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叛贼-第4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到这,蒋瑾也就适然了,眼下他最重要的还是尽快把这条铁路建成,只要建成了这条铁路,那么军机处的高位就唾手可得,这才是他真正追求的目的。
搞到了钱,铁路的兴建就将启动,对此朱怡成也特意敲打了蒋瑾一二,话不用说的重,只是告诉他一切需要为大局考虑。
对于这些,蒋瑾自然心知肚明,他不是傻瓜,他非常清楚这件事对于自己意味什么,更何况福建案过之不久,铁路这事极其重大,不仅是朱怡成重视无比,更关系到他将来位及人臣。
官做到蒋瑾这种程度,其实金钱对于他来讲已经算不得什么了。蒋瑾最为期望的就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名臣,从而在青史留名,而在名臣之路上,如果谁敢阻拦他,恐怕蒋瑾第一个就饶不了对方,这也是早就摸清楚蒋瑾心思的朱怡成之所以如此放心把这件事交给他的主要原因。
接着,朱怡成同蒋瑾聊起了铁路分段建造的细节,蒋瑾的工部方面早就做好了预案,当即一一汇报。听着蒋瑾的报告,朱怡成暗暗点头,至少从预案方面他挑不出任何毛病。
正当朱怡成兴致勃勃的时候,一个小黄门匆匆而来,上前同朱怡成轻语了几句,朱怡成一听顿时一愣,随后神色中露出古怪的表情。
见此,蒋瑾知道肯定有什么事发生,但他作为工部尚书又不好问,知趣地主动告退。
等蒋瑾离开后,朱怡成让小黄门把人带过来,不一会儿提督四夷通邓秉来到了偏殿。
“此事为真?”朱怡成不等邓秉行礼完毕,就直接询问道。
“回皇爷,臣这有琉球王的亲笔信,还有何大人经通事处给皇爷的奏折。”邓秉从怀中取出两份奏书,随后由小黄门取起交由朱怡成。
朱怡成接过后先翻开琉球王的亲笔信,所谓的亲笔信其实是琉球国太后所写,并由琉球王签字并盖上国印。
其中的内容并不复杂,主要是写了些自当年先王去世后,天朝不计前嫌宽恕了琉球之罪,并派大臣教导新王,大力扶持琉球。这些年来,在天朝照顾下,琉球国不仅收复北方失地,整个国家更是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呈现百年来难得之气象。
之后,国内有奸臣做乱,亏得天朝替琉球拨乱反正,及时制止了一场灾祸,使得琉球王室能以延续,作为藩国,琉球上下无不感激天朝之恩。
随后,琉球王表示,自己乃小国之主,才浅德薄,居国主之位如履薄冰,之前国中之乱已显其不适居国主之位,同时国主历来对于天朝向往,心往于大明,愿意为琉球百姓计,以举国并入大明,去其忘位,仅以普通人身份前来大明居住,愿世世为大明之臣。
信中言词真挚诚恳,足以见其拳拳之心,等看完这封信后,朱怡成不由得有些失神。
第七百三十九章 岛链
早在南海海战后,朱怡成就意图把琉球收归大明所有,但考虑到军事、政治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所以在琉球臣服后朱怡成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办法。
这些年来,琉球的一举一动全在朱怡成的关注之中,自然也包括之前琉球朝中的大变,借着那次机会大明直接铲除了琉球国中的反对派,同时还把不少琉球地方豪族一举连根拔起,使得吞并琉球的障碍基本扫空。
琉球国,这个国家对于全世界而言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在后世的地图上,改名为冲绳的琉球仅仅只是大陆东边太平洋上几个不起眼的小点罢了,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忽略。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琉球,其地理位置却极其重要。在后世对大陆的岛链封锁中,琉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环,更是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
由此可见,把琉球掌握在手,不仅能够打破大陆的岛链封锁,同样也可以达到保护大陆的岛链防御。
以日本、琉球、台湾一线形成的岛链,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在,台湾早就在大明手中,至于日本虽然眼下只是藩国,但随着北海道的入手,大明已遏制住了岛链的最北端,并且同台湾一北一南,把整个日本括在其中。
而现在,琉球就是这条岛链的中心一环,只要彻底把琉球归于所有,大明不仅能获得岛链屏障,同时还能借此加强对近在咫尺的日本的控制。
但朱怡成却没想到,仅仅过了才几年,琉球国就主动要求同大明合并,至于琉球王更是提出了自去王位,来京居住的请求。
这件事对于大明自然是好事,况且一直对琉球有所想法的朱怡成。但事关突然,朱怡成对这个消息有些意外,并且在看完了琉球王的奏折后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一时间有些不明白为何琉球国突然间如此急着要并入大明。
直到朱怡成看了何显祖的奏折,这才算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自之前琉球的保守派和反对派被强硬镇压后,琉球国相金正元、王叔尚乙、永禄大夫程顺则包括其同党、族人全部下狱。
随后,议政大夫郑思齐为尽快平定此事,同时也给大明一个交代,在得到王太后的同意后开始对昔日的同僚大开杀戒。
别看琉球只是小国,可国虽小,但国中的政治斗争却异常激烈,尤其是牵涉到如此大事的情况下。
郑思齐这人非常清楚,以大明的实力直接灭掉琉球简直易如反掌,再加上此时此刻他更要自保,所以事后把当时牵涉到其中的人几乎杀了个精光,从而以此消除大明的怒火。
其实对于大明而言,无论是金正元或者尚乙还是程顺则等等,这些人在大明眼里只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更何况这些人当初所作所为也无非只是想针对何显祖一人,根本没有胆量和大明翻脸,要不然也不会私下联络蒋瑾,意图从朱怡成这边得到支持
只可惜,他们根本就看不明白一点,那就是大明对于琉球的真正想法,其观念还在之前的思维之中,从而导致了最终结果。
