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能在崇祯皇帝面前好生表现一番,洪承畴沉思良久后才拱手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所谓叛军,其不过是放下锄头的百姓,当不得大军的称呼,若要彻底平定,当剿抚并用。”
    见崇祯皇帝不开口,却是一副等着自己说下去的神情,洪承畴也有些摸不准崇祯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想法了。
    之前在西安府的时候,总是听说崇祯皇帝又杀了哪个害民的贪官了什么的,而且还一度发火说是不能让一个灾民饿死。
    从这点上看,崇祯皇帝应该是更看重抚。
    可是自己一路北上过来听闻的崇祯皇帝在处置宜川城时鸡犬不留的传言,却又不像是主抚,更像是一副重剿的模样。
    可是现在皇帝不说自己是重剿还是重抚,光问自己怎么办?彼其娘之,若是皇帝重剿自己却说以抚为主,到时候不是惹皇帝不喜?
    想想被屠光的宜川县城,往远了再想想崇祯皇帝那些动不动就筑京观的光辉事迹,洪承畴干脆把心一横,拱手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当以剿为主。”
    纵然心中暗骂洪承畴果然还是杀性太重,崇祯皇帝的脸色却是依旧未变,只是淡淡的嗯了一声道:“接着说。”
    洪承畴拱手道:“民乱一起,若是不能迅速灭之,则易化为流寇,祸害他处。故而臣以为不仅是乱世当用重典,乱事亦当用重典。
    若是有降者因不得饱食而心生不满,复又叛之,则朝廷又要再一次平叛,其中靡费物资军饷必然难以计数。
    故臣以为,愿意降者,不论是随唐王世孙殿下去身毒开国亦或是就地打散复编为民皆可。其不愿意降者,还是早早地剿灭为上。”
    其实洪承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没敢说——不管朝廷拿带多的钱出来买了粮食送来赈灾,依然免不了层层盘剥,加上受灾的人又多,粮食怎么样儿也不够吃,这种情况下,不把叛军好好的杀一批,怎么彻底解决叛乱?
    尤其是那些带头的,就算是为了防止后边有人跟着学,也得先早早地剿灭一批才是。
    正所谓屁股决定了脑袋,如今的崇祯皇帝也算是想明白了,这事儿就由不得自己心软。
    不早早的软硬兼施把陕西的民变给解决掉,后果可就很乐呵了——基本上也就是朝廷大军打败了起义的农民军,然后农民军再化为流寇。
    可是流寇往哪儿流?
    反正流不到建奴那边儿去,妥妥的往着周边的山西、河南、四川一带流呗。
    然后呢?
    一路裹挟一路发展,就算最后彻底的平定了,只怕大明也得元气大伤——尤其是小冰河时期,一地未平一地又起,一味的优抚真的就很容易玩脱。
    而且其中最无辜的就是那些还没有造反的百姓。
    原来吧,好歹还有朝廷的赈济粮可以吃,可是兵祸一起,可就真的只能听天由命了,其中不知道有多少原本可以活下来的人就此死于兵灾。
    要不然的话,也不会有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么个说法了。
    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那些中东的大佬们。原本富裕的小日子一去不返之后,死的最多的是什么人?
