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振南明-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桂英你放心,额保证赶跑鞑子,叫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自成替高桂英拢了拢鬓角的发丝,眼神变得坚毅无比。

    马车突然停了下来。文安之掀开车帘,看到的是南京城巍峨的城墙。

    南都,他终于到了南都

    一路辗转他这副老骨头差点散架。好在最终到了,这便值得了。

    自打崇祯年间以国子监祭酒职致仕,文安之便返回了夷陵老家。

    这一待便是十年。十年间烈皇没有征召过他,文安之也以为这辈子再也没有起复的希望,索性寄情于山水之间,聊以自娱。

    不曾想甲申国变,闯逆攻破京师,天子自缢殉国,天下形势大变。

    就当文安之为烈皇恸哭之时,东虏入关,赶跑了李自成进驻北京。

    天下人都以为东虏只不过是吴三桂请来的援兵,赶走李自成就会主动退出关去。

    谁曾想东虏却死皮赖脸的留在神京,任命官员,招降畿辅。

    东虏是想图谋神州啊

    文安之和天下人一样对此感到愤慨。他一度想要在家乡夷陵组织乡兵勤王。便在这时有一名壮士找到了他。

    这名壮士叫周道宁,身上带有当今天子的圣旨。

    文安之当即跪倒在地冲南京方向三叩九拜,恭敬接旨。

    得知圣天子要起复他为礼部左侍郎时,文安之嚎啕大哭。

    十年了,十年过去了朝廷终于想起他了。

    他并没有一丝一毫怨恨烈皇的意思,只盼着能够早日来到南京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七十四章 国士无双

    新的一天,求推荐票支持感谢书友六月十九三四、书友雪洗天心,书友闯逆变神器终、书友林紫zzy的100币打赏。

    过正阳门,沿着千步廊一路向前行去,文安之只觉得心潮澎湃。

    他的左手是通政司、锦衣衙、钦天监、太常寺。他的右手是宗人府、翰林院、吏、户、礼、兵、工部。

    千步廊走到尽头便是承天门。

    走至承天门前文安之停住了脚步,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一切。

    回来了,都回来了

    记忆如同泉水般奔涌而出,提醒着他是大明的臣子。

    二十二年前,他在北京承天门前和一众新科进士意气风发的畅想着今后的人生,在礼官的引导下迈着四方步过端门,至午门。

    午门是天子之门,通常情况下只能供天子出入。文官从午门左边偏门进出,武官从午门右边偏门进出。

    但凡事总有例外。皇后入宫时是从午门进入的。新科进士初次进宫陛见是也是从午门进入

    文安之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他浑身颤抖的穿过午门进入了紫禁城,成为了一名天子门生

    是啊,他是悊皇帝亲自简拔的天子门生

    北京紫禁城完全是以南京紫禁城为样本建造的,奉天、谨身、华盖、武英、文华

    每一座大殿都和文安之记忆中的一模一样,甚至一块块青砖,一片片琉璃瓦都是那么相似。

    直到行至乾清宫前时,文安之才感慨的摇了摇头。

    现在是崇祯十七年了

    当今天子以礼部左侍郎之职起复文安之,足以看出对文安之的重视。

    是以替文安之引路的内侍个个都赔上笑脸,卖力的讨好这位老先生。

    文安之却不发一言,似一株松柏一样立于丹陛下。

    他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早已看破了人世间的名利。若不是为了大明社稷,为了天下苍生,他怎么也不会以如此高龄重新踏入朝堂。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内侍的唱诵声一级级的传下来,文安之深吸了一口气挺直腰杆拾阶而上。

    二十二载前他正壮年,春风得意致君尧舜上。

    二十二载后他已花甲,老骥伏枥誓要挽天倾。

    那个倔脾气的文安之又回来了那个不服输的文安之又回来了

    爬上最后一级台阶,文安之大口喘起了粗气。到底是上了年纪,身子大不如前了。

    文安之苦笑了两声,振了振袍服,阔步走入殿中。

    无需多言,自有内监凑步上前引着文安之来到暖阁之中。

    “臣文安之叩见陛下。”

    文安之冲着朱慈烺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礼,已是老泪横流。

    “铁庵公快快请起”

    朱慈烺竟然屈尊走到文安之面前,将这位刚刚起复的老臣扶了起来。

    文安之愣痴当场,直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天子竟然以他的号相称,天子竟然称他铁庵公

    通常情况下皇帝以官职称呼臣下,对于敬重的老臣最多称呼一句先生。

    像当今天子这样以雅号称呼臣下的,不说绝无仅有,也绝对十分罕见。

    好年轻啊

    这是文安之目睹天颜后的第一反应。

    而且,当今天子和悊皇帝颇有几分相似。

    这也对嘛,毕竟当今天子是悊皇帝的亲侄儿,血缘如此之近,长得像些也很正常。

    天启二年,悊皇帝也差不多是当今天子这么年轻吧只不过今上看起来比当年的悊皇帝更加坚毅,虽然以冲龄践祚却满满的雄主气象。

    文安之虽然远在夷陵,但对南京的人事也有所了解。

    正是因为看到当今天子如此雄才伟略,他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辅佐于他。

    朱慈烺今日并没有穿朝服,而是身着一件大红色圆领团龙袍。

    他十分激动的攥住文安之的双手道:“朕等铁庵公等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不过文安之却眼眶一红,泣声道:“臣何德何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朱慈烺却笑了笑道:“铁庵公是朕的卧龙,朕当然看重了。说来朕还占便宜了,毕竟朕没有三顾草庐就把铁庵公请出山了。”