郑思齐这样做,固然解决了目前问题,可是同样也带来了严重后果。琉球地方势力的影响力并不小,而作为小国的琉球不同于中原这样的大国,其国主统治琉球并非完全靠其正统或者权利,而是以一种阶级对阶级之间的默契和支持进行统治。
这不仅包括国主,就连朝中大臣同样也是如此。郑思齐这么干看起来是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也埋下了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些,何显祖倒是看得明白,可他却乐得隔岸观火,毕竟琉球如此下去对于大明没有半点坏处,反而能够加快合并大明的进程,他自然是乐于见到的。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前,随着之前之事逐渐淡去,国中对于郑思齐等党羽的反对力量又开始抬头,再加上琉球国王和太后的暧昧态度,郑思齐明显感觉到了不妙。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郑思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进行退让,适当地让反对派重新进入朝堂,可这样做几乎是寻死之路,一旦将来算总帐,不仅是郑思齐,就连他的党羽也落不得好处,家破身死是必然的,甚至还有可能灭族。
对于这点,郑思齐心知肚明,所以他也只有后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继续依靠大明的力量和反对派对抗到底,可这样做同样有着后患,一旦将来大明不支持他,或者作为棋子的他直接被大明所抛弃,那其结果和前一条路没什么两样。
不得不说,郑思齐这人对于局势的判断异常清醒,同样也是一个狠人,两难之下,他最终选择了推动琉球归于大明的进程。只要琉球国不存在了,大明成了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那么自然一切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
作为如今琉球的议政大夫,郑思齐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的官员,等到那时候无论是继续在琉球为官或者调任大明本土,都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要做到这点,琉球王和王太后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不过对此郑思齐却不担心。聪明如他早就看出了国王和太后对于琉球和大明合并是持赞成意见的,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大明在琉球的全权大臣何显祖,一直也在暗中推动此事,他这样做不仅能够毫无阻碍,同时还能借此从大明获得支持,并表现出对大明的忠心。
就此,郑思齐就着手准备起来,他先说服同党,随后又亲自同王太后长谈了几次,至于琉球王那边,小国王原本就对大明无比向往,只要王太后点头国王那边丝毫没有问题。
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的预料之中,没有花多少力气,郑思齐就说服了众人,然后依靠他如今在朝中的地位联手王太后轻而易举地就通过了这项决策,随后就捣鼓出这么一份奏折,或者说所谓的“国书”。
第七百四十章 文章还是要做
朱怡成看完了何显祖的奏折,这才明白了前因后果,当即放下心来。
“郑思齐此人通事处可有了解?”朱怡成开口问道。
早就有心理准备的邓秉当即回道:“郑思齐出自福建长乐郑氏,其祖在永乐年间就居住于琉球,武宗朝时,其祖郑禄在琉球为通事一职,世宗年,郑禄之子郑迵为官生至我大明国子监监生进学,在大明进学长达六年之久,随后归琉球入朝为官,并最终官居高位。”
“郑迵此人在琉球极有影响,深得尚氏信任,掌朝政数十年之久,后因小人暗算身死。郑迵死后,郑氏被仇家围攻,差一点儿灭族,直至近百年后才逐渐恢复元气,渐渐重归琉球朝堂……。”
邓秉的调查很是仔细,通事处虽然不像锦衣卫那样为世人所知,但它的力量却丝毫不弱,不过通事处主要面对的是国外情报,人员在大明内部并不显眼,再加上平日刻意低调,再加上通事处衙门又不引人注目,甚至有些大明低级官员连通事处究竟是干嘛的都不清楚,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邓秉接管通事处后,按照锦衣卫的模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远的不敢说,对于琉球、日本、南亚诸国的情况是了如指掌,就算是在大洋彼岸的新明,通事处也时常有情报传来,并且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和存档。
听完了邓秉对郑思齐的介绍,朱怡成有些明白了郑思齐为何会如此选择的原因了。毕竟郑氏原本就是明人,作为明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归附大明是很自然的事,何况形势就在那边,他也没其他路可走。
“如琉球现在并入大明,以通事处的判断是否会闹出乱子来?”就算有了琉球王的奏折和郑思齐的安排,朱怡成依旧追问了一句,他要的是一个完完整整,能给大明带来利益和稳定的琉球,而不是到时候接手一个烂摊子。
如果说,到时候琉球并入大明反而使得整个琉球发生大乱,大明虽然有足够的力量平定琉球,可是这样的话却会使得琉球元气大伤。
再加上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造成了大明强行并吞琉球的迹象,虽说大明一直都有并吞琉球的想法,这些年来朱怡成也希望早一日一口吞下琉球。不过从政治上来看,大明还是要面子的,或者说朱怡成这个皇帝也是要面子的。
如今大明虽然风气大变,儒家的影响力开始减弱,可要知道经历千年,一些所谓的圣人之言在大明依旧有着极大影响。何况,随着大明的强大,现在大明的藩国也是不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