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叛贼-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挥丝毫作用的情况下就眼看着要全军覆没了,这怎么可能?
现在,马云良依旧带领部下拼死抵抗,试图击退明军逃出生天,可是在明军步步紧逼之下,马云良的部队早就乱成一团,当明军阵型完全展开,开始向中央压迫的时候,四面八方的子弹把马云良部打得不知东南西北,一声接着一声的惨叫不断响起,而倒下的士兵也越来越多,最终马云良部崩溃了,无数士兵直接丢弃了手中的武器跪地求降,而也有不少士兵试图朝后方突围却又生生被打了回去……。
最后,马云良的残部被压缩在一片极小的区域中,总兵马云良见大势已去,自己又无法逃脱时当场自杀后,剩余清军就此全部投降。
近万人的精锐,前后不到一个时辰就这样没了,大阿哥两眼发直目瞪口呆,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开战以来,明军的炮火打得北京城上连头都抬不起来,但就算那样大阿哥还是对于守住北京有着极大的希望。可是,当马云良部在野战中如此干脆利落地被少于己方的一部明军以这种方式消灭的时候,大阿哥第一次心里升起了无力的感觉。
明军太强大了!如果没有城墙的话,也许一天时间内整个北京城就得全部落到明军手里。这样强大的军队明军究竟是如何训练出来的?还有他们使用的火器如何会这样厉害?这战争又如何会变成如此陌生?大阿哥不明白这一切,也无法解释这一切。
当马云良部除了少数人逃走外主力基本全灭,城外的明军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而城头的清军却个个面如土色,吓得两腿发颤,所有人眼中都露出了无比的恐惧。
这一日的战斗在天黑前终于结束了,北京城的清军好不容易才防住了明军的进攻。或者准确的说,明军这一日主要是以炮火进行攻城,除了在城外和张昭和马云良部的直接对阵外,攻城中明军并没有什么同清军有直接接触。
但在今天这一战中,明军让清军感受到了其强大,朝阳门、东直门这两门虽然城高墙厚,但在不断的炮火攻击下城门城墙已千疮百孔,至于城上的守军伤亡也有近千人,守城大炮也被明军在准确打击中毁了七七八八。
而在护城河上,明军的梯桥也搭了起来,如果没有意外,明天明军直接攻到城墙下是显而易见的了。至于依靠这城墙还能不能守住,守多久?清军上下甚至不敢去想这个问题。
城外一战,已吓破了许多人的胆,士气也跌到了低谷。随着夜幕降临,清军上下只希望这天永远都不要再亮起来,因为等第二天太阳再升起的时候,那么他们面临的就将是丝毫看不到希望的防御。
不仅如此,当明军今日在城外干净利落地就把马云良的精锐给歼灭的消息在北京城内传开后,整个北京城更是传出了北京守不住的说法。不仅是在普通人这里传,就连之前坚定守城的官员们心中也渐渐改变了看法,为前途而渺茫起来。
当夜,破天荒地朝会第一次在夜间召开,在灯火通明的大殿上,抚远大将军大阿哥正在向康熙汇报着今天的战况,而在两旁站着的文武百官中,众人的脸色都难看之极。
康熙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听着下面大阿哥的讲述。实际上,今天的所有情况康熙早就了解,他同样感到惊愕,更觉得不可思议。
虽然,之前有天津卫之战和廊坊、香河之战,但这些都未在北京城下发生,这两仗也可以说是带兵者轻敌所至,可今天这一仗却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而且明军又赢得如此轻松利落,这不能不让康熙心中惊恐万分。
不知从哪里吹来的一阵风,令得殿中的烛光有些晃动,而康熙的脸也随着晃动的烛光变得阴沉不定。
今天的紧急朝会,目的就是要想出对策来,但当大阿哥的话全部说完后,整个大殿一片肃静,却没有人再开口。
“诸位,大家都说说吧。”康熙开口道。
话音落后,过了好一会儿,张廷玉见没人站出来只能先站了出来,毕竟他是上书房首席大臣。
“皇上,臣以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明军虽依仗火器强大,但我大清有城墙防护暂时无忧,而且各地勤王之兵算算时间也将陆续抵达,只需我等严守京城,明军只要打不进来,这北京城还是稳的……。”
“万一打进来呢?”张廷玉的话还没说完,一人反驳道:“刚才大阿哥也说了,朝阳门、东直门两门已被明军火炮轰得千疮百孔,虽然北京城高墙厚,可你不要忘了明军的炮火厉害!一旦这城墙被轰塌了,明军趁势攻进城来怎么办?”
众人一看,说话的此人是康亲王崇安,在之前简亲王雅尔江、阿安节郡王华圯等人企图离京时,康亲王崇安并未参与其中。毕竟,康亲王一系和其他不同,自顺治朝时康亲王就已搬至北京城,在关外已无根基。
而且上任康亲王曾经协助康熙平定三藩,深受康熙信任。崇安虽说之前也曾跟随众人提议过议政王制度,但实际上崇安还算是八阿哥一党的心腹,八阿哥当上太子之后,崇安在暗中协助颇多。
第四百三十六章 让城
“外城守不住还有内城!何况如今这城墙还没到破的程度,康亲王是否危言耸听了?”马齐当即站了出来,虽说在上书房内张廷玉职位比自己高,可是刚才反驳他的是康亲王崇安,在这种时候,马齐开口更为合适。
“马相,您这话说的轻巧,一旦外城破了,难道您还觉得靠这内城能守住北京?这天下本王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靠内城守城成功的例子呢。”庄亲王博果铎也站了出来,这可是一位老资格,他的身份可比康亲王还高,而且年龄又大,说话份量更重。
“依庄亲王之见,如今又该如何呢?”马齐以退为进反问道。
庄亲王博果铎上前两步,先朝着上位的康熙拱手道:“皇上,奴才年老体衰,在这世上的日子已不多了,但如今我大清基业已到了危急时刻,奴才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宗的江山就这样毁了,奴才斗胆,想说几句肺腑之言,还请皇上恕罪。”
“老亲王不必如此,今天朝会都是朝中重臣,朕的股肱之臣,老亲王更不是外人,有什么话直说无妨。”
“奴才谢过皇上!”
