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铁幕1925-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应权、林安、黄社旺等十多人来自云南航空队,那里是唐继尧的势力范围。

    陈应权与谭根、赵礼华都很相熟。他和谭根一样都是美国华侨,只是谭根是开平籍,他是台山籍。在美国时,他曾在旧金山华侨自办的图强飞机制造公司任副飞机师,后来响应孙中山号召,回国加入援闽粤军航空队,并参与了讨伐桂系军阀的战斗。这支航空队是中国空军最早的雏形。

    陈应权和左纯庵一样,都有些跛脚。这是居留广州期间,他曾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因驾驶的飞机出现机械故障,进行紧急降落时,飞机坠地,机毁人伤,故左脚留下了终身残疾。

    孙中山第一次北伐时,陈应权奉命率领航空局其余人员和飞机留守广州,但陈炯明随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全部留守人员被其收编,陈应权被委任为航空局长。第二年,各路讨逆军回师广州,孙中山派人策动陈应权等反正,大义之下,陈应权遂率大部分人员出走香港。

    同年秋,唐继尧在云南筹建空军,派人至香港聘请陈应权等人入滇。陈应权后任飞机队队长,林安任教官,旗人黄社旺任飞机师。可惜的是,这时的中国,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向唐继尧施加压力,要求聘请法国人为空军顾问、教官,唐继尧推拒不得,云南航空大权便逐渐落入法国人手中。这种情况下,陈应权、林安、黄社旺等人最终被迫离开了云南。

    这些人并不擅于制造飞机,却精擅飞行及空战,同样是吴安平急需的人才。谭根率领的飞行支队,原飞行员其实是由技术人员充任,新培训的飞行员还有些稚嫩,这些人的到来,正好可以填补技术人员重回岗位后的空缺,自然是制造及飞行两得益。南苑航校一部分人也会用到这里,其他则分入制造及修理部门。

    钱昌祚和刘佐成是单独来的,其中钱昌祚原只打算到西峰考察一番,但考察的结果便是他决定留在西峰。

    钱昌祚曾由清华学校保送留学美国,与巴玉藻、王助等可算校友,在这批人毕业几年后,他同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就读,并在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进读航空工程研究班,随后获得了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在浙江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并没有从事航空方面的工作。

    陇东集团对他的邀请并不是由谭根等人发出,而是由北风重工一位熟识他的中层写的邀请信。钱昌祚在西峰细致考察数天,认为陇东集团真有可能实现自己工业强国的理想,遂表示接受吴安平的邀请,只是吴安平本想请他从事机械工程方面的工作,没料到他在航空工程上的水平更高,便顺其意由其自由安排时间,兼领两方面的事务。

    刘佐成是清光绪年间选送的赴日本留学生,曾就读工业航校和早稻田大学,他是同盟会成员,并有一个日籍妻子。在孙中山领导的讨袁“二次**”期间,他曾因刺杀福建督军护军使刘厚基事泄,出逃台湾、日本,后又一直携妻子儿女在上海日本租界避难。

    直皖军阀战争中,李厚基的靠山皖系败北,直系军阀控制了北洋政府,刘佐成终于不用再避难,先后被直系任命为航空大队长兼保定航空学校教官、中央航空司令部参谋、保定联军总司令部航空处参谋及联军航空第一队队长。

    他不但是飞行专家,也是飞机制造专家,谭根对其也有耳闻,自然不会漏发一封邀请信。这时,奉系联军正因保定、大名的归属问题,与直系吴佩孚、齐燮元闹得不可开交,而吴佩孚已控制不住河南的局面,直系眼看就要彻底消亡,保定自然乱成一团,面对这种局面,接受谭根的邀请显然不是一件十分难为的事。

    三十多位高水平航空专家加入西峰,自然使吴安平欣喜若狂,尤其可以预见的是,再过一两个月,还会有南苑、马尾方面的数百人员陆续来到西北,这几乎已可以使陇东集团在军民航空方面的布局,全部支撑起最原始的架构。而这些人虽刚到西峰,吴安平也未放过,立时便催促他们给其他同仁写信,邀请更多人到甘陕来。他只抱定一个信念,网眼织得密,网撒得多撒得勤,总能捞上几条大鱼小鱼。

    为使这些人死心塌地留在西峰,吴安平可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不过有谭根、赵礼华做榜样,并从旁使力,结果是惊人的完美。

    对巴玉藻、王助、王孝丰、钱昌祚等飞机设计及制造专家,他第一时间引导其参观了前锋战机生产线,并展示了斯图卡、蚊式、零式等战机的全套设计图纸,同时也带其深入到流水线生产与质量标准管理的培训课堂,阐述了自己对甘陕两年航空发展的规划,明确了对此无限制财力、物力支持的态度。

    这一切都是巴玉藻等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止不住惊讶、兴奋,对比先前各自的经历及际遇,顺理成章对陇东集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同。这里将是他们的理想之地,吴安平是这么期许的,而他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而对秦国镛、厉汝燕、刘佐成、陈应权等更愿意在空军发展的,吴安平在带其参观过前锋战机生产线后,便领其到西峰军用机场,亲身体验了一把前锋战机的性能,同时解答了自己对空军部队的发展计划。

    虽然现在前锋战机已有四十来架,堪称国内最具实力的飞行部队,但与两年后超过两千架的战机群相比,这还真是不值一提,由不得这些人不激动兴奋。当然,他们并不真认为能实现两千架战机的规模,但即便完成四分之一,也有五百架之多,这在以前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意向确定后,具体安置这些人就变得十分简单,只要依照各人意愿和擅长能力,往两年计划中的航空重点项目上靠就可以。

