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铁幕1925-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基于此种心态,蒋介石虽然对自己的看家本钱第一军,不得不断然处置,令**员退出,却又不愿意看到两党关系根本破裂。因为这意味着,这些“最能奋斗”的青年,可能因此不能参加他的军校,也永远无法参加他的军队。他还是反复宣传国共两党应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希望**员明白,中国今天需要的首先是三民主义,然后才是**。

    既不愿意看到**员统统退出军队,又深知整理党务案通过后,两党关系已成不进则退之势,再难将**员重新收到麾下来,蒋介石不得不开始设想最彻底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他越来越开始怀疑,中国革命是否需要有两个革命党。实际上,这才是蒋介石“一党**”思想的最初来源。

    在给蒋介石的信中,吴安平对“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表示了理解,虽然他认为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但并没讨论具体事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隐晦表示,个人权力追求和民族革命追求有时并不相悖,只要合于大势,“当仁不让”并非就一定应该遭到批判。如果能将国家带向正途,中国出现一个凯末尔那样的人物也未尝不可。

    他既然绞尽脑汁参照研究文献及曝光的《蒋介石日记》来准备这封信,一些话自然就说入蒋介石心里,使蒋介石即便拿不定主意应对西北,却也深觉吴安平这位对手,正是他难得的知音,若非彼此关系仍难定敌友,只怕他真会说出类似“知我者,唯安平也”的话来。

    蒋介石当然不知道,他每日的私密日记,或许刚动笔写个开头,吴安平其实早就已知道结尾,而他那些私信、公文、秘密指令及各种演说,也早已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翻来覆去研究到了比他还清楚的地步。

    当然,更让蒋介石动容的是,吴安平对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专政主张,既表示理解其苦衷,又同时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攻击。在蒋介石看来,西北实行的正是独裁专政体制,于这件事上,吴安平根本没资格对他指手划脚。但吴安平却辩解说,西北施行的是过渡性体制,不久将来即会转向民主,所以新民党与西北临时政府才并不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蒋介石并不相信吴安平的自说自话,但他不能不对吴安平所描述的情形感到心惊。

    吴安平直言不讳地提醒他,无论他如何清党如何**,**都不可能被他清除干净。即便他已与张作霖达成默契,即便在武汉的汪精卫也随后跟从,但西北却正如将一如既往“容国”一样,也将一如既往地“容共”,如果他无法消灭西北的五十万解放军,自然也就无法完全消灭受西北“庇护”的**。

    蒋介石认为这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挑衅,也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威胁,但吴安平对自身实力的超强自信和绝对信心,也正击中他的软肋,使他无法不顾忌,无法不重视。

    蒋介石确实在与张作霖接触,并已达成一些妥协,他曾无数次冲动到想直接联合奉系进攻西北,哪怕付出最惨重的代价,也要先行消灭对国民政府构成严重挑战的体系完备的西北临时政府。但自张群由西峰赶回,便一再提醒他,西北之事已绝非军事所能解决,吴安平拥有的力量,实际已远超出革命军和奉军的联合。

    张群形容,解放军是一支“列强式”的军队,而且装备水平或许还要超过日军。张群曾赴日留学,在国民政府内部还被归为“亲日派”,他没有理由替吴安平吹嘘,其所说之可信度自然颇高。不要说比日军更精锐,就是解放军只如日军一样水平,或比日军稍次,这样的五十万军队,当前整个民国又哪里找得到力量抗衡?

    蒋介石难以理解,吴安平既有这样绝对优势的军力,为何不东出潼关横扫**,将四分五裂的民国重新归于统一?他相信,能连破甘军、陕军,并收服西北军的吴安平,绝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也不是优柔寡断之辈,但他竟甘心盘踞西北,又意在剑指何方?莫非,他对张群所说竟是为真,西北当真矢志要为中国剪除苏俄这一大敌?

    无论如何,此时的蒋介石都已和发动“中山舰事件”时有很大不同,他更明白无谓冲动的后果会有多可怕,也更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国民政府内的政敌,已再难以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实质威胁。此刻他挟北伐之势,在国民党内及国民政府内部已再无对手,外部连不可一世的东北王张作霖,也不得不低他一头,生出妥协之意,也就只剩下西北,是他无力逼迫,而又必须面对的挑战。

    军事无力应对,自然只有采用政治手段解决,实际在对付**一事上,他已准备派专人再赴西峰,说服吴安平接下来在西北也对**开刀。由于吴安平有坚定的反苏倾向,他并不认为这种想法不可实现。

    但这件事,是准备等张作霖在北京动手,将从苏联使馆搜出的文件公之于众,待**成众矢之的之际才进行的,他绝没有想到,吴安平这时的信中,竟已率先表明态度,并预料到了张作霖即将采取的行动。明知**与苏联密不可分,明知**是苏联对中国施加影响的工具,吴安平竟仍一意庇护这样的“卢布党”,而且态度之坚决,绝无任何转圜的余地。

    所谓“卢布党”,当然只是对付**的借口,国民党也在接受苏联的援助,而且受援的金卢布,比**还要更多十倍以上,其实更合“卢布党”之称。但即便单从个人角度出发,吴安平竟丝毫不理会**有搅乱西北的可能吗?

