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第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山海关本管不到广宁卫,只是长城驻防军卒,是蓟州镇至海边一段长城防线,若非因建州贼,山海关只是九边边缘的军镇,远不如蓟州镇更为重要,边关九镇,最重要的是宣府三卫,是大同、榆林、延綏、宁夏诸镇,这里承担着鞑靼最大的压力,而山海关前面有开原、铁岭、抚顺、沈辽、广宁诸多军镇抵挡,山海关居于大明朝防御鞑靼左翼三部和女真诸部之后,战略重要性远远算不得什么,驻防的军卒仅三五千人,若一定说山海关如何的重要,也只能说潜在战略重要性,是前沿阵地丢失后的重要性。
山海关前后都是比较贫穷之地,田地少,养活不了多少卫所军卒,一者避免朝廷始终以北地总管府为敌,二者此地本就田少难养军卒,三者大明朝需要与草原缓和关系,已经不是草原诸部想着找他刘大驸马麻烦,而是他会不会找这些人麻烦,来自草原压力骤减,也为了减少双方摩擦,营造一个较为平和的氛围,山海关、广宁卫仅存留万人,余者一律迁入沈辽更加肥沃田地。
万人,自三岔河以南至山海关下,如此之多田地,除广宁卫李家原本田地外,所有田地全部划分为军屯田地,所属卫所军卒一月一换防休整。
一方面大量田地划为军屯田地,用于专门奉养军卒,另一方面又在沈辽等地为他们分配民田养家,军卒们因此获得巨大利益。
军屯田,除了与朝廷三升赋税外,除去专门为驻守边关驻地提供口粮、衣甲外,剩余的全部作为俸禄发放,原本因田地稀少而不足,如今田地几十倍、几百倍增加,人人所得俸禄兵响皆超过原本朝廷给予,身后还有可以养家的民田,混乱的山海关军心得以稳定。
分流的军卒皆屯于北地,但又有些区别,一些年老体弱的,依然保留卫所军籍,由守边军卒转而为各城衙役、巡卒,有些卫所被刘卫民直接砍掉,包括广宁卫下辖卫所也是如此。
战争模式改变了,骑马持刀之人不拿下手持利器的重地要道,根本不敢轻易越境,反而害怕刘卫民跑去草原祸害。
九成人丁集中在沈辽开阔肥沃之地,仅帮老弱百姓十日收割,立即转而急行向北,乌龙府才是真正收获之地,大片大片种下的麦谷、稻田却无几人收割,这里才是刘卫民真正的私人田地,也是幼军口粮之地。
小朝廷最是忙碌,一边收割麦谷,一边还要选调军卒参与阅兵,幼军不需要太多时间整训,整训是幼军日常必须要做的,卫所军卒就麻烦了许多。
刘卫山、刘卫海、毛文龙、刘忠国、邢烈……一干将领得知刘卫民要选派卫所军卒阅兵,全都不约而同闭门军议,五人决定亲领一千精锐卒入辽阳整训,为帝国大皇子壮威。
也不知远在河套的猛如虎和马林是如何得知阅兵的,猛如虎、马林竟然也各领千骑也日夜赶来辽阳城,至于登莱水师则选了三千精锐水卒。
北方动作频繁引起了朱由检注意,不得不暂时放下“二十税一印钞费用”恼怒,转而密切关注北方异动,随着小朝廷送来的威胁信件后,这才知晓是怎么一回事,更是在大朝上指着北方暴怒大骂。
朝廷死气沉沉,听了皇帝大骂数日,北方传来的异动让所有人担心不断。
五月十五日,大朝直至午时三刻才结束,饥肠辘辘的赵南星、朱国祚、杨涟、施凤来、来宗道、袁崇焕等一干阁老,还没等他们回去填饱肚子,又被皇帝朱由检留了下来。
