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尉两百石。”
“宗室族人看似岁奉普遍高于我朝官吏,亦非并无道理。”
“其一,皇室宗亲为了国家稳定,为了避免以宗亲干政,舍去了普通人应有的奋斗晋升希望,得到补偿也理所当然。”
“其二,诸位也可以根据我朝现存二十八位亲王封地可以看出,陕甘有五位亲王,山西有三位亲王,去除被废弃的辽王不提,北京城乃我皇陛下亲自镇守,以天子守国。”
“鞑靼有左右两翼,即察罕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喀尔喀部万户三个左翼万户和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永谢布部(哈喇慎、阿苏特)万户三个右翼万户。”
“鞑靼右翼三部自陕甘一字横列至京畿之北部草原,为了防备鞑靼,太祖以朱姓子孙守国,成祖更是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为了守御国土,御敌于外,身为镇边大将,奉养其下将勇,高俸禄亦无可厚非。”
刘卫民看着面色严肃了起来的朱由校,心下又是无奈感叹,但已经张了嘴,想要合上也是不可能,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
“陕甘、山西地贫,居于敌之前沿,河南为两者之腰腹,朱姓子孙同出一脉,一损俱损,河南又是天下之心,河南稳则天下稳,同理,山东亦为京畿之腰腹,运河乃北方之血脉,亦不容有失,故而河南、山东置亲王用以镇守。”
“天下未乱,川已乱;天下已平,川已平。”
“川蜀四面皆崇山峻岭,几如一国,若无忠贞之士镇守,川蜀若失,十倍之力亦难夺之。”
“自古荆襄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处若失,江南必危,江南若乱,河南、陕西可由此直入江南平叛。”
“北有鞑靼之敌,南亦有自秦汉屡屡侵扰之安南,广西立亲王以挡、以镇南蛮之地。”
“是故,自太祖立陕甘、山西、燕辽、河南、山东、川蜀、湖广、广西等地为王,实乃雄才大略之人,意为子嗣以镇安天下,以子嗣世代守国护门!”
“是故,俸禄高于阁臣官吏之俸禄,盖因太祖立王之始,便以镇国大将军待之,以宗室族人为守边守国之将勇待之。”
说到这里,刘卫民又不由苦笑起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战略眼光布置是没错,堪称战略宗师不为过,想着自己子孙兄慈弟恭、团结友爱,可却忘了,这种事情真的很难。
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会说出这番话语,可又无法辩驳,川蜀就是个四困之地,外面人进去不容易,里面人出来也难,一旦里面发生了叛乱,想夺回来都难,荆襄之地是个很重要的节点,北方鞑靼与大明朝是世仇,绝对是重点当中的重点,兰州、银川、平凉几如一个矛刺顶着鞑靼右翼小汗鄂尔多斯部的胸口,西安为后援,汉中是进入川蜀要道,再加上山西抵住右翼三部最强的土默特部,北京城挡住鞑靼哈喇慎部,被废的辽王则对付鞑靼朵颜三卫和镇住女真诸部……
无人开口,所有人都心惊不已,心惊太祖谋划,心惊成祖雄心。
刘卫民叹气道:“太祖本意是要宗室子孙世代为国守边,后来建文帝欲要撤藩,发生了靖难之事,如今的各藩王境遇陛下与诸位也是知晓,臣并非说此时待藩王之策不好,而是说……”
刘卫民一时之间也不知该如何说是好,挠头了好一会,脑袋上戴着的小梁冠也被他弄歪了。
“臣的意思……是……是浪费,陛下您看啊,原本太祖是想着让这些王爷们为统兵大将,给田地、给高俸禄,其实还是让这些王爷们可以养私兵,也就跟李成梁辽东骑、戚帅的戚家军一般……那啥,臣不是说他们想着造反自立为王,臣的意思是……是他们的军队需要更高银钱,是职业军,与半农半兵的军卒不同,职业军卒战力更强。”
越解释越让人挠头,看到一干大臣异样目光,顿时恼火起来。
“看啥看?净军、幼军虽是职业军卒,但这是陛下私军,老子自个都是陛下奴才呢!”
