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8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
  赵瀚猛拍大腿赞许。
  谢富改进的是制模技术,而工部改进的是铸字技术,两种技术是可以完美配套的。
  张舜民继续说:“陛下,铸字炉的发明,之所以没有上报,是因为还可以继续改进。目前发明出的是手拍炉,工部正在改进为脚踩或手摇炉。一旦改进成功,活字浇铸效率至少能提升数倍,甚至是提升十数倍!”
  “改进工作复杂吗?”赵瀚问道。
  张舜民整理措辞道:“不复杂,但也不简单,偶尔还要请教钦天院物理馆的学士。目前已经有了眉目,大致构造已经设计出来。”
  这种活字浇铸技术,如果彻底改进完善,每小时可以铸字七八百枚,清朝末年就是使用的这个玩意儿。它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前提是要有精细字模和铅合金活字配方。
  这套技术还有更复杂的升级版,即“汤姆森自动铸字炉”,从民国初年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每天可以铸造中文活字15000枚!也就是每小时600多枚,看似效率降低了,但铸字之后直接能用,不必铸字工进行后期打磨。
  赵瀚说道:“铸字炉改进完毕,相关人等皆重赏!”
  官方发明跟私人发明不一样,它的专利权自动归属所在单位。
  谢富发明那套铸字法,其实专利也该归属谢家工厂。但谢家做得太过分,不但拿走专利,连专利署名权都要霸占,这是违背《大同专利法》的。就算没有皇室出面,打起官司来也说不定谁输谁赢。
  张舜民继续说道:“工部还有官匠提出,以活字制死版。”
  “死版?”赵瀚有些没听明白。
  张舜民说道:“雕版可以反复印刷,活字可以任意拆卸,雕版与活字,是否可以各取所长呢?活字排版繁琐,印完之后就拆,等下次印刷还要重新排版。因此工部官匠便提出想法,先用活字排版,再用活字版制泥模浇筑铅板。活字可拆掉再用,如此就节省了活字数量。铅版用于印刷,印完可以保存起来,下次加印时不必再排版,直接拿出铅版再印即可。”
  这才是真正的印刷制版啊!
  赵瀚问道:“可已发明出来?”
  张舜民说:“两年前,就有官匠提出这个想法,但具体研究时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在一步步解决。”
  这种泥模铅板技术,在历史上只存在了四十年,《字林西报》、《申报》最初就用这玩意儿。
  但它有着巨大缺陷:
  第一,泥模浇铸铅版时必定碎裂,因此泥模无法保存,属于一次性消耗品,不能重复浇铸铅版;
  第二,铅版虽然可以保存,但坚脆易折,使用或搬运过程中,稍不注意就损坏了。
  后来的改进方法是,用特殊厚纸代替泥模,即纸型铅版。
  一套纸型,可以反复浇铸铅版十余次,而且便于长途运输。在南京排版印刷之后,只需把纸型运到北京,就可快速浇铸铅版再印,接着运去西安也能快速浇版印刷。
  一本书的印刷,只需几十套纸型,就能满足全国各地的需求,而排版工作只需要进行一次。还能多制造几套纸型,只要保管妥当,二十年以后也能拿出来用。
  谢富改进字模,工部改进铸字炉,接下来研发浇版技术。
  三种技术,可以完美配套。
  特别是浇版技术,那才是划时代的革命,书籍印刷成本可以降到无限低。
  泥模铅版,研发应该不难。但这种技术缺陷太大,也不知要花费多少年,才能进化为纸型铅版。另一个时空用了四十年,这个时空可能是二十年,也有可能要一百年以上。
  想继续进化成铜梓版,赵瀚肯定看不到。因为其前置科技,必须点亮照相技术(光学、化学)和电力技术。
  不管哪样,赵瀚都帮不上忙,他对印刷术一无所知。
  说实话,印刷术一旦形成改进惯性,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中国的研发速度肯定比欧洲快。因为汉字印刷太繁琐,而欧洲的字母却简单,欧洲对印刷术的改进需求没那么迫切。
  看工部官匠们的表现就知道,他们缺的只是欧洲合金活字配方。
  有此配方,啥想法都冒出来了。
  利用配方的合金特性,铸字炉的研发顺理成章,欧洲反而没有这种需求,因为欧洲人不需要那么多活字。汉字排版也是大问题,欧洲铅合金配方既然好用,而且浇铸也方便,自然而然的想着要搞出浇版,这放在欧洲也不是什么急迫需求。
  就好像某些热带地区,土地一年三熟,躺平了也能靠天吃饭。
  而温带国家,需要面临各种天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能带动政治和科技发展。
  正因为汉字印刷困难,才可快速催动印刷术的改进。前提是,需要一个着力点,即古腾堡的合金配方,眼下一系列技术改进,都围绕着合金配方在进行。
  历史上的满清,禁止洋人私造活字,合金配方一直没传进来。而明代的传教士,致力于编写中文宗教书籍,直接让中国书商帮忙印刷,根本没财力和精力自己印书。明清两代,完美错过了铅合金活字的传入。
  一直到清末,朝廷啥也管不了,铅活字才在中国出现,并且狂飙突进的发展起来。
  楚王赵匡枰忙得一逼,把《楚王文艺》都交给武锐和金圣叹负责。他亲自去联系蒸汽机制造厂,并拿出铸字机(其实是铸字模)设计图,定制全新的蒸汽铸字模机。
  接着还要联系原料供应商,煤炭、铜料、钢料……银子不够,就找父皇要无息贷款,皇室财政直接拨款借给他。
  用了两个月时间,蒸汽铸字模机的样机成型。又把工部的铸字炉搞来,这是还没改进完善的手拍铸字炉,一小时只能铸造几十个活字,而且铸造出来还要进行打磨。
  即便如此,手拍铸字炉的使用,也得支付给工部专利费。
  一直到秋天,四台蒸汽铸字模机运来,脚踏式铸字炉也初步改进完毕。机器轰鸣之下,一个个铜字模冲压成型,扔给脚踏式铸字炉做出铅活字,每台铸字炉一小时产出活字四五百枚(今后完美改进版可达七八百枚)。
  反而是蒸汽机使用的钢模,速度完全跟不上,这玩意儿需要手工雕刻。
  赵瀚亲自视察铸字厂,看着源源不断出炉的铅活字,赞道:“确实快啊,比以前快多了!”
