝堂之上的官员,一个一个看起来如履薄冰。
可是该贪污,那还是照样贪污。
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不至于让崇祯皇帝给砍了头而已。
所以楚风也有一些疑惑。
但是却并没有深究。
这些帝王听话,倒是省去了很多麻烦。
大明这边稳定了。
大唐那边,在李世民和世家握手言和,双方都是自觉性地各退一步。
这才稍微稳定下来。
世家大族得到了一些技术,自然是开始着手建立工厂。
什么琉璃工厂。
染布工厂。
水泥工厂等等。
李世民的想法,那就是用这些工艺,让那些世家大族松一口气。
同时,也让天下百姓松一口气。
如今不能继续内耗下去。
他还有更大的伟业没有完成,继续和世家大族耗下去。
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他耗不起。
百姓们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高明,看到这里的百姓,是过着何等的日子了吧?”李世民站在山坡上,对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一个村落的百姓的李承乾问道。
“回禀父皇,看到了。”
小小年纪的李承乾,并不太明白李世民带他来这里的意思。
“你可知道,仙师在仙境之中,是如何指点我等?”
李世民没有等李承乾的回答,他也知道李承乾肯定是不知道的。
他只是想要引出来自己接下来的话。
“仙师有言,想要治理好这个江山社稷,不是坐在大明宫,就可以治理好。”
“百姓们过得好不好,也不是从奏折上,就可以看出来。”
“也不是从百官的口中,就可以得知。”
“需要你亲自来看。”
李世民再一次拿起望远镜,看了看村落。
“光明正大地巡视,只会让那些百官懵逼你的双眼。”
“只有暗中来查看,谁也不知道,才能够看到这真实的景象。”
不远处的村落,孩童们跟着家长正在田间玩耍。
一些大一些的孩子,则是跟着家长一起在劳作,扛起锄头。
他们也算是一个劳动力了。
“他们的年龄,和你差不多,但是你身在皇宫,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他们却跟着家中长辈在田间劳作,可能一天也就两餐,还食不果腹,每天为了吃而劳作。”
“但是,人之命运本就是上天注定。”
“你既然生在帝王家,还是大唐的储君,以后,你将会肩负着让这些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责任。”
“就像是父皇现在这般。”
李承乾看着那些和自己差不多大,却能够除草,能够耕种的同龄人。
“父皇,孩儿知道了。”
李世民带着李承乾游历了好几个地方,却没有离开关中。
因为他身边的护卫,还是比较多的。
为的就是防止出现意外。
要是出了关中,真的出现意外,他身边的这些护卫,怕是不够用。
而支援的话,也可能力不能及。
但是视察一番关中,也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百姓们都开始了安居乐业,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了一口吃的而劳作。
李世民记得仙师曾经说过,大唐的人口很多,一定要利用好这个人口的红利。
让每个人都有事情做,都能够从事生产。
就像是大秦一样。
儒家的学子要么科举成为官员,要么在各地的私塾和书院成为教书先生。
法家则是维护律法的公正和实行,掌管刑法,对那些个违反乱纪之事进行调查和惩处。
大秦的廷尉府就相当于是大唐的大理寺和刑部,相当于是大明的锦衣卫。
至于大明的东厂,如今已经成为了国企。
他们没了缉私的能力,也没有监管百官的能力,慢慢地变成了崇祯皇帝的情报组织和国企工厂。
大秦的墨家一跃成为大秦最大的一个门派,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工人。
墨家建造的宅院,如今已经非常火爆。
至于墨家在各地建立的工厂,也招手了不少的工人,他们也算是墨家之人。
大秦的所有工事,如今都是墨家负责,然后也会被朝廷的九卿之一的御史大夫的监管。
李世民也想要建立这样的制度,从而让大唐的所有百姓都能够从事生产。
不管是农桑也好,还是工厂之生产,又或者是都城工事的建造等等。
就像是仙师所言,把各个行业都激发出来他们的动力,不能让百姓们闲着。
一旦闲着,他们就会出现问题。
带着李承乾言传身教了一段时间,便又回到了长安城。
“洛阳工厂,建立的如何了?”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问道。
他把一些收益给了世家,为的也是天下百姓着想,一个是可以解决他和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个,也是希望世家大族能够拿出钱来建立工厂,让百姓们也有一个活路。
但是他不能完全让世家大族把这个仙师赐予他的工艺给吃掉,朝廷也必须建立自己的工厂。
“已经完工,可以招人了。”
长孙无忌回道,“这洛阳的造纸厂,应该会成为大唐第一座最大的造纸厂。”
………………………………
第两百零五章 世家的暂时妥协
大唐应该向大明学习。
大明时期,各地有多少造纸厂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大明时期,只要是稍微有一些名望的世家大族,其家族企业之中必然会有造纸厂。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造纸厂。
这也是因为明朝的科举制度算得上是非常兴盛之时,从一个童生到举人。
从一个举人到进士。
从一个进士到首辅。
这是很多士子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飞冲天的唯一道路。
大明时期的科举考试,参加的人数之多,就可以体现出来,这个造纸厂是有多少了。
因为士子们想要参加科考,那就需要阅读四书五经,需要练习写字,需要练习写作。
造纸厂也就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家族的那些个孩童和士子提供纸张,提供他们读书的基础设施。
而大唐如今的造纸厂,可以说,还是非常少的。
此时,常见的并且比较珍贵的纸张,还是“硬黄”,只有到了宋元之后,才有竹纸的出现。
而大明时期,竹纸算得上是非常多见的纸张。
李世民正是获得了楚风手中的大明时期竹纸的制作工艺,想要把这个造纸工艺,抓在自己的手中。
他想要摆脱自己朝堂之上的大部分官员,或多或少都和世家大族有一些联系的影响。
只有当更多的大族出现,才会让五姓七望这样的耕读之家变得不那么强大无比。
洛阳造纸厂开始招收工人。
这座占地有着百亩的工厂,的确算得上是大唐如今最大的造纸厂。
不仅如此,它将会生产出来最好的竹纸。
“这才是真正的纸张!”
当初,仙师给他们图纸的时候,他们就非常眼红仙师手中的纸张。
他们以为那等犹如白雪一般,还不会印墨的纸张,乃是仙师直接用法术变出来的。
如今,他们总算是见到了和仙师那等白纸一样的竹纸。
虽然成色上,还是比不上那等坚硬却又光滑无比,质地算得上是上上乘的仙纸。
但是最起码,也比现在的“硬黄”要强上百倍。
“恭喜陛下!”
“贺喜陛下!”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连忙夸赞着。
李世民也是信心百倍,从以前的那种被世家困扰和威胁的低谷中走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