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振南明-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禀陈军门,末将觉得郑副将说的可以一试。不过还是应该尽早向朝廷上书求援。”

    尽管曾应已经在塘报中提及重庆的艰难形势,可他担心自己人微言轻,在塘报中所写之利害关系难以引起朝廷的重视。故而他还是希望陈世奇能以四川巡抚的名义单独上一份奏疏向朝廷求援。

    “恩,这件事本抚记下了。”

    陈世奇清了清嗓子道:“只要诸位与本抚一心,待杀退献贼本抚一定亲自为你们请功。但若是谁生出异心,那也莫怪本抚翻脸无情”

    四川成都,故蜀王府。

    蜀王府已经被张献忠改成了皇宫,一应宫殿建筑都仿自紫禁城进行改造。

    此时后宫之中张献忠正自发怒,瓷器不知摔碎了多少。一众宫婢跪倒在地,连大气都不敢出。

    “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

    张献忠骂完之后还觉得不过瘾,径直拔步走出殿外。

    “父皇”

    张可望快步迎上,面带忧色道:“父皇为何事生气”

    张可望本名孙可望,是张献忠四义子中最年长的。

    因为张献忠没有亲子,故而一直把孙可望当做接班人培养。

    “还能是啥,他娘的这刘进忠真不叫咱老子省心好端端的去打什么汉中,这下好了,白白折损了咱老子几千兵马。”

    张献忠口中的刘进忠是大西军的一员猛将,很早就跟在张献忠身边。后来张献忠入川,打下遂宁后命刘进忠率部驻扎。

    可这刘进忠却是一个不安分闲不下来的主,一心想要争立军功,未经张献忠允许擅自率部北上攻打汉中。

    此时整个陕西都被清军控制,汉中自然也不例外。刘进忠轻敌冒进之下大败,仅仅带着三千多残兵退回保宁。

    

第二百四十章 孙可望的军屯制度(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张可望一听这话心就凉了半截。

    义父是个什么脾气秉性,他这个做义子的最清楚。

    张献忠性格乖戾,喜怒无常,一动怒就会杀人。别管是跟他多年闯过来的老兄弟,还是刚刚归附的新人,只要惹恼了张献忠就会被其立刻下令处死。

    即便是张献忠的四个义子,有时也会被张献忠指着鼻子怒斥。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包括他张可望哪个没被骂过

    有一次张文秀就因为打粮打的少了,就被张献忠当着一众军将的面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丝毫不给他留面子。

    故而大西军上到四个“皇子”,下到普通军将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生怕什么时候一不留神犯了张献忠的忌讳。

    这个刘进忠也算是早年跟着张献忠打江山的老人了,十分勇猛善战。可这厮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轻敌冒进。

    遇到实力差的明军倒也罢了,可他这次去偷袭汉中可是要面对清军八旗啊。

    阿济格在汉中留下了几千名旗兵,就是为了看好陕西的南大门。

    刘进忠这么一头扎过去却是正中阿济格的下怀。

    “父皇请息怒。刘将军也是一时轻敌,便且饶了他这一次吧。”

    不管怎么说刘进忠也是一员猛将,张可望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张献忠下令处死他,遂一咬牙替他向张献忠求情。

    张献忠一双眼睛瞪得犹如牛铃一般,腮帮子鼓了又鼓,憋了良久最终还是吐出一口气来。

    “罢了,既然望儿你替他求情,咱老子便饶他一命。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咱老子要写一道圣旨命人送去遂宁,好好教训刘进忠这龟儿子一番”

    张可望闻言大喜。

    义父只要不杀刘进忠就好。至于责斥一番根本没什么,又不会掉块肉。

    “哼,还别说鞑子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不过咱老子迟早要在他身上撕下块肉来。”

    张可望嘴上应着,可他知道张献忠也就是说说而已。

    义父比起李闯来缺少定鼎天下的雄心壮志,一心只想着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如果义父当初真的打算跟李闯、明廷争天下,就不会选择入川了。

    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物产丰富,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因为蜀道险要,外敌想要打进来很困难。

    但同样的,受限于地盘大小,蜀地同样不可能供给起一只几十万的大军。想当初三国蜀汉,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不都是无功而返吗

    打仗打的是钱、粮。

    仅仅靠四川一地是凑不出足够多的钱粮的。

    除非清军真的想要攻打四川,不然义父应该不会主动和其起摩擦。

    张可望又向张献忠汇报了几项政务,便退出殿来。

    如今张献忠把所有政务杂务一股脑儿甩给张可望来管,他肩上的担子很重。

    相较而言,其他三个义子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就要轻松多了。他们只负责统兵打仗,后勤补给、粮秣辎重一概由张可望负责。

    张可望正自往外走,突然见到张定国走来便提声问道:“怎么,你也来找义父”

    张定国点了点头道:“我有军务要事禀报。”

    张可望提醒道:“义父心情不是很好,你小心一些。”

    张可望并不怎么关注张定国禀报的事情。他们四兄弟中,职责划分很明确,张可望只需要负责处理内政。

    张定国笑道:“多谢大哥提醒。”

    二人错肩而过。

    出了皇宫张可望便来到自己府邸处理政务。

    面对书案之上堆积的厚厚一摞奏报,他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西军什么都好,就是太缺理政的人了。

