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清帝国-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朴正阳心中飞快的计算着,虽说割了个济州岛,但却换来清国的支持,清国怎么说也是天朝上国,在士族和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不是日本人可比的。以后就算王上和闵氏回来也不用怕,这样看来割让一个济州岛还是划得来的。想清后,朴正阳向李应点点头。

    李应此时已经幻想如何将自己的登基大典办得隆重而不**份,在他看来只要得到王位,一个区区海岛算不了什么,此时看到朴正阳点头,便对袁世凯道:“上国派天兵相助,我国如何能不竭力以待,济州岛只是小事,孤答应了。”

    袁世凯点点头道:“那就请大院君三日后移架军营,行签约之事,我国皇上敕封的诏书也将一并送到。”

    李应听了更是满面红光,连连点头。

    三日后,清军屯子山大营。

    吴长庆、聂士诚、袁世凯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大军到达汉城后,吴长庆与聂士诚认为要根除朝鲜内乱,必须除掉大院君,但大院君毕竟是朝鲜王的父亲,又成天躲在王宫里不好下手,所以他们定下了引蛇出洞的计策,利用大院君觊觎王位的心理,诱其前来军营,所以才有了三天前袁世凯入王宫说服大院君的一幕。

    时近中午,终于见到李应带着仪仗队,威风八面的进了清军大营。

    吴长庆一见笑着上前迎接,两人见了礼,寒暄一阵,自认为将要登上王位的李应多了几分倨傲。

    吴长庆便将李应往中军大帐里让,待李应走到帐外,袁世凯便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方案,将李应卫兵让入其它军帐饮酒。

    李应的这些卫兵那里想得到即将等待他们的居然是鬼门关,一个个还都兴高采烈的就被请入了圈套。谁知刚一入帐便被事先埋伏好的清军一举拿下,个别稍有反抗的也立刻便被砍了脑袋。

    待收拾完这些人后,袁世凯便带着十几个人,手持洋枪闯进了中军大帐,还没等李应反应过来就已将他拿下,用白布塞了嘴巴,然后捆了起来。

    随后吴长庆下令清军分路进入汉城,剿杀李应控制下零星驻扎的叛军。这些叛军毫无防备,且没了统一指挥,一片混乱,没到一天的功夫,便被清军杀了个干净,接着吴长庆和聂士诚派亲中的朝鲜官员接回逃到平壤的朝鲜国王李熙和王后闵氏,并将大院君李应送回国内。

    对于吴长庆和聂士诚这么快平定朝鲜内乱,方怀并没有什么惊奇。不过嘉奖还是要的,在吴长庆和聂士诚上的请赏折子里,方怀看到了袁世凯的名字,不过他却把这个名字勾掉了。现在还不是时候。

    日本在朝鲜驻兵成了既定事实,这一阶段方怀还没准备好和日本人开战,现在要重视的是法国人在南面的动作,这一点他已经下密旨给张之洞和岑毓英了。据传回的情报,法国人在南圻和柬埔寨已经开始集结,相信会向历史上一样在10月出兵北圻。

    不过如果历史没有改变,法国人将被刘永福在河内纸桥打得打败,连远征军司令李威利也被刘永福的黑旗军干掉了。

    希望他们能多拖点时间,现在方怀缺的就是时间,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吉林机器局、广东枪炮局都开始扩建了,各自购入了一批新的机器和技术。而原来四大机器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都开始了全速生产,大批的枪炮弹药被生产了出来。
………………………………

第二十章 刘光第与康有为

    金秋时节,三年一届的大比开始。各省的学子云集北京,从今年秋闱到明年春闱这段时间他们都不会散去,这些学子将京城各个客栈填得满满的,而各条大街上也多了许多摇头晃脑的读书人。那些卖笔墨纸砚的铺子顿时卖到大发,虽然说“穷文富武”,但在这差一步就跃过龙门的关头,谁不希望自己手里有支好笔,有方好砚,再说这么多文人骚客俱在一起,光是吟诗作赋,讨论文章就要虚耗多少纸张。难怪南门大街上那些铺子的老板最近都是乐呵呵的。

    八月十五,士子们都入了闱场,这一关就是数日。闱场位于宣武门西大街,士子们出了闱场不管考的好考的不好的,都有种逃出升天的感觉,看着彼此也觉得亲近了许多,几句话相熟后更是一同找个地方喝酒。住在周围的百姓对这三年一次的科考都习以为常了,别看他们现在高兴,过几日回到这里看榜的时候没有几个不哭的,没考上的哭,考上的也哭。

    康有为走出闱场的时候有些茫然,他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客栈的,他本是广东南海人,却千里迢迢跑到京城来参加乡试,只因对自己的文章极有自信。

    要知在这学子荟萃的京师中举可是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在这顺天府乡试中取得好名次的,多半能为朝廷里一些大臣所知,甚至有可能传到皇上耳朵里,那对自己的前程才是功德无量。所以许多士子都会选择来参加京师顺天府的乡试,也为博个好名声。

    不过此时康有为却是心灰如死,这回的考题并不偏,而那些书自己也看过,但就是文章写起来别扭,脑袋里好像有另一个声音告诉自己那些书上的东西都是错的,难道真是平时杂书看多了?看来今科是没希望了。

    走进客栈,看见前面一人,康有为打招呼道:“裴村,你这么早就回来了?”

