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可望说道:“天下大同,就是在说,天下是大夥的,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要选德行好、有能力的人做官,还要讲信用……”
  “这话说得好,姓赵的肚子里有学问。”张献忠点头赞许。
  孙可望继续说:“大夥要互相亲近,把别个的亲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别个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老了有人送终,青壮能找到营生,孩童可以活着长大。鳏夫、寡妇、残废,都有人来养。男人能讨婆姨,女人能嫁丈夫……读书人不耍奸计,百姓不做盗贼,夜里都不用关门。”
  张献忠听罢,沉默许久。
  “唉,”张献忠叹息道,“这种好日子,谁不愿过的?我做梦都梦不到。后面还写了甚东西?”
  孙可望说道:“孩儿识字不多,看得半懂不懂,还没请教夫子。”
  “把夫子喊来。”张献忠道。
  孙可望说道:“今日撤军途中,夫子想逃,被孩儿杀了。”
  张献忠叮嘱:“明日再请一个。”
  张献忠去年在谷城,听了几个月《孙子兵法》。虽然许多内容,他还是没搞明白,但依旧觉得受益匪浅。
  可惜啊,那个讲解《孙子兵法》的夫子,在部队转移的时候居然跑了。
  又行军一天,张献忠不但请来夫子,还弄到一本《大同女将录》。
  因为有插图,张献忠颇感兴趣,便让夫子先讲女将录。
  这本书可以当故事听,听罢之后,张献忠拍手赞道:“姓赵的有趣,军中竟有这许多孙二娘、扈三娘。”他又对众将说,“女人也有本事,可以挑选壮妇从军,指不定能出几个孙二娘、扈三娘。”
  “是!”众将应声。
  其实,这些部将都想入非非,他们看过书中插图,更多关注点在美色上面。
  至于挑选壮妇从军?
  张献忠在最低谷的时候,部将纷纷杀妻明志!
  夫子又战战兢兢讲《格位论》,张献忠本来没当回事儿。可接下来几天,他又听了《分田论》、《释奴论》、《家国天下论》,顿时被赵瀚这一套造反理论折服。
  又是一天过去,张献忠召集众将说:“我决定去郧阳那边,打下一块地盘,跟那姓赵的学学。先给士卒分田,再给百姓分田,把有钱人家的奴仆都放了。”
  李定国说道:“父亲,士卒百姓分了田产,自是衷心拥戴。可官兵一来,咱们就得跑,这分田不是白分了吗?”
  张献忠沉思良久:“先试试看。”
  过了半晌,张献忠又说:“江西赵天王名头响亮,看来有些真本事。等把官兵牵着鼻子走,到了河南地界,咱们再跳出来往西南跑。去了黄梅县,就派人跟姓赵的联络。都是反贼,看能不能互相帮衬,到时候一起打官兵。”
  ……
  却说,徐凤彩、徐念祖、柳如是等人,也在半路遇到江西水师舰队。
  站在甲板上,徐念祖迷糊道:“这就要打江南了?”
  “兄长且看舰船两侧。”徐凤彩指着那些兵舰说。
  徐念祖眺眼一望,发现每艘船的两侧,都用绳子绑着巨木,巨木捆起来飘在水面。
  “为何载运许多木头,”徐念祖疑惑道,“难道是运去制造攻城器械?”
  徐凤彩说:“打造攻城器械,不会用到如此巨木。”
  李凤来走过来:“那是麻栎,用来造海船的。去年江西各府县,张贴告示禁伐麻栎。若有两人合抱之麻栎,速速到官府禀报,情况属实,报信之人可获赏银一两。”
  “这是要运去……广东?”徐念祖惊道。
  “应该是去广东。”李凤来说。
  江西水师舰队,抵达南京之后,居然停靠在码头不走了。
  南京官员大惊,南京兵部尚书张国维,立即下令守城,命令官员准备守城之物。
  城中突然出现背剑士子,径直前去拜见。
  “汝等还敢在城内现身,抓了斩首示众!”张国维大怒。
  一个背剑士子说:“张兵部莫要动怒,我等此刻露面,是有些话要与兵部分说。”
  张国维冷笑:“劝说老夫从贼不成?”
