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第一世家-第13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爹这是在笑那程三郎,还有你三哥,自以为手脚做得巧妙。”
  “其实爹爹已经看透了他们的手段……”
  “夫君的意思是程三郎和恪儿做的?”长孙皇后有些难以置信,毕竟程三郎那小子根本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至于李恪那小子,其文采也就是半桶水的样子,平日里咣当作响,真要让他有这样的文笔,本宫名字倒起写都成。
  “当然不是他们,不过娘子你莫要忘记了,为夫之前,可是给咱们的好女婿,派去了那位得力的帮手。”
  一旁一只安静乖巧的李明达瞬间明眸瞪得溜圆,难以置信地叫出了声来。
  “爹爹的意思,是那李义府与许敬宗?”
  这不科学,分明是你的亲闺女,亲闺女干的好不好?
  “这是自然。”李世民一脸的老谋深算,抚着长须开始给一脸讶然的娘子还有闺女解释起自己的理由。
  首先,不论是那李义府还是许敬宗,这两位都是很有学识的饱学之士。
  特别是那位许敬宗,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很擅长做文章,不然,自己当初也不会让这个道德品质有问题的许某人去编撰史书。
  所以,李世民推断的就是,孔颖达等人,肯定是写下了登报道歉的文章。
  不过以这帮子斯文人与老程家向来心不和面也不和,所以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认罪悔过。
  “说不定,这帮子最喜欢用春秋笔法来掩饰自己过失的文人,就准备用这样的手段来敷衍过去。”
  “所以你夫君很有可能被他们的文章激怒,然后找到了许敬宗与李义府这两位饱学之士。”
  “让他们来模仿这几位官员的行文风格、书写习惯,来炮制了这几篇文章……”
  一来可以狠狠地恶心一把那帮子原作者,让他们明白,甭管你写的啥,你的文章到了程家人掌握的报纸上,那就由不得你了。
  第二嘛,将这些行文风格模仿得如此维妙维肖,为的就是令那些不明真相的读者。
  误认为,这些文坛宗师,博学鸿儒,真的意识到了这帮子年轻人为国为民,呕心泣血。
  借仇人之口,好好地宣扬自己一波,这自然也远远比自吹自擂更有说服力。
  “只是如此一来,呵呵……老夫都有些担心,这几位卿家,明日还有没有胆量前来上朝了。”
  李世民一边说,一边老把嘴角上扬,一副快要无法控制的模样。
  看得长孙皇后一脸黑线,好几次悄悄地扯了夫君的衣角,又或者是低声咳嗽。
  这才让这位喜欢兴灾乐祸的夫君在女儿跟前维持住慈父嘴脸。
  李世民用力地抹了把脸,深吸了几口气,手指头敲在那案几之上开口道。
  “不过令为夫奇怪的是,许敬宗残的是腿,李义府缺的是手,天残老人,地缺居士,总让人觉得对不上号。”
  “……”看到夫君那副一本正经很是疑惑的表情,长孙皇后伤脑筋地捂住了额头。
  倒是一旁的李明达很配合地明眸一转,笑眯眯地凑到了亲爹身边。
  “爹爹,女儿知道了,肯定是那许县丞和李主薄害怕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他们干的坏事。”
  “所以呀,就特地弄了个这么糊弄人的笔名,借以混淆视听。”
  此言一出,李世民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朝着亲闺女翘起了大拇指。
  “不愧是小兕子,与为父的猜测一般,十有八九,应当是如此。”
  “毕竟你夫君脸皮再厚,肯定也不好意思在报纸上自吹自擂。
  加上文言文对于你夫君而言,又略显得有些那什么,所以,才会想着找他们二人……”
  李明达听到了亲爹这话顿时不乐意地扁了扁起了樱唇。