    但蒋介石感觉,自己没有可能说服吴安平改变主意,因为这位空前绝后的西北王,在信中已明确说出;诸如“**之今日或为西北之明日”之类的话,语气激烈地质问“若国民党容不下**,又如何能容下新民党?毕竟对国民政府来说,**威胁再大,也大不过西北的威胁。”

    他如何能空口白话让吴安平相信,国民党虽容不下**,却偏偏愿与新民党分享权力?其实,吴安平把这话说透,也突然使他意识到,就算吴安平说自己愿意相信国民党的诚意,自己反而更会生出疑心,反而会认为其中另潜藏什么不良意图。只一两年时间,籍籍无名的吴安平竟能晋位西北王,蒋介石绝不相信,他会如此幼稚。

    另外,更严重的是,吴安平也半是真诚半是威胁提出:西北绝无分裂之意,故,国民政府若无统一民国之心,无容纳西北之意,那为促成国家之完整,西北将另行发起统一之战,届时双方或许将难以避免发生敌对。

    吴安平这是在逼蒋介石让步,也是在逼蒋介石认清现实,不要以为西北不发声,这中国的事便全系于国民党和**两党之身。

    蒋介石除多骂几句“娘希匹”,实际也毫无办法。就算他当真乐与吴安平分享权力,乐与新民党重组政治,也无法在此时此刻给出具有说服力的保证,而西北执意要视**的遭遇,为观察国民党政治态度的镜子,对此他虽然想但又无法证明吴安平的谬误。因此,他只有妥协,并无他法可想。

………………………………

二二零章 风云上海滩(13)

    

    而吴安平最想改变的,也最无力改变的,正是蒋介石“一党专政”“以党治国”的**想法。他比蒋介石还要大权独揽,就算百般解释,又如何让蒋介石深信,他其实是位向往民主的大独裁者?即便如此,他还是隐约提出,除非国民党执意要与西北交战,否则,或许最终难免要和其他政治势力联合,如新民党即是。

    蒋介石最初的专政主张,内容与国共分裂后的“一党**”其实有很大区别。吴安平参考一些资料及《蒋介石日记》的内容,知道这位后来被定义为“最大反动派”的国民党领袖,实际当时思想还颇为左倾,乃至竟有革命成功后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

    他虽提出“入国民党之**员应退出**”的主张,但实际并不是要鼓动**员一律退出**,而是认为党籍不纯粹,双方就一定会自相残杀,所以**员应先退出**,等到国民革命成功之后再加入不迟。

    蒋介石认为国共两党现阶段的革命目标是同一的,没有必要互争短长,另外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世界革命须统一,中国革命也须统一,而世界革命有第三国际统一指挥,中国的国民革命是要由国民党统一指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蒋介石当此前一直在设法使国民党取代**而成为共产国际的一部分。

    事情很清楚,只要共产国际仍旧只承认中国**,而不承认中国革命必须要由国民党“一个党来专政和**”,中国革命的两个中心、两个主义的问题就仍然难以解决。相反,如果共产国际接受国民党,承认国民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那么,作为**人退出**,做纯粹的国民党员,也不仍旧是第三国际的党员,丝毫不变其革命的属性。

    如果共产国际接受这些建议,中国革命势必会走上另一条路,但蒋介石绞尽脑汁想出的自认为是唯一出路的设想,实际根本没有可行性,而且,他不合时宜地号召**员退出**,又势将引起**人的不满和猜忌,国共双方的不信任感只会进一步增强,而冲突和摩擦也只会愈演愈烈。

    在众多**人看来,接受蒋介石的主张,无异于认同**为国民党做“苦力”甚或“走狗”,而在相当部分国民党人看来,整理党务案的通过,事实已经宣判跨党分子为异类,非加防制和排斥不可。再加上蒋介石大权独揽,厉行军事统治,更为国共两党提供了爆发全面冲突的温床,在这种情形下,他的一切表白、劝说和解释,都无济于事。

    写信之时,吴安平翻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随即意识到西北日后也将面临同样问题,需要考虑如何与国民党、**相处。而由于西北诸事吴安平俱可一言而决,**程度比蒋介石更甚,这实际已经存在爆发冲突的诱因,想要平息彼此纷争,似乎也无多大可能,总之同样为难。

    这样看来,**似乎必然会寻求建立**的武装力量,而中国此后一段时间,也必然会出现西北解放军、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三者并存的局面。历史的惯性之大,就算吴安平有d…7引擎在手,也难以将之尽数改变,该来的始终会来。

    由“中山舰事件”到“整理党务案”,再到蒋介石提出“一党专政”主张,并越来越倾向于独揽权力,**也由对其肯定,转为疑惧,进而最终将其列入到了“未来的敌人”的行列。由此,原并无“**”之意且本就多疑的蒋介石,又在诸多反作用力及合力的推动下,一步一步走上了“**”的道路。

    三月二十四,南京事件爆发,蒋介石开始有武力清党的打算。

    三月二十四日,北伐军攻克南京,随即南京发生有组织的排外抢劫事件,部分军人对城内各处外国领事馆、侨民住宅和外国教堂、商店、学校大肆抢掠,前后持续约十个小时。蒋介石虽没有公开把此事归结为**的阴谋,但内心却怀疑**借故挑拨自己与列强政府的关系,接着便联络吴稚晖、蔡元培、张静江等人秘密开会,讨论如何与**决裂。?

    蒋介石更担心,**冲击租界的行动,很可能引发列强武力干涉,导致北伐半途夭折。

    这时的上海,谣言蜂起。特别是各个租界里躲避着大量从武汉、九江以及其他北伐军占领区逃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