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本帝师绝不回朝-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孙无忌说完,不给长孙冲说话的机会,直接命令侍从强行将长孙冲架起,转眼间就消失在了众人视线之外。
  秦天朗一直目视着长孙无忌的身影彻底消失,这才收回目光,忍不住赞叹一声:“长孙辅机还是那么的眼见卓越啊。”
  继续留下来,只会让长孙家愈发脸上无光,有些话不宜说破,说破了,那就是真的颜面无存了。
  而按照长孙冲那少年心性,很大几率会究根问底,不服气的问上一句:我就不信陛下真的会撤回婚约。
  而到那时,可就真的是没有丝毫情面可说了。
  长孙无忌便是预料到了这样的结局,于是匆匆找了个借口,捂着长孙冲的嘴,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第11章 帝师还说了什么?
  “这件事,朕准了!”
  宣德侧殿之内,李世民大手一挥做出了决定,既然丽质不想嫁给长孙冲,那就由着她去好了。
  “帝师他还说了些什么?”李世民双眼闪过一抹希冀,这在他身上极少出现。
  “除了公主殿下的事,帝师并没有说其他的事。”李君羡答道。
  “帝师还是不肯回朝吗?”李世民眼中的希冀消失,又望向殿外,惆怅道:“不知要等到何时,帝师才肯原谅朕啊。”
  李君羡看着发间已有些许斑白的李世民,说道:“陛下还是要注意龙体才是,不要过分操劳,相信帝师终会回来的。”
  李世民轻叹一声:“哎,帝师一日不回朝,朕的心结就一日得不到解除,没了帝师的指导和辅佐,万般难事如狂风骤雨般出现,朕如何能做到不操劳啊。”
  “陛下……是否还在为大旱的事情忧心?”
  “百年一遇的大旱肆虐民间,百姓饥渴困乏,民不聊生,朕如何能不忧心,只是事到如今,满朝文武之中竟然没有一人能拿出有效的举措能控制住此次大旱的蔓延。难道说,真的要放任这次的大旱肆虐下去?”
  一向不苟言笑的李君羡,脸上露出了明显的笑意,望着李世民笑而不语。
  李世民察觉到李君羡的笑意,心中一动,忙抬手问道:“难道说,君羡此次回来,也带来了解决旱灾的方法?”
  李君羡点点头,道:“没错,此番首阳山之行,虽然没有让帝师回心转意,但却得到了解决旱灾的方法。”
  说完,李君羡打开随身携带的木盒,露出其中的物什。
  盒子之中,有几株完整的稻穗,还有一包锦绣香囊,香囊半开,露出其中一粒粒宛如金沙的种子。
  “陛下,这几株稻穗,便是帝师所在的首阳山上采摘下来的,与寻常的水稻有很大的不同。”
  李世民拿出一株稻穗,展开之后,发现这稻穗比寻常稻穗高了一倍有余。
  “你快跟我说说,这种稻穗的产量如何?”他最关心的,就是这稻穗的产量。
  “帝师说,这稻穗名为杂交水稻,产量能达到一亩十石,是寻常水稻的三倍多。”
  “三倍多!”李世民吓了一跳,再看向手中的稻穗的时候,眼神已经不一样了。
  高出三倍的产量意味着什么,他最清楚不过了。
  产量的提升,就能养活更多的人,人口多了,大唐自然也就强盛起来了。
  这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啊。
  李君羡又补充道:“按照帝师所说,杂交水稻的抗旱能力很强,能够在缺水环境下生存。而且,我采摘这几株稻穗的时候,是跟随在帝师身边的,亲眼看到了这些稻穗的生长环境。”
  “快快道来,这些稻穗生长在何处?”
  李世民已经被充分调起兴趣,注意力完全被眼前的稻穗吸引。
  “这些稻穗,就种在山间,乱石贫瘠之下,只有一道小得可怜溪流,如果是寻常水稻的话,是完全无法在那样的环境下存活的,而且……”
  “而且什么!能不能把话一次性说完!”
  李世民有些急眼了,主要是李君羡这样子一点点说的样子属实吊人胃口。
  “臣知罪。”李君羡告罪一声,说道:“而且这杂交水稻,成熟时间相比于寻常水稻要快上许多,只需四个月的时间便可成熟。”
  沉稳如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也是震惊得哑口无言,看向手中的稻穗时神色变得郑重。
  这可是真正的宝物,是立国之本!
  寻常稻谷,最早也有六个月才能成熟,一年也才能收成两次,如果换成四个月的话,那一年就能收成三次。
  多了一次收成,那都是货真价实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这才是真正的利国益民的大事。
  良久,李世民将稻穗重新放回盒子,感叹道:“帝师真乃神人也,一出手就解决了让朕头疼无比的旱灾。”
  随后李世民想到了什么,眼中重新浮现希冀,急忙问道:“帝师肯将这杂交水稻交给朕,这是否意味着帝师已经有了回朝的意愿,只是碍于脸面才不肯这么快回朝?”
  李君羡望着陛下眼中的希冀,虽然不想打破陛下的希冀,但还是无奈摇头道:“关于这一点,帝师倒是有言在先。”
  “哦,帝师说了什么?”
  “帝师说,他拿出杂交水稻,是不忍看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陛下没有任何关系,而且……”
  李世民眼中闪过浓浓的失望,仰头叹息一声,幽幽道:“帝师啊,朕真的知错了,你真的不愿意原谅朕吗?”
  李君羡宽慰道:“陛下不必过于忧心,帝师乃是心怀天下之人,只要二郎情真意切的对待,帝师终有一日会回来的。”
  听到这话,李世民心中的惆怅才消散一些,说道:“对了,方才你说而且,而且什么?”