  亲爹这话虽然是在肯定夫君有道德底线,但是却让人听得很不乐意,什么叫脸皮厚?夫君那叫自信好不好。
  夫君那样的人本来就很有本事,重要的是,夫君是真能干得出来那种事情。
  想到了这,李明达险些笑出声来,赶紧又控制住情绪,不能在亲爹跟前露出破绽才是。
  是的,夫君原本是要跟三哥一块自吹自擂来着。
  好在学识渊博的自己和媚娘姐都是夫君的贤内助,出手襄助,替他们进行了精心的仿造与编撰而已。
  不然以夫君还有半瓶醋的三哥他们出手的话,怕是以亲爹敏锐的眼光,想必就能够看出破绽。
  至于让那许敬宗和李义府那两个家伙占去了这种名头。
  李明达当然不会不乐意,毕竟干这种坏事,就得悄悄地,让人抓不着痛脚才最开心。
  至于那两个被背锅的倒霉鬼,夫君可是在家里边说过那两个家伙过去的光辉事迹。
  他们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若不是因为夫君手底下实在缺人。
  李明达才不乐意让夫君的手下有这样品质道德很有问题的歪瓜裂枣。
  如今这两个在大唐官场名声相当不好的家伙,他们只能依附在夫君的麾下,依靠着夫君这株参天大树帮他们遮风挡雨,甚至还救下了他们的性命。
  既然如此,就让他们来背负这口黑锅,也是理所当然,总不能让貌美如花,足智多谋的自己与媚娘姐来承担吧?
  再说了,若是自己与媚娘姐真要亲自下场的话,也不可能起这么挫的笔名。
  咦……亲自下场,也不是不可以,回头跟媚娘姐姐好好商量商量,闲着无事之时,倒可以尝试尝试。
  说不定也能够跟夫君以罗贯中为笔名写下的那《三国演义》以及《洛阳牡丹亭记》一般,为世人所追捧铭记。
  且不说那《洛阳旬报》在宫中引起的小变故,此刻,整个洛阳城中的读书人几乎都快要沸腾了。
  更别提那些国子监诸学的学生们也都难以相信,那位跟老程家誓不两立的孔祭酒,居然也会恬不知耻地去拍那老程家的马屁……


第2479章 咱们这些纨绔子弟就不能成国家栋梁了?
  国子监的学子对于老程家的感观,反倒不会像那些文官一般充满着反感。
  而且程三郎干的那些丰功伟绩,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很能提振年轻人的精气神。
  毕竟,大家都同样是年轻人,成天被长辈与父辈们叽叽歪歪你们本事不够,学识不足。
  至于那些国子监诸学的老师们也是成日教训这些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
  但是,程三郎干的那些丰功伟绩,就算是那些老师,也无法否掉他的功勋。
  最多也就只能酸溜溜地说上几句风凉话,如此,反倒让那些年轻的学子们越发地觉得程三郎这帮子声名远扬的妖蛾子,简直就是大唐年轻一辈的表率。
  谁不乐意自己有朝一日出将入相,看看程三郎与那位吴王殿下还有房二郎。
  这些都是在那些长辈或者是官吏圈子里边的顽劣之辈,纨绔之徒。
  可他们去了那泸州之后,生生就凭着自己的本事将那泸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甚至听闻那泸州的GDP,咳……泸州的税赋收入,已然与那蜀州一般,成为了大唐剑南道最重要的税赋来源之地。
  肩并肩地傲然其余诸州,而且程三郎他们在那剑南道大搞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可是令不少来自于剑南道的学士们提及此事,颇为自豪,甚至对那程三郎颇为感恩戴德。
  加之妖蛾子三人组不但搞治理地方,搞共同富裕是一把好手,打起仗来,同样也足以令那些老前辈汗颜。
  程三郎率领那些在大唐军民看来,完全就是乌合之众的一干獠人,生生从那高原强国吐蕃手中夺回了剑川城。
  大家这才知晓,那剑川城,是被吐蕃乘大唐疏忽之时强占的大唐剑南道西南部军事重镇。