    巴玉藻、王孝丰、潘世忠将领衔民族航空工业公司,王助则与谭根、赵礼华一起,领衔东方飞机制造联合企业,曾贻经将领衔协和航空动力设备公司,而钱昌祚将领衔兴平航空电气公司。当然,暂时来说,无论哪个公司都还要在一起工作,通过仿制及剖析斯图卡、零式等四种战机,获取相关领域的制造及研发经验。

    而谭根等退出飞行支队后,飞行支队将升级为飞行团,其下分设两个中队,暂时各保有二十架战机。飞行团团长由秦国镛担任,副团长由刘佐成担任,厉汝燕任总教官,林安任第一中队队长,黄社旺任第二中队队长,其他人则暂时充任飞行员,待空军扩大后再另行安排。

    这些都是正职,无论巴玉藻还是秦国镛等人,其实还有副职,而且还都与航空教育相关。

    谭根、巴玉藻、王助等飞机设计及制造专家,将负责组建西北航空学院,以培养自己的航空专业人才。这一学院刚开始规模可以不大,但必须是大学制的,第一步先半工半读,提升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待积累更多航空高级人才后,再从零开始开展真正的大学教育。

    秦国镛、厉汝燕、刘佐成等飞行专家,将负责组建一所专业的飞行学校,半军半民,既有作空军作战科目,也民用驾驶科目,还要有空指及维修科目,以批量培养飞行人才,满足将来西北空军及民用航空的需求。这个学校规模要大很多,不过因为培养的是操作人员,成效反比航空学院要快。

    诸事安排好之后,陇东集团航空制造方面的能力和解放军飞行部队的作战实力,都陡然提升数倍,并具备了无限成长的可能。这自然是吴安平的幸运,但究竟是哪个的不幸,还要以后才见分晓。。。。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四十九章 人才(2)

    

    第一百四十九章人才(2)

    北伐战争已进入**,南北或战云密布或已经打成一团。为逃避战火,接受陇东集团邀请来西峰的人很多,并不止巴玉藻等航空专才。此外,受西峰通电及舆论影响,一些认同吴安平理念的人,也由各地辗转向甘陕涌来,这些人中学者、专家、工程师也不鲜见,可说全面增强了临时政府及陇东集团的实力。

    受赵元贞、张宸枢等所邀,陶行知、黄炎培两位教育家也先后抵达了西峰。

    几天后,陶行知决定留在甘陕,推动平民教育促进会甘肃及陕西分会,配合临时政府的乡村教育计划,在两省全面推广平民教育。黄炎培此时刚在江苏设立农村改进实验区,不过他觉得甘陕基础及条件更好,同样决定抽调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大部力量北上,与陇东集团内部的职业教育结合,在两省全面推广大职业教育。

    其实,其他教育家如晏阳初、张伯苓、陈鹤琴等也收到了邀请。

    不过晏阳初正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乡村教育实验,并已建立平民教育实验区,短时间内根本抽不出身到甘陕来。张伯苓正在天津创办南开教育体系,建完女中后,正筹建小学部和经济研究所,同样诸事缠身。而陈鹤琴却已答应会来西峰考察,只是他正处在归纳总结儿童教育实验成果的关键时期,要押后两三个月才能成行。

    除这些人以外,教育界收到并接受邀请的人还有不少,只是名气比起以上几位稍有不如,倒不用一一赘述。

    而几乎所有受推崇的大学校长、教授、学者,手中都同样有一封发自甘陕的邀请信,虽然各居其职各从其事,不太可能抛弃一切到西峰来,但几乎都答应会对甘陕的教育做出扶持。对于教育,民国知识界的态度其实很一致,无论其党派及政治倾向如何,都是极力赞同推广及扩大的。

    一些教育家之所以能到西峰来,并改变甚至放弃原定计划留在甘陕,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西北临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绝非其他当局所能比拟。虽然吴安平不可能亲自投身其中,但他制定的计划,魄力之大足以让陶行知、黄炎培等人咂舌,一亿银元的教育专项资金,别说这些教育家没听过,甚至连想象都不敢想象。

    这一亿银元,存放在西北建设银行,只要是教育所需,经简单核实后便会无条件拨付。

    甘陕也有不少本土教育家,例如绥德四师的刘子洲、西北大学的李仪祉、王凤仪,再如吴安平熟识的张宸枢、赵元贞、张丰阜等。不管其属**党员,还是国民党员,亦或是刚加入新民党,吴安平都一视同仁,将教育方面的事完全交付他们实施,现在又有陶行知、黄炎培等人加入,他更是不用再多操什么心。

    陇东集团内部的基础扫盲及职业技术教育,本就一直没停止过,以后也将一直进行下去,而这种教育虽然会和教育家主导的民间教育有衔接,但却是另成体系,吴安平暂时没有将之合并的意思。对民间教育,他在几乎完全放手的同时,也提出几个要求,一是覆盖面尽可能广,二是层次要尽可能齐备,只要师资力量允许,幼小中大四级教育就要全面展开。

    除这些教育家外,其他机械、工程、医疗、化学等各类专才也都有一些,不过层次都不算太高,吴安平集中座谈几次,便任由关岭东他们去操持,自己不再插手具体安置的事。不过当白俄及南洋华人抵达时,需要他亲自出面的次数自然便又多了起来,毕竟这不仅关乎西北引进人才的大计,往长远说,他在苏联及南洋还有些计划,这也需要提前做些准备。

    由于俄国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