  背剑士子说道:“非也。赵天王知南直饥荒,江西虽然余粮不多,但再过一月就能收获夏粮。因此,赵天王下令在江西购粮,运了许多过来,平价卖给南京官府赈灾。请张兵部派人上船验粮,保证粮价远低于市价。不直接卖给江南商贾,是怕这些商贾囤聚居奇。”
  张国维顿时沉默,他不相信赵贼如此好心,但又似乎没必要使诈。
  对了,定是邀买民心!
  张国维派出二十余人,悬筐出城查验货物。半天之后,这些人回来禀报:“船上除了水兵,并没有藏匿士卒,有些船上是粮食,有些船上是瓷器。”
  真是来卖粮的?
  一时间,南京六部官员,就站在城楼议论纷纷。
  大部分官员,都建议买粮,因为今年南直隶的米价太贵了。许多乡村已经出现饥荒,南京城里的米价,涨到1。5两银子一石,继续下去非得突破2两一石不可。
  顾杲、陈贞慧、吴应箕、黄宗羲等复社士子,竟有数十人之多,结伴来到城墙下,集体拱手作揖:“江西若真愿平价卖粮,请张兵部为民而虑之。”
  紧接着,南京城内百姓,听说江西运粮食来了,也纷纷跑来打听情况。
  张国维惊骇莫名,他若是拦着不买粮,怕是城内百姓要造反。
  可南京六部,兵部尚书是老大,一旦向反贼购买粮食,必定坐实通敌叛国之罪!
  这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啊,怎么做都是错,而且里外不是人。
  就算把粮买来,到时该如何分配?
  勋贵们就像一条条鲨鱼,必然闻着血腥味而来。若不把粮卖给勋贵,这些勋贵定然闹事;若是把粮卖给勋贵,必然导致民怨沸腾。
  张国维都快疯了!


第287章 【原君】
  张国维是东林党,今年春天刚来南京当兵部尚书。
  赵瀚在江西崛起,导致各省官员出现大变动。而且江南更加缺粮,饥荒也更加严重,南京户部尚书和督粮御史换了好几茬。
  那些被换掉的,要么滚回老家,要么下狱问罪。
  此时此刻,江南诸多城市,都开始募兵守城。一来害怕张献忠打过长江,二来害怕赵瀚突然出兵。
  至于战斗力嘛,嗯……不好说。
  咱们先讲一个故事——
  嘉靖三十四年,约七十个倭寇,从浙江沿海登陆,八十天内转战三省,杀死杀伤数千人,最后扬长而去。
  期间,倭寇被俘两人,被斩杀十多人。
  可惜这种战绩,跟官兵没半毛钱关系。居然是芜湖老百姓,站在屋顶扔石灰罐,打得倭寇夺路而逃。
  幸存的五十多个倭寇,前去攻打驻军十多万的南京。
  当然,这十多万官兵,并非都在南京城里。有些在看守皇陵,有些在城郊屯田,反正纸面上的兵额有十多万。
  朱襄、蒋升两位南京卫所指挥,主动带兵出城征讨。由于天气太热,倭寇又不来,官兵纷纷解甲乘凉,军官们还在树下喝起小酒。
  五十多倭寇突然杀来,官兵吓得立即逃跑,掉进自己事先挖好的沟渠陷阱。
  此战,明军伤亡三百多。
  两位领兵武将,朱襄被杀,蒋升重伤。
  南京全城戒严,募兵抵抗倭寇。直到五十多个倭寇离开数日,南京都还处于戒严状态,生怕被敌人杀个回马枪。
  嘉靖倭乱平息之后,数十年过去,江南更加兵备空虚。
  说是各府州县募兵守城,可地方官府哪里有钱?
  就算有钱募兵,也没有粮食供养。
  江南钱粮,都运去北京了!