朱由校不由一笑,说道:“大兄不必多虑,朕知晓大兄的意思。”
刘卫民叹气道:“有时候吧……也不能太过责怪军中私军的现象,尤其是边军,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还就需要一些职业军人,只有专业杀人利器才能对付更加强大的敌人,陛下需要的是约束的手段,需要给杀人利器装上一个刀鞘,啥时候想杀人了,就拔出来,啥时候不想杀人,就放归刀鞘,而不是想着毁了利刃,若真没了利刃,想杀人的时候,又该如何杀呢?”
朱由校若有所思微微点头,说道:“幼军自上至下皆有净军宦官为监军,军将升降、各级监军升降皆由赞画组成的参谋部评定,另有军中书记宦官记录作战、军议言行,就是大兄所说的约束手段,以及为利刃配把刀鞘吧?”
刘卫民微微点头,当着所有大臣苦笑道:“陛下说的是,军者,圆围;国者,四方域。在臣看来,军人只有两个职责,一者抵御外敌的侵入,维护国家利益,二者保护百姓,平定叛乱。要做到这些,首要保证其听令行事,故而在皇家学堂兵科第一课就是‘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军人是兵器,也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故而臣也不愿搭理朝堂上事情,臣是两军指挥使,总是要做些榜样的。”
朱由校微微点头,也不开口。
刘卫民又挠了挠头皮,说道:“太祖之所以厚待诸多藩王,臣不敢质疑里面有身为一个父亲的疼爱缘故,但臣更愿相信太祖对这片土地,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眷恋,若非如此,太祖也不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苦寒的辽东,送到兰州、银川这么穷苦、危险的地方。”
“可现在看来,这些地方的藩王已经算是浪费了,咱大明已经有守边大将,也就无需这些王爷守边了,反而因为这些穷苦地方的宗室子孙增多,穷苦的陕甘、山西已经无法支撑,给地方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影响到了对守边将勇们的支持力度,间接降低了军卒战力,以臣想来,这也绝对不是太祖、成祖愿意看到的情景。”
第334章 羊吃人【第二章,感谢朋友们的支持、鼓励】
朱由校微微点头,叹气道:“大兄所言甚是,不知大兄可有良策?”
刘卫民心下更觉苦闷,刚刚不是已经说了自己不想插手政治吗?怎么又问起了自己了?
小梁冠都快歪掉了,头皮也快被他挠破了,偷偷看向魏忠贤,结果这老混蛋只是直愣愣看着自己,也不上前支援一下。
心下哀叹不已,周王是老牌宗室,自太祖时就延续了下来,在籍宗室五千人,王庄田五千顷,每人百亩,每亩佃租九斗粮,勉勉强强够支付给这些宗室俸禄,可这也是风调雨顺之年,若跟今年一般了呢?遭了水灾呢?来年加征一倍?
