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鼎余烟-第4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尚有一刻。”郭竟答道。
  “那还是管一管,莫要闹出乱子。”
  “是。”
  郭竟伸手扶着阑干,喝了一声:“黄小石!”
  他大伤之后,中气不足,喝声不高。
  但身在纷扰人群中的黄小石依然听得清楚,随即高声应道:“在!”
  “整队。”
  “是!”
  黄小石猛转身,从腰间抽出连鞘的缳首刀:“校尉有令,整队!”
  有个另一曲的什长,方才挤挤挨挨到近处,一时没反应过来。黄小石一刀鞘重重打在他脸上,发出啪地一声脆响。
  黄小石再度高声喝令:“校尉有令,整队!听见了没有?”
  那什长的脸瞬间肿了,人也清醒了过来,立即挺胸站直,吼道:“听见了!”
  瞬间以后,李大、陶二等人反应了过来,同时拔出带鞘长刀,大吼道:“校尉有令,整队!”
  此刻聚集在空地的这些人,有军人,也有军人的家眷,每个人都热切地盼望田地,几乎被冲昏头脑。若派遣人手劝说他们安静等待,只怕磨破嘴唇也说不服。
  可黄小石这么一吼,又紧跟着一通通刀鞘乱打,外带高声喝令。士卒们长期养成的服从命令的习惯顿时被唤醒了,他们呼啦啦地向外散开,有的人跑了几步,再奔回来牵着自家父母亲眷往外。
  须臾间,两三百名士卒便在一名什长的指挥下重整队列,数量几倍于此的亲属则被驱赶到了空地外围,一个个都不敢乱说乱动。
  而黄小石把缳首刀挂好了,坦然回到原位。
  “这个黄小石,是从庐江跟着我们来到荆州的,后来从军,曾在汉昌城西打过硬仗。虽然才具寻常,却很顽强耐战。这几日我在军校中培训什长们,又发现他一桩好处,便是竭力执行军令,从不问理由,从不打折扣,从不讲情面。”郭竟回过身,向雷远介绍道。
  雷远也站到窗前看了看,顿时想起来了:“是这小子啊?我听人说,当时在沼泽之中,他哭着说,打完了仗要回来娶亲的,哈哈……他娶亲了没有啊?”
  郭竟道:“自然。宗主请看,在他左手边那位,便是他的岳父。”
  雷远微微颔首。
  被郭竟带到江淮的部属数量不多,但都是军中精锐。其中施悌、韩陵等人,更有文武干才,堪为一军之脊梁。这些人都在新蔡城外战死了,对郭竟的部曲来说,便如一头猛兽被抽筋卸骨,人员纵能补充,内里的精气神大不如前。
  所以郭竟最近不顾伤势未愈,往来奔波于军营和军校各处,便是要尽快提拔可用之人,重新撑起己军的骨架子来。
  此刻排在靠前的这些什长们,如黄小石、李大、陶二等人,便是郭竟看中的武人。他们若有军功,郭竟必定不吝提拔。
  只不过,在这等乱世中,能够经历一场场战斗考验,需要的不只是个人的才能。当日雷远身边的二十名扈从,此刻尚存的已经只有数人。而郭竟在擂鼓尖阻击张辽时统带的一曲之兵,到这时候尚存的,也不过数十人罢了。
  乱世之中,无论军民,性命都如草芥。只不过军人手中有刀,在死前能拼一个够本。想要从军中脱颖而出,恐怕需要的除了才能,还有运气更多些。
  想到这里,雷远问道:“李齐现为佐军司马,可还合适么?”
  原来因为军官缺乏的缘故,雷远将扈从首领之一的李齐派给了郭竟,担任佐军司马的职务。李齐与郭竟一般,都是雷远在灊山中招揽的扈从,是郭竟的老部下了。
  郭竟颔首道:“我们是老搭档了,自然合宜。”
  “李齐颇有智勇,可堪大用。只不过,他在我身边待得久了,怕有些骄横……我听人说,他日常在外头口称,为宗主流过血受过伤云云……你是主将,记得要时常劝戒他。”
  “遵命。”
  两人对答几句的工夫,庄园的大门被打开了。
  正说起的李齐,领着一拨骑士从外间过来,停在大门处挥鞭喊道:“按照顺序,一队队来!甲字曲第一队出列!”
