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叛贼-第5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人走后,廖焕之却是留了下来,这是朱怡成特意开口让他留下的。等殿中外人离开,只余朱怡成和廖焕之之后,廖焕之起身说道:“皇爷如此安排,臣钦佩万分,曾逸书此人为政颇有眼光,更顾全大局,臣祝皇爷慧眼识才,我大明又现良臣。”
“曾逸书的确颇有才干,这也同廖卿往日的指点分不开? 我记得当年曾逸书科举之时,廖卿还是主考官吧?这么说来? 他也算是廖卿的学生。”朱怡成微笑着说道。
廖焕之连忙道:“当年臣只是担此虚名而已? 曾逸书可是皇爷亲点的进士,这要说起来他可是天子门生。”
“你呀你……。”朱怡成顿时摇头笑了笑? 接着又道:“此事说起来也是朕疏忽了,今日这份奏折倒是提醒了朕。如今让曾逸书来挑这个担子却也适合? 对此你又有何看法?”
廖焕之当然明白朱怡成问这话的意思并非是问曾逸书是否能够胜任? 这点在刚才朱怡成指定让曾逸书负责此事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而现在询问只是想听听接下来的安排。
廖焕之想了想,当即提出建议,这件事想要做到全面是根本不可能的。中枢方面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做一个大概,而且在实施中也需注意各方面的问题? 千万不能做一刀切的行为。
毕竟? 如今大明工商大兴,对于国家强盛是有目共睹的。假如闹得地方不宁,导致工商出了大问题,那么所影响的就是整个大明的财政。如今大明财政虽然年年增加? 但支出也是居高不下,除去军队投入、战舰制造等? 还有大量工厂和地方的投入,甚至包括铁路的建造等等。
说白了,这些都要花钱,如果没了钱,那么一切全都进行不下去。再者,民间风气已经如此,强行扭转必然会有反弹,所以这件事是一件非常负责,也是长期的工作,短时间内恐怕看不到什么结果。
所以廖焕之提出,可以先选择产粮大省的几处为重点,以点带面缓缓而行,此外关键之处也就是曾逸书所提出的太仓之事。历朝历代都建有太仓,太仓之粮以备不需,只要朝廷手握太仓,有大量的粮食可以调动周转,至少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边听着,朱怡成边心中表示同意,廖焕之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老成谋国的手段还是有的,做事稳妥,让人放心。
“皇爷,为了避免地方隐瞒问题,致使中枢消息闭塞,为保证言论畅通,臣请皇爷让科道介入此事,以监查天下。”
“科道?”听到这,朱怡成微微皱起了眉头,科道其实就是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尤其是后者更是科道的代表。从政治地位来讲,科道官属于清流,官员品级虽低,但其权却不小,而且清贵。
大明复国之后,重立六部同时自然也重建科道,科道对于吏治和地方的监查是本职工作,这个机构自然是不能少的。不过朱怡成并不想重蹈覆辙,以重兴之前前明时期科道造成的问题,更不愿意看见科道权利过大而导致削弱皇权的情况发生。
所以目前的科道地位虽然没变,但权利却比前明时期小得多,而且朱怡成在监查天下时更愿意通过锦衣卫等机构来进行,从而绕开科道官来进行。而现在廖焕之突然间提到了要让科道介入此事的建议,明显就是建议朱怡成适当放权给科道。
“皇爷,监查天下原本就是科道的本职,而如今我大明科道却未能尽职,实在是有些遗憾。诚然,之前科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当年太祖罢御史台,改立科道之初其用意是为了做其实事,而非用其夸夸其谈,如何用,怎么用,一切都凭皇爷一言定之。”
廖焕之自然是知道朱怡成压制科道的原因,不过科道这种清流也不能太过压制,这对于大明朝廷甚至朱怡成的名声可是弊病。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也是想让朱怡成重视这一点,同时也打算让朝廷向清流释放善意,以拉拢科道各级官员。
朱怡成仔细思索了一下,很快就明白了廖焕之这么建议的原因,只是微微点头却不明确表示同意,反而询问如由科道介入此事的话,按照廖焕之刚才建议所说先择一处或几处进行,那么就必要要派监查御史下去办差,以配合军机处进行。
十三道监查御史自然不可能全部派出去,不过派些人倒是可以的,而且绝对不能给予普通监查御史太大的权利,必须要有一个领头之人进行全盘指挥,对于这个人选必须要选的好,一来不能使用真正的清流,这种夸夸其谈的家伙朱怡成可以养着但绝对不能让其做事,二来这人也要对地方施政有一定得经验和能力。
“皇爷,臣这边倒是有一个合适人选。”
“哦,你说的都察院的何人?”朱怡成问道。
廖焕之笑了笑,当即回道:“此人并非在都察院任职,其实此人正是上那份奏折的董铭,臣以为既然此事由他而起,让他担任地方监察是最合适不过的,皇爷可一旨令其由知州改任监察御史,并让其负责一道即可。”
第九百二十七章 一声叹息
董铭现在是知州,官衔六品,而监察御史是七品官,初一看上去廖焕之这么建议等于让董铭直接降了二级。可实际上官员的级别不能仅从官衔来看,一个地方的知州虽然是六品官,但其地位根本不能和七品的监察御史相比。
要知道监察御史可是科道官,科道官向来清贵,虽是七品但到地方别说六品知州了,就算是知府也要客客气气。就如同后世的中央巡查小组一般,小组成员级别虽然不高,可权利大的吓人,到了地方哪个官员不胆战心惊的?