所有人都盯着自己,刘卫民也有些头皮发麻,无奈叹息道:“我朝有田,其一曰民田,其二曰官田,官田者,宋元之时官府之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堧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皆谓之官田。”
刘卫民说着这些话语,众人也都清楚,太祖自蒙元鞑靼得了天下后,原本奉养宋元两朝官府之田,就成了现在奉养大明官府的官田,这部分官田称作“旧额官田”,从明末无数造反诸侯手里夺过来的,以及跟随这些诸侯打天下的豪族们的田地,还有就是百姓开荒获得的一成新田,这部分称为“近额官田”。
刘卫民又说道“太祖之时,田亩计八百五十万顷,弘治十五年,存额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顷,失其一半,万历八年,张太傅奉命丈量清查田地,增田一百四十四万零九十八余顷,以民田税三升五合五勺计,增税粮五百万。”
“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税三升五合五勺,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蒙元遗旧者税一斗两升,驸逆张士诚之苏、松、嘉、湖之豪族富民者,税一石,太祖三年,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及直隶淮安诸府屯田者,税一斗,此亦为军屯之定税。”
“蒙元暴虐,以致使天下大乱,太祖定天下后,卫所以屯田自养,自太祖至成祖,卫所屯田共计八十九万九千余顷,屯田……自此后日益减少,至今已不足半数。”
皇家学堂整理户部账册,这些他还是知晓一些的,蒙元末年,南方是“造反派”大本营,遭受的损失不是很大,而北方几乎就成了千里无人烟地步,北方赋税尤重,遍地都是荒芜了田地,所以纳“一斗”的垦荒田地很多,在战争期间,百姓还能保留田地的,太祖有感深遭苛税之苦,故而税赋最低,一亩地差不多也就收六七斤粮食,其次就是所谓的官田,至于重租、没能逃跑的掉的蒙元人、驸逆张士诚以及造反之人,这些人租虽重,所占的份额却少,也就几百万亩的样子。
但是勋贵、皇族宗室人丁增长,以及大土豪、士绅们打破了这种局面,一想到自己所知晓的事情,又很是犹豫,最后还是不得不开口。
“孝宗之时,顺天、保定、河间、真定四府民田合计十六万五千五百六十五顷,皇庄与四府民田为一比十三,正德九年,此四府皇庄与民田为一比四,亩税三斗。”
刘卫民叹气一声,无奈说道:“咱大明赋税较低,民田仅三四升,一亩田的税赋也不过六七斤而已,就算三斗,也不过是六十斤,百姓也能承担,且皇庄无税赋额外纳出,三斗粮的佃租不会有任何问题。”
朱由校微微点头,他知道卫民粮庄的佃租也是三斗,不仅皇帝点头,一屋子大臣们也跟着点头,他们自个家中的佃租至少高了一倍。
刘卫民又说道:“陛下是大明的皇帝,陛下手里的皇庄就算遭了灾,陛下也不会强迫着佃户,来年增加六斗佃租来弥补今年的损失,但是各王庄、勋贵们、以及……以及九成士绅豪族却会这么做。”
刘卫民转头看向一大帮官吏,一个个全脸色大变,他还像是故意一般,说道:“刘某可不是说诸位会这么无良,怎么着诸位也要给天下人做个榜样不是?”
一帮人全露出苦涩来,是回答也不是,不回答又好像自己真的这么做了一般。
浑小子向皇帝一笑,说道:“这种事情很难避免,像诸位大人这般的还好上一些,至少诸位大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陛下就得老老实实掏钱付给薪水,总还不至于饿死了自个一家老小不是?”
“可王府就不大一样了,之前臣也是说了,真正有田地的不是什么镇国将军,也不是辅国将军,若亲王、郡王不给,那就屁田地都没有,说句难听的,就算这些将军自个拿了自个俸禄买了三亩田地,上面的亲王、郡王一句话,三亩田也得充公了!”
众人听着,又是一阵苦笑,可事实就是如此,谁让亲王是王府的族长,是老大呢!
刘卫民挠了挠头,又说道:“陛下也是知道,皇庄是咋来的,一开始大多数并不是抢夺百姓的田地,而是官府的官田,后来才是朝廷往哪一指,哪里就成了皇庄,而皇庄又属于官田,所以咱大明宗室的俸禄并不是皇庄名下的王庄直接支付,而是由官府向王庄百姓征收赋税,然后再由当地府库支付给王府,如此也可以减少王府私自加赋,加重百姓负担,还有就是不可道明的理由,反正大家心下知道就是了。”
“咱就拿周王府来说吧,五千在籍之人,田地五千顷,以一斗税计,每人得粮十石,可咱宗室最低也是一百石的赋税,咋整?只能是折色一石,这才是最低的俸禄的保障,万一发大水了呢?颗粒无收,不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