    “陛下谬赞了。老臣,老臣”

    文安之直是有些哭笑不得。当今天子真是一点架子也没有。

    朱慈烺确实十分高兴。

    他没想到自己下了一道圣旨,文安之就毫不犹豫应召前来。

    南明不缺忠臣,但绝对缺能臣。遍观南明史,能像文安之这样独自扛起一片天的能臣绝无仅有。

    文安之是当之无愧的宰辅之才。

    得文安之相助,朱慈烺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

    “铁庵公随朕来。”

    朱慈烺引着文安之绕过屏风,指着悬挂在墙壁上的巨幅舆图道:“铁庵公觉得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文安之滞声道:“陛下就这么急着听一个闲居山野十余载的老者论道”

    朱慈烺神色一正道:“昔日汉文帝宣室召见贾宜论道,却不问苍生问鬼神。朕可不能犯这种错误。”

    文安之喉结上下耸动,良久才点了点头。

    “那臣便以愚见侮圣听了。”

    “等等”

    朱慈烺一挥手道:“今日朕要和铁庵公坐而论道,遵古礼”

    说罢当先跪坐在锦垫之上。

    文安之明白了天子的意思,连忙跟着跪坐下来。

    秦汉之时,以跪坐为尊。

    便是天子上朝都是跪坐。

    今日天子以跪坐之古礼与文安之坐而论道,是真真切切的以国士待之。

    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文安之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目光投向悬挂在墙壁上的巨幅舆图。

    “陛下,今神州板荡,天下三分。形势与当年三国之势十分相似。”

    稍顿了顿,文安之继续道:“陛下以为,孰为魏,孰为蜀,孰为吴”

    朱慈烺略作思忖便答道:“以朕之见,东虏为魏,闯逆为吴,皇明为蜀。”

    从军事实力来看,确实是东虏最强,李自成次之,大明最弱。朱慈烺完全是以三者的军事实力和魏蜀吴三国进行类比,而不是以地理位置。

    

第七十五章 两虎相争,坐收其利

    第二更,求推荐票。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书友公子忘语的100币打赏

    文安之微微颔首道:“东虏势大,以两家之力合而击之方为上策。”

    朱慈烺皱了皱眉,默然不语。

    历史上永历帝就曾经联合张献忠、李自成抗清,文安之也曾参与其中,积极协调各部关系,也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功败垂成。

    历史穿越小说中的主角除了外带金手指的,也基本是依靠吸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与满清周旋。

    可问题是天下人都能这么做,唯独他朱慈烺不行。

    张献忠所部还好些,李自成可是带着大军攻破北京,逼死了崇祯的。

    身为人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朱慈烺怎么可能公然与李自成合作

    若如此做,朝野上下必定一片哗然。

    文安之显然看出了朱慈烺所想,微微笑道:“陛下当然不能与闯逆达成同盟,但可以坐收其利。”

    朱慈烺眼前一亮道:“怎讲”

    文安之点了点关中的位置道:“李闯据关中,山西,直接威胁京畿。东虏势必视其为心腹大患。如果臣没有料错的话,过不了多久东虏便会对李闯大举用兵。”

    朱慈烺追问道:“可山东也很重要,难道东虏不想打吗”

    “山东富庶,东虏自然垂涎。可山东不比山西对京畿的威胁大。德州一战东虏已经意识到山东守军并非像其想象的毫无招架之力。如此情况下东虏势必先平关中,再取山东。”

    朱慈烺细细品着文安之的这番话,觉得确实有些道理。

    起初朱慈烺担心因为德州大捷引发蝴蝶效应,改变多尔衮的战略决策,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只要李自成一天不灭,满清就不可能投送主力攻打山东。

    毕竟山东毗邻的是河南,还有战略缓冲。而山西可以直接威胁到畿辅,威胁性完全不同。

    而且历史上一般都是老大先灭老二再灭老三,很少有先灭老三再灭老二的。

    曹魏实际上一开始也是奉行先灭吴再灭蜀的策略。只不过晋代魏后,才改变了策略,改为先伐蜀再灭吴。当然,这是因为钟会的建议以及一再伐吴无果后做出的战略调整。

    “对大明来说,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两虎相争,陛下坐山观虎斗。”

    “哦铁俺公继续说。”

    朱慈烺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甚至觉得文安之赋闲在老家这些年一直在学孔明韬光养晦。

    “陛下请看,山西之险在大同。大同破,则整个山西北部会陷入敌手。若是东虏先取大同,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围攻太原。”

    “铁俺公为何认为东虏会先打大同,大同是雄关,未必那么好打下吧”

    朱慈烺当然知道历史上姜瓖降清导致大同瞬间易帜。可问题是满清不知道啊。

    按照正常的逻辑,多尔衮不会去主动碰这么个硬钉子。

    朱慈烺这么问就是想看看文安之的判断是以何为依据。

    “原因无二,在于大同总兵姜瓖。”

    文安之十分坚定的说道:“此人脑后有反骨,必定降清”

    嘶

    听到这里朱慈烺不仅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个文安之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姜瓖会降清

    见朱慈烺一副惊诧的模样,文安之叹息道:“陛下,姜瓖此人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