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道是花花轿子人人抬,不管什么时候,有权有势的人身边,那从来都不缺少奉承拍马的人,这时候,那朝堂上的一众文武奴才也是对多尔衮大拍马屁,只把那多尔衮拍的是找不到北。
    不过这时候还是有一个人没有凑过去拍马屁,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的镇定和敏锐,这个人就是崇祯帝在位时对其极其器重的洪承畴!
    说起这个洪承畴,那还真得说道说道,怎么说呢,洪承畴这个人,在他的人生履历中充满着矛盾,他的前半生和他的后半生,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个矛盾体,这就像两个人的人生给生生硬拼在了一起一样。
    在他的前半生中,他可以说是大明王朝不折不扣的忠臣良将,为了保住大明江山,洪承畴那是尽心尽责,
    李志成,张献忠,王嘉胤,高迎祥,曹操,,,这些在明末时期各个势力的首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被洪承畴打了一个遍,并且全部都被洪承畴给打败了。
    就算是那李自成,那也不是洪承畴的对手,最惨的一次,李自成十几万大军,被洪承畴和孙传庭两人联手打的最后只剩下十八个人,逃进了商洛山。
    那一战之后,几乎可以说整个大明王朝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几乎已经被打下去了,剩下的那些人,也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
    这时候可以说只要再使一把劲,就可以把这个农民起义军的问题解决掉。
    正是因为这样的大功劳,崇祯帝对于洪承畴那是很信任,洪承畴的官也是越做越大。到最后做到了以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
    这么大的官,可以说崇祯帝是非常的器重他,也可以说崇祯帝已经把国内问题全部交由他来主持,希望他可以摆平。
    洪承畴确实也没有让崇祯帝失望,只是没有想到在他要使那最后一把劲,想要把李自成这些人彻底解决的时候,鞑子打进来了,兵围京师!
    崇祯帝被逼得没办法,只得是在这时候把洪承畴紧急调往京师,拱卫京师城防,这也为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的再一次崛起,埋下了伏笔。
    此后不久,宁锦大战爆发,这也是一场非常巨大的战争,这场战争关乎到大明和鞑子两国的生死存亡,可以说是国之兴废,在此一战。
    崇祯帝也很上心,委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带了八个总兵,共十三万九边精锐出战,这可以说是当时大明可以动员的最大军事规模了。
    鞑子那边也是倾巢而出,皇太极亲临战阵,为了及早的赶到战场,指挥战斗,皇太极那也是星夜兼程,日夜奔走,据说因为太劳累,皇太极还在马上吐了三碗血。
    不过很可惜,真是很可惜,这场战争最后还是以大明的失败而告终,这也宣布了大明王朝正式走入倒计时。
    因为从这以后,大明对外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军队了,对内,大明也拿不出足够的兵力来剿灭那些农民起义军。
    以至于到最后,孙传庭堂堂七省总督,竟然只能带五千兵马去对抗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可想而知,那时候大明王朝已经衰落到了什么地步。

第一百七十五章 时不我待
    这一场战争失败,洪承畴被俘,这也开启了他的后半生,如果这个时候他抹脖子死了,那么在历史书上,他绝对是大明的死忠,大明的顶梁柱,这是一定的。
    但是他偏偏就没有死,而且不但没死,还竟然选择了投降皇太极,投降满清!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扶保大清江山,可以说为了帮助大清得天下,他是使尽浑身解数,他的目标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大明朝廷推翻,以实现鞑子入主中原。
    在这一过程中,他积极的出谋划策,像当时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投降信,多尔衮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担心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圈套。
    为了求证吴三桂的真伪,多尔衮第一个找到的就是洪承畴,洪承畴凭着对大明国内局势的了解,极其准确的做出判断,收降了吴三桂,
    然后借吴三桂之手进入山海关,攻占京畿之地,这也实现了鞑子自努尔哈赤以来,最大的一次在军事上的跨越。
    能够把大明朝的国都给占领,这在之前是任何一个鞑子都不可想象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多尔衮凭着这无上军功,一举奠定了在鞑子朝廷里面绝对的领导地位。
    占领京城之后,洪承畴也是积极的谋划,给多尔衮献计献策,比如说安民抚官,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稳定方针就是民复其位,官复其职。
    这一点迷惑了很多的明国百姓和官员,极大的削减了许多反抗势力,使得鞑子占领整个京畿之地几乎没有动一刀一枪。
    这京畿之地是大明朝的统治根基,在李自成败退之后,这里本应该要掀起一股复兴大明的风潮,但是这样的风潮生生的被洪承畴的一番谋划给打压下去了。
    此后,因为剃发令和易服令的颁布,在中国大江南北又是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并且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但是这时候洪承畴又站出来主持鞑子大局,特别是对清廷再度掌控江南这一块钱粮赋税重地,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洪承畴,鞑子要想入主中原并且坐天下,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在这个过程中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大明这个朝廷,这个江山,这是他曾经无比向往和拥护,甚至愿意用生命去守护的江山,洪承畴为什么最后要亲手摧毁他呢?
    实际上归根究底还是两个字,自私!