所以说,廖焕之让董铭改任监察御史非但不是贬职,反而是重用,何况廖焕之还提出让其直接负责一道,等会更加重了董铭的职权,其用意可想而知。
朱怡成沉思了会儿,不得不说廖焕之这个建议倒是让他心动了。从目前情况来看,的确让科道官参与此事是比较妥当的,而董铭此人无论从人品还是对地方的了解都适合这个职位。
再者,朱怡成也有自己的想法,董铭熟于地方,更心怀百姓,性格耿直,为科道官更适合主政地方。虽然朱怡成已经把这事交由曾逸书办理,但对于军机处的权利也必须有所限制,这件事关系到国策,接下来的处置必须慎重,如果有曾逸书和董铭两人相互合作,同时又相互牵制,那么朱怡成也就放心了。
说句实话,朱怡成对于地方毁田改种一事其实并不太在意,更反对以行政高压手段强制一刀切。毕竟在后世,这样做的弊端时有发生,明白历史的朱怡成心里清楚,在社会变革时期,许多问题都会逐渐发生,并同原有的社会秩序带来冲击。
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随着大明工商的兴起,大明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基础已经开始产生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虽小,但是同样会产生影响。就如同历史上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工业革命的兴起必然会对农业产生冲击,历史书上所谓羊吃人的问题极有可能产生,不过大明不是英国,大明拥有广阔的领土,尤其是本土的资源,只要控制得当,足以把这种问题压制到最低。
另外还有一点? 那就是连廖焕之都未看出来的,朱怡成的内心中其实是想利用这件事为契机实施对经济和农业问题的部分行政调和。虽然强制行政对于经济发展的破坏性他心里清楚? 可在某些情况下? 必要的温和行政手段调和和引导也是必须的。
这点在后世已经得到了证实,再加上做这件事对于大明朝廷来说也没什么坏处? 反而能让天下人明白大明注重民生的决心,更能够让天下人对朱怡成此举而赞叹其为仁政。
“董铭的确是个合适人选? 廖卿此言甚得朕意? 既然如此? 就由廖卿以军机处名义起草,再交由朕批复即可。”
“皇爷英明!”廖焕之顿时松了口气,随后又开口道:“如今我大明还都已有些时日了,各部政务也日渐平稳过渡? 尤其是江南那边? 南京留守的政事也基本安置下来,但北京这边却因为政务渐多,军机处却忙得不可开交,如今曾逸书又将负责农商之事? 军机处人手紧缺,臣以为皇爷可否让史贻直史大人同留守六部人员中抽调部分北上?以分其政务以尽国事?”
朱怡成听到这句话眉头微微一皱? 对于南京留守的军机和六部,他原本是打算到明年再逐步抽离北上的,而现在仅仅才过了半年时间,廖焕之就提起了此事。
其实廖焕之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随着大明中枢已经从南京移向北京,各项政务也都归与北京来处置,而南京留守的军机和六部除去工部因为特殊原因直接由蒋瑾留守外,其余各部分别由侍郎留守。
军机处中史贻直和王樊依旧还在南京,至于王东由于南洋原因一直在外,王樊负责户部事务,对于其他并不多插手,所以史贻直可以说是目前大明在南方级别最高的官员。
不过现在就把史贻直调回来,朱怡成却没这么想过,可仔细一看廖焕之微低着头的样子,朱怡成隐隐约约有些察觉到了他的想法。
这廖焕之分明就是激流勇退的想法,打算让史贻直回来替自己扛大旗。现在的军机处诸位中,除去廖焕之等几人很快就要退下去外,就是史贻直最有资格担任下一个首席军机了。
这样一来,史贻直回到北京,也正方便廖焕之同他进行交接,便于日后军机处的平稳过渡。何况蒋瑾现在在南方,史贻直离开南方后南京那边就留下王樊和蒋瑾两位最高级别的官员,由于王樊除财政外并不插手其他事,所以一些政务就能由蒋瑾来协调处置,这对于蒋瑾日后直入军机也是大有好处的。
不得不说,廖焕之的算盘打的不错,他这样一来等于各方面都照顾到,任凭谁都挑不出毛病了,而且也能借此机会让自己从军机处的旋涡中太太平平地退下来。
不过他的小聪明朱怡成仔细一琢磨就明白过来,心头顿时有些不舒服。对于臣子的算计朱怡成平日里其实并不在意,但廖焕之近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如此,如果说他的能力不行也就罢了,可偏偏不是这样,分明就是想明哲保身。
“难道,朕是昏君不成?朕就那么容不下人?”一股莫名的怒火从朱怡成心头涌起,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嘴角更是轻咬着牙。
差一点儿,朱怡成就想直接喝骂廖焕之,问一问这家伙是否觉得自己这个君王昏庸无道?又或者自己是容不下臣子的暴君?
自走上这条路来,朱怡成仅仅只是想改变这个世界而已,改变中华的未来。虽然他也有私心,同样也做了些原本不愿意去做的事,但是朱怡成却从来没有想过其他。
作为皇帝,原本就是孤家寡人,有时候更期盼有一二个能够真诚相待的臣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地位越来越稳妥,威严日重之下,当年这些原本无话不说的臣子却和自己有些疏离了,敬畏自己之外更生出了不必要的心思。
一时间,朱怡成怒火上涌,可转眼又看见廖焕之低着头,从帽冠下露出了已经花白的头发时,突然间想到了当日廖焕之投靠自己的一幕,又想到了当年在宁波时期他为了大明尽心竭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