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说道:“魏阁老,刘某知晓政治是交易艺术,所以啊,刘某在山东做了些事情,不也双手奉上了自己的筹码了吗?”
“刘某愿意交换,两百万粮食与朝廷交换银钱,够公平了吧?咱老老实实将交易进行下去也就完事了,可你们偏偏出了幺蛾子,刘某可不相信朝廷无人对堵塞河道灾民挤眉弄眼,你们至于用百姓生死挤兑刘某吗?”
魏广微一阵无语,心下更是暗自腹诽不已,叹气道:“刘驸马,不是朝臣们非要与你过不去,只是……只是……”
“唉……”
看着魏广微一脸无奈,刘卫民却将他想要说的说了出来。
“是不因为刘某将事情做的太绝了?魏阁老,咱拍着胸口,真的是刘某将事情做的太绝了?诸位读书几十年,难道不知大树底下好乘凉?”
“汉朝末年,晋朝末年,隋之末年,唐之末年,宋之末年……刘某说句难听的话语,末世就是文人不如狗的年代!”
“魏阁老,你愿意过文人不如狗的日子?”
魏广微脸上先是眉头一竖,随后又平复了下来。
“魏阁老也是见了前些日刘某对田地与人丁的关系,想来也不会没注意文中对各个时代由盛而率,继而进入末世的分析,也应当看了刘某对小冰河时期的分析,去岁有山东民乱,今岁又有灾民扣押朝廷官吏,尽管有朝廷的人为关系,可阁老就没发觉已经有了危险的苗头?”
刘卫民叹气道:“太平盛世,文人为尊,乱世则武人称王,乱世之时,文人如何,阁老熟读史书,比谁都要清楚,平心而论,刘某所做之事可有过错?”
魏广微一阵沉默,微微叹息,说道:“朝廷有刘驸马……确是朝廷之福,只是……只是人往往只看到眼前之事,魏某并非想要指责刘驸马,只是想劝解一二,还是莫要如此暴烈,宜稳妥,宜缓缓图之。”
刘卫民心下一阵哀叹,说道:“刘某稳妥了,若非想着稳妥,今日就不是刘某在朝堂上读着这个了,而是已经出现在了大街小巷,堵塞河运的灾民也都逃了个一干二净,若非想着稳妥,刘某绝不会让他们逃了没影。”
“说实话,刘某真的厌恶与你们打交道,越是打交道,越是屁事做不成。”
魏广微心下一叹,说道:“刘驸马,这样可好,先给魏某一日时间,魏某来说服各位大人,若真事不可为,刘驸马再……再……”
看着他盯着自己手里,就知道他想要说了什么,微微点头。
“行,魏阁老既然都开了口,刘某也不能不给些颜面,不过刘某可是丑话说在前头,不是刘某非得整个什么分值制,刘某若不如此,除了童生,其余的士子也不怎么鸟刘某,二十四县之事,刘某不愿再来一次,故而才不得不如此,如果逼得刘某实在没了法子,刘某可以向魏阁老保证一件事情,未来十年内,北方将全是童生为吏,而那时……刘某可以保证,大明将与宋时一般,大明的天下,将是北方士子的天下!”
“贼子敢尔——”
魏广微一脸震惊,未能回过神来,杨涟已经暴喝出口,一脸狰狞愤怒盯着他。
刘卫民尤为不喜眼前之人,冷哼一声,连理会都无,转身大步离去,冷淡声音却传入众臣耳中。
“北方贫瘠,南方富庶,哪里人自然倾向于哪里,一国非一家之老小相互扶持有爱,盖因一家老小积年累月相处之情感,人总是善于看到眼前之事而忽视其他,一国欲要稳定,就要富裕之地扶持贫寒之地,可人有五情六欲,文人士子亦爱惜羽毛,在意乡民之赞誉、污语,江南日昌,江北却日衰。”
“何因?”
“盖因江南士人居于朝堂渐盛,而江北之人甚少,江南之财无力反哺江北贫瘠之地。”
“弱宋享国三百一十九年,除强汉外,弱宋乃享国最久之朝。”
“因何?”