还算不错,朱由检并未真的饿昏倒了朝廷阁老,看着长长桌案上稀疏简单饭食,就是刘卫民也不得不佩服这个二舅哥的简朴。
阴着脸的二舅哥对外在之物要求差了许多,甚至可用“吝啬”来形容,都到了五六月份,刘卫民掌着净军时,净军菜园子是整个大明朝菜蔬种类最多的地方,又是菜蔬生长最旺盛之时,仅仅只是因为节省一些盐巴,仅仅只是因为冬日腌制的咸萝卜没吃完,又将腌萝卜拿了出来,而且每一个阁老面前摆放一大碟,菜园子里的珍贵菜蔬却不舍得食用,反而转手承包给了周皇后周氏的父亲周奎。
看着一碗米饭、一碟咸萝卜、一碟土豆丝、一碟拍黄瓜,几人一脸淡然,除了袁崇焕咯嘣咯嘣啃着咸萝卜,其余几人只是细嚼慢咽吃着米粒,夹食着土豆丝、拍黄瓜,至于心下究竟如何想,那就无人知晓了。
皇帝的宴请很是沉闷,朱由检抬眼见一干阁臣除了袁崇焕外,无人碰触咸萝卜,眉头微低。
“刘三早先年说过男女之秘,言多吃些菜蔬,少食用些油荤,生子才能多一些,刘大生了两子,刘二生两子,刘四生一子,刘三多年未生,今日一生就是一子,诸位还是多食些菜蔬为好。”
“当年京中发生时疫,永宁差点病逝,刘三用软管为永宁灌食,就说过盐巴、糖水。说人少不了盐巴,说什么电解质什么的,诸位就算不喜咸菜,也当少食些,都是朝廷肱骨栋梁之臣,莫要不食盐巴而身体有恙。”
在一旁伺候的周氏、田氏、袁氏相视一眼,也不敢乱言,忙去夹食干巴巴的咸萝卜,施凤来、来宗道两人以往只是在翰林院修书,袁崇焕对这些事情也不怎么了解,朱由检不说,三女也不是很清楚“刘三”原话,但赵南星、朱国祚、杨涟对此却是一清二楚。
杨涟拱手道:“陛下说的是,人不能不食盐巴,至于因何,老臣也不是很清楚明了,刘……刘三所言……”
朱由检眉头骤然一抬,杨涟话语硬生生顿住。
朱由检将眉头低下,夹了根咸萝卜缓缓咀嚼,轻声低喃。
“刘三,朕可说得!”




第505章 江南粮、江北银
 

“陛下,镇国公若非不遵朝廷号令,有些话语确是有些道理的。”
赵南星夹了根咸萝卜放入口中,像是没感受到气氛压抑,默默咀嚼着干巴巴难以下咽的萝卜。
……
众人一阵沉默,朱由检重重吐出一口气息。
“朕想知道。”
“钱庄的银钱何时拨入朕的殿前新军。”
……
“各府县设了钱庄,赵阁老所言乃老成之言,将卫民报社打压了下去,仅一月间,钱庄存入三百六十八万七千四百二十六两银钱,难道钱庄还拿不出一百万两吗?”
……
见无人开口,赵南星心下一阵苦涩无奈,默默放下做工精美竹筷,抱拳一礼。
“陛下,今岁北直隶、陕甘、山西、山东、河南、荆襄、两淮都遭受旱灾,当以民生为重,尤其是陕甘还有民乱迹象发生之时。”
赵南星开口,朱国祚拱手劝解道:“是啊,陛下,百姓遭灾,朝廷当予以赈济灾民才是。”
朱由检低头沉默稍许,拿起放下了象牙筷子,吃了口米饭,又夹了些土豆丝,周氏不敢开口,见他面前的汤水没了,不着痕迹给他添了汤水,里面还多了个鸡腿,却引起双眉猛然一抬,并不是看着她,而是最末尾低头扒拉咸萝卜的袁崇焕。
“袁督师以为如何?”
听着皇帝“袁督师”而不是“袁尚书、阁老”三个字,正低头细嚼慢咽的施凤来、来宗道手臂一顿,随即像是什么都未听到,继续低头吃着饭食。
袁崇焕忙放下碗筷,一脸正色抱拳。
“陛下,臣以为两位阁老所言堪称国之良臣,但臣亦以为,天下灾祸不断之时,朝廷更应有定国之器!”
朱由检放下碗筷,一脸淡然。
“继续。”
“诺!”