  李大和陶二兴高采烈地拔足便跑,被黄小石一把揪住。
  “不要乱动!站直了走路!”
  两人正在发愣,黄小石低声道:“楼上不止郭校尉在!可能雷将军也在!”
  李大陶二悚然吃惊,立即昂首挺胸。连带着他们这一队的都伯和另几名什长,也下意识地拿出了武人气概。
  一队人步伐整齐地出外,直到离开庄园百步,才轰然散开,与紧跟着的家属们一起,分头往各处看好的田地奔去。
  黄小石和李大陶二两人,毫不犹豫地往东面那处高坡去了。他的岳父老王小心翼翼地跟着,几次想提醒女婿,西面那片水田才是好地方。可他刚看见黄小石十分威武地挥刀呼喝,一时间有些畏惧,于是只得跟着女婿,先往东走。
  雷远从望楼向外眺望,只见冬风凛冽,寒霜未消。山峡间的冬季甚是寒冷,这片群山间的小小平原上,已然草木凋零,成片的荒废田亩都露出了土壤的颜色。
  然而,当将士们和他们的亲人家眷喊着口令,一拨拨地从庄园里涌出来,跑向他们寄予美好期待的土地时,寒冷仿佛为之退却了。雷远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热情、欢欣,看到了乱世中飘零之人,对重新扎根于土地的无限期待。
  毫无疑问的,为了保卫土地,他们也必定能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第六百零六章 封拜
  宜都郡的辖区面积极大,但适合农业开发的平原并不很多。
  除了夷陵东部和乐乡属于丘陵向开阔平川过渡的地形以外,其余各县,几乎全都是崇山峻岭。各县郊境之处,更是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水有惊波之艰。
  便以此处田庄为例,已经是夷道西面地理位置最好的一处了,但其实田庄北面就是崖岸,而周回不过一里,外围的平地面积也甚是有限。日后可供扩充的余地相对较少,需要投入在水利和道路建设的力量却非常的大。
  但雷远并不为此担心。
  这些武人本来就出自农民,放下刀枪以后,依然还是最好的农民。他们勤劳肯干,又极具聪明才智,无论多么复杂的环境,都不能阻止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而这些庄园的建设过程,其实便是各部军官们与自家下属的熟悉过程。他们所有人能够胼手胝足地共同建设家园,待到应命出征的时候,也必然会成为能够彼此依赖的同袍。
  所以,此番赐下的田地所在位置,大部分都处于峡江沿岸的军事要地。当这些将士和家眷们扎根下来,这些庄园本身,也就成了城池以外的军事坞壁,成了雷远政令所及的前哨和依托。
  去年初雷远担任宜都太守以后,按照向朗的意见着重建设沿江城池。当时除了乐乡以外,郡府将各县的大多数户口、人丁,都收缩回县城,并在各处县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以此来确保荆益之间水陆交通、随时支撑大军调动往来。
  这个做法,是针对玄德公紧锣密鼓的入蜀安排而设。当雷远在益州作战的时候,向朗凭借前期的布置,很好地保障了荆州军的沿江行动,得到玄德公的赞誉。
  但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各县的地方强豪藉此扩张势力,甚至架空郡府,以至于后来出现了秭归文氏、邓氏的肆意妄为。因而到了现在,当各县的基本建设已经有了规模,雷远便藉着对将士们分赐土地的由头,将武人和武人的家属们下沉到各地。
  这些庄园、坞壁,使将士们扎根于当地。再配合由伤残士兵和老卒担任的社吏和里吏,就能使雷远的政令能够推行至乡、亭、里、社的最基层,进而排斥地方豪族的影响力。