    那人回头,却是一面容严肃的青年,青年看到康有为,施了一礼道:“原来是广夏兄,光第有礼了。”青年乃是四川学子刘光第,二人原本不熟,只是一次刘光第与同乡讨论时势,康有为正好经过,听到精彩处忍不出插话进去,这才认识的。

    后来二人讨论起诗词学问更是惺惺相惜,加之同住一个客栈,几月下来已是相交莫逆。

    康有为生性豁达,对于考场失利之事已经抛到脑后,此时对刘光第道:“这些日吃喝拉撒都在闱场里,甚是气闷。(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就闻京城香山红叶美不胜收,今日秋高气爽,你我何不出外郊游一番。”

    刘光第闻言,亦觉不错,便点头答应。

    两人走在街上,康有为兴致颇高道:“当今天子虽然年幼,但却欲有一番作为。在通州编练新军,在各地振兴西学,前些日又出兵朝鲜、逐退倭人,开我大清之新气象。不过当今天子刚刚亲政,朝中俱是些旧臣,此时正需要人支持其做法,你我若能得皇上赏识,留在天子身边,他朝飞黄腾达、一展抱负,指日可待。”

    刘光第听了摇摇头道:“我要高中了,宁愿请调地方,我知道自己的事,就我的脾气,在朝廷里是要得罪人的。”

    康有为听了,想起刘光第的脾气倒有同感。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个声音,“两位公子,你们可要算一算姻缘啊?”

    声音是从路旁的一个算卦摊上传来的,卦摊上树着一面旗子,上写“天赐良缘”,旗子后面坐着个头发胡须皆白的老头。康有为见了觉得颇有意思,上前道:“老人家,现在满街算命的都是帮别人算前程,您怎么帮人批姻缘?”

    卦摊后的老头这时摇摇头道:“那前程命运乃是一个人命格里最硬的,就算算出来了,又岂是人所能改的,老朽不过一介凡人,也只能帮人算算姻缘,牵牵红线罢了。”

    康有为一听笑道:“老人家言下之意是您虽看得出来,却改不了,这倒有意思。不知老人家看我们的前程如何?”

    老头先看了看刘光第,道:“他今年必然中举,明年进士也有望。”刘光第听了淡淡一笑,没有放在心上。

    而老头说完不再瞧刘光第,转向康有为,盯着康有为看了会,越看神色越严重,最后竟然吐出一口血来,把康有为和刘光第吓了一跳。

    康有为连忙上前扶住老人,“您怎么了?”

    白发老人此时已是出的气多,入的气少,挣扎着对康有为道:“你的命格本是颇为晦涩,注定你一生坎坷,虽遇明君,却不能一展抱负。但不知是何人却逆转乾坤,改了你的命,想不到老朽死前能见此高人,也不枉此生了……”说着话,老人竟然含笑而终。

    “老人家,老人家……”康有为和刘光第一见,连声呼唤,而周围的人群这时也围了过来。两人正不知如何是好,两个官差走了过来。

    周围的人七嘴八舌讲明了情况,官差见两人是士子身份也没有为难他们,找人把老头抬到义庄了事。

    康有为和刘光第碰了这样的事情,再没有逛香山的心情。心中想着算命老头说的话,回了各自的房间。

    十天后,乡试放榜,康有为早早起床拉着刘光第前去看榜。

    等两人到时,闱场前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围了无数学子。不多时,就听见一声锣响,中门大开,两个衙役抱着一卷大红纸走了出来。

    兴奋的学子像闻了腥的猫立刻聚拢来,使得衙役不得不推开学子才能走到放榜的墙壁前。

    红榜终于贴了出来,平时以淡泊名利自诩的学子此时眼睛瞪得跟金鱼眼似,眼光不停在红榜上扫视着,而人群之中不时爆发出一阵尖叫:“我中了,我中了。”

    不过这时周围谁也不会怪他失态,而只会投去羡慕的眼光。

    刘光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心也放回了肚子里,虽然表面上不在意,但心里却是担心的,毕竟寒窗十载只为了今日。

    而康有为却仍在找寻中,找到最后他几乎放弃了,却在最后一行的角落里找到了“康有为”三个字,这种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让生性豁达的他也不由惊呆了。

    一阵狂喜涌上心头,这时他想起了那个算命老头临终前说的话……
………………………………

第二十一章 新的一年

    光阴如梭,岁月如电。转眼间光绪八年就过去了,这一年多来,大清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好转。开放了私办工厂的禁令后,各地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尤其是洋布厂、洋面厂和洋火厂,其数量多达上千家。

    本来方怀还担心这些初兴的民族资本企业难以抵挡洋货的竞争,毕竟现在的大清实行的几乎是零关税,就连税务司也由英国人把持着。

    所以他让各省督抚给了这些民族资本企业免税、免费、以便宜价格征购土地等一些优惠政策,希望中国的民族资本能自己壮大起来。

    不能不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用在经商上也是无往而不利,面对中国社会大多地方还很保守、很多老百姓还排斥洋货的情况,他们把生产出来的洋布、洋面、洋火放到那些老字号的绸缎庄、粮店和杂货铺中去,由这些商铺代销,收到了极大的效果,往往是这些工厂卖脱了货,而那些比他们货还要好的洋货却卖不出去。

    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大清的财政收入突破了八千五百两白银,按照后世的说法,比上一年增长了十多个百分点,加上“辛巳之变”后查抄李莲英等慈禧党羽所获,国库里终于有了一点结余。

    至于官办的洋务企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虽然由于方怀反对重复建设,只批了几家印象有名字的企业,但也因为这样集中了资源,已经兴办的八家洋务企业几乎都扩大了规模。

    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但朝廷仍然像被烟云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