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第3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需严格制定适合各地商贾名下农人、匠人最低生活保障,不能将朝廷增加商贾的负担转移到了底层农人、匠人身上。”
“只有保障了这些,底层农人、匠人不受损失情况下才能加赋,要不然会让底层人以为是朝廷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不是那些商贾将负担转移到了他们身上。”
郑贵妃皱眉想了下,说道:“这话在理,朝廷征收富裕商贾的银钱,是因为商贾们富裕,拿他们的银钱赈灾养民,而不是拿一无所有百姓之财,两者是有很大的区别。”
主位本应该是刘卫民这个家主的,自打两宫娘娘们全都在一起吃饭后,主位就成了郑贵妃的位置了,刘卫民也只能与媳妇们居于下首,刚伸筷子要夹个大肘子,就被郑贵妃抬臂一筷子敲掉,不由露出苦涩来。
“天有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有道,损不足以增有余。”
“朝廷代天而牧守天下,所行者,天道也,天道无情,皇家无恩义,义之所在,大义所在。”
刘卫民苦笑一声,伸手抚弄了下好奇抬头儿子小脑袋。
“孙儿势强,财若比一国之财,权重可毁一国,陛下欲要练殿前新军,欲要以孙太傅与孙儿相抗,乃天之平衡之道,就是朱由检心下欲要杀孙儿,孙儿亦不怪之,概因孙儿的存在影响到了‘天’之阴阳之道。”
“臭小子倒是看得开,难怪陛下如此宠信你!”
郑贵妃这次不用他伸手,在他碗里奖励了一块肘子。
“呵呵……”
刘卫民摇头苦笑一声。
“我朝民心未失,乃得位最正之朝,有功于天地,孙儿再如何也无法做了悖逆之事,爝儿年少,爝儿此时若登位,孙儿就不得不前往大明岛,以示爝儿之正统,并非阴谋篡位登基。”
“可爝儿毕竟太过年幼,啥事儿都不懂,孙儿、妍儿若离开大明朝,混账女人所作所为又一点都不持重,孙儿又怎会安心将爝儿交给她?”
“朝臣虽读圣言者众,却皆自私之流,爝儿未成年前,孙儿是不敢轻易交给他们教导的。”
众人闻言皆沉默,张氏知道他嘴里“混账女人”是谁,也不敢辩驳,但儿子终究是她的亲骨肉,终究还是有些担忧。
“老……老爷……爝儿……爝儿今后……今后当如何?”
刘卫民抬眼看了她一眼,见众女皆看了过来,沉默稍许。
“张嫣一小家之女,入宫三五年,所见所闻多少?朱由检更是差了大舅哥不少,大舅哥虽不喜朝政争斗之事,身边至少还有个魏忠贤,魏忠贤身上有诸多缺点恶习,早些年一直流于宫门之外,后又入宫几十年,所见所闻不知多少,如此之人为大舅哥之师是合适的,朱由检就差了许多,并无如此之人为师,虽有热血却性子偏执。”
“人有不足,虚心请教、勤奋学习补之,但性子执拗之人,撞了南墙还是不会回头,根本就不可能会听了他人半句良言。”
“治一国如烹饪一小鲜,需耐心谨慎,什么都不调查就一拍桌子增缴税赋,为了登基,为了暂时获得朝臣们、江南士绅们支持,罢去税监、矿监、河监,罢去商税。”
“这才多久?”
“三个月?”
“还是五个月?”
“税监、矿监、河监尚未下放下去,原本五十税一商税都还尚未征收得到,就要大幅度增缴商税,这可能吗?”
“更别提什么调查、制定律法制度保障底层百姓了,啥都没整就冒然开口,朝令夕改,他也只会自损威望而已!”
“为了自己威望,骤然将大舅哥遗留下来的政令推翻一空用以迎合群臣,等到回过神来,想要再将大舅哥的政策重立起来,那可就千难万难了,而且越是急切,越是没人将他当一回事儿,毕竟慈爝才是真的名正言顺,他人有后路可选,有了后路就不会畏惧……”
“看着吧……今后有他挠头的!”
