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叛贼-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把袁奇太当一回事,可如今袁奇已死,更重要的是袁奇的死因是因为周忠良的出卖导致和清军作战兵败而死,这就不是大明将领们能够承受的了,所以周忠良和鲍坚这种人,在大明将领们眼里根本就不算是人,卖主求荣,投靠清廷,简直应该千刀万剐。

    “人在做,天在看,这老天公平的很,总有一日报应会来的。”董大山淡淡地说道,众人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候,朱一贵忍不住问了一句,在接手安庆后,是否可以向江西方向施加压力,以逼迫清军。

    “一贵兄弟为何如此想?”董大山听后一愣,紧接着颇有兴趣的问道。

    朱一贵先迟疑地看了黄朝云,见黄朝云微微向他点头,这才开口说道:“不瞒大帅,其实在来前卑职就一直在琢磨此事,这次朝廷调大帅回京,一来是军机处离不开大帅,二来广东拿下后,我大明接下来的目标必然要向其他方向转移,以皇爷的英明,拿下安庆本就是早早埋下的一步棋。”

    “说的倒有点道理,可为何是九江呢?”董大山笑问道。

    “原本卑职也不确定,可刚才听了大帅和黄帅的话,卑职方才明白过来。”朱一贵恭敬地回答道:“卑职原在总参谋部任职,对于中原局势稍有了解。如今清军和祝建才、王致清两部在河南大打出手,三方主力谁都奈何不了谁,形成僵持。至于在四川,陕甘清军趁王致清出川机会已占了上风,而在湖北,高进部连战连捷,拿下岳阳后已朝江夏进军,使得江西清军主力向西,力保江夏,以守江西。”

    顿了顿,朱一贵继续说道:“而我军在大帅指挥下拿下安庆后并无太大举动,仅仅只是巩固地方,更重要的是大帅刚才说了,我军已控制了望江以东,九江清军已如惊弓之鸟,以大帅的本事,如向直接西攻应该不算那事,但大帅并未这么做,想来是打算给清军一个错觉,先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最后再渔翁得利。”

    “哈哈哈,既然一贵兄弟如此判断,那为何又要说向西压迫清军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么?”董大山笑着问道。

    “非也!”朱一贵说道:“此一时彼一时,战局千变万幻,如大帅依旧镇守安庆,那按兵不动乃是正常,可大帅如今要回京了,那么依卑职看,这说明机会已经到了,更重要的是因为周忠良此人。”

    话音刚落,董大山仰天长笑,他没想到这朱一贵会看得如此清楚,的确朱一贵没说错,而且朱一贵的判断不仅仅是根据形势,而且根据人来判断,同时把两者加以结合。

    “鸭王就是鸭王,名不虚传!”董大山忍不住赞道,随后笑着对黄朝云道:“朝云贤弟,等我走后,这里就拜托你了。”

 第三百一十章 一线生机

    好后悔,我真的好后悔。

    这句话是如今周忠良的内心体现,但这世界上并没后悔药可吃,现在的周忠良就如董大山所说已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在刚拿到康熙的封赏时,周忠良的心情是兴奋而雀跃的,更为能终究摆脱反贼身份,从而成为朝廷大员而狂喜不已。

    劳劳碌碌大半辈子,总算翻了身,如不是绍兴在朱怡成手里,周忠良早就打算锦衣还乡了。

    袁奇败后,周忠良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可这幸福的日子并不长,随着董大山出兵安庆,紧接着又拿下望江以东,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了周忠良的头上。

    “大人!大人!”

    九江同知急急赶了进来,这人算得上是周忠良的亲信,也是当初跟随周忠良起事反了袁奇的一员。

    事成后,按照约定授以六品文官,不过后来因为周忠良被隆科多坑了一把,不仅几句话拉走了鲍坚等人,使其袁奇旧部文武对裂,更让周忠良失去了对下面大多数人的控制。

    但为照顾周忠良之心,隆科多也没把事做绝,所以把周忠良手下的铁杆二三人的品级提了提,而这位同知就是其一。

    “怎么样?”见到他急急赶来,周忠良连忙问道。

    那人摇摇头,叹道:“局势不妙啊大人,尤其是鲍总兵那边根本就不搭理,口口声声还说隆中堂自有安排。大人,难不说朝廷打算把我们当成弃子不成?”

    “这不可能!”周忠良说道,同时深深皱起了眉头,他起身在堂中来回走着,走了回儿又问:“鲍坚只说隆中堂自有安排,除此之外还说了什么没有?”

    见同知摇头,周忠良微微松了口气:“九江是江西要地,朝廷绝不会弃而不顾,再者你我身份特殊,朝廷不仅没必要把我们当弃子,一旦这么做了,以后朝廷如何面对天下?又如何取信于民?”

    周忠良是当过师爷的人,对于官场的事还是颇有研究,这一番话说出来倒是有理有据。

    “大人,话虽如此,可眼下局势不好,无论为九江,还是为大人自己,得早做安排啊!”