    他曾经建议张献忠在四川开科举取士,但却被拒绝了。

    张献忠觉得科举那玩意在乱世没啥用。乱世之中,谁的刀把子硬谁就能得天下。

    张可望劝说无果后也只得作罢。现如今恶果已经渐渐显露了出来,张献忠派往四川各地的都是将领。这些人打仗可以,文治却是一窍不通。半年下来税钱没有收到多少,还激起了不少民变。

    大西军也就是对成都附近的地区控制的比较好,遂宁、保宁都时常会有动乱发生。

    张可望光是处理这些事情就弄得焦头烂额,以至于屯垦的大计有时都无暇顾及。

    不过屯垦的事情总归是要抽出时间料理的,这是事关国运的大事。

    大西军或者说张可望在四川推行的屯垦政策其实很像是明初朱元璋推行的军屯。

    所谓军屯即指的是土地属于军队,由士兵来种地。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土地产出,供养的起一只十数万的大军。

    但这样做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普通农户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就拿成都附近来说,这一地区的土地都被张可望划归为无主荒地,全部归入军屯。

    实际上这些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主的,属于当地的农户。

    可张可望却不管这些。

    在他看来大西军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靠着抄没蜀王府的金银,大西军支撑了大半年。但这些金银总有花完的一天,必须未雨绸缪。

    眼下大西军在蜀地的税收政策十分混乱,收到手的税寥寥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军屯就必须得到严格贯彻。

    产出的每一粒米、每一粒粮食都必须归入府库,统一调拨使用。

    每一天每个战兵、辅兵吃多少都是经过严格计算分配的,最大程度的保证粮食节省。

    百姓没饭吃那可以参军啊。

    只要加入了大西军便可以参与到军屯中,自然就有饭吃了。

    至于那些百姓的家眷也会跟着成为军眷,虽然军眷可能吃不饱,但多少能够活命。

    如果不想加入大西军,那就不是张可望管得了的了。

    生死由命吧。

    当然张可望也十分清楚这种军屯模式只能用于战乱时,从古至今百姓们所希冀的就是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扼杀了他们这一念头是很失民心的。

    但眼下即便是咬着牙他也得这么干。

    因为如果不饿死那些百姓,饿死的就会是大西军的将士。

    

第二百四十一章 刘进忠降清(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张献忠的“圣旨”被人马不停蹄的送到了遂宁。

    刘进忠带领遂宁一干文武接旨。

    汉中惨败,折损数千将士,身为主将的刘进忠被问责是肯定的事。

    可让刘进忠没有想到的是,张献忠的“圣旨”中满是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把刘进忠的先人问候了个遍。

    遂宁的一干文臣武将强自憋着这才没有笑出声。

    刘进忠也是面色铁青,咬着后槽牙接了“圣旨”。

    不过张献忠却没有对刘进忠进行什么实质性的责罚,这让刘进忠多少获得了一些喘息之机。

    传旨之人离开遂宁后,刘进忠把儿子叫来商议。

    “张献忠刻薄寡恩,喜怒无常。为父怕这件事还没完啊”

    刘进忠的儿子刘能今年已经年满二十,被刘进忠带在军中历练。刘进忠总是刻意试着让儿子做决断,以锻炼他的能力,为其日后接班独当一面做准备。

    “父帅,张献忠如此无耻,我们不要再替他卖命了”

    宣旨的时候刘能也在,要不是亲兵摁着他,他真要直接拔刀出来斩了那读圣旨的人。

    “哎,你以为为父愿意替张献忠卖命为父早就受够了可不给张献忠卖命,我们又去投奔谁呢”

    刘进忠虽然作战悍勇,但手下兵马却不多,拉起杆子单干还不具备条件。

    如果去投奔别家,可选择的也不多。

    如今已经不是崇祯八年前后,义军风起云涌的时候了。

    那时闯军、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左五营,各支义军基本实力都差不多,跟着哪家混不是混

    可后来各支义军被兼并,只剩下了李自成、张献忠两根独苗。

    李自成不用说了,在崇祯十六年击败了孙传庭统领的秦军,一举拿下陕西,翌年挥师东进攻克京师,眼瞅着就要改朝换代定鼎天下。

    要不是吴三桂和鞑子有一腿,献出山海关放鞑子进来,现在这天下怕是就要姓李了。

    满清入关对张献忠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给了他把死局盘活的契机。

    如果张献忠能够趁着鞑子和李闯拼杀的时候趁机提兵北上拿下汉中,那么整个局势将会完全不同。

    即便张献忠念着昔日的情分不想落井下石,那也可以沿江而下图谋湖广啊。

    仅仅守着四川这一亩三分地算怎么回事

    张献忠真以为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了

    得了一座蜀王府,便得意忘形起来,甚至有模有样的在成都大肆征选秀女,充实后宫供其发泄。

    昔日那个敢打敢拼敢搏命的八大王去哪里了

    刘进忠气恨不过决定自己率兵北上夺取汉中,可惜遇到了八旗真虏,激战之后不敌,只得撤回遂宁。

    战败是有罪,可张献忠也不至于把他老刘家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个遍吧

    听听“圣旨”中那些污言秽语吧,简直不堪入耳。

    他张献忠哪里有一丝一毫天子的模样

    “父帅,我们不如降清吧”

    刘能没有刘进忠那么多的顾忌。

    在他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