“盖因终宋一朝文强武弱,皆因北地之文官立于朝,行南经北政之策,行南北均衡之策!”
刘卫民历来都认为,国家若要平稳,就应该是南经北政,哪里的人天然情感上就会倾向哪里,北方历来都是比较贫穷,贫穷就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江南的财赋,可若江南人把持了朝廷政治,情感上会天然倾向南方,忽视北方之困,一时是看不来什么,日久就会两极分化,就会出现各种难以想象的危机。
至少数年后,在陕甘、山西、河南遭灾时,他并未看到江南给予遭灾之地多少支持,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看着混账小子离去,一干东林之人嘴唇抖动,而北地官吏却相互对视,无人敢对远去的小子话语轻而视之,吃了这么多次亏,那人几乎就是怪物,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偏偏他还做了,而且还做成了。
“奸孽!”
“佞臣贼子!”
“此子……此子绝不可……绝不可再留于朝堂!”
杨涟眼中火星四溅,胸口更是起伏不定,他知道,当那小子说出的话语究竟意味着什么。
撅根!
就是撅根!
一旦朝廷上全是北方官吏主政,会对南方造成如何的灾难?没人能说得清,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北方必然会汲取南方无数财富。
眼角看向北方一众官吏神色,杨涟心下危机感顿时沉重了三分,他们却不知道,刘卫民的一句话语对朱由校大舅哥,又会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动。




第325章 今后才能知晓【第二章】
 

有没有撒谎,刘卫民自己很清楚,如果魏广微真的无法让他满意,他会亲手制造分裂,分裂文臣,制造南北文人士子的激烈对抗,制造百姓与文人的对抗。
他背着身子,发出赤裸裸的威胁,也不是威胁,他只是陈述着事实而已。
皇帝朱由校听着师明颤抖话语,眼睛却微微眯起,许久才吐出一句话语。
“南经北政……有些期待……”
师明不知是如何走出的天工阁,一干东林人却全都聚在了赵南星家中,魏忠贤同样召集了一群人商议,无论双方是如何的摔板凳、茶盏,最后也只能答应了下来。
秀才可免税八十亩,举人免税两百亩,进士更是高达两千亩免税之田,科举每三年一次,一次录取三百,平均一年录一百进士,秀才、举人、进士,大明每年免税田高达一千六百万亩,而实际上三者实际拥有田地并无这么多,名下皆有不少百姓以田依附,向他们缴纳每亩田十斤粮食,本应向朝廷缴纳每亩田二十斤的赋税,就这么被合理合法侵吞了。
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却从无人将之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朝廷赋税不足,一旦加征,就会加征到原本正常缴纳赋税百姓头上,这些合理合法侵吞国财税赋之人,实际上是在变相增加了百姓负担。
事情不挑明还好,一旦挑明了,无数百姓就会围攻文人士子府邸,后果只有两个,要么制定更加严苛的税收制度,要么直接减免所有人免征纳税田亩,而这是朝臣们绝对不愿意的。
商议对策,不同意见争吵,自说了那些话语,他就知道肯定会如此,当然了,对此也没太过在意,反正威胁的话语说了出去,决定权交到他们手里,若真想撕破脸开战,自己也毫不畏惧。
“相公……”
刚回到驸马府门前,就见小媳妇站在门前等他,见她脸上的担忧,脸上露出毫不在意表情,笑道:“娃娃们准备好了没,过两日随相公一同南下河南。”
“嗯。”
朱徽妍上前盯着他的双眼,说道:“一共一百名学徒,兵科二十,算科五十,医科三十。”
见她眼中担忧未尽,上前牵着她的小手,笑道:“不用太过担忧,你家相公是为朝廷培养人才,又不是为了自个,他们会答应的,相公也就是吓唬吓唬一下他们。”
两人刚进入府邸阁廊,朱徽妍突然说道:“江南传来消息,方阁老已经到了南京,相公是不是让方阁老主持理事会,朝臣们也就不这么抵触了。”
“方阁老?”