庄亲王博果铎行礼后道:“皇上,可知前明是如何亡的么?”
“前明?”康熙听了这话顿时一愣,紧接着若有所思起来。
“皇上深知史,而诸位大人也都是熟读史书之人,有人说前明亡于流寇,也有人说前明亡于我大清,更有人说前明亡于党争,这些说法诸位以为呢?”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庄亲王博果铎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他的这三个问题抛出来都不算错,当然其中所谓亡于大清,大清是从来没有承认过的,因为在官方的宣传中大清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入的关,而且康熙还几次以大清皇帝身份去祭拜过前明皇陵。
当然了,现在大家关起门来说话,所以也不必弄这些自欺欺人的事。无论是亡于流寇还是亡于党争或者说是亡于大清,反正这三者应该都有。
庄亲王博果铎继续道:“这三者固然是原因,但前明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却是更主要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祯明知北京守不住而弃城而走,带宗室南下南京的话这又将如何?要知道前明可是两京并重,在南京原本就有另一套班底在,如果崇祯抵达南京,以江南富饶重整旗鼓,后来哪里会有我大清入关之举?更不用说后来南明诸王争位,内耗而亡的结果了。”
说到这,庄亲王博果铎对康熙道:“所以,奴才以为前明之所以亡是亡在不懂舍弃之上,崇祯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活活逼死了自己,他一死导致前明人心涣散没了主心骨而亡。如今敌军已兵临城下,明军战力凶狠,炮火凶猛,以北京城防御能防得一时却防不了太久,一旦城墙被打破,这明军必然就能攻进城来,到时候城中部队虽多却无一可挡明军。此时,奴才觉得皇上应该早做打算,先避其锋芒,所谓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当年我太祖在关外以……。”
“住口!”
兵部尚书殷特布突然喝道,站出身来:“庄亲王说了如此一通,无非就是见贼势大想劝皇上弃京而走?北京城乃我大清京师,皇上更是我大清的皇上,难道你想让皇上在大敌当前之时让出京师出走不成?如此,这京师沦陷,天下震动!到时候我大清失了正统又将如何?皇上!庄亲王博果铎妖言惑众,居心叵测,奴才恳请皇上诛杀此僚,以安军心!”
“皇上,臣以为殷大人说的有理,庄亲王博果铎大逆不道当杀!”
“皇上!庄亲王虽有失言,但还请皇上念其一片赤诚,放过他吧。”
“皇上,不杀博果铎如何能安天下人之心?奴才附议殷大人……。”
“皇上……臣以为庄亲王所言虽有夸大其词,但也未必无商榷之处,还请皇上三思……。”
随着庄亲王博果铎和兵部尚书殷特布的争论,朝中顿时乱成一团,众人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相互间辩论不休。
而坐在上首的康熙却一直没发话,因为他的心中同样乱的很。
实际上,庄亲王博果铎说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康熙不是糊涂蛋,他是一个明白人。对于前明之亡,庄亲王博果铎说的非常在理,如果当年崇祯皇帝脸皮子厚一点,不那么刚愎自用的话早一点带着宗室跑到南京去,那么说不定大清根本就得不了这个天下。
正是因为崇祯迟疑不决,一直留在了北京,导致最后被李自成在北京城一锅端,等崇祯死后,南明没了正统,弄得什么鲁王、桂王、唐王什么全跑了出来,再加上党争才至使前明最终丢了天下。
现在,历史是多么相像呀,北京城又到了兵临城下的时候,如果真的被明军打破北京城,而那时候自己又没有跑掉的话,那么大清弄不好就在他康熙手里彻底亡了。
所以说,庄亲王博果铎建议康熙提前离开北京,这实际上还是有道理的,只要康熙在,这大清就在,一旦康熙陷于北京城,那么大清也就没了。
可是,说是一回事,要做又是另一回事。以康熙的骄傲如何能做出这种事来?此时此刻,康熙突然觉得他理解当年崇祯的想法了,或许那时候的崇祯就和现在的他是一样的。作为一个皇帝,一个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很难做出这样的决断。
众人的争吵还在继续,但康熙已经没心思去听他们争吵的内容了,而离他不远处,太子八阿哥同样没有说话,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似乎也在思索着什么。
“够了!”
康熙威严的声音传来,顿时令殿中争吵的声音瞬间消失,他扫了众人一眼,随后把目光落在兵部尚书殷特布和大阿哥身上,询问道:“各处勤王之兵何时能到?北京城还能否守住?你们二人能否给朕一个答案?”
第四百三十七章 无能为力
康熙要的答案无论是殷特布还是大阿哥都无法给出,没错,明军打下天津卫后清军就开始调集兵力,尤其是天津卫之战惨败后,慌了神的清廷就下旨各地勤王。
但直到现在,除大同、宣化、保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