  比如在此地,整个庄园的住户都是郭竟所部将士家眷,而几名里吏之中,则有当日在临陂带着李大陶二捕鱼的老卒。
  他们既然落脚,彼此又天然形成紧密的团体,背后则有郡府和军府两方面的支撑,便如一手拿着官印,一手攥着刀柄。地方豪族的力量或者俯首合作,或者退避三舍,绝难与之对抗,更遑论发挥乡间的影响力了。
  这样的局面,对宜都郡的土著豪族来说,未免有些凄惨。于是从十月末到十一月初,短短十余日时间里,伴随着将士们的田地一点点分配下去,武人和地方上的冲突屡有发生。
  俗语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不少土著大姓彼此勾连,试图维持猴群的统治,可惜山中已经来了老虎,而雷远真的是一头极其凶恶的大老虎。
  对作乱者,他直接斥之为贼寇,动用军队加以猛烈镇压,毫不犹豫地杀人立威;对合作者,他凭借二千石的地位,不吝征辟、拔擢。于是地方旧族的反对浪潮顷刻就化作碎裂水花,再也看不见一点痕迹。
  庐江雷氏本身就是玄德公治下规模最大的豪族之一,而豪族再得政令之助,在地方上的行事就是这么痛快。
  其实并非宜都一地如此。荆益各地的县令、长和太守们,这些日子的操作大同小异,无非手段和技巧有高低之分罢了。
  自丧乱以来,各地战乱频繁、匪贼祸多,迫使人们依靠宗族血缘的力量来抵抗外侵,扩展自家势力。数十年下来,在朝廷的牧守令长以外,大豪族征服小豪族、小豪族依附大豪族,宗族进而挟裹外姓徒附,最终在地方政府以外,另外形成了一套隐形的体制。而政府对他们,既要笼络,又要限制;既要利用,又要竞争。
  在左将军府中,庞统一度打算找机会杀个痛快,以绝后患,而诸葛亮则力求严明法令,师出有名。当日两人如何争执,雷远是亲眼看到的。
  待到玄德公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法正表现得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而仁厚的玄德公、讲究制度的诸葛亮偏偏不加过问。与此同时,法正的挚友孟达,却在短时间内集聚起足以动用部曲四千余家的庞大力量……其中的此消彼长,难免蕴含着刀光剑影,外人实在无法看得清楚了。
  如果将目光投得更远些,此番曹、刘、孙三家恶战之后,俱都伤了元气。三家各自收拾内政,整顿兵马。
  听说曹丞相在许都、在邺城,先后找了诸多理由,狠狠地清理了一批心怀二意的人物;而吴侯孙权一如既往地发兵讨伐山越宗帅……其实目的,无非都是为了掠取可供军国所用的人丁户口,以备下次大战。
  大约到了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宜都郡又先后得到了两个新的消息。
  一个消息来自于江东,说的是许都朝廷大张旗鼓地派遣使者到江东,叙江东孙氏历年来绥抚东南,惠泽百姓之功,封拜孙权为吴公,镇东将军,荆、扬二州牧,并督交州军事。
  孙权遣诸葛瑾出面,滞留使者于半途。既不予接见,也不推却,甚至也不曾遣人向玄德公作出通报。但这消息顷刻便传得沸沸扬扬,江陵文武随即飞报汉中。
  许都使者前往江东,尚在雷远和僚属的预料之中,另一个消息却更加荒唐。原来许都朝廷还派了使者经长安入益州,以刘焉、刘璋父子为宗室骨肉之亲,天下所望、国家仪表,拜刘璋为蜀公,镇南将军,益州牧如故。
  玄德公也遣人将之滞留在半途,但这消息同样沸沸扬扬地传开了。甚至有地方传谣言说,玄德公看似尊崇汉室,实则是割据之贼,现已经要了使者的性命。
  此等情形对玄德公来说并无实际的损害,但其政治意义却不可小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