    九江同知急切地说道,看着他有些焦虑的面容,周忠良点了点头。实际上周忠良的内心中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可惜的是,如今留给他的选择并不多。作为江西布政使,他的职权就是守住九江,可他区区一个文官,上面不仅有巡抚,还有隆科多这么一尊大神在。更重要的是,九江镇总兵鲍坚根本就调动不动,鲍坚自从搭上了隆科多这条线后早就不把周忠良放在眼里了,平日里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差,这也是周忠良不自己出面,而是让九江同知去找鲍坚商讨九江防御的原因。

    “这个老夫知道,这样吧,这几日你多跑几次军营,老夫就不信这鲍坚无动于衷?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这船翻了大家都没好结果,这道理他会不明白?”周忠良沉着脸道。

    九江同知迟疑了下,最终还是点头答应,随后告辞离开。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周忠良暂时是不会自己直接出面和鲍坚商谈的,这也是让九江同知出面的原因。但周忠良心中还是在琢磨着其他事,前些时候听说高进部已打到了岳阳,眼看着就要进入江西以西。

    相对于南京方面,实际上周忠良的心里更担心高进,毕竟和朱怡成的明军相比,周忠良可是出卖袁奇的罪魁祸。高进是何人?他可是袁奇的把兄弟,更是袁奇的铁杆,袁奇死后,高进就接手了袁奇残部,几次围剿都未剿灭,反而被他突破包围一口气跑到了四川那边。

    原本周忠良以为高进去了四川,再怎么样也无法威胁到在江西的自己,可万万没料到仅仅半年时间,这高进就卷土重来了,而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正是如此,江西的局势不妙,西有高进部,东有明军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周忠良简直一屁股坐在火炉上般。

    幸好,安庆的明军现在并未有西进迹象,这才让周忠良稍稍放心,可西边的高进部却高歌猛进,隆科多统领中原大局,注意力主要摆在河南一带,对于江西方面虽做了些安排,但从周忠良看来还是担心不已。

    想了想后,周忠良来到书房,提笔给隆科多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诚恳地写明自己对大清的忠诚,表明自己坚守九江的决心,但在后面笔锋一转,又显露出对于江西处于两军东西夹击的担忧,希望隆科多能早日对江西军政做好妥善安排,以确保江西安全。

    写完之后,周忠良细细看了一遍,再修改了几处,然后重新再抄了一份。封上信口,盖上火漆,喊来下人,把信以最快度了出去。

    做完这些事,周忠良静静坐在太师椅中,微微闭上了眼睛,但他的脑子却在飞快转着,他在琢磨着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一旦清廷真的靠不住的话,他周忠良又将何去何从?

    不知过了多久,周忠良猛然睁开眼睛,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从椅中急急起身,周忠良在书房中快翻找着,找了半天也未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随后凝神想了想后,他快步又出了书房,不一会儿来到布政使衙门,到了衙门后他摆手让上来行礼的下属起身,直接询问对方近期的朝廷公文在存何处,让人把这些公文全部拿过来。

    片刻,一大叠公文摆在周忠良的案头,周忠良一份份翻阅着,他看的度很快,只是翻开第一页瞧了几眼就摆到了一旁,也不知道在找寻什么。

    翻了半天,当他终于找到那份公文的时候顿时松了口气,随后翻开异常认真仔细的看着,细细看了许久后,周忠良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手中拿着这份公文顿时大笑几声。

    “天不绝我,天不绝我啊!”这时候,周忠良心中的阴影仿佛一下子就被扫空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迎刃而解,心情大好的周忠良把这公文小心翼翼地塞进怀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衙门。

 第三百一十一章 下一步

    董大山在做完交接后并未在安庆久留,很快就回到了南京城。

    离开南京已有几月,这一次回到南京,给董大山的感觉似乎有些不同。除了皇子诞生,整个南京城还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外,现在的南京不仅比他离开时更有次序,也更加繁华。

    这几年,大明商业的展度之快是令人瞪目结舌的,在宁波时,朱怡成就扶持商贸,大力展海贸。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朱怡成想改变四民之策,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资金来源。

    那时的朱怡成还很弱小,他手上虽然有从清廷那边弄来的大量粮草和金银,但相比数万部队的开销,还有维持地方的支出,这些远远无法满足。靠着海贸暴利,朱怡成勉强度过最艰难的时刻,等到他重登监国位时,大明的商业模式已逐步确定下来,随着收入的增加,大明朝廷的财政慢慢走向了良性循环。

    在南京登基后,整个大明更如一驾飞奔的马车,驶入了快道。如今大明仅靠四省半的地盘,其财政收入已过了五千万两白银,也就是折合永业银元六千万之巨。

    更令人惊愕的是,这个财富累积度还在以极高的比例不断增长,根据户部统计,预计明年这时候,财政收入就能过一亿元,这数字在当下是足以令人疯狂的。

    要知道在康熙时期,清廷全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三千万两左右,历史上到乾隆时期也仅是四千万两。可相比如今大明,仅凭四省半的地盘其收入就远整个清王朝。

    更重要的是,清廷的财政收入极大部分包括地丁,也就是田赋这一块,占了所有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余占大头的分别是盐铁和关税,大约各在百分之十不到,再加一些其余杂七杂八的茶课、契税等等,构成了清廷全部的收入。

    但在大明却不同,大明的田赋极少,六千万的财政收入中,田赋所占比例仅只有百分之三都不到,只有区区一百六十万。而关税和商税金占了绝大部分,高达五千万。此外盐铁专卖中把铁的部分剥离,以刺激工业化的展,至于盐作为战略物资经营依旧握在朝廷手中。

    田赋虽低,但大明对于土地的控制极其严格,为吸引人口从土地转移到商业和工业方面,朱怡成制订了严格的土地买卖和转让法,不仅提高契税比例,还严格限制个人拥有土地的面积,以防止出现土地兼并情况生。

    与此同时,商业和工业的不断展也刺激了人们从土地刨食转而向其他行业转变,再加上海贸的兴起,更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等各行业的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