唯恐张氏和一干妇人们瞎掺和,又警告张氏。
“朝廷和关内的事情不许掺和,再敢肆意妄为掺和一丝一毫,老子就与皇爷爷一般,直接将你囚禁至死,今后你休想见了爝儿一面!”
“混账娘们,你不掺和还好,越掺和越他娘地害人,儿子需要的是干干净净的身子,再敢在儿子身上抹着烂泥巴,老子打不死你,听到没?!”
张氏不敢忤逆,也没人敢在刘大驸马恼怒时求情,低头轻“嗯”一声,心下也真的有了些畏惧,唯恐眼前男人真的将她囚禁起来。
“行了,说两句也就是了,说着还生气了~”
朱徽妍加了个鸡腿堵住他的嘴。
“妍儿觉得相公说的也挺对的,增税不是不可以,就如同海贸司一般,有的货物需要缴纳一成,有的需要一倍,有的可能需要倒贴,商贾贩卖货物万千,总是要调查调查的,不能让底层百姓遭罪,也不能让百姓用不起货物,骤然下是不大稳妥,估摸着朝臣们也不可能答应了,相公也别恼怒了。”
刘卫民张了张嘴,最后只是无奈低头,沉默啃食自己碗里饭食。
“镇国,爝儿太过年幼了,此时让爝儿督理总管府是不是有些不妥啊?”
刘卫民没想到傅懿妃会突然说起这事情,忙咽下口中肉块,正要开口,郑贵妃却随意说道:“就会瞎担忧,爝儿本就是皇长子,如太子一般,虽爝儿离开了京城,那也是大明朝的太子,早早理政也可安了民心,跟着前来的官吏、军将才可安心!”
刘卫民点头笑道:“正如皇奶奶所言,爝儿上位也就一个名头,大舅哥给了开府建牙、仪同三司名头,爝儿又是皇长子,弄个小朝廷六部啥的,孩儿也觉的没有啥大不了的,岳母不提此事,孩儿倒是有些忘了,爝儿既然要理政,也该有个名头啥的,是该以驸马府的名义,还是以皇长子的名义?”
此话一出,张氏顿时紧张了起来,其余人等也全看向郑贵妃、傅懿妃。
傅懿妃不敢开口,郑贵妃却无所谓说道:“本就是皇长子,以什么驸马府名义,就以太子名义!”
“辽东事情这么多,眼瞅着就要入秋、入冬了,明年开春后,北京城若不出礼部官员,就让你几个皇叔前来主持!”
一听“皇叔”两字,刘卫民就是一阵头疼,若礼部不来人,可能还真的需要皇亲宗室前来见证,也只得无奈点头答应。
“王叔前来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就是路途有些远了些,到时候……孙儿再邀请些海外土司王、倭皇、朝鲜王、鞑靼大汗、台吉啥的,了不起……了不起再将报社没事吵架的老头们也拉来,当礼部官员好了!”
听到报社吵架老头,朱徽妍就是一阵暗自好笑。




第476章 北方小朝廷
 

要说这个时代最让刘卫民无奈的一群文人,那就是有事没事儿老跑报社喝茶吃点心挑毛病的老头们了,这些老头要么就是被排挤出了朝堂的官吏,要么就是老考试不中的穷书生,还有就是一些文坛宿老,甭管如何,反正都是些自命不凡的老混蛋们。
甭管是谁,也甭管谁的名头多大,到了报社那就众生平等,吵架骂架都是轻的,胡子一大把老头们分帮拉派打架都是常事儿,报社里都如此,朝廷上的大佬们更是不被他们放在眼里,但凡一个政策下来了,就开始找毛病了,刘卫民在京时,报社主管说不通,就会跑去驸马府烦他,挨个点评朝堂政事,总之就是想着法让他认可自己的评论,也好让所有百姓都能看到自己社论,好与其他老头前炫耀一番。
这些老头们或许学问挺深的,也或许见识颇多,但毕竟没有在朝廷担任过官职,就是在朝廷担任过,也多是些六部闲置,倒是有几个老头做过礼部郎中、员外郎和翰林院学士,可毕竟没几个真正做过事情之人,考虑问题也就不够深入,在与刘卫民争论时,在看到数据推演结果后,每每吃亏,亏吃的多了,眼界反而更加广泛了,而且这些人整日泡在报社,每日都有海量信息传回,大到朝廷每日争吵的内容,甚至连各位尚书阁老在家中见了哪些人,说了哪些话语,小到一偏远村落鸡毛蒜皮小事。
这些老头们除了喜欢吵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翻阅送来的消息,看的多了,吃亏多了,反而练就了一身本领,甭管朝廷上说了什么话语,一眼就能找出错来,朝臣大佬们没少吃他们的亏。