    绝不会是有钱人,更不会是叛军和政(府)军,而是那些平民——每天里枪炮轰鸣的,误伤的还少了?若是有胆子小的,吓都他娘的吓死了。
    更别说,延安府这里还有个原先还送快递如今却失踪了的李小哥这么个心魔让崇祯皇帝如鲠在喉日夜难安了。
    打定主意的崇祯皇帝干脆道:“过几日,三边总督杨鹤的大军也该到了,洪爱卿便与延安行都司的都指挥使赵平一起,配合好杨爱卿,早日平定叛乱。”
    想了想,崇祯皇帝还是加了一句:“若是有叛军愿意投降,则还是要以招降为主,告诉他们,愿意随唐王世孙殿下前去身毒的,每人给二十两的安家银子,若是被征为民夫,还有饷银可拿。”

第二百五十八章 秦王和庆王两个渣渣(4千字第二更)
    身为大明三边总督的杨鹤其实一直在关注着陕西这边的战事或者说情况。
    自从接到了崇祯皇帝命令自己准备平叛的密旨之后,杨鹤就把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了陕西这里。
    做为一个相当传统的文官,怀着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君的这种思想情怀,杨鹤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早早地扑灭陕西的叛乱,给崇祯皇帝一个交待。
    可是事情坏就坏在了这个传统的文人风骨上面了。
    杨鹤一直觉得,自己身为朝廷大臣,饱读圣贤书,无论如何也应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这家伙认为陕西的民变应该以抚为主。剿是要剿的,但是要抱着惩前毙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所以还是要先以赈济了,一个人得了天花,搞不好就是全家死绝,要是扩散开了,这玩意就能形成瘟疫,整个城市都能死光。
    所以往往有时候在古代会出现满城死绝的情况被人为的全城隔离后自生自灭,就算是有活下来的,脸上那麻子出的,除了人家建奴的麻哥这种人不在乎,大明或者之前的中原王朝可都是要脸的……
    更为关键的是,崇祯皇帝知道怎么防治这玩意儿啊牛痘。
    据著名历史读物《唐砖》中记载,楚国公云烨就是和孙思邈一起弄出来了牛痘,然后让天花这玩意从大唐绝迹了。
    当然,由于不在一个历史时空,现在的大明是指望不上云国公这种奇才了,但是幸好天不绝大明,崇祯皇帝知道啊,再找几个老中医一起合计合计,这事儿不就成了?
    而且,最最关键的,甚至于超过了天花这件事儿的,其实就是崇祯皇帝听说过一句话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就算是崇祯皇帝知道什么石灰杀毒,喝水要喝开水的法子,但是总不能自己一拍脑袋就说这样可以防止瘟疫产生吧?是不是总得有个靠谱的说法?比如说某个老中医和皇帝陛下在探讨学问时突然灵光一闪?
    但是现在很头疼的情况就是,靠谱的老中医死了一个,至于太医院的那些货色,崇祯皇帝连信都信不过他们。
    可别忘了,大明朝前有正德皇帝朱厚照,中间有个泰昌皇帝朱常洛,接着还有个天启皇帝朱由校,个个都是死的不明不白,若不是自己处处小心,只怕自己都已经凉凉了。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不把太医院的这些混账们给宰光了就已经是自己宅心仁厚了,这等扬万世名声的好事儿还能轮得到他们?
    既然这武之望已经自尽了,崇祯皇帝再想这些也是无用,当下只是吩咐杨鹤道:“朕回京在即,有几件事要杨爱卿谨记,万万不可出了岔子。”
    杨鹤闻言,便拱手道:“请陛下吩咐。”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后说道:“其一,陕西灾民能抚则抚,不能抚则剿,务必不许其扩散至山西四川等地。
    其二,朕二大灾之后必有瘟疫,陕西本就干旱,再加上兵祸,至甚者人相食之事亦有,其出现瘟疫的可能便要大的多,因此这防治瘟疫上,要时刻盯紧了。”
    杨鹤闻言,便躬身道:“是,臣一定谨记。”
    崇祯皇帝还是不放心,沉吟了半晌后才接着道:“此刻天气也是转寒,眼看着就快要下雪了罢,回头朕让太医院也派人过来,务必不能让陕西发生瘟疫。
    至于粮食,朕还是会多买一些,然后再走驿站运送过来。”
    杨鹤也是再一次保证道:“陛下天恩,臣不敢或忘,先代这陕西说心里话还不行了?”