  赵匡枰笑道:“蒸汽机冲压铜字模速度太快,这脚踏式铸字炉完全跟不上。儿臣订制了四台蒸汽机器,其实两台就绰绰有余,剩下的两台,不如原价卖给工部怎样?儿臣倒贴运费。”
  “可以。”赵瀚忍俊不禁。
  一群工匠,正在打磨铅活字,赵瀚弯腰捡起几枚,发现都是重复的常用字。
  赵瀚问道:“钢模雕刻了多少字?”
  赵匡枰说:“这些都是百炼精钢,刻字实在太难了,对工匠技艺要求也高。几个月下来,只刻了三百多个钢模。”
  钢模属于机器消耗部件,同字号的一个字,只需雕刻一枚。在钢模磨损之前,可以批量冲压出铜字模,再拿铜字模去铸造铅活字。
  赵瀚提醒道:“既然脚踏式铸字炉,跟不上蒸汽机的速度。那你产出的多余铜字模,可以卖给别的印书铺啊,他们买去可自己铸字。”
  赵匡枰解释说:“儿臣也想过,但儿臣的字模,都按标准字号生产。有些跟传统字模差不多,有些跟传统字模差异很大,只能凑合着用。儿臣联系了几家,他们也愿意买,但只买少数消耗量大的常用字模。”
  “市场更新换代也是个问题。”赵瀚点头道。
  工部、礼部和司礼监,更新设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但民间的印刷企业,他们得衡量利润。铅活字传到国内好些年,有些小作坊还在用老活字,而且材质五花八门,有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这些中国金属活字,也基本都是合金的,但跟欧洲配方不同,印刷清晰度不足)。
  倒是欧洲油墨推广迅速,老式印刷墨水几乎不产了。
  谢富制定的标准字号,想要被市场彻底接受,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官方教科书采用此标准,可以促进市场换代,但也只是促进而已。人家辛辛苦苦铸造的老活字,不可能直接丢仓库里蒙尘,用到磨损严重才会舍弃。
  当然,两种铸字技术的结合,活字相比以前便宜到爆炸。
  有了楚王生产的便宜活字,印刷企业肯定用脚投票。未来一两年内,整个金陵府都不会再自造活字,直接找楚王买物美价廉的新活字多好。


第985章 【橡胶与玛雅神庙】
  赵瀚看到轰鸣的蒸汽机,脑子里再次想起橡胶。
  他已经写信给四海商社,让李铨前往美洲贸易时,顺带打听一下橡胶的消息。
  由于不知道的橡胶拉丁文名称,也不知道橡胶在美洲叫什么,只能对其特征进行描述:有极强的伸缩性,来自一种树木的汁液。
  李铨去年发出悬赏,若有能提供确切消息者,可以优先购买他一批货物。
  这虽然违反跟墨西哥官员的约定,绕开了拍卖会私下交易,但李铨承诺补给官员们一些利益损失。
  仅仅一年时间,李铨再次来到美洲,竟无比顺利的得到相关信息。而且,提供线索者不止一两个,足足六个商人带来确切消息。
  班德拉斯镇(巴亚尔塔港)。
  一个来自哥斯达黎加的西班牙混血商人,拿着比拳头还大的小球说:“这种球在某些土著部落很常见,他们用来踢着玩耍,是小孩子的玩具。”
  又有个来自危地马拉的商人,拿出一双胶底鞋说:“这是玛雅土著的鞋子,鞋底跟你描述的差不多。”
  橡胶制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
  而且,不仅来自南美,中美洲也大量存在。中美和南美的土著,把橡胶汁液涂在布料上,做成衣服可以防止雨水淋透。又或者弄成长条形,拴在工具的手柄上,就是可以伸缩的橡胶绳子,玛雅人甚至用橡胶做鞋底。
  美洲土著当然不懂得硫化橡胶,但他们添加各种有机物,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最常见的方式,是把某种旋花科藤蔓植物的汁液,跟橡胶直接进行混合搅拌,这种混合物凝固之后非常耐用。
  第一个把橡胶涂层防水衣,带回欧洲的葡萄牙倒霉蛋,被当成巫师而遭到宗教审判。第一个在美洲见到橡胶球的西班牙人,也认为橡胶球被施了巫术。
  再过三十年,才有法国科学家兼军官,寻根问底探索出橡胶的来源。
  再过七十年,才有法国科学家,从美洲带回橡胶树的详细资料。
  再过一百年,才有法国科学家,发明出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
  再过一百多年,才有英国科学家,把橡胶做成橡皮擦,专用于擦掉铅笔字迹。
  橡胶用于工业,时间那就更晚了。
  李铨问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墨西哥商人纷纷摇头,他们只见过土著使用,却不知道橡胶制品的来源。
  不论如何,有消息就好,这可是陛下交代的任务。
  李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拍卖会举办之前,就售卖一批货物给这些商人。并且,每个商人提供一个伙计,李铨雇佣这些人带路寻找橡胶树。
  探险队长叫王琏,是个退伍军人,拥有小学文化。
  副队长叫程景明,就是那位苏州公子哥。小伙伴们都去研究电了,他却闲不住,随船出海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