  比如这南京城,临时编练新军上万。大部分是强行征召的民夫,还有部分是城内百姓轮值,反正给一口饭吃就能凑数。
  几个背剑士子站在那里,南京兵部尚书竟不敢抓。
  抓了这些人,赵贼不卖粮咋办?
  全城百姓怒火,都得烧到他张国维身上。
  张国维思来想去,反正南京府库也没钱,那就去请勋贵和士绅买粮,并让城内的复社士子做见证。
  只要勋贵和士绅买了粮食,张国维就不怕被弹劾通贼。
  只要复社士子做了见证,这些买粮的勋贵士绅,若敢囤积居奇、高价出售,张国维就不怕招惹民怨。
  而且,还可以利用民怨,逼迫勋贵士绅开仓放粮!
  两天之后,南京城周边的勋贵、士绅、豪强,纷纷带着银子闻讯赶来。
  南京码头。
  反贼水师将领刘顺义,站在码头大喊:“今有粮食十五船,稻谷每石六钱银子,苞谷每石三钱银子。”
  这么便宜?
  一个穿着锦缎的男子,突然让随从敲锣,接着大喊:“噤声,噤声,都不许抢,我家先买五条大船的稻谷!”
  众人不敢言语,又是畏惧,又是愤怒。
  说话之人,是魏国公家的奴仆。
  刘顺义笑道:“每家最多能买一条船。”
  魏国公的家奴立即说:“每石稻谷,我出一两银子!”
  刘顺义摇头:“一两不卖,只卖六钱。”
  四下哗然。
  那家奴笑道:“嘿,没见过这么做买卖的,每石一两银子不卖,偏偏只卖六钱。浅多了烫手吗?”
  刘顺义朝着众人拱手:“诸位朋友,江西粮食也不多。眼下的十多船粮食,都是江西百姓,省吃俭用凑出来的。赵天王不忍江南百姓挨饿,因此特让我运粮至此。稻谷每石只要六钱银子,粮商卖去打成白米,该卖多少价钱你们自己算!”
  “好!”
  “赵天王仗义!”
  刘顺义又转过身,对魏国公的家奴说:“要买就买,只能买一船!”
  那家奴看看船上的铳炮,看看全副武装的水兵,咬牙说:“一船就一船,最大的那艘!”
  南京城门紧闭,反贼就在江上。
  却有许多码头苦力,受雇上船搬运粮食,复社士子和城外百姓,全程围观勋贵豪强跟反贼做生意。
  场面有些诡异,而且特别离谱。
  官兵水师也过来了,还有许多漕船和漕军。他们明明船多势众,却不敢进攻反贼水师,甚至躲得老远害怕被打。
  刘顺义一脸不屑冷笑,哪家买了多少粮,都会用小本本记下。
  谁家粮价卖得离谱,今后肯定被清算!
  黄宗羲摇头感慨:“世道崩坏,乾坤颠倒,实在是……”
  “唉,不求粮价下跌,只求粮价别再涨了。”顾杲叹息道。
  顾杲是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的儿子,顾宪成家里,只有几百亩地。若以地主每人可保留20亩地来算,顾家还真的不怕被分田。
  东林党创立之初,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要挽救国家,成员以中小地主居多。
  闹出大动静以后,各方纷纷加入,导致鱼龙混杂,成为大地主、大商人的政治工具。
  复社刚好相反。
  复社建立之初,多为大地主、大商人。组织扩大以后,无数贫寒士子加入,小地主、小商人迅速增多。
  吴应箕突然说:“夏收之前,必然涨到每石二两银子!”
  陈贞慧说:“确实。”
  “我欲至江西投贼,诸君可有同去者?”吴应箕问道。
  顾杲说道:“我也要去江西,并非从贼,而是观其施政。”
  黄宗羲道:“那就同去吧。”
  吴应箕已经打定主意,劝赵瀚立即拿下南直隶和浙江。
  这位先生出身大族,不但在复社混得开,而且喜欢结交江湖游侠。
  根据自己常年混江湖的经验,写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