听着军中才有“诺”字,赵南星眉头微微一抬。
袁崇焕向皇帝朱由检一拱手,说道:“京中有五军都督府,即前后左右中五军十二营,一军之中亦有前后左右中五军,中军为诸军之心,五军都督府为天下诸卫之心,然京营五军十二营久疏于营练,已不足以镇国为天下之心,故而方有神宗、光宗、熹宗三皇以练幼军、殿前新军,欲以强军为天下之心,用以镇守天下。”
“回陛下,熹宗陛下之时,臣曾为巡阅使巡阅天下各卫所,我大明各卫所皆已不堪以用,天灾频频之下,大明朝必须要有一支强军以镇天下妖邪!”
赵南星、朱国祚、杨涟相视眉头紧皱,杨涟放下碗筷,刚要抬起双臂抱拳,施凤来抢先点头。
“陛下,臣以为……袁阁老所言有理,先帝当年立幼军以镇京师,又起殿前新军以镇北地鞑靼、建州贼,今日镇国公领幼军镇于外,无论有无灾祸之事,臣都以为……京中是需要另有一军,用以镇安天下的。”
施凤来转头看向赵南星,拱手笑道:“赵阁老老成持重,施某觉得京中有一支强军镇守天下较为稳妥些,如家中财货万千,家中就该有些健仆手持棍棒才够安心些,赵阁老以为如何?”
赵南星低眉沉默良久,没有看向朱由检,没有理会站着的袁崇焕,反而向施凤来微微拱手。
“施阁老所言有些道理,外有匪类相胁,家中就需要有健仆、家丁,就需要有些高强大院,只是……此时,院墙外并无什么匪类,只是些遭了灾的良善百姓,设些粥棚赈济一二,温言相劝一番,百姓皆言其家良善,又怎有施阁老所忧之事?”
施凤来捋须一笑,说道:“良善百姓是不错,可每年还是有不少良善之家惨遭打砸之事,况且我家金银无数,库中粮谷堆积,自古亦有心之善恶之争。”
见杨涟欲要开口辩驳,施凤来面色一冷。
“我家金银无数、粮谷堆积,本就准备赈济无数百姓之用,用以帮助所有百姓都能度过难关。”
“可是呢,所有金银、粮谷也就这么多,每个人都拿一些,所有人可活,若因一小撮之恶民,想要比他人得了更多,抢了我家金银、粮谷,有些人得了多了,就会有人少了,就会有人因粮食少了而饿死无数。”
“我家本意是救了所有人,就因我家没有健仆、家丁,就有无数人因此饿死……赵阁老,这合适么?”
赵南星微微点头,笑道:“施阁老所言甚是,所有……人不死才是真的稳妥!”
施凤来眉头没由来的一皱,正待开口,赵南星转而向眉头舒展的朱由检一拱手。
“臣以为施阁老、袁阁老所言甚是有理,陛下言百万两银钱,臣无意见,臣会督促高大人,尽快将银钱贷给朝廷。”
正待朱由检微笑点头,赵南星又抱拳说道:“臣很是赞同施阁老所言救民之言,以为北直隶、陕甘、山西、河南、山东、荆襄、两淮官吏所奏天旱之灾,百姓无食也应予以救助。”
朱国祚、杨涟两起身抱拳施礼。
“臣等以为赵阁老之言大善,陛下当予以救助万民。”
朱由检双眼登时红了,不数息,鼻息粗重如牛,仅京城十万无居所百姓就需花费五十万两贷款,钱庄还没点炮竹营业呢,前前后后欠了大明钱庄一百三十万两,等到强令钱庄副使王承恩、万炜拿出百万两先将殿前新军搭建起来时,钱庄督理大臣高攀龙勉强同意了,四十五个钱庄执事却拒绝出纳银钱!
恼怒的朱由检将御书房砸了一遍,北方该死的“刘三”又闹了幺蛾子,生了个小子要召集海外诸国使臣庆贺,要逼迫着他低头册立皇太子,打脸不够,还要跑回京城弄个什么该死的阅兵大典。
混账!
混账透顶!
该死的刘三要拿出压箱底的军卒显摆,自个身为大明朝至尊圣人难不成要摆出一群叫花子吗?
心下大怒,江南富庶不假,但主要的赋税却非金银,而是禄米,是江米,是绸缎织锦,是布匹,真正给大明朝提供金银税奉的是江北之地。
大明朝官员俸禄以禄米、银钱发放,地方官吏的俸禄,由户部批复,直接从地方官仓发放,因大明朝的兵制是卫所制,是自给自足兵制,若非调卫所兵卒打仗,朝廷是无需额外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