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5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产生极大的隐患。
    比如卫生,比如治安,这两个方面一旦出了问题,就可能产生瘟疫或者其他的问题。南京周报搞出来的这个什么广告,极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麻烦。
    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突然涌入的人口,会造成南京的所有物价上涨,不管是客栈的价格还是粮食、瓜果肉菜,这些东西的价格必然会上涨,甚至于包括秦淮河那些妓子的价格,也有可能上涨”
    想了想,卢象升干脆咬牙道:“而南京物价一旦上涨,就有可能带动周边地区的价格跟着上涨,从而向着整个大明辐射开来,其他地区也有可能跟着涨价。”
    大明版的物价上涨?哄抬逼价?这他娘的都什么跟什么啊!
    嗯了一声之后,崇祯皇帝道:“内阁的意见呢?”
    卢象升躬身道:“内阁的意见是,粮价可以涨,但是涨幅不宜过高。现在大明的粮价处于极低的阶段,倘若再低一些,只怕百姓们或者放弃种粮,或者种出来粮食之后也不出售。
    而一旦粮食涨幅过高,最终可能导致种出来粮食的百姓却吃不起粮,那就更为可怕了。倒不如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住粮价的涨幅。”
    不待崇祯皇帝开口询问,卢象升就直接道:“控制粮价的手段,其实无非就是外部引入大量的粮食,比如从交趾和缅甸、南掌等布政使司大量运回粮食,等到粮价涨的过高了,就直接将这些粮食放出去,把粮价打压下来。
    另外,南海舰队虽然已经不再捕鲸,但是福建和江浙、登莱一带的驻防水师一样可以大量的捕鱼,再加上草原上的牛羊肉大量涌入,想要将粮价打压下去,不是什么难事儿。”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有应对方案就好。那么南京那边涌入的人口呢?”
    卢象升摇了摇脑袋,有些气急败坏的道:“启奏陛下,其实不止南京,现在京城也是一样!
    南京城那边大多是商贾,其他人也多是奔着各种生意和秦淮河去的,京城这边大量的读书人还有大豪商涌入,已经弄得顺天府烦不胜烦。
    从崇祯十五年到崇祯二十年,这短短的几年里,光是勋贵子弟仗势欺人的案子已经处理了几十起,大明百姓欺负蛮夷商人的案子更是高达三百余起,平均每个月都有几起。
    如果这些案子还不能说明什么,那么下面的数据,想必陛下会更感兴趣一些。”
    崇祯皇帝心中呵呵冷笑一声:“没事儿,卢爱卿尽管说便是了。”
    勋贵子弟嘛,这些混账东西不干些仗势欺人的事儿,还配叫做勋贵子弟?家里都是战场上杀出来的,就算是前百十年里荒废了,但是现在又捡起了发家的本事,指望这些砍人砍习惯了的杀才们讲道理?
    别傻了,除非是跟他们讲军法,否则他们才不会在乎顺天府怎么头疼!
    至于那些大明百姓欺压蛮子的事儿,那关自己屁事儿?谁让他们没有大明的户籍册子?如果他们有大明的户籍册子,那就是正经的大明百姓,难道顺天府还敢明目张胆的偏向不成?
    卢象升却接着道:“从崇祯十五年到崇祯二十年,京城有四次大疫,平均每年一次。幸好被太医院和皇家学院联手压了下去,没有造成什么大问题。
    这几年的时间里,京城水涝三次,大雨过后造成的房屋倒塌更是数不胜数,倘若没有五城兵马司和京营、新军这些大明的军队参与到救灾之中,只怕要死伤无数了。
    至于盗窃案、抢劫案、采花案的数量,更是直线上升,照比崇祯十三年以前几乎翻了好几倍。
    而顺天府差役数量,还有五城兵马司士卒的数量,更是每年都在增加,却处理不过来这许多的案子,至上个月为止,顺天府还积压了大量的卷宗没有处理完。”
    崇祯皇帝顿时蛋疼了。
    都说什么穷计富长良心,可是这大明百姓的素质也堪忧啊——天子脚下都能搞出来这许多的事情,其他地方呢?
    见崇祯皇帝问起了其他地方,卢象升便躬身道:“其余地方倒没有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总体来说较崇祯三年以前的情况还有所好转,各种案件的数量还有所下降。
    但是京城的这些问题,都是在人口大量涌入以后才造成的,显而易见,南京肯定也要面临这许多的问题。”
    点了点头后,崇祯皇帝才道:“那依卢爱卿的看法呢?京城和南京城需要扩建么?”
    卢象升躬身道:“启奏陛下,微臣曾与吴部堂商议过,便是将京城与南京城在现有规模上扩大一倍,也只能缓解一时,数十年后,只怕又要重现今日之事。
    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将京城与南京城的人口都分流到周边的其他地区。”
    呵呵——崇祯皇帝心中只有蛋疼的感觉。
    后世喊着分流都喊了多少年了?各种手段用尽之后,分流出去多少?又涌入了多少?问题可从根本上解决了?
    理论上来说,大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倒是简单,实在不行的话直接限制入京人口,不给开路引还进个屁的京城?
    但是实际上,这种玩法根本就是扯蛋。
    就算是限制了百姓,能限制多少?大量的读书人和大豪商也给限制了,京城还玩个屁?单纯的就剩下皇宫和朝廷的各种机构在这里?这也不现实啊!
    心中呵呵了无数回之后,崇祯皇帝才问道:“所谓的人口分流,京城的主要人口便是朝廷官员、大学的学子、勋贵、大商,除此之外,百姓的数量也算不得太多,又如何分流?”
