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第5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最初几个放火烧掉纺织厂的纺织工人怎么样了?”又有工人问道。
“听说虽然有所苦情,但是他们所采取手段过于极端,终究还是违反了律法,估计还是要按照纵火伤人的罪行进行判处,估计难题逃一劫了。不知道是死刑还是要被流放。”有消息灵通的人说道。
“他们好歹也是帮我们争取到了新律法出来,对于我们来说可是英雄啊,要是直接判处死刑的话恐怕会令人寒心。”有工人为那几个纺织工人感到可惜。
“可不是么,不过纵火这种事情不但破坏了别人的财产,而且还有可能波及无辜。谁愿意一辈子的财产被人放火烧了?铁公鸡上虽然可恨,但他还是受到了律法的保护。”
不少人在劳动法出来以后还是对于这件事情津津乐道。火烧纺织厂事件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在没有兵荒马乱又没有天灾的情况下,竟然由群众的抗议促使官府出台新的法律,让普通的市民少有地明白到原来自己也有这样的力量,而且官府还比以前要好说话。
手工业者维权事件从秋末一直闹到了年初才在新的法律出台以后逐渐平息,官府试图用条文法律的形式约束手工坊主,为手工业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同时劳动法又赋予了工坊主拥有相当程度自由雇佣工人、制定工钱的权利。
与劳动法同时出台的还有工人工会,从各个领域的工人之中挑选出来组成手工业者委员会,负责为新兴的手工业群体维权,无论是和商人代表还是同官府打交道,通过他们作为代表进行谈判最为容易。而工会的日常开支由雇主额外支付,这一点工会费虽然不多,每个听到这个消息的手工坊主还是愁眉苦脸。
银两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这工会费就相当于是给雇员的福利了。
如果他们知道后来的雇主是要交五险一金,估计会觉得更加肉疼。资本积累前期几乎都是手工业者的血汗钱,保证工人的医疗卫生根本就不存在,雇主做到什么程度多半要看个人的品德。要是遇到一个好的雇主,逢年过节送块豚肉给工人都是可能的。遇到不好的就是杨白劳。
“听说工人工会要进行选举,这个选举是个什么选举法?”江南地区风气虽然最为开放,但是还是第一次进行工人委员会的选举。
这次官府在纺织业最发达的苏州城试点成立第一个手工业者委员会,采用的是前所未有的一人一票选举制度,而且选举者必须是该行业的手工业者,他们选举出来的代表人日后将来代表他们的利益与官府、工坊主进行谈判和妥协。
“多半是和汉代推选孝廉一样,有德者居之。谁能够帮我们出头,我们就选谁为代表!”有头脑比较灵光的人联想到了汉朝的举孝廉。
然而举孝廉不是平头老百姓的权利,而这次手工业者委员会竟然是由中下层的手工业者进行的推举。这简直是突破苏州城手工业者的想象。
“我们苏州城要成立第一个手工业者委员会,只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说的话算数么?”苏州城纺织作坊、冶铁厂等工坊的工人既感到新鲜又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六部会议
“汉朝郡国岁举孝廉,虽然也有一些寒门子弟被地方长官推荐,但最终还是被一些大家族所垄断。像是手工业者工会这样前所未有的组织,竟然要让目不识丁的工人以选举的方式来建立,真是难以想象以后我们要和这样的人打交道。”
“我们商人代表这边也要进行选举啊,不知道该由谁成为我们的代表,最好是强硬派的,对于那些工人不能够太过软弱,否则他们会得寸进尺。”
苏州城的商人在劳动法和工会法出台之后同样议论纷纷,都觉得官府要求选举手工业者代表的做法不可思议。
“该选谁才能够代表我们的利益?”苏州城的商人们也在纠结选举代表之事。
“我们商人按照财力大小和影响力担任代表就是了,财力和影响力越大的商人雇员的工人越多,总不会为了工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吧?”