  易守难攻,大唐失去剑川城十数年来,数次攻打都以失败告终,而妖蛾子三人组轻轻松松就夺取回来。
  就连那位被称为高原第一智者的禄东赞,都不是程三郎这位大唐年轻人表率的对手,三斗三折。
  最终被折服,甚至扔下了吐蕃宰相这种位高权重的位子,甘愿成为了大唐的臣子。
  ……
  之后,妖蛾子三人组率领杂兵上高原,原本只是负责牵制吐蕃的二三十万精锐大军,防止他们乘大唐全力进攻薛延陀时,夺取吐谷浑,乘势拿下陇右。
  结果呢?以程三郎为首的妖蛾子三人组率领一群杂兵,居然连连大胜吐蕃精锐。
  杀得吐蕃血流成河损兵折将,就连吐蕃王叔也成为了大唐的战俘。
  之后程三郎孤身入险地,从那高原极西之地,从吐蕃贼子手中,解救出那被囚禁了好几年的象雄国主李迷夏。
  更是弹弄着毒舌,活活气死了吐蕃国主父子。
  至于那位李德奖,这位李卫公之子,喜欢浪迹天涯,偏偏又很忧国忧民。
  为了大唐的百姓能够吃饱,他深入南方蛮瘴之地,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弄来了一种据说一年可产两到三季的稻种。
  因此而得到了大唐天子的赏赐之后,他却没有忘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宗旨。
  知晓了大唐的马种不佳,需要改良后,婉拒了天子要封赏的官职,再一次与一帮兄弟们背负起了行囊。
  朝着极西之地进发,据说,从长安到那极西之地的尽头,足足有数万里之遥。
  他们也足足走了数年,一路上,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生死边缘,遭遇过猛兽、狼群的袭击。
  还有那些匪徒,甚至是某些心怀敌意的国家军队的袭击。
  可最终,他们没有忘记大唐,没有忘记故乡的亲人,更不忘家乡的马种改良。
  最终,从数万里之外的极西之地,带回来了极其优秀的马种,而在程三郎、李恪等一干年轻才俊的集思广义之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原本需要几十年,甚至是数代人才能够完成的马种改良国策,说不定可以在五到八年之内达成。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都被孔祭酒、许侍郎、萧舍人等原本同样很不屑程三郎等年轻才俊的官员们。
  带着一种懊悔与羞愧的情绪,给讲述了出来,并且表达了他们这些上了年轻的文坛巨匠、儒学宗师们对于年轻人的嘉许和赞美。
  看到了这样的文章,让国子监诸学的学子们都十分的兴奋,特别是那些勋贵世家的纨绔子弟们。
  咋的,谁敢说咱们这些纨绔子弟就不能成国家栋梁了?
  至于那程家的老四老五这两位动手能力极强,社交能力也很强的学霸,以及那些在份在报纸上留名的纨绔子弟的弟弟们。
  都同样得到了一干同学们的追捧与吹捧。
  至于那些宗族观念极强的世家大族的子弟,很少有到国子监诸学来读书的。
  因为他们的人材,都是在各家各族的宗学里边培养出来的,而且还得日以继夜的洗脑。
  让他们明白,你们读书学习知识和文化,为的可不仅仅是去朝廷做官,而是要努力学习做了官员之后,怎么能够为宗族带来好处和利益。
  所以,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自然五宗七姓一类的世家大族,是不愿意让自家的才俊精英去往国子监接受忠君爱国那一套。
  哪怕是偶尔派去一些年轻人应应景,都是一些宗里边没啥出息,情商与智商都一般的中等生。
  去了就是为了厮混个日子,好歹也向朝廷表明态度,我们也很听朝廷的话,看,我们家也有才俊在朝廷的官学读书。
  而这些不受宗族内关注的学子,对于程三郎等一干纨绔子弟也相当的崇拜。
  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