    卢象升躬身道:“启奏陛下,依微臣之愚见,不若将大学迁至京城外,与皇家学院比邻而建。
    一旦大学外迁,近两万的学士还有他们的亲眷下人,哪怕是为了贪图方便,也会向着城南而去,到时候京城便会直接少了十万左右的人口。”
    p!
    崇祯皇帝心中顿时暗骂了一声。
    卢象升这根本就是打着人口外迁的幌子跑来忽悠了,这糟老头子的目标根本就是城南的皇庄,还有皇家学院的守卫力量!
    一旦大学外迁到皇家学院附近,就算是皇家学院的护卫再怎么不关注大学这边的情况,又有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到那边去惹事儿?
    ps:今天被家里的事儿弄的有些烦,暂时只有一更。

第七百五十二章 狗胆包天孟传定
    卢象升既是想着让京城的人口压力减轻,省得顺天府有事儿没事儿就跑来哭诉,同时也确实盯上了皇家学院的守卫力量。
    国子监下属的京城大学,可以说是当今大明或者说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分类基本上覆盖了方方面面,远超传说中的稷下学宫。
    至于奥斯曼和欧洲那些打着大学的名义教授神学的大学,他们也配叫大学?开什么国际玩笑!
    京城大学不仅学生是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的精英,就连授课的老师也同样如此,除了国子监的大儒之外,剩下的都是皇家学院里面的大牛。
    里面差不多两万的学生再加上他们的亲眷下人,足足接近十万人,这么多的人口一旦外迁到城南外,整个京城的人口压力几乎是瞬间减轻——虽然对于整个京城两百多万的人口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整个京城大学和相关的十万人出现在皇家学院附近,对于皇家学院原本的安保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但是也仅仅是个考验而已,根本就不会带来多大的压力。
    皇家学院的守卫都有什么人?
    内行厂,皇帝亲军中的亲军,下属的御马监更是直接调拨了腾骧左卫在附近驻扎。西厂和东厂每月轮换一课的番子在皇家学院附近侦辑,锦衣卫也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千户所,京营更是直接将五军营的驻地设置在了皇家学院的附近,以便于就近保护。
    而这些所有的防卫力量还仅仅是公开在外,明面上的力量,至于暗中还有多少人守护着皇家学院,除了崇祯皇帝和厂卫的督主、指挥使之外,就再没有任何人清楚了。
    早些年的皇家学院外围经常有挂起来的人头,无论是建奴,其他国家的探子或者是想要到皇家学院那边浑水摸鱼的家伙,哪怕是有着京城户籍的三只手,也都被挂了上去——皇家学院的守卫力量向来是有杀错无放过。
    到了崇祯六年以后,才慢慢的没有新的人头挂上去,因为皇家学院的凶名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没有谁再有胆子到附近去作死。
    现在卢象升打起了皇家学院附近那片土地的主意,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见崇祯皇帝有些不置可否的意思,卢象升干脆又扔出了另外一个大炸弹:“陛下,天津巡抚和天津卫指挥使两人联名上的奏章,请求拆除天津外围围墙的事儿?”
    崇祯皇帝顿时就更蛋疼了。
    其实不止是天津那边的奏章,华亭还有登州、威海等地都上了奏章,打算探一探朝廷的口风,看看能不能把围墙都给拆了。
    就像是天津卫指挥使丁汝成在奏章里说的那样儿,当今之世,有谁能够对天津卫造成威胁?有能力突破海上防线的,就算是城墙再高大又有什么用?
    现在城墙已经成了阻碍天津再一步发展的障碍,倒不如提前拆了?哪怕不能全拆,拆上一面也是好的嘛。
    天津卫说的是事实,就跟京城和南京一样,天津城已经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人口,城里的地价也是一再飙升,城外大量的土地闲置着无人问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城墙。
    如果没有那道城墙,也就没有了什么城内和城外的区别,地价基本上也就是越靠近中心越贵,而不会出现眼下这种城内死贵,城外没人要的局面。
    城墙的存在也确实是个大问题。
    只要有城墙,城内的面积就是有限的,而人口却是在日益增多,就算每年都在不停的向外迁移也没有什么用——晚上娱乐活动就那么多,不造人还能干什么?
    而且不断的迁移百姓出城,对于民心反而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谁愿意原本在城内好好的就被迁出城去?哪怕是自己运气不好,恰好被抽到了迁移的人群里面,心有不满也是正常的。
    如果全都能放稳心态才是见鬼了,更多的还是顾忌着卫所手里面握着的刀柄,敢怒不敢言而已。
    实际上,如果不是顺天府和应天府这两个家伙顾忌到这是南北两座皇城,估计已经赶在天津卫之前就上奏章了。
    对于拆除城墙的提议,崇祯皇帝倒是有些无所谓。
    如果换成几百年的后世,大明的每一段城墙都宝贵无比的文化遗产,拆一段就少一段,再怎么败家也没这么干的。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这玩意既然妨碍了城市化的脚步,拆了也就拆了——毕竟,京城和南京的城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拆的。
    就像是皇家学院的那座小型城池一样,早晚会扩建,但是却没有拆除的可能性。
    至于京城和南京的城墙,就不拆除了,哪怕是另建新城都不可能拆除,否则后人想要找一段城墙看看都找不到,何其悲哀。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道:“卢爱卿既然现在提出来这事儿,想必是与中极殿那边商议过了?”
    卢象升躬身道:“陛下英明,微臣与中极殿诸位学士已经商议过,也都看过了天津卫报上来的规划图,可以先许其拆除城墙,然后看其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拆除其他地区的城墙。”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