  李君羡的脸上,罕见地露出一抹无奈,说道:“而且帝师拿出这稻穗种子,也并不是免费的,而是……而是要陛下用银两来买。”
  “帝师所要银两是多少?”
  “是……一两。”
  “朕……知道了。”
  这一刻,李世民的身影变得前所未有的萧索。
  一两银子完全不足以购买这个杂交水稻,甚至可以说这杂交水稻乃是无价之宝,不能以银两来衡量。
  而帝师之所以索要一两银子,只是为了给这件事变个性质,一旦有了银两,这就不是单方面的赠与,而是交易。
  帝师是要用这一两银子告诉他,这杂交水稻并不是他示好的信号,是真的不忍心看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想到这,李世民心中最后一抹幻想也消失,身形之萧瑟,宛如行将就木。
  “陛下……”李君羡看的有些于心不忍,想开口宽慰一番。
  李世民却抬起手制止了李君羡的话,声音低沉道:“你不必说了,这是朕应该付出的代价,毕竟朕……彻底寒了帝师的心。与帝师受的委屈相比,朕的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是朕……对不起帝师啊。”
  “陛下能有这样的觉悟,已经是非常开明了,相信日后帝师一定会明白二郎的苦心的。”
  李世民点点头,这一会的功夫他已经将心中脆弱的一面收起。
  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不能有太多的软弱,这也是帝师教给他的道理。
  且除了面对帝师以外,他鲜少露出这样软弱的姿态,身为君主,他还是非常在乎名声的。


第12章 岐州急报
  解决了大旱饥荒的问题,李世民心情大好,难得的来到太液池欣赏美景,打算给自己好好放松一番。
  太液池坐落于园林之中,长亭掩映在满园春色之中,一方大湖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李世民就倚在长亭上,欣赏眼前的湖景,享受着片刻的安宁。
  一阵脚步声传来,一名宦官走上前,乃是内常侍张万。
  “陛下,岐州有急报。”
  自这两年起,西梁的梁师都愈发猖獗,已然成了大唐的心腹之患,近期来更是欲要勾结突厥,大有吞并大唐的野心。
  李世民乃是骁将,更精通兵法,怎么会坐视西梁坐大,这年来已经派出数次大军征讨梁师都,只可惜都铩羽而归。
  三个月前,李世民再次派出大军征讨西梁,欲要一举把西梁铲除,消除这个心腹大患。
  而大唐想要征讨西梁,必经之路便是岐州,这次李世民调拨大军,征讨西梁,这岐州便是后方粮仓,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所以,从岐州送来的奏报,随时都可呈到李世民的手上,加上此次乃是急报,估计是有紧急大事发生了。
  李世民取过急报,有条不紊的阅览起来。
  越往下看,李世民的脸色就越来越沉重,再次抬头时,脸上已带上铁血杀气。
  “哼!这叛梁好大的胆子,竟然真的敢跟突厥相互勾结!真当我李世民的刀不锋利否?!”
  “陛下息怒,大唐天兵所指,必定所向披靡。”内常侍张万低眉顺目道。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抹忧色,说道:“张卿有所不知,朕忧虑的不是梁师都,而是突厥。如今大唐刚刚结束战乱,正是民力凋敝之际,要是突厥趁机进攻大唐的话,大唐势必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如今的大唐,当以恢复国力为主,战乱只会拖垮大唐的基业啊。”
  “陛下所言极是。”内常侍张万也只能这么说了,他只是一介宦官,对于兵法战事向来不通。
  此时就算有心想要替皇上分忧,也是有心无力,不懂装懂反而会弄巧成拙。
  李世民脸上的忧色始终散不去,一挥龙袍,起身坐上了龙辇,往宣德侧殿而去。
  这次的急报,不仅说了西梁跟突厥勾结,也禀报了大唐军的状况。
  大唐军连番作战,粮草已经告急,加之国内大旱,粮食欠收,再这么下去,讨梁大军极有可能又要面临挨饿的局面!
  这让李世民又想到了帝师西征时的一幕幕,心中的忧愁不禁更重几分。
  如果真到了山穷水尽的那一步,此番讨梁大军是否能跟帝师率领的大军一样,完全靠着必死的意志征战到底?
  老练如李世民,也不敢保证这件事一定会朝着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思来想去,龙辇上的李世民不禁长叹一声,发自肺腑地叹道:“如果帝师尚在的话,面对西梁这个心腹大患必定有解决之策吧,是朕的过失,导致失去了大唐的立国之柱啊!”
  ……
  长安城,魏府。
  长安城的达官贵胄们的府邸,历来是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赛一个气派,但也有一些是特立独行的,比如眼下的魏府就是其一。
  长安老百姓,凡是提到魏府,都是赞不绝口,要夸赞一声魏大人清正廉明、敢于直谏。
  只是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
  此时的魏府门前,却是门可罗雀,略显斑驳的大门见证了昔日的辉煌,布满青苔的台阶也显示了此刻的苍凉。
  魏府之内,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最显眼的就是一张陈旧的方形案牍和挂在墙上的一张书法字画,字画上写着“清正廉明”四个笔力虬劲的大字。
  案牍之上,一名瘦削老者伏在案上,不修边幅,手持一捧书,正在津津有味地翻阅着。
  一名穿着朴素的妇人从内房走出,看着伏在案上的夫君,眼中露出一抹心疼。
  “夫君,三年来你身形瘦削了一圈,整日闭门不出,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裴氏满脸心疼道。
  魏征摆摆手,不以为意道:“有劳夫人担心了,不过我如今挺好的,每日里博览群书,无需操劳其他事情,这不就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吗?”
  裴氏来到自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