“你说的有道理,汪掌柜,不如你担任其中一个代表吧?”众人看向了汪常远。
“我不是苏州城的商人,平时活跃在北方的贸易圈,在苏州城滞留已久,需要赶紧返回芜湖老家,然后再回到京城。”汪常远说道。
他很无奈,本来他在苏州城的圈子里不认识什么人,但是因为参与到苏州商人和苏州工人之间的纠纷,他隐隐成为了苏州商人圈子里面的名人,许多苏州商人都知道他汪常远这么一号人的存在。
“这段时间辛苦汪掌柜帮我们处理这些事情了,耽搁了汪掌柜自己的家事,我们怎敢再要求汪掌柜出任其中一个商人代表?”苏州城的商人们知道汪常远活动的范围并不在苏州城,不算是苏州城的商人,于是不好劳烦于他。
“还有要奉劝各位一句,如果对新法有异议的话可以到官府提出来,但是千万不要在私底下违反,否则会遭到官府的大力打击。”汪常远在准备离开苏州城之前提醒苏州城的商人们。
京城那边,楚云等人见苏州城的工坊主和上门默认了劳动法和工会法,虽然有些争议,但是官府将这件事情摆到明面上来讨论,同时参考了工坊主和工人双方的意见,商人和工人们倒也能够接受。
“接下来是我们户部的月度报告。为了维持讨伐西域、南洋两地叛乱的军费,这个月新从国库支出银两一共希望军部能够尽快结束对西域、南洋的讨伐,不然明年的赤字仍然高居不下,国库之中可有不少九州银行的欠条,都是临时挪用九州银行的存款”户部侍郎在六部会议上进行例常汇报。
六部会议已经成为了维持庞大帝国运转的会议。不过除了吏、户、礼、兵、刑、工部,还有新成立的农业部、海关部、教育部等新兴而独立的部门,以分散户部、工部越来越大的权力。除了这些职能部门,还有军部、情报处这样独立的暴力机构。只是大家习惯了称呼六部,所以这样的会议仍然是六部会议。
六部会议有独特的会议堂,所有与会的官员都能够拥有独立的座位。刚开始习惯了站着论事的官员对此也是大为惊异,后来就习以为常了。每天有例常的早会,每月有月度汇报、每季度有季度报告、每年有年度报告,对于报告则登记入册,以日后追查责任。
楚云坐在主位上,左右两侧是帝国最高级的官员们,六部尚书、总参谋长、情报处处长、海关总长、教育部长等等。与大玉儿、柳如是他们谈话的时候讨论某一项特定的事情可不一样,这里决策的是2000万平方公里大帝国上面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涉及到各种领域。
“两地的讨伐进度如何了?”楚云看向了参谋总长赵有光。
楚云他是军部的最高指挥官,户部督促军部尽快结束战争,他也是要负起责任的。
“前方传来胜利的消息,讨伐南洋暹罗府的叛乱预计在下个月结束,到时候将向财政部上报物资损失和人员损失,户部可以提前安排好抚恤金。南洋的叛乱导致有上百个常备军士兵死亡,还有数百个治安士兵阵亡。当地以前都是大家族和非世俗势力把持土地,我们想要将他们的土地夺走,自然是引起了他们的大力反抗。镇压数以万计的叛军,我们军部已经极力在控制损失。”
“至于西洋那边的叛乱,一共动用了两个骑兵兵团进行讨伐,但是当地地形险峻,多高原戈壁,骑兵时常要下马攻坚,又正值寒冬,大雪封山,后勤补给较为困难,不如南洋那边可以走海路对军队进行补给,所以那边的战事比较缓慢。预计在三四个月以后结束。”
赵有光介绍对两地叛乱的讨伐情况。
“三四个月以后春节都已过,怕是这些骑兵要在西域的大戈壁上与叛军在交手中度过了。”
“大雪封山的确不利于骑兵进行突袭和行动,战事拖延到现在,实属天意。”
高级官员们对平叛之事私底下窃窃私语。
“军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平叛吧。”楚云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战事发生在边疆,还有哈萨克汗国和沙俄的人在怂恿当地的地主、奴隶主发生叛乱。能够调用蒙古部落的骑兵讨伐叛乱已经是比较妥善的做法,如果是步兵的话,估计徒步走过去,这场战争能够打到明年年底。
西域和南洋都是因为距离太远,又是新收复的地区,所以很容易产生叛乱。
“詹天佑负责的大草原铁路什么时候能够竣工?”楚云突然想到可怜的詹天佑被他召唤出来以后就一直不停地在勘探地形和组织修建大草原铁路。
若是大草原铁路竣工,那么京城、辽东的兵力将可以极快地投放到归化城。
再将归化城的铁路一路延伸到乌鲁木齐、伊犁,就可以向边疆迅速投放兵力,也可以向哈萨克汗国所在的中亚地区掠夺石油等重要的物资。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大学堂
“詹天佑修筑大草原铁路已经将归化城至京城路段铺设完毕,正在筹划建设从归化城到兰州卫的铁路段建设,被铁路建造委员会定位大草原铁路第二期,第三期则从兰州卫到乌鲁木齐。”工部尚书说道。
虽然楚云因为要关注太多的事情导致他经常忘记一些事情的进展,但是工部可是时刻关注着铁路建设的情况,铁路建设的投入很大,无论人力还是物力都耗资甚多。
分为三期的大草原铁路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浩大的铁路工程了。这条看上去有些“奢侈”的铁路不能够立刻带来可以见到的益处,但如果以后有了这么一条铁路,蒙古草原、西域、中原、华北等地区就被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蒸汽机车的轰鸣将宣告着游牧的时代彻底结束,骑兵再也不能在大草原上来去如风,乘坐蒸汽机车、背着火枪的步兵将沿着铁路无往而不利。
对于詹天佑建造铁路的事情,楚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确认了进度以后点点头。支持他最好的方式就是保证大草原铁路有源源不断的财政投入。
“教育部负责的学校制改革进度如何?”楚云又问道。
“学校制改革正在进行,科学院已经完成了对师资、学员的划分。以后科学院将成为最高的科研机构,下面的院系拆分为一个综合大学堂和十几个功能大学堂,包括地质大学、农业大学、工业大学等大学堂。每个行省、府应当设立相应的中学学堂、小学私塾,按照人口数量和富庶程度规定中学学堂、小学私塾的最低数量,无法完成的地方父母官将会面临考核上的污点。除了科学院总部分立以外,辽东科学院正式改名为辽东大学堂,南京科学院改名为南京大学堂。”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说道。
一瞬间有了三所综合大学堂和十几个功能大学堂,楚云自己都觉得恍然如梦。这些大学堂可不是专门研究四书五经的学堂,而是培养精通天文地理、冶金水利、高等数学、空气动力的人才,每一个大学堂的人数有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他们之中每一个的才能都可能远超前人,毕竟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更远的层次仰望。
而且如此大规模地生产人才,在17世纪中期还没有形成近现代意义上大学的时代太过可怕了。
楚云想到在他的努力下,华夏本土年产上万近现代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