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叛贼-第8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的人口作为部分移民对象,从而填补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中曾今有大臣提出效仿西方各国殖民的方式,以少量人口控制当地土族人口的统治,从而调整大明海外领地政策。

    这种方式倒不是没有借鉴之处,欧洲各国在世界的各处殖民地就是这么干的,相比大明而言,欧洲各国的人口基数大大不如,就算是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兰西,整个国家的人口也不过近千万人而已。

    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国家的人口就更少了,多则几百万,少则近百万而已,而他们却能够在全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殖民地,拥有比本土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海外领土,靠的就是欧洲特有的殖民政策,以少量的人口基础用武力压制,从而驱使当地人维持在殖民地的掠夺和统治。

    但这个建议被朱怡成直接否决了,朱怡成虽然知道西方的殖民手段有着可取之处,同样在人口基础不足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手段可以缓解许多问题,而且还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但是这种殖民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后世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的百年里,世界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殖民地独立革命,从而导致了西方殖民制度的彻底崩溃。

    这就是当年西方殖民手段埋下的祸根,朱怡成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用殖民的方式来统治海外,他所定下的策略是海外和本土一体的政策,虽然这个政策的实施比较困难,周期也长,投入巨大见效缓慢,可从长远角度来看,朱怡成这么做是有着卓越远见的,他相信在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营后,这些领地就会同本土一样成为真正的领土,还是自古以来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些年大明一直鼓励民间多生儿育女,换句话来说,就是朝廷支持老百姓多养多生,生的越多越好。

    为了推行这个政策,朝廷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生育措施,其中包括对人口出生的政府奖励和免税等等,此外对于儿童的教育方面,朝廷也不遗余力地推行。同时针对民间如溺婴这些恶习进行严厉打击,以保证人口基础的不断增长。

    这些政策这几年实施下来效果显著,虽然这个时代的人口出生率统计无法和后世的统计手段那么精确,但从黄册的数字增长来看是极为喜人的。可惜的是,一个孩子要从娃娃长大成人其中需要近二十年的时间,人口数额的真正爆发还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就是这个道理。

    朱怡成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而摆在他面前的西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为此,他决定在河西走廊到镇远城这片区域进行“屯田”,这一来可以解决退役军人的就近安置,二来也可以保持对西域的军力压制,三来减少从内陆向西域移民的压力,至于第四点就是减轻西域的后勤压力。

    屯田制,这在中国古就有之,当年三国时期曹操就是靠着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从而使得魏国最终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之后的各朝也都有屯田制事实,就算在前明时期也是如此,不过朱元璋直接设置军户制以替代屯田制,但其核心是一致的。

    现在,军户制度已经被朱怡成给取消了,可是屯田制还是可以拿出来一用的。当然了,朱怡成为了避免军户制的死灰复燃,决定不再用“屯田制”来进行称呼,而是采用后世的另一种称呼——建设兵团。

    这几天,朱怡成在琢磨西域建设兵团的编制和细节,他准备以退役的三万士兵(军官)再加其家人组成十万人的一支建设兵团。

    这支建设兵团采取后世的行政结构和管理模式,以预备役的方式存在,半农半民甚至半工,在西域驻扎下来,对当地展开一系列的“建设”。

    在世人眼力,西域地广人稀,并没什么出产。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西域不仅能产牛产马适应养殖,同样可以耕作。此外,西域的光照时间长,对于一些农作物尤其合适,比如棉花等作物。

    再加上西域同样有着丰富的地下矿产,这些都是西域的资源所在,如这个建设兵团能够顺利运行起来,不仅能够让大明在西域稳稳扎根,更能解决西域目前极大的后勤压力,使得包括军粮在内的一些物资自给自足。

    除去这些,在其他方面西域还能反哺中原,促进西域地方开发,这对于大明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打成一片

    淳亲王抵达京师转眼就过了五日,在这五日之间,他在关效武的陪同下重游了整个京师,目睹了京师在大明统治下的变化。

    满清时期,北京城虽然繁华,却同样有着肮脏和阴暗面,淳亲王作为满清皇族,康熙朝的阿哥,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城市,当然知道这些。

    可是现在,在大明的京师和满清时期的京师完全不同,处处都展现出一副勃勃生机,就连路上行走的普通人也和满清统治下的百姓不一样,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那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压力,也看不见那种赔笑的奴才像,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自信和骄傲。

    这点是让淳亲王大为诧异的,他这些天不止一次看见普通百姓在衙役官差(警察)打交道的时候没有那种见官的卑躬屈膝,而警察对于百姓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嘴脸,无论对错,一切都有律法制度。

    此外,京师中的西方人处处可见,这些西方人大多都以明人的装束打扮,其中有不少居然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如果不看脸的话,根本就无法辨别出对方的来历。

    市面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有南方的丝绸、茶叶,蜀中的蜀锦,江西的瓷器,中原的宫灯,河北的大枣,西南的药材……就连西方而来的舶来品在集市上也是比比皆是,许多东西就连淳亲王也是头一回见着。