朱徽妍知道一帮老头们的厉害,打不得、骂不得,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每个月还要拿着不菲俸禄,听了他提起这些难缠老头们,就忍不住眉眼弯弯,却也知晓,老头们当中确实有几个礼部、翰林院不得志致仕官吏。
驸马府想要组建一个小朝廷,消息一经传出,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给登莱刘养去了信件,希望他可以出任兵部尚书职,没十日,刘养回了信件,辞去了他的好意,只是随口提了句余小胖。
随后又给李怀信、柴国柱去信,希望两人可以由一人担任兵部尚书职,剩余一人留守美岱召。半个月后,两人回了信件,柴国柱带着五百骑前来了辽阳。
兵部尚书柴国柱的确定,余者就容易了许多,卢象升、孙传庭两人为兵部侍郎,跟随前来的魏广微为礼部尚书,刘之坤为吏部尚书,刘文炳为户部尚书,方逢年刑部尚书,马士英为工部尚书,孙世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黎鸿业为右都御史,驸马冉兴让为大理寺卿,朱大典为门下监侍中,此十二人皆入内阁,另加司礼监魏忠贤入阁,内阁一共十三人。
十三人定为内阁常制,兵部三人,都察院两人,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司礼监、门下监各一人入阁,各部上奏审核由各部主官决定,事涉他司难议者,皆由十三常务内阁阁老凭票表决,礼部为常务内阁首辅,吏部、门下监为内阁左右次辅,首辅主持日常事务管理,左次辅掌批奏,右次辅掌审核,意见相左者,可以向首辅提审内阁表决。
驸马府出关,观望者颇多,小朝廷缺少资历宿老,他也不管不顾,大差不差的都塞了进去,就是宦官也被他塞了好几个为侍郎的,更多的是学堂里半大的娃娃,反而他刘家军方三兄弟,包括小豆芽刘忠国和幼军、净军军将们全都未担任任何职务,除了领了五军都督府名下都督、同知、佥事外……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至少刘卫民领了个皇家学堂的祭酒,就是小朝廷想要给他加个大学士名头都被推拒了。
小朝廷不伦不类的,半大娃娃们一大堆,司礼监也保存了下来,刘若愚为掌印,郑贵妃皇奶奶的常随宦官阿福为秉笔,傅懿妃常随孙恩和御马监刘卫辅、幼军监军刘卫忠转净军都督、成了刘部总管的师明、魏忠贤、崔文升,一共八人为司礼监大公公,小喜儿是内定的“太子妃”,也由此执掌其“内廷”所有宫女和小朝廷的内库。
魏忠贤、崔文升在关内执掌南北直隶所属产业,师明脱离皇宫后前去了刘部,此三人并不在辽阳,实际上司礼监主事的秉笔太监只是刘若愚、刘卫忠、刘卫辅、阿福、孙恩五人。
刘卫忠掌着内廷净军、刘卫辅掌御马监,掌印太监虽啥事儿都管,一般来说并不直接督理具体职司,只是看着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不犯错误,刘卫民也不打算更改大明朝固有的职司,因而阿福管着没几人的东厂,孙恩管着小猫三两只的锦衣卫,剩下的内廷衙门都是几人自己商议着安置,两宫娘娘们觉得合适就成。
尽管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有些部门根本就未设立,宗人府就未有合适人选,原本是该给跟着郑贵妃跑过来的冉兴让,或是他自己亲自担任,关键是小姑姑寿宁公主在他跟前直落眼珠子,他在北京城时就没资格做宗正,“小朝廷”就是他给儿子立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