    因为他在紧要时刻没有守住自己的风骨,没有守住自己的气节,他投降了鞑子,所以只要大明王朝不灭亡,那么他洪承畴永远都要背负一个叛徒汉奸的罪名。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罪名洗清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大明打垮,让鞑子坐江山,只有这样,他才能为自己洗白,所以为了自己的名声,他积极的在为多尔衮谋划。
    虽然最后这个目的他达到了,鞑子确实也坐了江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卑鄙无耻的人,他毕竟是卑鄙无耻的,即便他再怎样洗,他依然改变不了这样的本质,
    特别是在天下人把他看清楚之后,他永远都洗刷不了,不说别人,便是他的鞑子主人,到最后也是把他列入了“二臣传”,可见他主子也瞧不上他。
    不但如此,就连他的母亲也没有原谅他,他的母亲在得知自己的儿子竟然帮着鞑子推翻了大明江山,一气之下,便是坐了一条船,从此不再上岸居住。
    当时洪承畴知道了这件事情,便亲自去接他的母亲,他母亲站在船上对他说:“你洪承畴不是我的儿子,你也不是我大明的人,从今以后,我头不顶鞑子的天,脚不踩鞑子的地,我永远是大明的人。”
    这个忠义的妇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说出去的话,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踏上陆地半步,最后在那条船上去世。
    她死后,遵照她的遗嘱,她的后人将她和那条船一同烧毁,最后沉入了海底。
    不得不说,洪承畴还是有一个好母亲,但是可惜这样的好母亲,洪承畴却是成了她一辈子的悔恨,哎,洪承畴,不配为人子,不配为人臣啊!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洪承畴,那就是他的前半生是在全心全意的保大明江山,他的后半生却是在全心全意的毁大明江山,无耻之极啊!
    言归正传,当多尔衮得意的看着朝中一众文武奴才的时候,陡然见洪承畴脸上丝毫没有兴奋激动之情,不由得是对洪承畴问道:
    “洪大人,我大清除去了一个大敌,为何你还这般板着一个脸,难道我大清稳固京畿之地,你不高兴吗?”
    洪承畴赶紧站出来,对多尔衮拱手,道:“不敢不敢,臣不敢。”
    “那你为何不高兴?”
    洪承畴听了,便是直言相告,说道:“启禀摄政王大人,如今我大清虽然在京畿之地无患,但是弘光朝廷,还有那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他们现在具是各据一方,我大清要想实现一统天下,就必须要尽快将他们除去。
    否则,一旦时间拖的久了,让他们扎下根来,形成势力上的反扑,到时候我大清将会多面受敌,成为他们共同的打击目标!”
    多尔衮听到洪承畴这话,作为在鞑子之中少有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多尔衮自然也是明白洪承畴话里的意思。
    现在,大明那边的弘光朝廷刚刚建立不久,弘光帝朱由崧此时皇位还不稳固,对手下大臣还不能掌控,特别是他手下的那些武将,更是嚣张跋扈,这是大清的一个机会。
    大清必须要趁着弘光朝廷政权不稳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将他击垮,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否则,一旦时间拖得久了,弘光正统地位将会慢慢深入人心,那时候,明廷朝廷稳固下来,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那时候如果大清再想要歼灭他们,那便是难上加难。

第一百七十六章 好奴才
    而李自成那边,这时候的李自成已经败退回了陕西西安,把他防守的重心放在了关中之地,希望可以固守在关中,站稳脚跟,静待时机发展。
    关中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关中八百里秦川沃野”之说,当年秦国横扫八方,刘邦打败近乎于不可战神的项羽,他们无一例外,皆是以关中之地为发家之本,进而图天下。
    可见关中之地对于一个势力的发展,他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关中之地被李自成掌握,大清要想坐天下,那也必须要趁着李自成在关中立足未稳,并且新败,一举将他铲除。
    否则,时间一旦拖的久了,也必将导致李自成在关中之地的地位越发稳固,这对大清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
    再反观张献忠,这人如今在四川已经慢慢站稳脚跟,并且现在已经是开府设衙,而且还重开科举。
    这样的做派,那已经有了开基创业的意思,不用想,张献忠登基称帝也是迟早的事。
    大清要想统一天下,张献忠也是必须要收拾的一方势力,如今他正在开府设衙,重开科举,这就是为了招贤纳士。
    四川之地本就极其险峻,自古便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要想攻打四川,本就不易,若是再让张献忠在四川站稳脚跟,那大清要想统一天下,那就更加是难上加难了。
    综合上述,大清要想占领整个汉家天下,就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将大明朝廷,还有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逐个击垮。
    时间越快,对大清越有利,反之,如果时间拖得越久,那么对大清就越不利。
    清楚了个中厉害,多尔衮也是不禁面露难色,眉头紧锁,刚才抓获李起的喜悦之情也是消散了不少。
    “那以洪大人之见,我大清该当如何?”多尔衮对洪承畴问道。
    洪承畴赶紧是半躬着身子,答道:“既然不可久拖,那自是应当速速发兵,将弘光朝廷,还有那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尽早剿灭方是上策。
    故,臣建议命英亲王阿济格领军征剿李自成,李自成一破,便可乘胜追击攻打张献忠。再另豫亲王多铎领军征剿弘光朝廷,如此双管齐下,天下大定,我大清必将一统江山,享国万年!”
    阿济格和多铎都是鞑子将领中扛旗的人物,能力都是可以独当一面,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