    据关效武说,京师这边的货物还不算多不算全,在天津、上海、宁波、广州这些城市更是世界各地的货物汇聚,价钱也比京师这边便宜许多,他前些年做牙行的时候就是靠着帮一些内地商家介绍买卖赚到了钱,现在自己开的铺子其货物来源大多也是从天津或者上海等地直接采购,其获利不小。

    看到这些,淳亲王居然下意识地想到了曾今在书中读到关于盛唐时长安的景象。书中曾今描述盛唐长安“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而现在的京师就是如此。

    虽然作为满人的一员,康熙的皇子,先后三位满清皇帝的兄弟,如今满清的亲王,淳亲王对于大明替代大清是抵触的,可他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大明远远超过了当年大清统治时期的繁华。

    之前满清时期一帮文人所吹嘘的“康熙盛世”相比现在的大明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被现实所震惊的同时,淳亲王心中又不由得黯然。

    陪同淳亲王这几天,关效武和淳亲王的关系越发亲近,给了他不少帮助。

    这一日,关效武陪着淳亲王去京师的一家织厂看了看,这家织厂规模不小,拥有新式织机近百台,工人三百多人。

    看完工厂后,关效武和往常一样请淳亲王喝酒,在酒桌上淳亲王却没了早上出发前的神采,整个人显得有些心事重重。

    “小武,这大明真是了不得啊!奇技淫巧居然研制到如此程度,如不是亲眼所见简直无法想象。”

    “九爷,您这话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其实呀在南边这样的工厂更多,尤其是苏松那边据说千台以上的织厂就有好几家,今日我们去的这家在京师算不错,但同南边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淳亲王点点头,今天参观的时候他也听东家说了这事,这家百台的织厂就如此规模,苏松那边千台的大厂会是什么样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现在大明,织厂还是普通的,其他一些工厂规模更是吓死人,尤其是一些大铁厂其占地就足有百亩,每日产铁上万斤,这在满清时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

    怪不得大明如此强大,也只有大明才有如此财力和底气发展火器,甚至能把钢铁当成路轨铺设建造铁路和火车。面对这样的一个对手,在来之前还信心满满的淳亲王现在已没了半点底气,他虽然懂得一些东西,可凭着他一个人又如何能了解得这么多?

    更要命的是,现在的大明从政治结构和施政方式,还有其他一些东西让淳亲王根本就看不懂,这些日子他琢磨过,研究过,也询问过,可最终能搞明白的仅只是凤毛麟角罢了。

    “小武,这几日着实辛苦你了,来!敬你一杯。”心中长叹了声,淳亲王转而端起了酒,对面前的关效武说道。

    “九爷,您这话说的折小的寿啊!先不说九爷您的身份,当年如不是九爷您照顾,小的哪里还会有今天?现在九爷回京,小的做这些是尽本分而已。”关效武有些受宠若惊。

    “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淳亲王正色道:“况且爷当年也没做什么,可你如今担着风险帮爷,这片心意爷领,来来,喝!喝了这杯酒!”

    说着,主动拿酒杯和关效武碰了碰,淳亲王抬手一饮而尽。

    关效武也喝完了杯中的酒,放下酒杯问道:“九爷,您明日打算再看什么?小的好去安排。”

    淳亲王摇摇头,说道:“不看了,再看也是如此。回来也又五六日了,明日爷打算去问问大明那边的情况,也不知这大明天子何时才能见我,再这么拖下去,爷这心里越发没底呀。”

    “这倒是,这倒是!”关效武连连点头,想了想道:“九爷,不瞒您说,这几日我也托人私下打听着爷的事来着。”

    “嗯?”听关效武这么一说,淳亲王略有意外。

    关效武笑道:“九爷,现在虽不如从前了,可不管怎么说小的在天子脚下呆了那么多年,这认识的人不少,朝廷大员小的没资格上前凑,可这六部普通官员还是能接触到些……。”

    淳亲王这才恍然,关效武说的没错,所谓蛇有蛇道,猫有猫路。这天子脚下的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关系,现在虽已不是满清的天下,关效武这个满人也没了当年的人脉,可不管怎么说作为京师百姓,尤其是做过牙行现在又在做买卖的关效武认识些人包括朝廷官员也是再正常不过。

    想到这,淳亲王对关效武的话顿时有了兴趣,他仔细听关效武继续往下讲。

    “九爷,据说现在朝廷内争论的厉害。”关效武说到这左右看看,见没人注意到他们这边,压低声音道:“九爷,您实话告诉小的,这西边是不是又打起来了?”

    “呵呵,不是一直在打么?”

    “九爷!小的说的可不是大明和……,而是准葛尔的策妄阿拉布坦,朝中不少大臣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九爷您的事就……。”

    咯噔一下,淳亲王心里一惊,表情瞬间严肃了起来。

 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坑

    “闹了半天居然是因为这……。”淳亲王没有怀疑关效武的话,策妄阿拉布坦从藏地出兵趁火打劫,这个事他当然清清楚楚。

    在离开西域的时候,隆科多已领兵南下了,也就是说他和隆科多几乎是同一时间出发的。

    从西域一路东进,淳亲王花了这么多时间抵达京师,算算日子隆科多那边差不多也和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