    见朱倬纮不敢接话,朱存枢便接着道:“要我说,这回多半还是为了开国海外的事儿,而且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只怕是有意借咱们的手来平定陕西的民变。”
    朱倬纮闻言却是讥笑道:“你瞧瞧,刚才还说怪朝廷把咱们当猪养,咱们如今一无兵二无将的,又平甚么叛?再者说了,平叛还和开国海外挂上钩了?”
    朱存枢道:“你看着吧,等见了陛下,陛下一定会让我等拿银子赈济陕西,然后再收了咱们的田地分给这些泥腿子。
    至于咱们两个么,肯定是远远地撵到海外,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见朱存枢又把话题拉回到了开国海外的事儿上,朱倬纮也是头疼不已,而且不止是要让自己两个人开国海外,还他娘的要收了自己的田地,这就更心疼了。
    只是等二人磨磨蹭蹭地进了延安府,见到了崇祯皇帝后,崇祯皇帝的表现却是出乎二人的意料崇祯皇帝居然没收这平安银子。
    原本两个人各种准备了几万两的平安银子,也向崇祯皇帝表示身为大明的藩王,理应支持朝廷赈济百姓。
    崇祯皇帝将二人破财免灾的心思看的清清楚楚,心中却也是哑然失笑。
    这两个渣渣不思进取,但是也正好,像这种人也比较好糊弄,也更好吓唬一些。
    如今自己不收两人的平安银子,便是在向两个释放出一个信号朕很不开心,这事儿不太好办。
    眼见凳子上的两个人想要扭动身子放松一下却又担心君前失仪,崇祯皇帝便开口道:“两位王兄不要这么紧张,放松一些,咱们可是一家人。”
    朱存枢和朱倬纮心中却是暗骂一声,鬼才跟你一家人!
    ps:这章算是昨天的第二更,20号依然三更。
    找百合姐要章推果然是作大死的行为啊,如今卡文卡的……

第二百五十九章 带毒的糖到底吃不吃(4千字第一更)
    其实两个人不想去玩什么海外开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隐隐约约地听到风声说是崇祯皇帝打算要把以后海外开国的藩国丞相和太尉的任命权收归大明。
    这他娘的就不太好玩了,丞相和太尉由大明任命,那肯定就是亲近大明的才行,和自己又未必是一条心。
    君不见汉时的七王之乱,原本还很有可能成为九王之乱。
    只是实力比较强的齐王刘将庐和淮南王刘安就愣是没能举旗造反刘将庐是连兵权都没整明白,被丞相和卫尉把持着,自己屁都没干成。
    而淮南王刘安就逗了,丫的刚想举旗造反,就被亲长安的丞相给软禁了。
    如今风声都传出来了,自己两个人去玩什么狗屁的海外开国干什么?当人形印玺吗?那他娘的还不如在大明当猪呢左右不过是从一个猪圈换到了另一个猪圈而已。
    只是朱存枢和朱倬纮心中再骂,却也是放松了一些姿势,略微调整一下,总算是让自己不再那么别扭。
    崇祯皇帝将二人的小动作都尽收眼底,心头也是暗笑。
    这两人心中所想,崇祯皇帝也大概猜到一些。无非就是花钱买平安而已。
    只要自己收到了二人所谓的支援朝廷赈济陕西的银子,那自己还好意思向二人下手?
    可是不下手是不可能的。
    自己眼馋二人的土地可是好久了。
    自打太祖高皇帝朱元境册封了九大塞王开始,这几大塞王之中,除了燕王朱棣一系上升一步当了皇帝,还有末代宁王朱宸濠作死导致宁王只传了四代之外,剩下的哪一个不是传了十来世了?
    十来世的的传承,每一代王爷自己的经营再加上朝廷为了面子而给的赏赐,加在一起是何等的恐怖?
    不提这剩下的七大塞王之后,光是一个福王朱常洵,因为受到了万历皇帝的喜欢,所以还产生了明朝后期著名的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整整持续了十五年,因此而逼退首辅四人,六部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是朱存枢了,便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