刘卫民一愣。
“方阁老么……这么着吧,让人送信去南京,让方阁老主持江南之事,并招募人丁前往安南、苏禄,许以每人与十亩田,三年内不征税赋,能招募多少是多少。”
朱徽妍有些犹豫,说道:“条件是不是有些差了?”
一边牵着她的小手,一边说道:“条件确实差了些,今日相公还能免费给了他们,今后就不一定了,今后就要与沈辽那些百姓一般,咱们顶多会低息借贷给他们。”
“这一次相公让报社刊登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一者是为了减少朝臣与士林间的压力,二者为下一次灾害提前做些准备,再发生了此等之事,咱们也就有了足够的借口、机会,麻烦事儿也会少了许多。”
刘卫民微微叹息,说道:“此次就这么着吧,能迁出多少是多少,至于方阁老那里……让阁老自幕些书生,许诺其优秀者,科考之时可以增加分值,并让沈允婻倾力支持。对了,户部账册整理完了没?”
朱徽妍微微摇头,又有些担忧说道:“户部账册很乱,还需一个月才能整理完毕,许多账目都无法对上。”
刘卫民一想到户部烂事脑仁就疼无奈,无奈说道:“账目对不上就对不上好了,先将所有账册整理出来,明日将各管事寻来,相公了解一下情景,估摸着也就这几日,相公就会前往河南、两淮。”
“嗯。”
“烦心的事儿太多,不管了,今日啥都不管,打铁!”
一件连着一件,屁事无数,河南、两淮发生水灾,只要有粮食就不应该发生太大的问题,期间是死了不少人,也会有无数灾民相互哄抢,甚至发生犯罪之事,在他看来这都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只要将人安抚下来,洪水降下去后,令其归乡耕种就算万事了,剩下的无非是组织百姓耕种,组织百姓修建房屋等一些后续恢复生产的事情,至于一些在文人士子看起来很严重的些许不法之事,他反而不是很在意。
百姓遭灾,通常朝廷派出些官吏主持赈灾,首先是召集当地官府、名望颇高的宿老、富户,共同设粥棚赈济,吊着饥民不至于饿死大部分,将百姓固定在某处,不让其乱窜造成灾祸即可,至于灾后恢复却所做甚少,全靠百姓自己恢复生产。
他知道里面蕴含着无数利益,也知道会有无数阴暗,每一次灾祸都意味着会有无数利益,粮价的飞涨、土地的兼并都是灾祸的孪生兄弟。
或许这也是朝臣们不愿他太过插手其中的主要原因,看得多了,心下也不愿意去看这些烂事,但他更知道山东与河南、两淮不同,在他熟知的历史,除了闻香教发生了一场比较大些的灾祸外,那场撼动整个大明朝根基的灾难并未对山东造成太大危险,反而河南、两淮皆有叛乱、动荡。
人多而地少、粮少占据了绝对的主因,若无法将人口降了下来,他还是无法面对今后十数年内更加危急灾难。
百姓眷恋故乡,若什么都不讲明,仅仅只是因为十数万灾民堵住了河运,就将这些人强行抓住送去朝鲜新得的两道,不仅会增加士林的不满,同样还会得罪了无数百姓,而报纸解决了他的问题。
在他看来,小事做细,事情越大,越应注重大局,细节反而不应太过注重,只要不是影响大局即可,当他发觉这场水灾无法给他带来太大益处时,只需寻个合适主事人,将粮食发放下去,处理后续恢复生产也就算完事后,当他发觉到了这一点后,他就不愿意去做这种烂事,他更愿意在刘家寨烧制玻璃、烧制水泥、炼铁、造枪炮,他情愿看着学徒制造硝化棉……
朝廷上的烂事太多,还都是他极为厌恶的没完没了的争执,一觉醒来,看着陈三严送来的东西,突然很想仰天大笑,一夜间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